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憑什麼號稱「早餐之都」?
剛到武漢的外地人,大多會被武漢人吃早餐的陣仗震驚到:一條街上擺滿了早點攤子,各個攤子前都圍滿了食客,有人等著一碗熱乾麵,有人盯著自己的那隻面窩,還有人會捧著一塊豆皮……這些標誌性的早餐,意味著大武漢一天的開始。
與廣州慢節奏的飲早茶不同,武漢人通常來不及坐下慢慢吃,手裡捧著或者包里裝著,匆匆就趕著上班或是上學去了。於是這熱乾麵、豆皮、面窩就跟隨著人們,穿梭在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
這是武漢每天一次的全城運動,叫做「過早」。
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 武漢人也不能不過早。圖片來源@包囧菌
早餐之都大武漢
「小家婦女學豪門,睡到晨時醒夢魂;且慢梳頭先過早,糍粑油餃一齊吞。」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葉調元刻印的《漢口竹枝詞》第一次將吃早餐用「過早」一詞表達。至此,武漢人「過早」已有166年。
的確,一日三餐中,武漢人最講究過早。並且,武漢人沒有在家做早點的習慣,都是在路邊攤買。武漢三鎮的路邊攤生意非常發達,以前幾乎每條街上都有擺攤的,現在管理嚴格了,但不少店家還是把灶台、油鍋支在大門口。
香港美食家蔡瀾曾把武漢稱為「早餐之都」,在武漢過早的重要性完全可以與正餐分庭抗禮,其種類豐富程度也是全球罕見。曾經有網友微博曬28天過早不重樣,武漢作家池莉也在其作品《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好》中盤點過武漢的早點:「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田恆啟的糊湯米粉,厚生里的什錦豆腐腦,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里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實際上,這僅僅只是武漢名氣極大的老字號,而街頭巷尾叫不出名字來的更是數不勝數。
每天早晨,武漢街頭都是這樣一幅光景:滿大街的早點攤,滿大街買早點的人,滿大街邊走邊吃的人,這是武漢最別具一格的市井風俗。武漢人的本事是,不光面窩、燒梅這些乾的可以邊走邊吃,就連熱乾麵、牛肉麵也能一邊走路一邊朝口裡扒拉,而且速度極快,三下五除二,一碗面就下肚的。當然,這種習慣也造成意外狀況頻發,比如公交車或者地鐵上,一言不合,一碗面就扣到對方身上了。
過早到底有多少種選擇?
與廣式早茶中的點心有明確的分門別類不同,武漢人過早的各種選擇顯得非常凌亂,沒有一個嚴格的體系劃分。三匠廚房(ID:sanjiangfood)整理了一下,將武漢的早餐大致分為四個系列——
粉面系:熱乾麵、牛肉麵、牛肉粉、糊湯粉、豆絲
煎炸系:豆皮、面窩、苕面窩、汽水粑粑、煎包、糯米雞、歡喜坨、油香
蒸食系:燒梅、糯米包油條、湯包
飲品系:糊米酒、蛋酒
三匠廚房(ID:sanjiangfood)先來說說粉面系:
熱乾麵
熱乾麵是武漢過早的招牌——最出名也最具特色。鹼面在開水中斷生,撈起來瀝干水,淋上麻油拌勻,鋪開放涼待用。過早時,將晾涼的麵條抓上一把,放進一隻長柄尖底圓口的笊籬中,滾水中將麵條燙熟,瀝干水後裝入碗中,隨即拿起一隻長柄湯勺,放入鹽、醬油、辣蘿蔔丁、蔥末、辣椒、胡椒、味精、白糖等等,講究的還會放上一勺滷水,最後淋上芝麻醬,這一碗熱乾麵就大功告成了。一碗熱乾麵的製作時間,往往也就兩三分鐘。
