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地稱呼一隻花瓶(下)
接上文,先補充一下上篇提到的多管瓶。清乾隆還有一種青花多管瓶,許之衡前輩在《飲流齋說瓷》里,認為這種多管瓶起源於歐洲,是花器。但從未見過古代歐洲有類似的器皿,而且這種瓶子插花的效果也不好看,很可能是乾隆胡搞出來的東西。
宋清多管瓶的區別是,宋代的小管與瓶身不通,清代相通,且大小相同。注意不要把多管瓶與聯瓶混淆,多管只有一個瓶身,聯瓶也是乾隆的,是幾個單獨的個瓶子燒到一起。
抱月瓶,腹扁,圓若滿月,故名抱月,還有寫成寶月瓶的,也是西亞傳入的器型。清代有叫馬掛瓶的,大概是掛在馬上裝酒用的。這種耳叫綬帶耳,另有一種兩節葫蘆形的,叫扁腹綬帶耳葫蘆瓶,也可以叫抱月瓶,以青花居多。
民國九十七年時,我第一次去景德鎮,見一老師傅在畫粉彩抱月瓶,就問「您這抱月瓶什麼價」。突然全作坊里的人都怪物一樣地看我,然後哄堂大笑,說哪裡有這麼傻的名字啊,這明明就是扁瓶嘛!好吧,扁瓶書里可沒寫,抱月瓶瓷工又不知道,那是我上的第一堂瓷器課:理論和實際是脫節的。
宣德時還有一種扁瓶,像一個瓶子從中間劈開,一面是平的,沒有釉,有小孔,叫掛瓶或壁瓶。是掛在牆上或者轎里的裝飾品,流傳廣泛。
石榴瓶,始於宋龍泉窯。圓的,小撇口,還有花口的,又名蘋果尊。
四方倭角瓶,也是明朝開始的。為數不多的方形瓶之一,具體演變我不清楚,看圖吧。
圖片左起依次為膽瓶、錐把瓶、油錘瓶。這三種瓶子很像,小口,插花裝水都不靈,已經進化為純觀賞器了。膽瓶始於明萬曆,後兩種都是康熙朝的。區分的要義是:膽瓶頸最粗,錐把次之,油錘最細,而且長,腹比另兩種圓。
賞瓶,撇口長頸,圓腹圈足,肩有弦紋。清官窯出的最多的瓶子就是這種,從雍正一直燒到宣統。賞瓶都畫青花纏枝蓮,「青蓮」諧音「清廉」,四阿哥喜歡,命年希堯做了許多,賞賜大臣,故名賞瓶。賞瓶是一個特殊的名字,不但指器型,還限定了畫面,必須是青花纏枝蓮。晚清民窯有一些賞瓶器型的瓶子,畫粉彩五彩什麼的。注意,這是個坑,叫賞瓶就錯了,應該叫玉堂春瓶。
觀音瓶和鳳尾瓶,口大,都可稱為尊。兩者都始於康熙,觀音瓶很多見,類似於梅瓶加長加粗了頸部。鳳尾瓶是大喇叭口,脖子更長更粗,佔整體的一半,比例失調了,丑。
冬瓜瓶,也叫燈籠瓶,始於雍正,這種瓶子變化多,但凡矮粗胖的瓶子,叫冬瓜准沒錯。
栁葉瓶和萊菔尊,都是康熙官窯開始的。柳葉瓶纖細如柳葉,也有人叫美人肩。底很小,幾乎立不起來,瓶底有一截沒有釉,是用來插在一個環形瓷底里的。萊菔就是蘿蔔,音「來福」,吉利。這種瓶比柳葉瓶粗一些,平肩上有三道弦紋。栁葉瓶和萊菔尊都是小器,都是豇豆紅釉,最好的一對在故宮瓷器館,紅釉的巔峰之作,美的無以復加,你若路過一定要看。別問我為啥萊菔叫尊,柳葉就叫瓶,無可奉告。
橄欖瓶,始於康熙,一說順治。狀如橄欖,有直口和撇口兩種,前者大,多畫粉彩壽桃,後者小,有一個畫松樹桃花的,是琺琅彩代表作。還有一種撇口帶貫耳的大路貨,施哥窯釉。
棒槌瓶,盤口,直頸直腹,像洗衣用的棒槌,始於康熙,都是民窯的。變化多,分成硬棒槌、軟棒槌、圓棒槌、方棒槌什麼的,恕不贅述。
花觚,唯一名字里有花的瓶。最早是宋代鈞窯做的,模仿商代青銅觚。明朝的花觚省略了腰部的凸起,清代又恢復了,而且做的非常繁複。過去花觚是很重要的禮器,屬於五供之一,祭祀用的。五供指一對花觚、一對燭台、一個香爐或者鼎,一般都是瓷的。
