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眼中的互聯網金融

感謝@楠爺邀請,先自我介紹下,大學學的法學,畢業後在海通證券工作了十年,除了財務以外,作過營業部層面的所有崗位。14年去了南京國資集團紫金投資下屬公司,負責國資互聯網金融平台紫金所的籌建和管理。2年後,也就是今年,離職創業「石榴理財師」,實現自己「獨立理財師」的一些想法,不賣產品,只做諮詢。

題圖為2008年,在四川,子梅啞口拍攝的蜀山之父——貢嘎全景。在這些億萬年形成的壯觀面前,有時候,會覺得,人類太多的短期行為,是如此可笑。

今天談談互聯網金融,這應該是個談爛了的話題,僅從一個傳統金融10年,也負責過互聯網金融平台的人的眼中,談談這事。

我離職後,寫過一篇《再見,互聯網金融》,裡面核心邏輯很簡單:「雖然經過近10年的發展,國內互聯網金融,本質上還是處於「電商化」;「囿於國內個人徵信數據的極度缺乏,國外基於場景化,通過互聯網技術完成風險定價以及風險轉移的模式,在國內難以落地。轉而走向了令傳統金融行業無法自拔的剛性兌付模式,這裡面固然有國情的原因無法迴避,但客觀上的確制約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創新。

前幾天,受一朋友邀請,在他的微信群,和銀行同業們更深入聊了下我對互聯網金融的一些看法,今天再把當時的內容總結下:

一、什麼是互聯網金融?

我認為,國內對互聯網金融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其本質應該是通過互聯網的技術方式對金融風險進行更有效率的定價,並在互聯網上把風險通過銷售的方式轉移出去,也就是風險的定價和轉移。目前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還很簡單,於我而言至多可以定義為「電商金融」,遠沒有達到國外的互聯網金融的發達程度。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PPT,這兩張照片都拍攝於梵蒂岡廣場,分別是05年老教皇去世和13年新教皇上台時的現場照。經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對人類的社會變化和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然而,在金融業我們還看不到如此顯著的差異,更多的還是制度套利,及線下的信貸資產,利用P2P沒有監管,通過網路銷售規避傳統金融業的監管,互聯網在裡面更多的是銷售作用。

也有人對我「目前中國的互聯網還是電商金融,與國外的互聯網金融還有一段距離」的觀點提出異議:「這些年用戶可以在網上銀行辦理很多業務,券商可以在互聯網開戶,這難道不是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么?」在我看來,這裡的互聯網只是簡單地起了工具的作用,還算不上互聯網金融。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應該是通過IT的方式對整個風險進行定價,能夠對整個金融產生實實在在的衝擊。然而這在國內幾乎是沒有哪家公司可以做到的。

反觀國外,比如美國的Lending Club,它所有的客戶只需要通過網上申請的方式,通過採納三大徵信局的數據,在網上直接進行各種分析和評級,從而自動生成風險定價,由個人或機構來購買。但由於國內整體上大量數據的缺失,國外互聯網金融的整套邏輯在國內完全無法運轉。當然國內也不乏一些公司嘗試以互聯網的方式進行客戶的風險定價,但其結果不甚樂觀,不僅可能會遭遇詐騙戶,而且壞賬率非常高。

鑒於國內整體上數據不夠齊全,我個人認為,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才剛剛開始,並沒有真正達到類似於國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程度。但正因為是剛剛開始,無論對傳統的金融從業人員、還是對整個金融機構未來的發展來說,在大家對互聯網的認識普遍不夠深刻的情況下,就有更多的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二、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發展

1、國內互聯網金融的四種業態

其一,資金籌集,簡單來說就是融資,包括眾籌、P2P網貸、電商小貸。經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這三者的共性:在線下獲取資產,在線下進行風控,而只在線上籌集資金。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基本上還是以線下為主,只有一部分融資是在線上完成的。所以在過去的三到四年間,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高速發展,完全是因為沒有監管帶來的監管紅利,也可以說是一個政策套利的過程。隨著目前經濟的下滑,再加上不斷湧現的許多現實案例,未來眾籌很可能會像現在的P2P一樣,出現大量問題。所以我認為從資金籌集上來看,目前國內的互聯網金融還是屬於偏線上融資銷售性質的。

其二,資金融通,主要包括銀行業、證券業、基金業、保險業的互聯網化。我認為這些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還只是一些傳統業務上的互聯網化。比如券商,從去櫃檯開戶的方式轉變為通過手機、電腦辦理,這只是業務的互聯網化,其核心內容還是在傳統的線下。

其三,貨幣支付,包括第三方支付,是整個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基礎。客觀上,我認為在貨幣支付的互聯網化這一方面,中國是走在世界前面的。在國外,甚至是越南一個很小的地方,都提供微信和支付寶的支付方式。所以,綜觀整個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我認為其中唯一的亮點就是貨幣支付。

其四,貨幣發行,包括虛擬貨幣。目前世界各國都比較關心其中的關鍵技術,並研究這一技術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作用,所以比較有爭議。我個人認為,目前比特幣本身還沒有貨幣屬性,更多是虛擬物品。

2、中國是全世界最適合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國家

我個人非常關注互聯網金融這個領域,因為我認為中國是全世界最適合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國家。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就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中國人口多、基數大。互聯網的本質在於聯接越多,盈利效益就越高。就拿老師在互聯網授課為例,同一個老師同時給十個學生上課和給一萬個學生上課相比,所獲的收益必然不同。而中國人口基數大的特點是遠甚於歐美系國家,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導致中國互聯網的紅利會比一般國家豐厚。

