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美國第一銀行往事

讀者提示:本文配合第十章 合眾國誕生秘辛 - 金與火之歌 - 知乎專欄閱讀,會有更佳效果。

「讓美利堅合眾國的人民走向債務融資和銀行信貸的泥沼吧,這樣他們所謂的『獨立『就只是一個幻影。」

------ 威廉皮特,時任英國首相

美利堅合眾國的獨立雖僅是歐洲霸權戰爭中的一個插曲,但對於十三州的人民而言,在擺脫英帝國統治後如何發展經濟、獨立自強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債台高築的政府,無力用真金白銀償還之前積累的債務,早已是既定事實。如何利用政府的貨幣發行權帶來的所謂「鑄幣稅收益」對於華盛頓們來說已是當務之急。建立美國第一個中央銀行的必要性也就由此可見。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久經考驗的忠誠的美利堅獨立主義戰士,又是合眾國創始團隊中為數不多「懂經濟」的領導人,自然成為了美國第一個中央銀行頂層設計的核心人物。漢密爾頓的目標非常明確:穩定金融秩序;確定央行的最終貸款人和信貸扶持功能;以及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即「大陸幣」。但這個說法太文謅謅了,如果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讓央行承擔國家之前的債務,部分償還之前的欠賬(主要為外債),發行並統一十三州的流通貨幣。

(漢密爾頓,偉大的美利堅人,後來歷史上也只有陳會計能同他相提並論了)

政治扯皮術

然而治理一個國家,只算經濟帳、不算政治賬是極端幼稚的。儘管漢密爾頓的計劃很有必要,也是十分科學,但由於他是紐約人,又是美國北方工商業的代言人,代表南方大莊園主利益的托馬斯·傑弗遜以及詹姆斯·麥迪遜就不買賬了,要知道這兩個爺們在美國歷史上的地位可不比開國元勛華盛頓低多少啊——兩個都是憲法基本法起草小組的核心成員,托馬斯·傑弗遜還是國務卿,這個火星撞地球的衝突,絕非什麼內部矛盾能夠。背後的原因十分清楚:南方領主擔心在出現壟斷貨幣發行權的央行之後,北方商業利益就逐步成為唯一的信貸提供者和話事人,這是南方利益所無法容忍的現實。

儘管如此,漢密爾頓同志也不會停止頂層設計的腳步。他在對議會的議案中明確提出了建立美國第一銀行的建議——這一銀行的初始資本金為1000萬美元,其中五分之一為政府承擔,但這200萬美元也是政府分期付款,並不是一次繳足。其餘的股份將由投資者所有,銀行最終由25名董事代表股東的利益。這一設計幾乎與英格蘭銀行的頂層設計如出一轍,只是將主要的債務償付責任給予了美國第一銀行罷了。該報告順利得到了參議院的通過,但到了眾議院,傑弗遜們和麥迪遜們開始按耐不住了,引述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中權利未讓渡給國會的必須由美國人民裁決的理由,控訴漢密爾頓的議案為「違憲」和「破壞美國建國基礎」的行為。要知道「違憲」的大帽子可不是隨意亂扣的,漢密爾頓也並未直接回應,而是積極爭取眾議院議員的支持,並最終於1791年2月8日,以39票對20票的投票結果,通過了建立美國第一銀行的提案。皮球被踢到了實際控制人——華盛頓的手裡。

在說華盛頓的決定之前,也必須提及美國遷都一事——話說美利堅建國伊始的首都原本是費城。但在1783年發生了費城軍人嘩變,一群反政府的大陸軍將士包圍位於費城的國會,導致國會流會。後來美國暫時遷都紐約,也引起了南方人士的強烈不滿。後來雙方妥協,決定設立聯邦特區,地點位於波托馬克河岸,即今天的華盛頓。從漢密爾頓的角度,北方已經讓出了一個首都了,難道還不給我們一個央行?

