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前傳——3.諾斯風暴
首先聲明下,這個專欄和「祖先」專欄的講述性質不太一樣,主要目的是希望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解英語和歐洲語言的,所以說千萬別完全當成故事看,之後的文章裡面會一直用到這幾篇提到過的名詞,可能以後就不多解釋了,也謝謝大家對這個新專欄的支持,有回復說我最近更新極快高產似母豬(微笑),畢竟也是為了彌補許久不更新的歉意嘛。
前面說到大不列顛島算是基本上被盎格魯、薩克森、朱特這幾個部落給征服了,不列顛除了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這三個凱爾特人保留地,其他地區就有了個新名字——Engla land ,也就是——the land of the Angles(盎格魯人的土地)的意思,其實在古英語裡面有?(盧恩字母,開口前母音。)這玩意的存在,出現EA這樣的變化也就很正常了。
西羅馬在5世紀滅亡,日耳曼人也不是當年那個人人害怕的蠻族了,這群人鳥槍換炮成了歐洲新的主人,我們知道落後民族征服先進民族並不是很難,畢竟成天射兔子射鳥的蠻族射起這群吃糧食並且雞都沒怎麼殺過的農耕民來說實在是擁有天然優勢,但是如果想控制先進民族,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一般的道路只有兩條,要不就是蠻族被先進民族同化,用先進民族的一切理念來控制國家,東方的游牧民大多選擇的都是這種道路,導致了幾乎同時代的隋唐雖然出自鮮卑人的貴族集團,但是卻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之一,但是日耳曼人可就不一樣了,他們可不想讓自己好不容易拿下來的江山不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尤其是日耳曼人自己內部都不和諧,也沒有那種唯一繼承人的傳統,往往是老爸死了一堆兒子瓜分老爸的領土,所以讓他們完全羅馬化是不太可能的,但是羅馬就算再糟糕,羅馬留下來的拉丁民族們也不願意讓這群蠻族統治,所以日耳曼人就很明智的選擇了從上古以來大家就很愛用的手段——宗教控制。
我們知道最早和羅馬打交道的就是勃艮第人、哥特人、法蘭克人這樣的日耳曼部落,因為他們比較勢大,所以在羅馬還算強盛的時候覺得與其對抗不如招安,就收了不少這群人當僱傭兵,這些人因為能得到好處也就幫著羅馬打仗。
等到羅馬滅亡之後,在義大利變成東哥特、西班牙變成西哥特之後,法蘭克人也就毫不遜色的徹底跨過萊茵河進入了高盧地區,當然大家也知道這個就是後來「法蘭西」的來源了,但是這群羅馬人肉爛嘴不爛,總覺得這群人還是日耳曼蠻子,法蘭克人又沒法都殺了這群人,48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Clovis)皈依基督教,這下羅馬人也就沒法說人家是蠻子了,這可是上帝的子民秉承上帝意志來管理羅馬人的,並且法蘭克人的地盤畢竟是從凱撒時代羅馬就一直悉心管理的高盧,所以大量的法蘭克人開始被羅馬人同化,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日耳曼語言,開始使用羅馬人的通俗拉丁語,所以說克洛維同志可算是給所有的日耳曼叔叔們做了個很好的表率了。