趁著熱氣將熱乾麵迅速拌開,芝麻醬的濃香和麵條本身的香氣混合在一起,立刻就勾起了人的食慾。熱乾麵的核心就是芝麻醬,好芝麻足以令人齒頰留香,不過現在很多商家為了節約成本,用花生醬替代芝麻醬,或者將兩者混合,熱乾麵的味道打了不少折扣。而說到做熱乾麵做得最好的攤子,蔡林記名聲在外,不少遊客到武漢也點名要吃蔡林記,但近年來伴隨著連鎖擴張,蔡林記的味道有所下降,價格卻不斷上漲。《舌尖上的中國》曾選擇拍攝了位於漢口江漢二路的田記麵館,而「天天熱乾麵」和「大鬍子熱乾麵」也分別是漢口和武昌熱乾麵的傑出代表。
牛肉麵·牛肉粉
與蘭州牛肉麵講究「一清、二百、三紅、四黃、五綠」不同,武漢的牛肉是鹵出來的,鹵牛肉的湯汁,辣中帶著絲絲甜味,味道很獨特。
武漢的牛肉粉面也是清真口味,漢口最早的牛肉麵館最早都是回民經營,漢口六渡橋、三民路一帶曾有回民聚居區,池莉也曾特別提到過漢口福慶和的牛肉米粉,不過如今,福慶和已經不復存在了。
考驗一家牛肉粉麵館好不好的標準,除了麵湯的味道足不足,還有就是米粉夾起來會不會很快就斷了。
糊湯粉糊湯粉是武漢的特色小吃,充滿魚米之鄉的特點。
武漢三鎮河湖眾多,每天打下來的魚蝦不少,尤其是小魚小蝦,早年間沒有儲存條件,如果沒有賣掉,留到第二天就臭了,於是有人想到了用它來做早點。
小魚蝦加水熬爛成湯,撇去殘渣,留下粘稠如米湯的濃湯。米粉下鍋焯一下撈出放到碗里,在上面澆一大勺濃湯,然後撒鹽、胡椒、薑末、蔥花,原汁原色原味,口感濃郁厚重。
過早的時候,糊湯粉要就著油條吃,也有將油條蘸著糊湯吃的,還有將油條撕成小段,泡在湯里吃的,不過怎麼樣,都風味十足。豆絲
豆絲是武漢市黃陂區的特產,用綠豆加米磨成漿後攤皮切絲晾乾而成,吃的時候加入牛肉湯或其它配料烹煮。這種大米和綠豆混合食物,其中的綠豆分量若是少了,做出來的豆絲口感會差很多。
吃主兒唐魯孫曾在文章中寫過:「武昌的牛肉豆絲,遠近知名。」
粉面系說完了,再來說說過早的煎炸系列。
豆皮在三匠廚房(ID:sanjiangfood)的心目中,豆皮的地位甚至是高過熱乾麵的。
顧名思義,豆皮與豆子有關。綠豆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摻合,浸泡數小時後磨漿待用。一口大鐵鍋燒熱後倒油,然後舀米漿入鍋,攤成一張薄薄的大圓片。將雞蛋打碎攤在米漿片上,抹勻後翻面,這時呈現油亮的金黃色。
隨後,將蒸熟的糯米、煮熟的干香菇丁、炒熟的豬肉或者牛肉丁、香乾丁、薑末等拌勻,鋪在米漿片上,撒上胡椒、鹽以及大把的蔥花,然後來一個大翻面,淋上一勺油、撒上一勺水,蓋上鍋蓋燜兩分鐘,一大鍋金黃的豆皮就做好了。小鐵鏟將豆皮按格子狀劃開,每份豆皮基本就兩三個小方塊,盛入小碗中,那一雙筷子,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豆皮做得好,油的用量是最關鍵的,油太多會失去香嫩酥脆的口感,油少了豆皮表面就會變得乾巴巴。老通城是武漢名氣最大的豆皮餐館,和無數的老字號一樣,都是有了名氣之後公私合營保留了店鋪的字型大小。現在武漢名氣最大的王師傅豆皮館創始人曾是老通城的收銀員,吸收了不少老通城的豆皮師傅,開了這家豆皮館。
面窩
面窩是地道的武漢特產,雖然叫面窩,卻不是麵食,它是由大米、黃豆混合打成漿,再加入適量蔥花、鹽調味,炸制而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一點都不容易。
