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過不過端午節?

我發現,大概、也許……屈原是過端午節的。

大概你會想問:那屈原紀念誰呢?

沒有啦,他只是洗洗澡、跳跳大神而已。

端午節到了,用草藥熬水洗白白把自己獻給神吧!

嚴謹的說法是,五月初五作為一個節日,在屈原之前就存在了。據中國最早的曆書《夏小正》記載,五月此日「蓄蘭,為沐浴也」。別的引文更詳細,說「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連效用都說清楚了。甚至屈原在自己的《九歌·雲中君》里還寫道,「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湯」是熱水的意思,這「蘭湯」自然不是蘭花湯,而是指用一種叫佩蘭的植物熬成的熱水。因為這個活動,五月初五也叫「浴蘭節」。

那先秦的時候大家在五月初五那天洗草藥澡驅毒和跳大神咯?呃……差不多了。

端午節發端各家眾說紛紜,其中一個比較靠譜的說法是,端午節最早是一個時令相關的節日。話說先秦時期長江流域比現在的廣州還熱,屬於亞熱帶或熱帶氣候,有著犀牛、大象等各種熱帶動物,水域也比現在廣闊,還有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湖泊之一的雲夢澤。到了五月初五那天自然潮濕酷熱難耐,五毒叢生,於是人們就在那天喝雄黃酒、掛菖蒲、用草藥水洗澡,以求強身健體防瘟疫驅五毒。而那個時代巫、醫尚未分家,這種情況在民間尤甚,所以也兼有一些祭祀的儀式,例如祭祀祖先和各種神,其中屈原的《九歌·雲中君》既是祭祀雲神的。

南朝梁代宗懍著《荊楚歲時記》,隋杜公瞻註: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蹋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

按:《大戴禮》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華采衣兮若英。」今謂之浴蘭節,又謂之端午。蹋百草,即令人有鬬百草之戲也。宗則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師曠占》曰︰「歲多病,則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翦?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

時至今日,我國仍有不少農村地區(主要是南方)是過著傳統而古老的端午節習俗:掛菖蒲,熬草藥水把身體洗得香噴噴,祭祀神鬼。

關於端午節,我覺得伍子胥比屈原帥

那問題來了,紀念屈原是怎麼來的呢?

呃……我們還是暫時忽略屈原,先翻翻書吧。

最早提到端午這個詞的,不在楚地,而是出自東吳人周處的《風土記》。曾經為三害之一的周處此時已洗心革面,他寫道: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進筒粽,一名角黍。(《初學記》卷四引晉周處《風土記》。)

不僅提到了端午,還提到了粽子。當然,這裡只是單純地把時令日期記下,而並非今天的「端午節」。所謂「端」,是發端,是始、初的意思;「午」,是五,那麼其實「端午」就是直直白白的「(五月)初五」。

直到隋朝。讓我們又再翻一下杜公瞻注的《荊楚歲時記》吧。

南朝梁代宗懍著《荊楚歲時記》,隋杜公瞻註:

是日競渡,采雜葯。

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鳬」,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蓋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也。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越地傳》雲︰「起于越王勾踐。」不可詳矣。是日競采雜葯。《夏小正》雲︰「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

關於端午節龍舟競渡起源的問題,隋朝的杜公瞻注裡面提到了四種說法,即紀念屈原、紀念曹娥、紀念伍子胥、來源於越王練兵。今天我們往回看,其中的三種說法已經不局限於龍舟競渡本身了,它們已經提到了端午節前面,被當作是端午節起源的三種傳說——紀念屈原、紀念曹娥、紀念伍子胥。

屈原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說了,先說曹娥。曹娥是東漢時期的上虞(今浙江紹興)人,她爹曹盱是做巫師的。在端午節那天,曹盱駕著船在舜江迎潮神伍子胥,結果被淹死,找不到屍體。曹娥投江而死,三天後她的屍體抱著父親的屍體出現。且不說這個故事實在巫玄非常,這個事情背景就說明了在東漢的端午節是紀念伍子胥的,後世說端午節起源於紀念曹娥實在說不通,就算說龍舟競渡是從紀念曹娥而來的也是極其勉強,畢竟她爹身為巫師駕著船去迎神趕潮,這行為和龍舟相差幾何?她爹就是在賽龍舟啊!

至於伍子胥,是春秋時期的傳奇人物。他本身是楚國人,父親和兄長被楚平王所殺後投靠吳國,帶領吳國的軍隊攻打楚國。此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便倒行逆施掘了楚平王的墳墓把屍體拖出來鞭屍三百。縱觀中國五千年歷史,為報家仇帶兵攻打自己的祖國,不但打下了,還掘起國君的墳墓鞭屍,這種故事非但罕見,而且這所謂忠義當道的家國觀面前,讓人讀起來大呼過癮:伍子胥這個形象真是帥爆了。

(話說回來,伍子胥的歷史形象註定其不會得到全國範圍內的推廣。)

於是我們能看到,端午節這個時令發展而來的節日,在後來紀念誰這個問題上,是不統一的。伍子胥比屈原死得早,所以興許紀念伍子胥要比紀念屈原來得早。但不管怎樣,一千多年來,吳地紀念伍員,楚地紀念屈原,並無衝突。

至於其他地方,自然還是洗草藥澡驅毒、吃粽子和跳大神。例如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提到北宋時期東京洛陽官宦之家的端午節盛況:

宋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

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薄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粽子、五色水團、蔡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其中並無提及屈原和伍員,可見除楚、吳兩地,其他地方並無紀念歷史人物的風俗。

至於現在官方欽定全國紀念屈原,我想,還是與愛國詩人的形象比倒行逆施的逆賊形象正面得多有關。

當我們在紀念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在紀念什麼?

如上所述,一千多年來,端午節時,吳地兼懷伍員,楚地兼懷屈原,其他地方則只有吃粽子和各種時令活動,並無衝突。

1940年,由於國家風雨飄搖,郭沫若、老舍等人提出以端午節作為「詩人節」,紀念屈原和提倡其愛國精神。新中國成立後,端午節仍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但已更為強調屈原的愛國思想和鬥爭精神。端午節的習俗在文革期間被破「四舊」破壞得比較嚴重,不說各種豐富的民間風俗活動,某些地方連吃粽子掛菖蒲都要批鬥。一推一破之際,各地端午節風俗破壞嚴重,某些城市則只剩紀念屈原和吃粽子。

當然,說端午節是粽子節也不是現在的說法,明朝彭大翼撰的《山堂肆考》有所提及,還連玩法都說明了:

京師以端午為解粽節。以粽葉長者勝。

叫粽子節也未嘗不可。

現在我們知道,端午節是一個從時令發展而來的節日,其他地方各有各的紀念。所以,也不必奇怪其他地方——諸如苗族地區、韓國、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泰國,他們也有過端午的習俗。

所以,當我們在紀念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在紀念什麼?

我們還是來回答下面這個問題吧:

你覺得甜粽子正宗還是咸粽子正宗?

推薦閱讀:

在楚國屈原所在的時代,人們怎麼稱呼月神呢?
為什麼屈原和離騷在文學史上有那麼高的地位?
文天祥和屈原哪個偉大?
如何看待2017年新版歷史教材刪去屈原、扁鵲和文天祥這些著名歷史人物?

TAG:习俗 | 历史 | 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