圖 克洛維受洗,當然了,中世紀這種繪畫風格就湊和看吧。這麼一來大量的日耳曼部落開始皈依基督教,其實原來日耳曼人除了信奧丁雷神以外的「化外之民」以外也有信仰基督教的,只不過大部分都是「阿里烏教派」(其實基督教這個時候已經很多分支了,阿里烏教派認為耶穌不過也就是個上帝的經紀人,算不上是真神,這個以後也會在「祖先」里寫。),我們知道耶穌當年有個門徒叫聖伯多祿(St. Petrus),當然還有個說法叫「聖彼得」,這人早期是個在巴勒斯坦打漁的,等到耶穌被釘後,為了耶穌的「拿撒勒猶太教(也就是基督教)」四處奔波,後來傳了一代一 的基督教掌門人,都在羅馬的高壓和迫害下四處傳播基督教,等到米蘭敕令讓基督教合法化後,這群人終於得到了解放,後來羅馬天主教庭成立,畢竟原來的掌門人都是從聖彼得開始欽定下來的,聖彼得也就被尊為第一代教皇(Pontifex)了,後來的天主教大教宗就超越是世俗的權利成為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最高領袖,那些亂七八糟尤其是像阿里烏那種不認為耶穌是真神的教派,自然也都被排斥成異端了。所以說就算羅馬滅亡,皈依了基督教的日耳曼人仍然要讓教廷三分的,所以歐洲雖然分裂,但是蠻族也都想獲得羅馬教廷的承認,或者說都以羅馬帝國為正統想當羅馬的繼承人,這一點和中國還是比較像的。
所以就蠻族瓜分,畢竟羅馬太深入人心,這個作為歐洲文化奠基的王朝,自然也就沒有被遺忘,這也就是東方的漢明明苟延殘喘,後來曹家篡漢,卻背上了很不好的名聲,畢竟有些名字已經進入了一個民族的血液里了。
唯漢有巢,唯鳩居之;鵲巢鳩占,孟德斯鳩。(霧)
所以日耳曼人都開始基督化和拉丁化,羅馬滅亡後,羅馬正統的「拉丁文」就越來越少人使用了,羅馬以前的各個行省使用的都是被稱作「通俗拉丁文(Vulgar Latin以後簡稱VL)」的東西,這個通俗拉丁文最後又被日耳曼人的各個邦國學習使用,最終分裂演變成了現在以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等為代表的——羅曼語族(Romance languages)。
當然日耳曼人的大本營,多瑙河以北萊茵河以東聚集著亂七八糟小部落的日耳曼大本營,肯定還是使用日耳曼人語言的,隨著後來法蘭克王國統治的擴大化,基督化的洪流不可逆轉,但是這群自稱「Deutsch」的人肯定是不會去說拉丁語的,這個現在被翻譯成「德意志」的詞一般被認為可能是古日耳曼語里「人民」的意思,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時候日耳曼人也已經分成下面這麼幾大塊了。
圖 羅馬滅亡之後的大致歷史進程,羅馬化的法蘭克人成為那個時期的霸主,讓歐洲大陸的日耳曼人開始基督化,日耳曼人本來就打來打去,再加上羅馬的人本主義被宗教高壓控制取代,教會和國王又互相奪權,歐洲進入歷史上最黑暗的「中世紀」。
當然了也就是這個時期,穆罕默德把猶太教基督教都攢起來,把「亞伯拉罕、摩西、耶穌」全當成先知後,宣稱自己是「最後先知」創立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滅掉波斯擊敗唐帝國然後,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後來被摩爾哈里發入侵,封閉的歐洲變得越來越黑暗。
所以這個時候日耳曼人老家的,日耳曼人都有點看不起的——斯堪的納維亞日耳曼人,開始了自己的征途。
好了回到英國。
我們知道英國是被盎格魯、薩克森、朱特這幫人佔領的,他們的老家被稱作「日德蘭半島」(Jutland),這個其實就和前面說的那個朱特人就是同源的,其實前面說的古英語史詩《貝奧武夫》也曾經記載了在日德蘭半島的時候,這群人和「Danmark」人的戰爭,這個Danmark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丹麥」,這個詞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說這個部落曾經有個叫Dan的國王,另一個說法是這個部落就叫Dan,總之這群人雖然也是日耳曼人,但和朱特人什麼的水火不容,他們可是一直留在挪威瑞典的日耳曼人北支。
