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優秀筆記_左章_《江城》

題記:

這是一篇讓我有共鳴的讀書筆記。

對國內人情社會的不解;看似隨意卻長久的不間斷的思考;同樣的觀點不同的角度;文化的衝突與交融。

這一切交織在一起,讓我對這本看似想紀實文學的《江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作者:左章

個人主頁:zhihu.com/people/zuo-zh

2016年剛好過半,這半年裡我的足跡頗為曲折,滬廣深港還有寧波宏村。6月,在搭乘各種交通工具的間隙,在不斷變化甚至在某些因為房地產開發而日新月異的環境里,斷斷續續地看完了《江城》這本生活小品文。這本書不似我預想得「以深邃的視角講述涪陵城市的發展與變遷,」而是輕鬆直白的口吻講述作者在涪陵師專做兩年外教的工作和生活,甚至連個人思考所佔的篇幅都比較少,主要是記述與學生、同事、當地民眾的交往。

我是抱著通過美國人的視角了解底層中國的心態來學習這本書的。別笑,因為我總感覺自己與周邊的人與事有一層薄厚不一的屏障,無論是在上海的外企、深圳的家人朋友還是湖南老家小縣城的親戚鄉鄰。

我了解「人情社會」在中國各種層面的普遍性,然而缺乏豐富的社會經驗使得我常常不能理解和對身邊的一些人際關係產生自然的聯想。不知道該如何進步甚至自己潛意識裡不想在這方面有所長進,畢竟琢磨這些是件很累心的事情。似乎我也更能接受美國人的理解方式,比如這本書和《One Billion Customer》里展現的一些事例。我很難想像在工作環境中形成默契的方式和展現形式,自然看不懂各種政治鬥爭中的團團迷霧。

這本書印象最深的幾個片段有:書中首尾兩段學生表演話劇的對比,一個是課堂作業一個是彙報表演中學生改編的天賦與學校管理層政治思想的敏感:與「學生食家」的店主一家的交往;孔老師岳父與其在台灣生長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弟弟;能用拉丁文做彌撒的李海柔神甫與作者的父親和曾祖父;廖老師和孔老師的中文課;譯後記中譯者說得打電話給白鶴梁的工作人員他流利地背誦任意被提到得銘文與詳細的釋義。

而我一直無法做得一個簡單的填空題是: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數以百計的像涪陵一樣的城市,是在改革開放以來全面地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是說除了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們的精神內涵並沒有什麼變化?

在不得不上交這篇筆記的今晚,我想我的答案傾向於後者。甚至時間拉長到未來二三十年,這些組成中國真實基層社會的地區的人們的精神內涵也不會有什麼變化。從李澤厚的《論語今讀》里描繪得普通人民的生活來往乃至上層管理者的禮儀倫理,到錢穆的《人生十論》里用儒家思想解釋生活和人生的方方面面;或者當代文學裡諸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小時代》(越寫越歪……)人際交往方面不就那麼些事兒嘛。

那麼這本書的價值與意義也許更多的在於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美國人記錄其在中國小城市的兩年的生活與執教體驗,為廣大海外讀者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讓中國人了解了一個美國人對在中國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小事的看法。而將時間線拉得更長的話,因為改革開放後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因為三峽大壩,因為作者的數本專著,因為中國的日益強大,涪陵與《江城》這本書互相成就,也許在《江城》不再出現在美國關於「中國」話題下書籍的暢銷榜的時候,涪陵與其所代表的中國社會的基本面才算經歷了根本性的發展與變遷。至於時間長短,對於有著數千年歷史的中國和華夏子孫來說,二十年短么,一百年長么?可是對於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來說,跨越千百年時間長河的文本記錄里閱讀者甚至察覺不到的普通大眾的社會文明內核的差別,就是絕大多數普通人全部的人生。
推薦閱讀:

時間有限,如何讀「好」書
新書《宛如昨日》連載一:滅門案
如何用心理學識破他人的套路和陷阱?| 心理學入門書單
我在一個月前建的讀書群,你猜現在走了幾人?
我是怎樣想起寫鎮墓獸的?

TAG:读书笔记 |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