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失速的時代( 九 )n—?—?王火來的《 電子宇宙的殖民新論 》。】

( 本篇是王火來教授在諾貝爾信息和平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稿,選自紀念文集《 從愛因斯坦宇宙到王火來式的殖民新論 》,本書經學術出版公司授權後重刊,以饗讀者。 )

—?—?— 諸位尊敬的先生女士們,本日有幸站在這個領獎台上、我想藉此機會說明此次得獎的這套「 電子宇宙殖民模型 」的建構背景及其緣起脈絡。這套學說標誌出「 人類群落 」在信息社會中的位置,與其在科技史地位是迥然不同的。這句話指示的不是我自己的研究,而是紀念一位不再與我們同在的人。在多數當代人眼裡,我的研究使( 信息動力學家 )方也壹次,之前的勞動大為失色,以致足夠權威的科學史家?—?王冊教授,近期於其著作《 信息戰爭的博奕理論 》一書中批評,方也壹次的《 電子宇宙殖民論 》並不符合科學的假設,而是幻想文學,是一套連作者本人都不相信該書現實性的荒唐著作。同樣,( 《 美國網路角力協會 》 )Info Game 教授在《 遊戲中的信息力 》認為,沒有我王火來的研究成果,方也壹次的觀念就會停留在一個鬆散的、基構於 Faceblock(http://tieba.baidu.com/p/4032273750 ) 預設的、老套的、和諧世界模型中?—?— 而精確的科學界從不把這個模型當成一回事,更不用說早在三十年前不知道流散到哪去的藝術理論與其繼承者們。於是,有人說,我把觀念創始者本人不重視的東西當一回事,還有人說,我刻意將非經驗哲學晦澀的觀念和自我吹噓的空想謬論糾纏在一起,這種錯誤觀點有必要藉此說明。誠然,方也壹次是個信仰自然哲學的信息動力研究者,不是電腦科學家、程序開發人,他對觀念的闡述不靠「 數學 」。顯然方也壹次對信息動力的定義和理解與我的技術形式化理論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二十一世紀初、曾有一批電腦科學家著手考慮所謂的「 信息文明 」的問題。當時他們從事的事業對於信息和平的發展來說,可有可無,因為當時學術界把這類理論看成是怪人的業餘癖好。怪人到處都有,科學界也不例外,雖然早期學術界未曾積極反對有人跳出來尋找進入「 信息文明 」的路徑,同時卻又不承認建造電子宇宙的可能。信息動力研究領域的權威沒有一個把這種宣告當成值得調查的科學假設。

信息動力學和社會學對於整個問題,充耳不問,這種無動於衷在理論信息學界尤其嚴重。當時學界認為機械智慧體的存在不可能幹擾社會機制的運動,因此研究這門學問應該徹底無視網路社會中是否會由機械智慧體掌控的事實。假設當時信息科學界真有那麼一位巨擘能提出、信息科學與社會學確實會因資訊社會中不斷出現的機械智慧體產生巨大變化的可能性,那他的推斷也就只能在以下條件下出現:只有挖掘出信息文明才能證明,只有在信息社會中收集到不受人力支配的獨立訊號才能證明?—?— 對,只有這樣!實體社會中才有可能發生可怕威脅。至於「 電子宇宙論也可能啟動信息社會的最大革命、並促發實體社會產生劇變 」的這類事,當然從未進入當時任何權威的腦袋之中了。可是多位對舊時代價值觀仍然深信不疑的傑出學者,尚在人世,當時方也壹次就發表了《 電子宇宙殖民論 》。我還在「 內島大學 」信息社會系攻讀博士學位時,此書便落入我的手中。那時我正好在台灣網路社會策略事務所任職,利用業餘時間打下了對信息社會動力學基礎的地方。我能讀懂這本小書,因為它是以漢語譯本出版?—?— ( 順道吐個槽 ),書翻譯的爛極了。而且此書被列為科幻小說系列叢書的其一,出版方似乎沒有想以對待嚴謹科學的方式待它,當時的人們正熱衷娛樂產業,誰還管你嚴謹的論文呢!我後來才聽說,書的原文幾乎被刪去一半之多。無疑,這個版本的情況( 即便作者對此也無能為力 )令人認為,儘管他寫下了《 電子宇宙殖民論 》,他本人並不真的重視書中的論點。而如今恐怕也只有科學史研究者或傳記作家才會翻開《 電子宇宙殖民論 》了,於是就像作者自我剝奪了一場可能因此書而起的奇特經歷。書中的論點引發我們的厭惡、乃至令人不悅的情緒,是源自我們認為理性的頭腦,及經過諸多科學訓練後,把它視作不可取?—?— 甚至是不體面的。但這個「 信息神話 」的論述方式卻是人類意志的投射,就如同古代的宇宙論神話總用以莊嚴的口氣,用以人類失樂園模式的天真純樸,記述生命存在從「 造物要素 」的衝突中跳出來一樣。而這些要素則被傳說包裹在各種「 形式 」和「 化身 」裡。這種把「 信息社會動力 」簡化到「 慾望 」層次是作者?—?方也壹次在書中的角色原型,他將自己化身為一個肉眼無法識別的「 論述系統 」。