大米和黃豆的比例很重要,黃豆少了,則面窩的味道不香;黃豆多了,面窩會很油,所以也不是黃豆越多越好。
炸面窩的勺子也很有特色,這種勺子四周下凹,中間上凸。炸面窩時,往一邊舀一勺米漿,在中間一刮,然後撒上芝麻,下鍋。面窩凹處的米漿多,炸出來的軟糯;凸處米漿少,炸出來的香脆。一種食物,兼顧了兩種口感。苕面窩
苕在武漢話中就是紅薯,苕面窩也就是紅薯做的面窩。
把紅薯洗凈去皮,切成小丁,放入米漿中。炸制時舀入炸面窩的勺子,拍平下油鍋。苕面窩的特點是外焦脆內軟糯,滋味咸中帶甜。
無論是面窩還是苕面窩,既可以單獨過早,也可以成為熱乾麵、米粉或是湯麵的搭配食品。
汽水粑粑汽水粑粑也就是米粑粑,不僅武漢有,湖北各地也都有。
這是一種純大米食品,用大米磨成漿後,加醪糟輕微發酵,這樣製作出來的粑粑入口有軟綿綿的甜味,回味卻有一絲酸,有一種立體的口感。
製作汽水粑粑的鐵鍋很大,直徑要有一米到一米半,鐵鍋中央有一個凹坑,四周是平的。鍋燒熱後就要往鍋上加米漿,兩坨米漿要連在一起,這樣才算是一個完整的米粑粑。加好米漿後,往中間的凹坑處加水,蓋上鍋蓋再加大火。這樣,下面的米漿很快會煎出一個硬殼,而凹坑裡的水會產生大量蒸汽,把米粑粑的另一面蒸熟。汽水粑粑中的「汽水」指的就是這個。
這樣製成的米粑粑,一面像脆餅,而另一面則十分軟糯如同發糕。武漢沒有專門製作汽水粑粑的店鋪,街邊小攤隨處可見。有的人將兩片汽水粑粑中夾上一個面窩,並把它叫做「武漢三明治」。
煎包煎包並不算武漢獨有的特色小吃,而且論名氣,蘇滬一帶的生煎要更出名一點。但煎包在武漢過早界的地位並不低,今天遍布武漢的三鎮民生甜食館,必不可少的幾樣小吃就是熱乾麵、豆皮、糊米酒和煎包。
武漢的煎包相比上海生煎要小一些,而且不同於上海和蘇州蘸醋的吃法,武漢的煎包是蘸醬吃的,每一家的醬口味又不盡相同,三鎮民生甜食館的煎包搶手,很大原因也在於美味的蘸醬。
糯米雞廣式茶點裡有一道荷葉糯米雞,然而武漢的糯米雞和它完全是不同的東西,因為武漢糯米雞里並沒有雞肉。
準確來說,這種小吃應該叫糯米團,裹著五花肉、香菇、筍丁、香乾丁的糯米,再用麵糊包裹下鍋炸至金黃,外層焦脆,裡邊軟糯咸香。至於為什麼叫糯米雞已不可考,有人認為炸好後的糯米雞外表金黃,表面凹凸不平,形如雞皮,所以就叫糯米雞。
糯米雞是武漢過早最常見的小吃之一,任何有油炸點心的攤子都會有糯米雞供應。
歡喜坨四川把這種食物叫做麻團,而歡喜坨比麻團大不少,而且裡邊是空心的,一口咬下去,外脆里嫩。
歡喜坨在武漢也有百餘年的歷史了,以前和麻團差不多大小,後來才逐漸變成現在的樣子。
製作歡喜坨要把糯米磨成米漿,然後晾乾,再將晾乾的粉團搓成粉狀,加入紅糖、麵粉混合,加水慢慢搓成圓形,裹上芝麻後入油鍋炸。
油香油香這東西現在在武漢已經很難找了,它是一種炸制的小圓餅,裡邊加上各種餡料,武漢人最常吃的是夾糖心的油餅。
接下來再看蒸食系:
燒賣全國都有,廣式茶點裡是蛋皮肉餡,裡邊裹著蝦仁,北京的燒賣是麵皮糯米餡,裡邊也會有香菇和豬肉。武漢的燒梅與北京的更接近,但是口味卻要重不少。
叫燒梅是因為皮使用走槌擀出梅花邊,蒸出來如同一朵朵梅花而得名。燒梅的皮和餃子皮一樣,要周邊薄中間厚,蒸出來才有晶瑩剔透的感覺。將蒸好的糯米飯加香菇、肉攪拌在一起,加白鬍椒拌成餡,包好後上籠屜猛火蒸熟,香氣撲鼻,口感嫩滑。
武漢燒梅的最大特點就是油大味重,而武漢很多早點攤子也有一個特別標識,白紙糊一塊牌子,上書四個大字:「重油燒梅」。武漢人甚至還將油餅和燒梅兩種重油食物組合在一起,成為極其耐餓的一種搭配。糯米包油條糯米包油條是江南特色小吃,將糯米蒸熟後,平鋪撒上黑芝麻,再將油條放在糯米飯上,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放上榨菜、火腿等,然後用糯米飯將油條包住,即可食用。
