標籤:

米羅:銀行競爭力從未來自苟且的奉獻

何處尋求真相,世事莫道尋常。這是「莫道尋常」的第77篇文章。這篇文章註定會惹來非議,但觀點要在碰撞中凝練。

作者:米羅,英凡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某某銀行網路金融部副總。

請相信我,我說的都是錯的!

最近某銀行員工被打事件刷爆了朋友圈,起初互聯網上的聲音是聲討打人者,同時譴責毫無作為的保安,到了後來,由於涉事銀行遲遲沒有官方聲音,輿論轉向了,開始吐槽銀行沒有擔當,不知道保護自己的員工。

時隔一天之後,官方聲音出來了,在其省分行公眾號發布,《施暴者必將受到嚴厲懲罰》,說明了事件原委,也表明了態度。按說這事就這樣過去了,但是互聯網上陸續有文章出來,質疑銀行前期可能採取的刪除視頻、壓制事件傳播的做法,也有人更關心受害員工是否妥善安置,打人者是否將得到應有懲罰。按照這個邏輯,該銀行後續還應對進展做一個跟進與發聲。

有心人拿這次事件與順豐員工被打事件做比較,順豐的霸道總裁站出來說「我王衛向著所有的朋友聲明!如果我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順豐總裁!」 的確聽著很豪氣,收穫了無數員工與少女的心。

但這件事放在銀行,由於體制、監管、文化、考核等多種原因,哪怕銀行管理層想豪氣一把,估計也很難,非不願,是不能。

自從銀監會開始狠抓消費者權益之後,銀行員工基本上一進銀行就被告知,罵不還口。一旦跟客戶起了爭執,無論對錯,錯總在員工。一旦客戶投訴了,還要罰款。其實也有非常豪氣的銀行員工,跟客戶對罵,拍著桌子對罵,但結果沒什麼例外,開除了事。

我們在視頻中看到保安的行為,覺得非常氣憤,其實能讓保安做什麼呢?首先保安大部分是外包人員,非銀行員工,工資也不高,可能沒有出頭的意願,或者由於素質的原因,就沒有這個意識;其次,保安出頭之後,如果跟客戶拉拉扯扯,把客戶弄傷了,那會是一個怎樣的輿論?媒體豈不要翻天,把矛盾狠狠指向銀行。

對於涉事銀行而言,或者好多類似企業而言,長久以來的公關策略,可能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寧人,你不得不承認,在現有形成的銀行-員工-客戶關係中,低調處理是最明智的。你一旦高調了,就會引發各種未知的輿論傾向,國企之所以是國企,本身有很重的社會擔當,要和諧。所以我們常說,銀行的領導們,既不是銀行家,也不是企業家,而是政治家。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建行行長張建國曾說「銀行是弱勢群體」,其實少說了兩個字,應該是「銀行員工是弱勢群體」。我曾經跟大家探討過這個問題,銀行體制是科層制,從上到下四級或五級,「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再多的任務,再多的業績,都要落到網點,而每個網點也就十來個人,每天真的要忙死,那些坐櫃的櫃員有時候有尿了還得憋著,櫃前排了很長一個隊,你要是把「暫停服務「的牌子拿出來臨時上個廁所,不得被罵死。在網點內部,竟然有低櫃人員,例如理財經理,羨慕高櫃的人員,好歹有一個防彈玻璃擋著。

就像剛才說的,長久以來的考核、獎懲導向,壓根就不允許員工面對客戶時有任何脾氣,客戶再無理取鬧,也得忍著。而像這次打人事件,非常惡劣了,沒有一個銀行從業會忍,所以我們也在視頻中能看到幾個男員工控制住了打人者,扭送公安機關。而如果,那幾個男員工忍受不了,把受害者胖揍一頓,估計就不是今天的輿論氛圍,好多媒體等著看熱鬧呢。

這件事情,我認為銀行的處理基本沒錯,員工送醫院了,領導慰問了,打人者送公安了,官方發聲音了。但也可以說錯了,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說「該銀行在此次事件中錯過了公關的最佳時機。作為企業,喪失了一次提升員工幸福感的機會;作為上市公司,錯失了一次贏得投資者信賴的機會;作為商業銀行,失去了收穫客戶尊重的機會。」雖然挺主觀的一個說法,但不無道理。

