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人類真正面臨的問題 第二章<闡明宗旨>第四節/共十三節

第四節 慾望(佛教四聖諦之苦諦與集諦)

4.1
慾望的分類

本節我們來重點探討一下慾望的問題。看看著名的「馬斯洛需求理論」:他把人的慾望分為五層,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第一層 生理需求:食物(包含水),性,空氣,睡眠,生理平衡,分泌。

第二層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

第三層 社交需求:友情,愛情,性親密。

第四層 尊重的需求:自我尊重,他人,被他人尊重,信心,成就。

第五層 自我實現需求: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

更加重要的是,馬斯洛指出,需求通常遵循從高到低的原則:大多數情況下較低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後,人們才會要求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上一節我們將善惡歸結為慾望,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里就屬於第五層「道德」的需求。看看宗教和哲學家們如何看待慾望:

(1)佛教

《涅槃經》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取蘊。

(注釋:五蘊指色、受、想、行、識。取的意思是煩惱,五取蘊的意思在世間的煩擾和操勞)

佛教的八苦實際上都是慾望不滿足,生死即永生的慾望不滿足,老即永遠年輕的慾望不滿足,病即健康的慾望不滿足,愛離別即相愛卻無法永遠不分離的慾望不滿足,怨憎會就是遠離怨仇憎惡的慾望沒滿足,求不得就是慾望沒滿足,五取蘊就是慾望無窮無盡,造成的煩擾無窮無盡。佛教就是要解決這八苦的問題。

(2)基督教

《新約聖經》沒有直接出現慾望這兩個字,但耶穌為人們解決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慾望。我們可以與佛教的八苦對應,來看看耶穌對於佛教八苦的解決方法。

(1~3)生,老,死

約翰福音 11.25~11.26 耶穌對他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么。

這段經文可以理解為解決「生,老,死」的問題。

(4)病

路加福音 8.43~8.44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醫生手裡花盡了他一切養生的、並沒有一人能醫好他。他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8.48 耶穌對他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

這段可以看為解決「病」的問題。這裡需要強調一下,耶穌明確地說是「信」救了你,而不是真的將血漏症治好了。(潔凈患血漏的女子見本章5.3.2小節 潔凈血漏病人)

(5)愛別離

馬可福音 12.30~12.31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儘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

這段可以看為解決「愛」的問題。

(6)怨憎會

馬太福音 5.43~5.44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這段可以看為解決「怨憎」的問題,即用愛面對人們的怨恨。

(7)求不得

路加福音 12.30~12.31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你們的父是知道的。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

這段可以看為解決「求不得」的問題,耶穌明確地說,要先求「神的國」。

(8)五取蘊

路加福音 10.40~10.42 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么。請吩咐他來幫助我。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這段經文就是在解決「在世間操勞和煩擾」的問題,以上就是和佛教八苦對應的經文。除了佛教的八苦之外,耶穌還解決其他的慾望:

(9)榮耀

約翰福音 5.43~5.44 我奉我父的名來、你們並不接待我。若有別人奉自己的名來、你們倒要接待他。你們互相受榮耀、卻不求從獨一之神來的榮耀、怎能信我呢。

這段經文可以理解為解決尊重的問題。有榮耀就是第五層需求中的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在佛教中,人們稱釋迦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釋迦有一個稱號就是「世尊」,就是指受人尊重的慾望。

(10)自然慾望

約翰福音 8.03 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他站在當中。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8.07他們還是不住的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8.10~8.11 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說、婦人、那些人在哪裡呢,沒有人定你的罪么。他說、主阿、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注釋:和合本翻譯時,中文還沒有「她」這個字,經文中的他就是指婦人)

路加福音 7.33~7.35施洗的約翰來、不吃餅、不喝酒。你們說他是被鬼附著的。人子來、也吃也喝。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為是。

這段經文可以理解為解決自然慾望的問題。

(3)哲學家

叔本華: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尼采:生命就是權力意志。

叔本華和尼采將生命都定義成慾望,權力意志就是指希望獲得權力的慾望。本書將馬斯洛的分類簡化,將第3至 5層的慾望都歸為一類,求榮耀的慾望。這樣慾望則分為三類:自然慾望(第1層),求榮耀的慾望(第3至 5層)和求生的慾望(第2層)。

4.2 解決慾望問題的目的

那解決慾望的問題,目的是什麼呢?我們把它分為兩類:

(1)解決自然慾望和榮耀的慾望的目的

佛教《無量壽經》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壇經》 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

基督教 路加福音 23.42~23.43 就說、耶穌阿、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邊沁:自然把人類置於兩個最高主人的統治之下:痛苦和快樂。只有它們才能夠指出什麼是我們應該做的,也才能規定什麼是我們將要做的

伊壁鳩魯:人類生活的主要目的是快樂。

威廉-詹姆斯(實用主義):主觀能動性改變世界,但改變世界的目的是快樂,因為死亡即結局早已註定。

解決慾望問題的目的就是得到快樂。佛教解決人生苦難,以極樂世界為目的。而耶穌基督則告訴與他同釘十字架的強盜,神的國就是一個樂園。

(2)解決求生欲的目的

基督教 約翰福音 6.40 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12.50 我也知道他的命令就是永生。故此我所講的話、正是照著父對我所說的。

佛教 《無量壽經》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記。

基督教和佛教都說得很清楚,解決求生欲的目的就是永生。那如何解決慾望的問題呢?