《 電子宇宙殖民論 》亦曾落入了部分傑出思想家的手中,很多人說他們看的時候很不耐煩,且非常惱怒,也許沒有人真正讀到結尾,我們或許不該對那些人先入為主的惰性太過生氣,因為此書有時確實很像胡說八道。你們知道的,就像台灣二十一世紀早前一些過分強調在地主體性的社論一樣( 笑 )。方也壹次在書中強調的一種對土地連結去中心化的信息模型徹底惹惱了一大批人,神與獸、意志與情慾、精靈或超人類,全被純粹地投射到本世紀早前仍受重視的、用來收容行動應用程式的載體( 手機 )上。本書在我心中產生的破壞性,我無法描述,此書登峰造極的是,他沒有前輩的陰影,他寫了古往今來聞所未聞的東西!這種先行者的命運必然是孤立無援,他的一生就是明證。實際上我不認識此人,對他瞭解甚少,如何糊口對他來說始終無關痛癢,他在三十多歲時寫下《 電子宇宙殖民論 》的初稿,當時已經是科技哲學博士,卻無處出版。他淡泊地承受了自己觀念的失敗、甚至是自己生活的失敗,很快便放棄了作為發表《 電子宇宙殖民論 》的任何努力,意識到自己根本徒勞無功。他留在學校成了工友,這所學校也是他因討論「 機械社群逐漸主導社會動力 」而獲得博士學位的地方。接著,他申請了一塊農地,然後做過配貨員,跟他接觸過的人均未曾聽聞他提起過任何有關《 電子宇宙殖民論 》的事,他很詭秘,全然不關心親近的人和他自己。我猜想,他接受出版商出價時,心態很可能像荒島落難者向大海投擲漂流瓶一樣,希望能夠為自己的想法留下痕跡,即使機會渺茫。這本書中令人毛骨悚然的奇觀迫使我們打從心底防衛,方也壹次推翻了一切所有科學信仰數百年來所確立的東西,以便從頭「 再造世界 」。當所有閱讀者認為作者不過是個擁有專業學位的大傻瓜,以平衡自己讀此書時的心理碎裂感時、我和其他人的差別便在這裡,我無法徹頭徹尾的否定此書中的推論。我的愛好和訓練成就了我的信息動力學研究,但方也壹次的理論讓我成了信息社會殖民角力中的和平實踐者,我敢肯定,要不是此人的著作,我與電子宇宙殖民理論的接觸,將會漫無邊際,空洞無物。我甚至能列舉此書中哪些環節對我有所啓發,我指的是第三章,第七節處。

方也壹次認為,在第一代「 信息文明 」裡明顯受到一種我們肉眼沒能感知卻已經無所不在的社會力所支配( 由服務商推出的系統 ),當時的資訊空間仍舊沒有機械智慧體存在,而第一批「 信息生命 」的種子在其中萌動,在數個世代過去後,那些原基自然早就留下什麼了。諸位不必特意提醒,我們當然明白「人工物 」和「 信息生命 」的差別,人工物是從事工具性活動的智慧者所生產的東西,而信息生命則是具有自我意識的信息元。方也壹次更直言,工具性技術只有仍然處於胚胎階段的文明才需要,比如早前的台灣,比如地球文明。數學在這裡就是這種文明的「 機器 」,它不是「 現成的機器 」,那個機器( 這裡指的不是機械 )早就發展了十億年,其結構儘管十分先進,卻尚未完工。方也壹次的這種根本理念其實早在二十世紀末就可被系統性提出,甚至更早。那為什麼沒有人提呢?我想理由在當時仍將信息社會的推想建構在台灣在地化的桎梏中,而產生一種「 概念過敏 」的症狀。「 國際 」和「 在地 」仍舊是問題,更別說去拋下更為廣泛的「 天然 」和「 人工 」這種制定於人類律法和自然法則之間的區別了。方也壹次更用了下列的視覺模型。在幾大搜索引擎上培養「 信息部落」( 或稱:社群菌種 ),初期還很容易分辨 ( 由其他系統服務商發起的 )起始社群和這些新的信息部落的差異。然而隨著時間過去,這些社群菌種藉由方也壹次所設定的關鍵字的「 串聯過程 」改變了服務商發起的社群,更把某些原本不存在於網路世界中的「 慾望 」帶入,吞噬了另一些「 服務 」關係,新的社會鏈形成,產生了變換。由於上述的變動,這些起始社群有了新的社會機理,他們會藉由搜尋引擎上被植入的新菌種重新鏈接「 信息串 」,換句話說,人們也可以藉由一個簡易的反操作倒轉信息社會中的殖民動力。我的研究便是以方也壹次的實驗模型為基礎,而獲得了《 電子宇宙的殖民新論 》的簡化版觀點。所以,先生女士們,這是以一種反向殖民的論點來達成信息社會的武力平衡的實踐理論,這是一種將物理學迎面痛擊的戰火、用無生命信息元抽換的技術。若我活在方也壹次的過往時代,到目前為止,我肯定仍是癡人說夢。正如這個電子宇宙模型,也許曾經只是我們手裡的一張藍圖,也許有朝一日夢想成真,就真的像件正經事。謝謝我生在這個時代,謝謝大家抽出時間聆聽,今日的演講到這裡結束。

( *本文為《 資訊失速的時代 》最後一則計畫,關鍵字:?#?信息文明?、?#?信息神話?、?#?諾貝爾信息和平奬?、?#?電子宇宙殖民論?、?#?信息動力學?、?#?網路角力?、?#?遊戲中的信息力? )。n

推薦閱讀:

自媒體?網紅?大V?達人?大咖?小編?我們到底應該叫什麼?
【人生經驗】懦夫從未啟程,弱者死於途中,只剩下我們繼續前行
關於攜程事件你應該知道的
徵信在互聯網金融中有哪些新的應用模式?想尋找作為一家徵信公司在互聯網金融中的新業務模式?
這幾個神器你可能沒聽過,但各個酷到爆炸。

TAG:互联网 | 艺术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