究其根源,還是該銀行,甚至是所有大銀行,乃至國企,其公關思路,或許還停留在二十年前,只知道被動應對,也可以毫不客氣得說,脫離了時代。我們能夠看到,很多新興公司,可以把任何事件玩弄於鼓掌之上,哪怕是對自己不利的聲譽風險事件,也可以引導為正面輿論,甚至還能藉此營銷。其實不僅國企如此,政府也是如此,面對類似的事件,一般的態度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干多錯,多說多錯。如果真跳出來引導輿論了,客戶的反響,互聯網的反響,可能是好的,但萬一上面有人不高興呢。這就是現實。

說員工是弱勢群體,再直白一些,還應該是基層員工是弱勢群體,他們任務繁重,工資較低,日常面對客戶不是無理謾罵就是冷嘲熱諷,如果再缺乏行內的關愛,就可想而知了。但現在會好很多,銀行的黨委、管理層、工會都比較重視員工的關愛,一切都在路上吧,需要努力的方向還有好多。

在國企或者某些其他地方,近年來隨著各種精神學習,越來越倡導讓大家奉獻,對銀行基層員工也是,要求大家奉獻,奉獻就體現在任務重、忍受客戶的無理嗎?我覺得,談奉獻就是談道德啊,是個好事情,該談。但誰奉獻的多,誰奉獻的少,怎麼體現呢?升職了嗎,加薪了嗎?這都是需要考慮的。

認識這個社會的本質,看歷史就好了,這個社會從未依靠道德或者奉獻運轉。對企業而言,我覺得就應該痛痛快快得談利益,恰恰是「自私自利」讓這個社會更加美好。談道德談奉獻,就擺不正各個社會組織之間的權責利關係,員工都奉獻了,還要不要給他發工資呢?

我一周拉100萬存款,工資1000塊錢;他一周拉100萬存款,工資100塊錢,是不是他奉獻得更多呢?道德沒辦法衡量,奉獻也是一個感性詞,無法與生產經營掛鉤。 奉獻跟生產力,跟競爭力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請問,我們看到的歐美跨國企業,誰閑著沒事跟員工談奉獻?

談明白權責利很關鍵。我們說,奧小馬是美國民主黨人,首先他是一個人,人就要知道自己的來處去處,其次他是一個美國公民,公民就要講權力和義務,再次他才是民主黨人。這個順序不能亂,我們看一些洗腦劇,如果奧小馬為了民主黨的事業,對自己的父母惡狠狠的乃至走上了階級對立,我覺得都不能稱其為人。這就是邏輯關係。

同樣,一家銀行,首先是一家企業,其次是一家銀行,再次才承擔社會責任。銀行作為企業,根本是員工;作為銀行,才考慮到客戶;作為社會的企業,才要擔當社會責任。這個順序也不能亂。把客戶的利益凌駕於員工的利益之上,必然導致人心的渙散。當然如果員工為了企業的利益委屈了自己,企業就應該立即站出來給予考慮,否則,也會人心渙散。我們不阻止那些願意奉獻的人,但奉獻就要跟其切身利益掛鉤,讓奉獻著不再悲苦。此時的奉獻,才值得鼓勵。

從現今的銀行業來看,類似的事情已經屬於極端個例了。並且,員工或個人的價值,越來越被重視。我甚至認為,在未來,僱傭關係甚至是對人才的侮辱,未來,合作,與人才合作,才是方向。

如此吧。

聲明:本文內容與作者供職單位沒有任何關係,嚴禁抄襲、轉載需要申請。

weixin.qq.com/r/e0PXz4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銀行大數據與互金大數據,究竟有何不同?
該死的不是通道 而是銀行
欠債不還錢-債務豁免是個什麼鬼
給你講個笑話,我號稱「職業理財師」
從郭台銘買豆漿看富豪是怎樣煉成的

TAG: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