4.3 第一種解決慾望的方法 斷欲

第一種方法就是斷欲。既然人生的痛苦來自無窮無盡的慾望,那如果能斷絕慾望,就能遠離痛苦了,這就是禁欲主義和苦修主義。漢傳佛教的僧人就是明顯的禁欲主義,而天主教對於修女和牧師也有獨身的要求。

釋迦在悟道之前曾經有一段苦修的經歷:

《釋迦牟尼傳》n一天,悉達多(即釋迦)正在雪山打坐,有五位苦行者很尊敬他的成就而願意跟隨他。從此,他們一起流浪,住在森林裡靠乞食為生。經過六年這樣的苦修,悉達多的身體變得骨瘦如柴,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可他還是沒有找到真正解脫的方法。這時悉達多悟到,自己的苦行是沒有意義的。於是,他到尼連禪河中洗去了身上沉積六年的塵垢,隨後接受了河邊牧羊女供養的糜乳,恢復了體力。

而耶穌也有一段曠野受試探的經歷:

路加福音 4.01~4.02 耶穌被聖靈充滿、從約但河回來、聖靈將他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那些日子沒有吃甚麼。日子滿了、他就餓了。馬太福音說得更加清楚:4.02 他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

耶穌受試探時沒吃東西,試探結束後就餓了。「沒有吃什麼」就是禁食,是苦修的一類,試探結束後,耶穌餓了,也即放棄了苦修。看看耶穌對苦修者施洗約翰的評價:

馬太福音 3.04 這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

路加福音 7.24 約翰所差來的人既走了、耶穌就對眾人講論約翰說、你們從前出去到曠野、是要看甚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么。/7.33~7.34 施洗的約翰來、不吃餅、不喝酒。你們說他是被鬼附著的。人子來、也吃也喝。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

施洗約翰在當時就是苦修者的代表,他吃蝗蟲和野蜜。耶穌說你們要出去到曠野去苦修,去曠野苦修什麼呢?看風吹動的蘆葦么?這有什麼用呢?人子(即指耶穌自己)是貪食好酒的!而耶穌先到約旦河受約翰的洗,實際上就是在向苦修者學習。但他到曠野受試探40天後,放棄了苦修。

釋迦悟道的經歷,耶穌基督對施洗約翰的評價都明確表明:苦修主義和禁欲主義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你不可能斷絕慾望,因為你想斷絕慾望,這本身就是一種慾望。你想苦修,你想禁慾,這些其實都是一種慾望。以斷欲的慾望來替代本來的慾望,這是一種執,佛教專業的辭彙把它叫做:「執空」。普通人認為佛教說萬事皆空,所以應該放下一切,是這樣的嗎?來看看佛經的說法:

《心經》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壇經》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佛教所說的色就是指物質,佛教並不是說物質是空,而是說物質和空是一體的。通俗地說:人們需求物質是一種慾望,人們不需求物質也是一種慾望,實際上它們都是一種慾望。叔本華在《論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這種無法斷絕的慾望稱之為「意志」。他說:事實上,意志自身在本質上是沒有一切目的的,無止境的,它就是一個無盡的追求。「意志」這個詞語確實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慾望的特性。叔本華提出了自己的辦法來斷欲:

叔本華:兩種出路,一是通過倫理學,一是通過美學。從道德角度看,我們可以拒斥激情和慾望;從美學的立場看,我們可以靜觀藝術的美。如果有什麼辦法能讓人的慾望不那麼強烈,一個人就可能至少達到片刻的幸福。

叔本華認為意志(在這裡我們僅指慾望)無法擺脫,只能藉助倫理學和美學暫時擺脫意志,從而得到片刻的幸福。而對於求生欲,哲學家們也提出了一種斷欲的方法。

伊壁鳩魯:死亡不值一提。

蘇格拉底: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叔本華: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本原,人應該放棄生存意志但不自殺。

既然死亡無可避免,求生欲必然無法滿足。所以不如不要想死亡這件事情,或者放棄一定要求生的念頭,這樣人類可以減少因懼怕死亡而產生的痛苦。斷絕求生欲的辦法只能使人暫時逃避求生欲不滿的痛苦,可是無法徹底解決求生欲。