轉心瓶,乾隆的寶貝。真心不想寫這個,可是前一陣賣了五億,創了紀錄了,似乎很重要的說。五個億啊,也不知道那買主賣了多少煤,才換來這麼個東西。這個瓶子呢,裡面插著根活動管,管上畫著畫,瓶身上有鏤空。當年在養心殿,老太監舉著轉心瓶,一個小宮女站凳子上轉那根管,然後乾隆趴在鏤空面上看走馬燈,堂堂一國之君,也真夠無聊的。重點在瓶子的裝飾,史無前例地複雜,恨不得把所有的手段都用上,各種披金戴銀,各種榮華富貴,一派乞兒暴富的情懷。
瓷器新器型的出現,有兩個高峰,一個是宋,一個是清,清又以乾隆前期居多。為什麼是前期?因為後期皇上臨幸景泰藍去了,放過了瓷器。弘曆登基後親自主持燒制了大量瓷器,比如什麼雙聯瓶、瓷王瓶、交泰瓶等等,大部分被淘汰了,因為丑。
按說乾隆也是一個勤奮的文藝青年,一輩子寫了四萬二千首詩,要知道《全唐詩》才四萬八千首,多不容易啊。更不容易的是,他的詩沒有一首被後人記住,一句也沒有,因為爛。我琢磨過這朵奇葩,他那麼熱愛文藝、有那麼好的環境、那麼多的資源,還活了那麼長時間,咋就出落成那麼惡俗的品位呢?因為他得不到公正的批評嗎?非也,徽宗和後主就是反例。唯一合理的解釋,乾隆是史上智商最低的皇帝,第二是晉惠帝。蠢不是罪,老實地食肉糜就算了,別出來丟人嘛。你看幾乎所有的歷代名畫法帖上,都爬著乾隆的蚯蚓書,連項子京那種三流畫家都不能倖免,陛下一人對文物的破壞力,相當於三萬紅衛兵。
又寫歪了,回到花瓶吧,搖鈴尊,始於康熙,模仿喇嘛教用的鈴鐺,有粉彩、釉里紅、青花三種。
帽筒瓶,直上直下的一個筒,咸豐時出現的,官員用來放頂戴花翎用的,故名帽筒。後來在民間很流行,不當官的家裡也擺一對帽筒。康雍乾也有帽筒,用其他瓶代替。
蒜頭瓶,這是膽瓶,口做成蒜頭狀,也可以叫蒜頭膽瓶。這是一個討巧的辦法,如果你不認識一個瓶子,直接叫出它的主要特徵也可以,比如盤口瓶、貫耳瓶、扁腹瓶。至於瓷器局部特徵的叫法,請參見拙文《如何正確地稱呼一隻茶杯》。
還落了一些瓶子沒寫,我掐指一算,手指不夠用。總結一下:縱觀瓶的歷史軌跡,漢唐模仿玉器和青銅器,多用於祭祀隨葬,有明確的禮儀用途。宋元時瓷器取代了漆器,瓶開始承載實用功能,發展出許多獨立的形態。明清官窯里,瓶依然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禮儀功能,引出大量的新工藝和裝飾手法,同時民窯瓶的實用性開始減弱甚至消失,審美的價值愈發突顯。一言貫之,在瓷器的諸多品類里,只有瓶一直籠罩著形而上者的光環。所以我常對喜歡瓷器的朋友說,你買個茶杯,就是做的再好,也就是個杯,但要是收個沒用的瓶子擺在那,就藝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泉堂
上海市 黃浦區 進賢路 138-1
微信 quanceramics
推薦閱讀:
※景德鎮的自古以來(二)
※你是救兵請來的猴子嗎
※這種神秘的技藝失傳了700多年,日本匠人花費22年重現 看一眼就心醉了
※景德鎮的自古以來(一)
TAG: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