第二,中國的不發達金融現狀。這一點眾所周知,我就不再贅述。從商業模式上看,為什麼現在美國的互聯網金融遠遠走在中國前面?為什麼lending club的商業模式及其所處環境比中國好很多,但股價還是暴跌?就是因為美國的金融太發達,客戶的各項需求被充分滿足,互聯網金融在美國的發展空間比較狹小。相比之下,中國的銀行等傳統機構卻有很多業務覆蓋不到的地方,所以給互聯網企業、包括互聯網金融企業更多機會去發展業務。曾有家小公司,通過將各大論壇炙手可熱的大V招至自己的平台授課,不僅吸引了大量粉絲用戶,還為大V及公司雙方獲利。令人吃驚的是,這家公司在短短一年的凈利潤已經達到約摸一兩千萬。多年來,券商一直想做好投顧卻總失敗,這家公司卻輕鬆成功了。

第三,中國的互聯網本身比較發達。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網民的年齡段正從20-29歲到30-39歲轉移。這說明什麼問題?從前的網民慢慢步入中年並且富裕起來,當這些互聯網用戶的高峰進入小康之後,正因著他們對互聯網的認可,他們的個人使用習慣會使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的財富效應比前幾年有非常顯著的增長。所以我個人認為,即使這幾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剛剛起步,但是未來的機會將非常巨大。

三、互聯網金融金融未來的發展方向

首先,我們要對互聯網金融未來的三大發展方向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我認為這三個方向主要是產品、工具和服務。

其一,產品。比如餘額寶、P2P、眾籌,這就是未來非常直接的方向。我們要做的就是去認識每一個方向的優點和缺點。互聯網金融的產品變現方式非常直接,售出即是獲利,但風險也很清晰。比如產品讓客戶虧損,或是P2P跑路,就容易導致風險的爆發。

其二,工具。很多互聯網記賬軟體如挖才、隨手記等都是工具。工具的優勢在於風險小,只要受到用戶歡迎,就容易有很大發展。缺點在於對客戶的粘性,即工具通過什麼方式把客戶牢牢把握。

其三,服務。過去幾年,無論是工作中也好,或是在機構中也好,大家都不是很重視,或是簡單得把服務認為是服務態度的問題。實際上,我認為服務是專業價值的體現。這在歐美非常發達,比如美國的高端客戶,即便是買保險,也要帶四個人,分別是CFP(國際金融理財師,這個產品合不合適他)、CFA(特許金融分析師,對方給他的數據是不是騙人的)、律師(查看條款)和CPA(註冊會計師,查看避稅問題)。

國外的客戶經過美國29年大股災以來多輪的市場洗禮,非常清楚金融機構是完全不可信的,畢竟機構和客戶都想多賺錢,雙方是一種博弈的關係。這時候,客戶會通過付費購買服務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服務是有價值的,而我們為客戶提供怎樣的服務能有價值,這也是未來金融行業可以深挖的。

江南憤青陳宇的一句話我非常認同:在互聯網時代沒有懷才不遇。現在不少非專業公眾號大V,雖然並不能得到專業理財師群體的認可,能在多年的包裝後擁有大批粉絲,成為粉絲志趣相投的「同路人」,這就為我們展示了服務的價值。因此,只要我們能通過互聯網連接到認同我的理念的人,是可以體現專業的價值,並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我曾經對目前的理財類自媒體做過一次分層,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財經記者。即吳曉波一類,雖然他們沒從事過金融類工作,對於金融、產品的認知其實不如專業的理財師深刻,但是多年的媒體從業經驗為他們磨練出極強的媒體操縱能力和文字編輯能力。雖然他們在專業性上可能不如一些經濟學家,但他們的文字和表達非常具有親和力,和傳播性。

第二類、理財小白。大部分非金融出生,基本沒有金融機構從業經歷,專業性也不如財經記者,但文章多處於自己的理財體驗,往往給粉絲「同路人」的感覺,這也是他們的優勢所在。所以不少這類都有十幾萬的粉絲規模,年收入大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都很容易。

第三類、理財師。理財師群體足夠專業,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都是穿著西裝與客戶溝通。為了彰顯自身的專業性,理財師們經常容易把簡單事情複雜化,用一些對於老百姓十分陌生的專有名詞,比如債券,非要說信用債和利率債彰顯,老百姓根本看不懂。往往是個小群體,很難做成上述兩類的自媒體。所以這也是我的石榴理財師的一個切入點。

以上說的比較簡單,僅僅是自己的一些思考的碎片化反應,以後會經常來@楠爺的地盤胡說幾局,各位多多包涵,有不對的地方,照死拍磚,不要客氣。


推薦閱讀:

玩了個「假」遊戲,卻闖入一個疑似傳銷的黑暗組織
懶財網李子拓:智能理財的理想狀態是用戶感受不到技術存在
請問網信理財平台可靠嗎?能不能具體給分析一下?謝謝!?
現在手機上五花八門的理財、p2p軟體,如挖財寶、聚財貓、紅嶺創投、銅掌柜等,它們的風險點在什麼地方?
我聽說最近黃金上漲,己入手十萬元存金寶,知乎有高人給點高見么?

TAG:互联网理财 | 理财 | 互联网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