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真的只是村長們的聚眾鬥毆?

「啥?日本戰國?小鬼子也有戰國?你是不是sa啊?」

「島國那能叫戰國?不就是幾個村長帶著十幾號農民聚眾鬥毆嘛。」

「我擦勒,本子那個彈丸小島能有幾個人?戰國?戰著戰著戰到海里去了咋辦?」

「日本戰國?我知道我知道,真田幸村嘛,天下第一兵!我玩過戰國無雙,還不錯。」

。。。。。。

以上就是莫爺經常聽到的小夥伴們對於日本戰國的認知,大抵就是藐視,不屑,你傻逼,遊戲不錯,女版織田信長胸很大之類的(當然也有具備客觀認識的啦,莫爺不會一棍子打死的)。所以莫爺總覺得應該做個科普貼,來論述一下——日本戰國究竟是不是村長們的聚眾鬥毆?

開宗明義,莫爺指出,日本戰國是一個跨越時間長,戰爭烈度大,傷亡人數多,經典戰例層出,英雄豪傑輩出的混亂大時代,它不是村長鬥毆。

首先來談談日本戰國的時間。目前史學界對日本戰國的斷代基本上確定始於公元1467年的應仁之亂,到公元1615年大阪夏之陣德川家康滅亡豐臣家為止,歷時148年。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戰亂不僅在日本歷史上,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少見的,大名鼎鼎如三國時代也不過96年(廣義的三國斷代,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到280年孫皓歸降為止,若是狹義地說,三國從220年曹丕稱帝開始到280年孫皓歸降為止,僅僅60年)。可見,日本戰國時代是一個相當漫長的軍爭亂世,各方大名你唱罷來我登場,從時間跨度上來看,絕不是村長鬥毆可以相提並論的。

第二,日本戰國時期人口眾多。我們目前無法得到第一手的戰國人口數據,所以莫爺只能用現有的數據來進行推算。人口的數量與糧食的產量往往是掛鉤的,戰國時代的糧食產量有多少,就意味著能養活多少人口。在太閣豐臣秀吉統一天下後,對全國土地進行核查,史稱「太閣檢地」,太閣檢地的結果是全日本糧食產能為兩千兩百餘萬石(石:古代東亞地區糧食計量單位,每個時代,標準不同),當時一石約為現在的94.4公斤,按統計局數據"2003年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278.5公斤,其中口糧233.4公斤",那麼每人每年的口糧就是兩石五鬥上下,於是我們基本可以算出,當時日本的人口應該在900萬左右,加上一些逃入山林的失地農民和盜賊,莫爺相信太閣時代,日本人口肯定在1000萬以上。

相對應的,我們再來對比我國三國時期的人口(三國第二次躺槍,我擦。。。。。。)。西晉時人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記載:「景元四年(263),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杜佑在《通典·食貨·歷代盛衰戶口》記載與此略同,僅口數作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也就是說,滅蜀後,魏國人口總計在530萬偏上。而關於蜀國人口,史書上有兩種記載,《晉書·地理志》記載:章武元年「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景耀六年蜀國滅亡時的人口,王隱在《蜀記》中記載「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所以,蜀國人口大約為90萬,那麼魏國滅蜀前的人口大約就是440萬。吳的戶口,難以考查。《晉書·地理志》說:「孫權赤烏五年,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晉陽秋》記載吳國滅亡時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以上兩組戶口統計數字大致相同,這不能不使人感到懷疑,吳自赤烏五年以後,再沒有進行過戶口統計工作,所以王浚在滅吳時所得的戶口數,仍然是三十八年的統計數字。

莫爺不是歷史學家,只能做個大概的估算,三國時人口中國人口應該在770萬左右,加上沒有計入戶口的奴隸、難民、盜賊等等,總人數應當不會超過1000萬。兩相對比不難發現,其實日本戰國的人口是要多於三國時期的(估計民族主義分子要對莫爺破口大罵了,「wuli三國怎麼可能比島國戰國人口還少?你一定瞎說,一定是大漢奸!」不好意思,莫爺只是就事論事,如果傷害了您幼小的心靈,莫爺表示真誠的道歉。)

第三,人口眾多所隱含的意思就是壯勞力眾多,而戰國時代各大名紛紛完成一元化轉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封建統治結構,兩者結合的結果就是戰國大名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在戰國之前,日本各地的大名實行的是諸子析產制,比如說二狗子是某地的大名,知行有十萬石,而他有五個兒子,然後他掛了之後就把領地分給每個兒子,所以二狗家就有了五個分家,而每個二狗家只剩下兩萬石的知行,實力大減。在戰國時代,激烈的兼并戰爭促使大名們轉向了一元化領國,嫡長子繼承製,比如王麻子是某地大名,知行五萬石,他有五個兒子,然後他把領地全部交給嫡長子繼承,而其他四個兒子則成了嫡長子的家臣,於是王麻子家還是五萬石,實力超過了五個二狗家,王麻子家就通過分化瓦解和侵攻兼并,滅亡了五個二狗家,成長為了新的戰國大名!