4.4 第二種解決慾望的方法 縱慾

第二種方法是縱慾。縱慾主義遇到的難題顯然就是:慾望是無窮的,而人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人生來追求無限的慾望,你將陷入慾望的苦海,佛教專業辭彙叫做「執色」。看看哲學家們的說法:

叔本華:慾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為慾望永不能被滿足。慾望的滿足總是受到條件的限制。/在人類追求願望時,這些慾望總是把它們的滿足當做人的欲求的最後目標,可是在一旦達成之後,願望就不成為願望了,很快的也就被忘懷了,然後開始追求新的願望。

但是東西方哲學家們想出了一種折衷的辦法:

伊壁鳩魯:我們應該享受必需的慾望,而捨棄過多的慾望。審慎地計量和取捨快樂與痛苦的事物,達到身體健康和心靈的平靜。/知足。誰不知足,誰就不會幸福。

朱熹:存天理,滅人慾。

朱熹所說的「滅人慾」並不是要滅除人類的慾望,在他眼中「天理」和「人慾」的區別是: 「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朱熹認為應滿足食慾,但要捨棄美味這種過多的慾望。因為過多的慾望帶來的就是痛苦,這點與伊壁鳩魯相同。這種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足常樂,這實際上是一種妥協的做法。也即慾望無窮無盡,我無法滿足,只能捨棄一部分慾望,這種方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慾望的問題。

而對於求生欲,則顯然遇到了問題,人們會死亡,求生欲必然得不到滿足。哲學家也提出了享受生命的辦法:

尼采:生命就是權力意志。強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慾望,狂放,活躍,爭鬥。

尼采認為,權力意志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意志,它不只是單純地求生存,而是渴望統治,渴望權力。也即尼采將求生欲轉換成了權力欲,人生的目的並不是求生,而是獲得權力。所以人生不應該為求生欲得不到滿足而痛苦,而是應該為獲得權力而不惜將生命孤注一擲。而在追求權力的過程中,人是激情的,活躍的,鬥爭的,狂放的,這正是人生的精彩和意義所在。尼采通過轉換生命意義的辦法,試圖解決求生欲得不到滿足的問題。這依然是一種妥協的辦法,尼采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總結一下4.3和4.4兩小節的結論:

我們現在知道了慾望的兩個特點:慾望是不可斷絕的,慾望是無窮的。

慾望是不可斷絕的,所以斷欲主義無效。慾望是無窮的,所以縱慾主義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我們只要活著,就有著無窮的不可斷絕的慾望,慾望決定人類的快樂和痛苦。人類的生活活動本質上都在受慾望的驅使。

4.5 神賜予人的公理是什麼?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本章第2.8小節提出的問題:人的本心到底是什麼呢?神給予人自身的公理到底是什麼?人的本心不是善惡,而是慾望。根據慾望的特性,我們總結出三條不證自明的公理:

(1)人類生來就有慾望,慾望是不可斷絕的,慾望是無窮的。

(2)慾望滿足即快樂,慾望不滿足即痛苦。

(3)人類要快樂,不要痛苦。

佛教最基本的佛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其中「苦」就是指發現人生之苦,「集」就是發現苦的原因。本節將人生之「苦」都「集中」到一個原因上,那就是慾望不滿足。而基督教的核心是信神,正確認識神賜予人類的公理,是正確信仰的前提。

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如何才能滿足慾望?接下來我們分別討論如何滿足三類慾望:自然慾望(食慾和性慾),求榮耀的慾望和求生的慾望。

上一篇:宗教是引人向善嗎?----這是對宗教最大的誤解!第二章 闡明宗旨 第三節 善惡/共十三節 - 知乎專欄

下一篇:自然慾望的潔凈和滿足----第二章 闡明宗旨 第五節/共十三節 - 知乎專欄

回到目錄:《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書籍和專欄介紹--永久置頂 - 知乎專欄

《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上半冊(宗旨和基督教部分)已完成,下半冊(佛教與哲學部分)脈絡已完成,正在寫作中。全書約100萬字,售價100元;僅有電子圖片版,通過郵箱發送,沒有紙質實體書。僅購上半冊57萬字,售價50元。購書請加微信號sunonefly,不購書請勿擾,交流可用私信知乎。以上文章出自作者即將出版的書籍《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版權所有,轉載務必經過作者本人同意。


推薦閱讀:

禁果為什麼是蘋果?
10# blackmail——black不是指black,mail也不是指mail
基督徒說,中國及全球各地出線神秘巨響是末日號角,這個怎麼解釋?
既然教徒可以勸別人信教,那我可以勸別人退教保平安嗎?
以嚴肅的宗教學理論或宗教發展史觀來看,酒是否會成為飛面教的聖物?

TAG:欲望 | 基督教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