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腐敗不僅是個人品性問題,它也會 「傳染」

當人們主觀地認為社會腐敗的程度越高,他們自己參與腐敗交易的動機就越強烈,從而導致社會上腐敗現象愈演愈烈,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作者 政見觀察員 @張友浪

腐敗究竟是官員們的孤立行為,還是全社會成員合作共謀的結果呢?有研究者藉助一項在哥斯大黎加開展的大型入戶調查實驗,驗證了後一種解釋。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者將社會腐敗數據隨機呈現給被調查人群。結果表明,當被調查者得知社會上的腐敗行為在增多時,他們主動向警察行賄的意願也會顯著提高。

腐敗不僅是一個個人問題

對於社會上的腐敗現象,人們要麼認為它們根源於社會環境,例如制度上存在漏洞、追責的力度太弱或懲罰不夠嚴厲;要麼認為腐敗根源於個人的品性,例如個人道德水平和自控能力的低下。但其實,這些解釋都假定了人們是 「相對孤立」 地考慮腐敗的成本與收益。

而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除了上述因素,人們往往還會站在博弈者的角度,與社會上的其他成員進行 「協作腐敗」。該研究的核心邏輯是,當人們認為社會上腐敗的程度越大,他們自己參與腐敗的意願就越強烈,結果導致社會上腐敗現象愈演愈烈,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完成一樁腐敗交易並不簡單。腐敗交易的雙方往往相互了解有限,交易過程存在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風險。要達成一樁腐敗交易,除了雙方各自考慮的金錢、道德和制度等因素,還需要行賄方和受賄方在這樁交易的風險上達成共識。因此,現實中的諸多腐敗並非產生於政府官員們的一廂情願,而是官員和民眾以犧牲公共利益為代價的默契合謀。

例如,公路上的違法司機可以主動提出向交通警察支付低於正式罰單的賄賂,又或者,警察可以向司機暗示他的索賄意願以免除正式罰款,這樣一來,雙方都可以比照章辦事得到更高的收益。但是,如果一個違法司機向一個正直的交通警察行賄,他就有受到行賄指控的風險。同樣地,如果警察向一個正直的司機索賄,他就有被舉報的風險。

考慮到雙方所佔有的信息量都非常有限,每個人將不得不根據他們對社會上交通腐敗水平的印象來做出是否參與腐敗交易的決定。如果一個司機相信大部分警察都會接受賄賂,或者,如果一個警察相信大部分司機都會願意行賄,他們協作完成這一樁腐敗交易的成功率就大大上升。也就是說,人們在腐敗這一問題上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態度。恰恰相反,人們往往會很有策略地考慮社會上其他人的行為,並據此分析自己參與腐敗的風險和收益。

來自清廉國家的腐敗實驗

幾位研究者通過哥斯大黎加的一項社會調查實驗,驗證了上述邏輯。

哥斯大黎加在歷史上曾經被一度稱為 「中美州的瑞士」。在眾多的拉美國家中,哥斯大黎加一直屬於最為清廉的國家之一。但近年來該國腐敗醜聞頻發,已有三位前總統因為腐敗問題被起訴,許多內閣成員因為腐敗問題引咎辭職。因而可以推測,該國人民對社會腐敗程度的認知正處在劇烈變化中。

在缺乏根深蒂固的成見的情況下,研究者在實驗中提供的社會腐敗信息會較易被受訪者所接受,從而成功影響他們的主觀看法。

具體來看,在 2013 年 10 月到 2014 年 4 月間,研究者開展了一項針對 4200 個成年人的面對面訪談。 在實施調查前,研究者將受訪人隨機分配為三組:第一組為實驗組,受訪者會看到一張描述哥斯大黎加腐敗行為快速蔓延的傳單;第二組為 「安慰劑」 組,受訪者會看到有關該國政府打擊犯罪不力的負面信息。設立 「安慰劑」 的目的是在隨後的對比分析中,確保第一組的實驗結果是真正源於 「腐敗感知」 的變化,而非受到任何政府負面信息的影響;第三組為對照組,該組的受訪者看不到包含上述 「腐敗」 或 「政府低效」 信息的傳單。

在針對每一組的調查中,研究者詢問受訪者是否會通過向警察行賄的方式避免交通罰單。為避免人們在訪談過程中會主動作出一些符合社會期望的虛假回答,研究者還採用了一系列問卷和統計方法矯正了這些潛在的問題。

實驗結果表明,在看到腐敗行為快速蔓延的受訪者中,有 35% 的人願意賄賂警察;而在沒有看到這些信息的對照組中,只有 27% 的人願意賄賂警察。腐敗信息的平均影響達到 8%。與此相反,那些只看到「政府低效」的受訪者參與腐敗的意願則無顯著上升。

在進一步的數據分析中,研究者還排除了受訪者的年齡,性別和教育等因素的干擾。分析結果表明,腐敗信息對腐敗行為的正面效應依舊顯著。同時,男性似乎比女性更願意參與腐敗交易;年輕人比老人更願意參與腐敗交易;未上過大學的人比上過大學的人更願意參與腐敗交易。

腐敗信息透明度是一把雙刃劍

總的來說,一個社會的腐敗程度很有可能會不斷地自我強化,並伴隨著時間持續下去。當人們見到的腐敗越多,他們自己對腐敗的忍受程度也會越高。最終,社會中所有成員都有強烈的動機合作進行腐敗交易。

這同時也說明,人們在打擊腐敗的過程中所倡導的信息透明度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人們在主觀上有可能集體高估了社會腐敗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揭露腐敗信息有助於降低普通公眾行賄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減少腐敗,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但另一方面,當公眾看到社會上大量存在的腐敗新聞後,他們也可能會提高自己對腐敗行為的預期,並主動參與到腐敗交易中,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參考文獻

Gingerich, D. W., Oliveros, V., Corbacho, A., & Ruizvega, M. (2016). Corruption as 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Evidence from a survey experiment in Costa Rica.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推薦閱讀:

像三峽工程這樣需要移民幾十萬的工程,在美國有可能完成嗎?
為什麼社會主義會被和平演變?
如何利用輿情監測系統更好地塑造政府公眾形象?
政策為何不穩定?
面對社會問題,政府為何不能面面俱到?

TAG:政府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