於是,在日本各地出現了一批領土廣闊,領民眾多,支配能力強大的大名,他們之間相互征伐,合縱連橫,動輒數以萬計的士兵相互搏殺。莫爺給大家舉舉栗子,先說戰國史上最著名的戰役,決定天下歸屬,開啟江戶幕府兩百五十年太平盛世的——關原合戰。此戰是豐臣秀吉死後,豐臣秀賴幼主臨朝,豐臣家天下風雨飄搖,蟄居關東的德川家康意圖篡奪天下,而豐臣忠臣石田三成帶領一眾西軍大名與支持德川的東軍大名在美濃不破關的關原地區展開大戰。此戰參戰雙方几乎包括了整個日本的有力大名,西軍總兵力達到了8萬餘人,而東軍兵力則有七萬五千人左右(如果加上在中山道龜爬的德川秀忠帶的3萬人,東軍總兵力就超過了十萬人!),我相信在中古時代,一場超過十五萬人參戰的戰役放在任何一個國家絕對是一場超級大戰(如果你一定要相信曹操有80萬大軍參加赤壁之戰,那我也沒什麼好說的)。按照正常的後勤保障,以三個壯丁保障一名士兵的後勤,那麼關原合戰所動員的總人數就高達70萬人了(這麼一算是不是還挺震撼的)。

如此規模的戰役確實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根據《關原軍記大成》西軍死亡人數是32,500人、《關原始未記》為8,000人,由於冷兵器時代軍隊的傷亡承受力比較弱,莫爺認為《關原始末記》的數據比較可靠,姑且認為西軍傷亡在10000人左右,而東軍的傷亡人數同樣沒有確切記載,作為勝利一方,一般來說傷亡會少於戰敗方(冷兵器時代的傷亡主要產生在一方潰敗後的追擊中),但是由於戰鬥激烈,西軍反抗有力(島津直接殺到家康面前),東軍傷亡應該也不少,估計在5000以上。所以粗略估算,雙方傷亡高達15000多人,百分之十的傷亡率在冷兵器時代已經非常慘烈了。

第四,所謂亂世出英雄,漫長的戰國時期,血腥的戰爭殺伐,層出的陰謀詭計,無盡的鐵與火的淬鍊,造就了眾多閃耀在歷史長河中的戰國英雄。他們或慷慨激昂,或勇猛善戰,或智謀無雙,留下了無數令後人神往不已的歷史傳奇。莫爺就隨便舉幾個在我國比較有名的吧。

源朝臣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德榮軒信玄(確實比較長,但這就是武田信玄的全名),甲州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清和源氏源義光之後,武田信虎嫡長子,被稱為「甲斐之虎」、「戰國第一名將」,甲州流兵法開創者,他的「風林火山」(出自《孫子·軍爭》:「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軍旗成為武田家的一種象徵,組建的騎兵軍團甲州「赤備」縱橫天下,戰鬥力開掛。並且第一次將鐵炮(戰國時日本人使用的火繩槍)集中使用在戰爭中,在三方原合戰中大敗德川織田聯軍。

上杉謙信,說到武田信玄就不能不說「越後之龍」上杉謙信,他被視為日本戰國時代「大義」的化身,一生只為義理而戰,一生信奉佛教,終生不娶,幾乎受到包括宿敵武田信玄在內的所有戰國人物的尊敬。他致力於維護天下秩序,鋤強扶弱(話雖如此,莫爺還是覺得他只是裝得比較好罷了,戰國大名,那有什麼真正的大義,不過是為了名正言順地擴張而已)。五次與武田信玄大戰川中島,十四次侵攻關東,威震東國(指關原以東的東日本地區)。

織田信長,被稱為「戰國最強大名」、「第六天魔王」的男人(好吧,女版信長確實很大),在桶狹間合戰中如神來之筆般擊潰兵力數倍於己的「東海道巨人」今川義元,扶持幕府將軍足利義昭上洛(帶兵進京都,日本人把京都稱為「洛中」)成功,「天下布武」,挾天子以令諸侯,攻佔日本大半土地,實行兵農分離,鼓勵自由貿易,整頓交通路線,加速了戰國亂世的結束,拉開了「安土、桃山時代」的大幕。

豐臣秀吉(莫爺最喜歡的戰國人物!),從一個出身貧寒農民家庭的下級足輕(農民士兵,連武士都算不上)到繼承織田信長衣缽南征北戰,一統天下建立輝煌豐臣政權的太閣殿下(勵志到不要不要的)。困於自己的出身,他一生都在拚命地證明自己,卻在事業的高峰錯誤地發動了對明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成為對他的致命打擊,使得他一生功業化為烏有,身死族衰,留下的孤兒寡母很快就被梟雄德川家康攻殺,豐臣政權二世而亡,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他也因此成為一個悲劇英雄。

行文至此,基本算是擺出來幾條還看的過去的理由證明日本戰國不是村長鬥毆了吧。歷史這個東西,有的時候就像是橡皮泥,被後人按照各種目的揉捏成各種形狀,但莫爺覺得,尊重歷史,尊重過去,就是尊重我們的未來,無論是我們輝煌燦爛的4000年中華文明,亦或是島國那相比起來寒酸地多的2000年文明史,我們都應該尊重和了解史實,對於日本戰國那樣的大時代,我覺得小夥伴們很有必要好好去了解一下,就像日本人對我們的三國如數家珍一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皇陵沒有被盜挖?
緊急:所有在日孩子家長請注意!尤其是神奈川縣川崎市及周邊地區的!
如何看待日本某動畫導演在推特的疑似右翼言論?
留學日本第一彈:關於讀研換專業的那些事兒
小日本的海軍為什麼沒希望?原因很簡單

TAG:历史 | 日本 | 日本战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