圖 日德蘭半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按照現在語言學的分析,斯堪的納維亞這個詞,可能來源於原始日耳曼語(Proto-Germanic )的——* Skathinawjo,也就是危險之島的含義,講了這麼多日耳曼人,我們這裡就引入了原始日耳曼語這個概念了,這個一般被認為是日耳曼人在北歐使用的原始語言,以後就簡稱「PG」了,隨著日耳曼人的南遷,日耳曼語逐漸分裂,分成北支也就是斯堪的納維亞的語言,西支也就是現在德意志語言的祖先,進入不列顛的4個部落使用的日耳曼語西支的語言,而東支的命就沒那麼好了,以哥特語、汪達爾語、勃艮地語、倫巴第語為代表的東支哥特語言,卻就是因為他們戰鬥力太高入侵歐洲太狠,最後就像前面說的,率先的拉丁化,他們的語言也就消亡掉了,但是哥特畢竟留下了不少哥特文的文獻,所以在以後分析語言的時候,也會提到哥特語(Gothic)。
圖 哥特字母 哥特字母的母體是希臘字母,他們用字母W轉寫希臘的U,從這之後這個W就被大量使用在日耳曼語言里了。所以上面這幾種日耳曼語言和他們的後代,也就成了和羅曼語族相對的——日耳曼語族(Germanic languages)。
789年,盎格魯薩克森編年史記載,一群「商人」殺死了向他們徵稅的不列顛官員,諾爾斯人(Norse)正式進入了英國的視線,Norse這個詞我們現在也能看出來,就是古英語稱呼「北邊人」的意思,其實這群人就是斯堪的納維亞的日耳曼人。
隨著四個西日耳曼部落入侵不列顛,諾爾斯人里的丹麥人逐漸控制了日德蘭半島,這地方也就有了一直被叫到現在的名字「丹麥」了,丹麥和老家的挪威、瑞典的時代到來了。
挪威(Norway,古諾爾斯語norervegr),看這個名字大家也基本就能猜出來了,這個是古日耳曼語「北方的路」的意思,而瑞典(Sweden)的名字爭議就比較大了,一般認為是原始日耳曼語(PG)裡面*sweba(自由)的意思,瑞典是哥特人還有當時入侵羅馬那個辛布里人(沒忘吧)共同的老家,這三個國家在這個時代都使用被稱作「Old Norse」的語言,也就是——古諾爾斯語,以後也總會提到,簡稱「ON」。
這哥仨從他的日耳曼兄弟們在歐洲大陸站穩腳跟之後就開始不斷侵擾海岸線了,當然了那時候英格蘭還是叫他們諾爾斯人的,只不過英國人借用了古諾爾斯語里「vikingr」(海灣人)稱呼海盜才有了「維京人」這個說法,當然這個說法被廣泛叫起來已經是18世紀以後的事情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是稱那個時代「維京時代」。
827年,基督教已經經過肯特王國進入英格蘭,在基督化的過程中,原來的日耳曼蠻子沒有的辭彙開始通過拉丁文進入,就比如priest(神父), paper, school這種高大上的辭彙。威薩克森也就是前面說的那個西薩克森國王愛格伯特(Egbert)統一不列顛上的其他6個國家,「英格蘭」的雛形正式出現,但是艾格伯特晚年的時候卻發動入侵威爾士的戰爭,導致諾爾斯人和威爾士練手對付英格蘭,英格蘭一時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里(霧),這之中麥西亞還獨立了一次,雖然最後艾格伯特還是有驚無險的收回土地,但是諾爾斯人確實讓這個國家如坐針氈。
圖 愛格伯特以攻打麥西亞作理由控制東盎格魯,然後和埃薩克森擊敗肯特王國,埃薩克森蘇薩克森歸附後,統一南部的威薩克森打敗麥西亞和諾森布里亞的聯軍,統一英格蘭。
這個時候的諾爾斯人越來越神奇,他們開始進入到中世紀的歐洲大陸,甚至一直跑到了阿拉伯地區做生意,同時一支諾爾斯人「羅斯」(Russia)一路跑到了烏克蘭一帶,控制了那裡的東斯拉夫人,瑞典人奧列格建立了這裡歷史上第一個王國——基輔羅斯(當然了後來被蒙古給滅了。還有一種說法是「羅斯」來源於PIE * reudh(紅色),指的是一部分斯拉夫人的紅頭髮。)
