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

我在讀研期間,做了許多雜事,大大小小,才漸漸懂得「事非經過不知難」。以此,知人、理事、讀書、學道,則多有所獲。哪怕小事,也許老闆看來是簡單的事,對員工卻很複雜難為,也許對領導而言,政策制訂看似很好,但下面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正是知不及行。方方面面,事無巨細,實踐要費神、耗時、用人,不是一構思便可。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盡量少請人幫忙,拜託朋友事情時,會恰當致謝,也會去拒絕別人的一些拜託,或者讓別人知道事情的難度,不被人浪費。當某些人彼此不喜歡時,也能從容斷交。我也明白事情的細枝末節有很多,因此會試圖把握大的方向原則和精神所在,然後細想細節上的難點,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地處理問題。讀書時也會以實踐地觀點更加公允地看待書中所敘,尤其在讀史書上會更加理解一些歷史人物,而知漢高祖能得天下,絕非厚黑可以概括,高祖多次逢凶化吉,開漢朝四百年基業,為天下之冠,兩千年之下,華夏以 「漢」 定族,豈是僥倖。一些人以厚黑讀史,實在是小瞧了天下英雄的眼光。缺乏實踐性的思維去讀書,得到的不過是一些無聊的談資,自視過人的聰慧,而不能去理解書中的精神,不能有益於學道。

關尹子曰:「勿以我心揆彼,當以彼心揆彼。知此說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貫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我從實踐的難處出發,知道事情和他人都多有「不易」,然後去理解這句話,理解實踐,去用實踐的思維思考。在「實踐」上著力,如此方可得到精髓,不失公允。以「實」 處事,不可以「名」處事。以實處事,事才可成,以名處事,事多為敗。故高祖棄孩,非為不慈,分羹之言,非為不孝。以此,高祖家人被擒,卻可得保。在國家的戰爭觀上,取《文子·下德》的意思,」王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此不明於道也。「追求實質,而不圖虛名,實至名自歸。儒家裡,我非常喜歡顏回。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學到一點,就不會失去這一點。顏回的實踐能力,令人震撼。《孔子家語》里,講顏回不棄食的故事,至今能感到顏子的真誠,對「不易」的理解,符合老子的」儉「,能做到這樣,也不枉一生了。莊子對顏回偏愛有加,將「坐忘」和「心齋」,這兩個實踐方法寫在了顏回身上,本身可能也帶著一種暗示,向顏子學習。孔門弟子中,顏子」德行「第一,」不遷怒無貳過「、」聞一以知十「,」三月不違仁「,」不改其樂「,都大有可學,這些是目標也是實踐的方法。

讀書以得意為宗旨,此為實,讀書有很多種方法,用實踐的思維來讀書思考,乃至踐行書中的精神,才不失寫書人的原意,也是高效的學習方式。做事以事成為宗旨,此為實,故以謀成來做事,不南轅北轍。寓言講得道理簡單明白,但真正實行起來的時候,才發現有的時候竟然適楚而北行。大家都能看懂皇帝的新衣的故事,但現實生活中還是不能倖免。刻舟求劍,買櫝還珠,矛盾,在生活中卻也會犯。都知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可在學習中卻不知學習捕魚術。如此,勉勵自己在書中挖掘思路,學習諸子的捕魚術,以此學得精髓,此為實踐的一種方法。

眾人缺乏一些關鍵性的實踐的思維,不能在思考問題上一以貫之,否則就不是眾人了。眾人的俗情,非「常情」,非「實情」,眾人的思想文化,非「真言」,非「真知」,不足以此知人、理事、讀書。「繕性於俗,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故不能以千萬人之心為心,不能媚眾失己。想起五歲時,還不識表,早上感覺遲到了,哭鬧不止,父母怎麼勸都不好,把我送到學校,小朋友才來幾個,稀稀落落,如此才不再哭泣。當時的行為,以眾人之所為而安己之心。這些思維習慣是慢慢養成的。現在,想到 聞道者百不有一,勤行者萬里挑一,而終有得者,千歲寥寥。眾人的所為還能安慰自己嗎?孫悟空斬去混世魔王,也在於此。學道之人與眾人最初的差別也在勤行。

我聽JT叔叔講莊子時,提到有些父母自己都過得不好,不會幸福,怎麼教育孩子幸福呢?即使做一個反面教材,但反面的反面,可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那一面啊。我看《天幕紅塵》里,對實事求是用了一個詞來描述,叫「見路不走」,同樣是做一件事,有人成有人敗,在於什麼呢?實事求是具有很豐富的內涵,做到實事求是很難,見路不走也算一個較為簡化的方法。見路不走,我理解的意思在於對實踐的各路徑進行反思,不要犯」見路就走「的毛病。我時不時會批判自己的想法,去理清思路的來龍去脈,看前提假設是什麼,如果哪個思路推理的不對,假設不夠牢固,這個想法就有問題或者我沒有理解透徹。這算是「窮理」吧。

想到先秦時,需要竹簡緯編,先人才能寫字,記錄下他們的思想,中間有許多辛苦的地方。我也越發珍惜能流傳下來的書籍,在這些書籍里體會他們的斟酌思量,儘力去理解他們的思路,實踐的方法。得一個實踐的方法,就有一步實踐的收穫。諸子無虛語,讀諸子要帶著實踐的思維去讀,學一層有一層。像莊子,寫下「名者,實之賓也」的人,每一處的落筆都有可靠的依據。道家的不可思議,在於他們好像找到了簡單、高效、易行的實踐方法,將達到至高境界的台階,一步步都開鑿了出來,走一步就有一步的功夫。最近剛剛看《荀子》,荀子於學習上經驗豐富,我在《荀子·正名》里,讀到」凡語治而待去欲者,無以道欲而困於有欲者也。凡語治而待寡慾者,無以節慾而困於多欲者也。「 「不求其所在而求其所亡。」 我於荀子的思路,有一點驚奇,因為從這句話里,我略微看到了莊子的思路,在於」相忘於江湖「和」罔兩問影「兩個寓言。有些問題的關鍵,你以為是關鍵,卻不是關鍵,只是你解決不了問題,將其難點當做了關鍵。所以息影的關鍵在於身不動,不在於捉住影子,鉗制住它。守神就是身不動。失道,」有欲「和」無欲「相濡以沫,「有欲」泄至於「無欲」,「無欲」積以致於「有欲」,與其讚譽「無欲」,譴責「有欲」,不如「守神」。包括莊子提到的逍遙,提了四個境界,從「自視也若此」,到「定乎內外之分」,再到「御風而行」,再到「御六氣之辯」,前兩級台階足夠清晰明白。我將以此來踐行。

實踐之理,以應」周行「。

推薦閱讀:

適合讀老莊的年齡?
《逍遙遊》中有些東西重複兩次是為強調嗎?它想表達的「逍遙」到底是什麼?
莊子的《逍遙遊》中的北溟是指哪裡?
大家對「莊周夢蝶,蝶夢莊周」怎樣理解?
《莊子》中,你最喜歡的寓言是哪一個?

TAG:先秦文化 | 庄子寓言 | 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