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打車——真以為大家是理性的嗎?(續)

前文提到,雨夜打車加價,符合經濟規律,但卻會引起大家的不爽。

那麼為什麼雨夜打車加價,乘客會覺得這是一種針對我的「黑心無良」企業的行為呢?

先看看以下幾種情況

情景一:假設你出門去超市逛逛,本來沒準備買什麼東西,結果在超市發現豬肉突然漲價了,你問售貨員說,最近農民都沒有養豬,豬肉特別少,預計這種情況還要持續2-3個月時間。你想了想,覺得可能還要漲價,所以買了幾斤豬肉回家。

情景二:端午節了,你準備買幾個粽子,去了超市發現粽子價格翻了好幾番,你最後只能買了幾個特別貴的粽子回家。

以上兩種情況,哪一種讓你更窩火呢?

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第二種情景。因為第一種情況,你會覺得豬肉的漲價並不是針對你而漲價的。你本來並沒有強烈的需求,因此這種漲價就和你本人的需求直接無關,你會把這種漲價歸結於市場上豬肉真的少了而引起的問題。

而第二種情景則是當你真的想吃粽子的時候,你發現超市平時不漲價,而你特別想吃的時候就漲價,這更讓你覺得是一種針對自己的漲價,所以你會更生氣一些。

如果大家把漲價理解為是因為沒有東西賣了,這大家能夠理解;但是如果把漲價理解為看見我想要了就「坐地起價」,這就會遭到人們的咒罵。

讓我們把買粽子的情況再進一步細分成以下兩種場景:

情景一:你來到超市,發現買粽子的櫃檯人特別多,大家都掏錢想買粽子,商家不得已讓粽子價格比平時高2-3倍。你費半天勁才買了幾個粽子。

情景二:你來到超市,發現賣粽子的櫃檯人不多,但是粽子價格仍然比平時高2-3倍。不得已你還是買了幾個粽子。

以上兩種情況,哪一種讓你更氣憤呢?

相信還是第二種,因為第一種情況下,你會看到這麼多人都在搶粽子,價格不是商家自己定了,而是需求量增加而造成的,你是在和其他的買粽子的人在競爭。

而第二種情況,你看不到其他買粽子的人(也許他們還沒有到),你只是看到了商家和高昂的價格,你會認為這是商家故意把價格漲得這麼高。

如果漲價真的是由於大家都要買,你是在和其他顧客競爭,這是大家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把漲價理解商家單方面的行為,你的對手就是商家,你會對商家更不滿。

結論

關於雨夜打車漲價,用戶心理上的不爽感,其實是一種用戶歸因的問題:

如果用戶認為原因是客觀因素造成的,那麼他不會過於不爽,如果用戶認為這是商家的一次針對化的策略,那麼他可能會極其憤怒。

用戶的判斷標準是:漲價是否真的由於供給減少了,或者需求量大增?

可問題是:用戶在那種下雨天的夜晚,對於計程車漲價的原因判斷又很大程度上是基於直觀的感受

夜裡,我站在濕乎乎的路邊,我不知道計程車司機都回家不拉活了,而是認為計程車司機肯定會在下雨天拉更多的活;我們也看不到幾百米內其他的乘客在和你搶計程車的場景,只能看著軟體,而且認為這個軟體在故意針對他製造高價。

顯然,通過用戶基於自身的感受,讓感性取代了理性,讓現實產生了扭曲。

策略

一個好的應對策略是重新製造感受,讓他們能夠感受真實的現實情況,讓他們感受到計程車減少了,讓他們能夠感覺到很多人都在打車。

但是可以怎麼做呢?我們不能讓乘客看到計程車回家的情況,也不能把所有的乘客叫到一起,告訴他們,你們有這麼多人這時候需要用車。

也許可以在軟體上做一些調整:

1、顯示計程車司機不足。我們可以在軟體上顯示現在周邊有多少計程車,比起平時來計程車減少了多少比例。當然這個比例應該是動態的,平時的時候,應該在90——110%左右波動,而這個時候,如果只有40%,那麼用戶就會知道為什麼要加價。

2、提供需求方爭搶的證據。我們還可以在軟體中顯示周邊的需求量有多少,你要讓用戶知道,現在有多少用戶願意加價50元,多少用戶願意加價20元,你需要把線下大家搶著打車的行為在線上充分表達出來。

總之,你需要讓用戶真實感受到需求和供給的變化,讓他把加價的原因看做是這種客觀變化的產物,而不是針對他個人需求的一種商家的主觀手段,從而以一種更理性的方式去看待。

這是一種現場最直接改善體驗的方法,那麼是否還會有其他策略呢?

(未完待續,居然還沒有寫完)雨夜打車——真以為大家是理性的嗎?(續2)

最後統一回復一下,前文中的圖表,從經濟學常識來說,我把橫縱坐標寫反了,好多人看了以後說不習慣,抱歉。不過我調整了左右移動的方向,所以結論沒有問題,只是學經濟的人看著會很揪心(有一種閱讀「我不認為不正確是正確的」感覺)。

另外,以後大家學經濟的時候,不要被我的圖表所誤導,畢竟經濟學邏輯是「需求決定價格」——謝謝大家的指正。

微信公眾號:銳合金狗眼,與本專欄同步更新!


推薦閱讀:

需求的不變與變(二)
為什麼用研總是感覺無用(中)
小技巧:用戶研究要關注雙峰圖形
基於需求的用戶訪談的訪談提綱(下)
場景的「喚起點」和「臨場感」

TAG:用户需求 | 心理学 | 用户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