圖 「維京時代」的歐洲,斯拉夫人(Sclav)本來是在波蘭一帶一群半游牧半定居的印歐人,這次本來是斯拉夫人自稱「高貴」的意思,結果他們在古代既沒有日耳曼人的戰鬥力,也沒有羅馬人的文化程度高,後來就被日耳曼人搞到羅馬去當奴隸,現在英語里「slave(奴隸)」就是來源於這個(拉丁語SCLAVUS),後來匈人入侵,斯拉夫又被撕成逃到巴爾幹的南斯拉夫,留在波蘭的西斯拉夫和逃到烏克蘭以及現在俄羅斯一帶的東斯拉夫人,被瑞典人搞出個「基輔羅斯」之後,斯拉夫人才在外族的帶領下有了自己的國家,但是這名字聽著戰鬥力也不強,又基又腐,要是說這民族變成「戰鬥民族」,那也是被拔都的蒙古兵入侵之後的事情了。
當然了,之後在說各種語言的時候,斯拉夫語作為一個保有頗多原始印歐語成分的語言,也會 被拿出來說。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整整100多年,丹麥和挪威這群諾爾斯人瘋狂的騷擾著英格蘭,盎格魯薩克森人對於自己這群日耳曼兄弟越來越處於劣勢,一如漢化的契丹人被女真人幾千人就打成篩子一樣,盎格魯薩克森也沒了當年欺負凱爾特人那股力氣了,不僅僅東北大量土地淪陷成丹麥區,就連東南的肯特地區也失守了,英格蘭差點就又要來一次民族大換代了。
871年,阿爾弗烈德(Alfred)繼任英格蘭國王,我們知道按照英國和日本這種島國的特性,越缺什麼就越渲染什麼,比如大不列顛啦,大日本帝國啦,因為抵抗了丹麥人保住了半壁江山,阿爾弗烈德也就被叫做「大帝(the great)」,實際上整個不列顛才只有黑龍江省的一半大。阿爾弗烈德大帝是威塞克斯國王埃塞烏爾夫的兒子(這名字千萬都別記),867年阿爾弗烈德在麥西亞抗擊了一部分丹麥人立下大功,所以就憑著巨大聲望繼位了,關於他的傳說也有很多,據說這國王可是為了英格蘭人民解放事業奮鬥終身了,竟然化妝成吟唱歌手跑到丹麥軍刺探軍情,所以經過鬥爭之後,英格蘭遏制住了丹麥挪威人的繼續入侵,和丹麥簽訂和約,東北領土被劃分成「丹麥區」,也被叫做丹麥法(Danelaw)區域,阿爾弗烈德大帝還編纂了著名的前面提到過的「盎格魯薩克森編年史」,這個就成了最寶貴的英國古歷史和古英語的文獻之一了,可以說沒有這個,現在也很難這麼好的還原古英語這個已經死了的語言。但是英格蘭畢竟沒有徹底趕跑諾爾斯人,雖然後來的英格蘭國王在努力收復丹麥區,但是維京人不要命的海盜兵終究還是摧毀了英格蘭。940年,丹麥的哈拉爾藍牙王(Harald Blatand,我們可以看到這群諾爾斯人的國王絕對都是起個歪名好養活的類型。)徹底統一了丹麥和挪威,諾爾斯人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個時候法蘭西王國也被北歐人折騰的不堪忍受了,他們覺得這群人這麼好戰還是因為他們信仰那個以戰爭為樂趣的奧丁和托爾,要是能讓基督教進入這裡就好了,你看盎格魯薩克森蠻子被基督化了之後不久直接戰五渣了么。所以在強烈的宣傳攻勢下,藍牙王皈依基督教,北歐也就開始基督化了。1013年,藍牙王的兒子「斯凡八字鬍王」(Sweyn forkbeard )徹底佔領英格蘭成為英格蘭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Ethelred II)倉皇逃到法蘭西的「諾曼底」,當然了,這個人也間接地改變了英國的歷史,以後還會提到他。 等到後來八字鬍的兒子克努特(Knud II den Store)終於可以不叫歪名字了,克努特先後徹底壓制了不服的挪威和英格蘭後,又征服了瑞典南部,瞬間北海周邊全都成了他的 ,這人也就獲得了個名字叫——北海大帝。那麼就在英格蘭和諾爾斯人打交道的這200多年裡,英語也就不可能不被古諾爾斯語影響,但是神奇的是,就連英語曾經表示第三人稱複數的hie,hiera, him都已經變成了they、their、them,而且還多了though(來自t(th)ó)這樣的連詞等等,按理說一般情況下就算去借詞也不至於把這麼核心的詞給變過來,可是大家不要忘了畢竟諾爾斯人和盎格魯薩克森人都是日耳曼大家庭的一員,所以兩個相似性很高的語言就很可能造成一個人同時掌握兩種並且混合使用,久而久之核心辭彙出現了偏差,那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時期影響了英語的諾爾斯辭彙還有多少。