湯包湯包並不是武漢特有的,但也孕育出了一個名店——四季美湯包。
說完了吃的,再來看看喝的吧:
糊米酒熱乾麵搭配糊米酒,面窩搭配糊米酒,燒梅搭配糊米酒……在過早的時候,糊米酒幾乎能搭配一切。
池莉在小說《你以為你是誰》中是這樣描述這款武漢特色甜食的:它是武漢市歷史悠久家喻戶曉老少咸宜的一種甜食,由精細的糯米粉和醪糟做成的糊湯,晶瑩糯滑,上面撒幾粒糖桂花,因為價廉物美,它成為了大眾食品。
米酒、小湯圓、紅棗是這個小吃里不可缺少的主角。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也很有講究:起鍋前徐徐勾芡,糯米粉要順著鍋邊推下去,朝著一個方向順勢攪拌。醪糟是極為重要的,下多了酒氣太重,下少了米酒不香。
蛋酒
蛋酒也是過早的飲料,簡單易做。一個雞蛋打散備用,將鍋里的水燒開,將開水沖入雞蛋碗中,瞬間變成蛋花,然後再往碗中加米酒和糖即可。在武漢潮濕陰冷的冬天,蛋酒是過早必備。
除了三匠廚房(ID:sanjiangfood)說到的這些,在武漢過早還可以選擇:鍋貼、糍粑、水餃、翻餃、燙飯、豆腐腦……實在是說不完。
為什麼武漢會形成這麼發達的過早文化?
這與武漢近代以來的大碼頭和大商埠氛圍有關。早晨,人們要匆匆忙忙趕到集市或是上工,自然來不及在家吃早餐,就在路上買著吃。長期積累下來,出門過早變成了一種習慣,再演變成為一種習俗。
武漢過早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快,早餐做的快,一碗熱乾麵,前後兩三分鐘就能讓食客端著走人;食客吃的也快,邊走邊吃,三下五除二,眨眼功夫就下了肚。
武漢過早的第二個特點是重油,無論是熱乾麵也好,還是各種炸制食物,就算是燒梅也是重油。
這與武漢的碼頭文化息息相關,碼頭工人是體力活,工人們在短時間解決早餐的同時還要獲取高熱量,炸制食物、重油食品自然是最優的選擇。
武漢過早雖然快,但也講究的很:熱乾麵的芝麻醬要用小磨香油調成,面窩必須撒黑芝麻和小蔥花,豆絲必須用綠豆和稻米一起磨漿,比例還不能不對……雖然是幾分鐘就解決的早餐,可是也飽含對老手藝的堅持。
同樣是吃早餐,為什麼廣州講究「品、嘆」,而武漢卻講究「快」呢?
三匠廚房(ID:sanjiangfood)曾在《為什麼早茶出了粵港就沒感覺了?》介紹了廣東的早茶文化,廣東早茶的興起是建立在商業文明上的,飲早茶不可避免的要承擔社交、商業功能,甚至還有一定的休閑功能;而武漢的過早文化,則是起源於底層的碼頭工人等階層,唯一的要求就是速戰速決並且熱量高。
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與它的物產和城市結構息息相關,並且一旦積年累月,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變的。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歡迎搜索微信公眾號(ID:sanjiangfood)關注我們 。
推薦閱讀:
※早餐基本款 | 鬆軟香甜的奶香餐包
※早餐11桌:怎樣的墨西哥卷適合做早餐? | Breakfast Burrito
※這些早餐,10分鐘做完帶走吃
※秋葵金槍魚三明治
※曲阜羊肉泡粥,幾代人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