- anger (angr)嗯,Im angry。bag 來自諾爾斯語的baggi,band(帶子)也是來自古諾爾斯語,當然了這個詞在被語言學教構擬出來的原始日耳曼語里也是*bindan,而所構建的原始印歐語(PIE)是*bendh(捆綁),其實也差不多。
- birth這個詞本來古英語是 「gebyrd」(PIE * gheldh),但是最後也借用了古諾爾斯語的 byre, 當然了我們要知道其實古英語里g往往退化掉了不發音的,就比如上一篇裡面貝奧武夫最後一句那個「gyldan(屈服)」實際上就是現在英語的yield,同樣比如古英語里「?g」就是表示圓滾滾玩意的意思,但是後來這個就被寫成了eye(eai)也就是眼睛了,但是人家古諾爾斯語的「egg」可沒退化,所以也就被英語用過來表示蛋了。
- 當然了還有husband來自於古諾爾斯語(以後簡稱ON)的 húsbóndi,sister來源於ON的systir,cake 來自於古諾爾斯語的kaka, leg來自於ON的l?gg,就連window也是來自ON的vindauga。
- 還有就是古諾爾斯語里一些受到原始印歐語詞源PIE*sek(切)演變出來的sk-影響的單詞(當然了這個詞源極其重要,以後會專門說。),skill (技能,古英語croeft ,現在演變成craft), skin (皮膚,源自剝皮的意思,英語還有個源自西日耳曼語的辭彙,hide「皮」), skirt(這個就更有意思了,本來英語辭彙是shirt。),score(刻痕、計分), skive(薄片), 當然了再亂入個sky,這個也是來自古諾爾斯語的,而本來古英語的天是heofon(詞源不明,同樣不明的還有dog)。
當然了,英國還從古諾爾斯語里搞到了個神奇的命名法,那就是動不動就某某son,也就是誰誰兒子的意思,這個大家就很熟悉了,什麼Johnson約翰遜啊,什麼Jackson傑克遜啊,什麼Wilson威爾遜等等。
從這裡我們就發現一種這樣的端倪,那就是為什麼表示一個意思的詞英語能出現好多,而有同樣元素的辭彙卻長得完全不一樣,當然了在辭彙上這次古諾爾斯語的影響還遠遠比不上即將到來的神奇變化,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個時候的英語語法。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的語言如果按照語法分類主要有這麼3種,- 一種我們叫做「分析語」(Analytic language),可能看見這個詞我們有時候搞不明白,其實它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孤立語」(Isolating language),通俗點說,這種語言的每個辭彙都比較固定,也不會存在單元內部的什麼變化,往往是通過不同元素一定順序的組合來表達句子的含義,我們的漢語就是一種典型的孤立語,只要掌握一定的字詞後,就可以通過一定的組合來表述。
還有一種是黏著語(Agglutinative language),這個詞直接翻譯過來就是「膠」的意思,這種語言往往通過在辭彙上黏著各種各樣的成分來改變句子的特性,有時候往往可以搞出一個很長的詞出來,但是這種語言也很注重單詞的位置來進行表達,現在比較有代表性的黏著語基本都是「阿爾泰語系」的語言,包括現在的突厥諸語言、蒙古語滿語等,當然日語從語法上來說,也是一種「黏著語」,熟悉日語的人都知道,這玩意往往能在一個動詞後面加上一長串東西來改變含義。
- 當然了我們所說的印歐語系,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屈折語(Inflecting language),這種東西顧名思義,這種語言往往沒有太長的辭彙,一般最多也就是通過一個前綴,一個表意部分,一個後綴來構詞,而我們一直說的原始印歐語PIE,其實並不很注重辭彙的順序,而是通過非常複雜的「格」來表達句子含義,一般認為在原始印歐語里擁有極多的格——主格、屬格(所有格)、與格、賓格、奪格、方位格、工具格、呼格,也就是說格掌握好了,你辭彙怎麼擺放別人都能明白是什麼意思。
- 主格顧名思義表示主語或者表語,而屬格也就是所有格表示誰誰的東西,與格往往表示一種「間接賓語」,而賓格就表示直接賓語;奪格也叫離格,是個非常神奇的格,往往被用在狀語上,一般表示來源、離開等含義和現在英語的by,with,from等含義有相似成分。
- 而工具格很簡單,表示憑藉某種工具手段如何,就比如murder(謀殺),mur表示死,而那個der就是原來的工具格後綴-ther變過來的。
- 最後方位格表示方位,而呼格表示「呼語」,也就是我們一般招呼誰、呼籲誰使用的,比如現在的波蘭語里還存在——主格:Pan profesor,呼格:Panie profesorze(教授;和教授啊…的感覺)。
圖 來自某度截圖,「愛」的主格在不同時態不同人稱下的屈折變化。
圖 同樣來自某度截圖,拉丁語中不同的格的變化。而日耳曼語族在北歐不斷發展簡化,作為一種較晚自成一家的印歐語,雖然可能還存在6個格,但工具格和呼格僅在單數中出現,發展到後來,呼格僅僅存在於現在已經消亡的東日耳曼語支里了,而工具格也僅僅停留在西日耳曼語支中,而且就算僅僅這4個格,很多詞也不像拉丁文一樣幾乎個個都有變化,等到了古諾爾斯語里,已經僅僅剩下了主格、屬格、與格和賓格這四個格了,尤其是丹麥語這一支發展到後來基本就剩下了屬格。圖 某基裡面舉例的原始日耳曼語名詞格變化的構擬。
然後翻譯一下下面圖裡面的四個生詞Nominative是主格,Accusative是賓格,Genitive是屬格(所有格),Dative是與格。
圖 某基裡面對古諾爾斯語曲折變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很多時候各種格已經不存在單詞變化了,當然,這個對於以後該合併的合併並且除了代詞幾乎徹底退化了格的英語,還算是多的了。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完全意義上的屈折語也是不存在的,我們現在一般把這種語言和一部分黏著語叫做——「綜合語」(Synthetic language)。
- 這樣一來古諾爾斯語的進入就對古英語的語法也造成了進一步的簡化,本來英語還存在5個格(包括工具格),等到後期就只剩下4個格了,並且格的變化也開始迅速弱化,而後來,古英語的動詞也只存在現在時和過去時這兩個變化,當然了過去式還分為強變化和弱變化,強變化就是改變個母音而弱變化一般就是加個後綴-de,這就有點現在英語的雛形了,而且那個時候英語的的複數形式曾經有大量的後綴-en,但是卻只剩下children、brethren這樣的單詞,引起這些變化的元兇也即將登場。
這麼一來歐洲最奇怪的語言就要誕生了。
推薦閱讀:
※「帥」字現代意思英俊瀟洒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難しい」能表記為「六借しい」和「六ヶ敷い」?有什麼典故嗎?
※有哪些廣為流傳的和自稱不同的他稱?
※奔向肥膩的90後還沒脫單,就開始脫髮了
※漢語會像英語一樣成為世界主流語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