老大看到這個燙手山芋,心裡也不是滋味——表面上大家都是為了國家好么!但他其實也清楚,這南北矛盾豈是一時能解決的,因此他想了方法,各個內閣成員和法官們分別敘述贊成和反對的理由,最終由漢密爾頓進行回復。大法官,南方的艾德蒙·蘭多夫跳出來指出該法案違憲,但哈密爾頓此時展示了雄辯,他的出發點是兩點:政府能為人民所做的,也不應拒絕「法人」,即公司的需求(在這裡第一銀行就起到了最終貸款人的作用);此外,政府本身有主權性,而主權保留著在一定法律約束的情況下使用強制力達成某種手段的權利,而該權力並未被憲法排除在外。最終華盛頓在1792年2月25日簽字,第一銀行宣布成立。第一屆央行主席是托馬斯·衛林,第十章所提到的查爾斯·衛林之子,美國建國大金主莫里斯的鐵哥們。和衛林齊名的兩個專員,分別是薩謬·霍偉爾以及大衛·里騰豪斯。霍偉爾是美國獨立戰爭金融戰的關鍵人物——通過他,大陸軍得以從法國借貸並從歐洲的私人投資者,包括當時的歐洲首富亨利·霍普這邊籌措資金,當然日後霍普也獲得了美國大量土地的產權。里騰豪斯則是科學家,發明了當時最好的天文望遠鏡,並如同牛頓一般成為了美國鑄幣局的第一任局長。

(第一屆美國央行主席是一個富二代)

黨派的形成

儘管第一銀行建立了,但南北兩方的矛盾依舊激烈。麥迪遜和威廉基爾斯,以及後來從法國歸來的傑弗遜聯手組成民主共和黨(Democrat-Republican Party), 與漢密爾頓的聯邦黨(Federalist)針鋒相對。略微諷刺的是,當時民主共和黨是反對聯邦主義,強調州政府權力,惠及中下層平民的,且以中西部和南部為主要受眾的政黨。後來該黨演化成的民主黨,雖在部分議題中略有延續,但已是滄海桑田。漢密爾頓的聯邦黨則強調聯邦主義,支持國家主義,反對外國干預(特別是法國干預美國事務),而在國際事務上民主共和黨是親法的,但聯邦黨則反對在英法爭霸中站邊,但實際上略親英的。

在1795年,在漢密爾頓的力主下,美國與英國就歷史遺留問題和和平共處問題籤署了「傑合約(Jay Treaty)」。該合約指出美加邊界和美國遺留債務問題應由國際仲裁解決,也是史上第一次使用類似的方式解決國與國糾紛的問題。然而該協議的簽署拉近了美英關係,也引起了民主共和黨的極端警覺。傑弗遜們認為這將加強美國北部銀行和工商階級與當時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帝國英國的聯繫,從而挫傷了美國的立國之本即強調各州的自主性和全民參與政治的必要性。風水輪流轉,在美英「黃金十年」過去後,歷史弔詭地發生了逆轉。

美國對法國不宣而戰(1798-1800)

1795年的傑條約是美法關係的轉折點,好不容易把美國塑造成獨立國家的法國,居然發現自己扶植的國家居然背信棄義,和英國人勾三搭四起來,不僅如此美國人還直接賴賬,聲稱法蘭西革命後,美國欠法國的債務就一筆勾銷了,這讓法國人怒不可遏。法國採取行動,跟蹤英美貿易船隻,並在適當的地點破壞美國貿易船隻。美國國務卿蒂莫西·皮克林在對總統的報告中說道,法國居然俘虜了超過300艘美國船隻,直接導致保險費增加500%。美國不得不聘請僱傭軍在1798年對法國戰船進行了不宣而戰,史稱「准戰爭」(Quasi-War)。最終這次戰爭以和平收場,在法國已經執政的拿破崙無意與美國衝突,而美國也給予法國最惠國待遇,結果算是罕見的雙贏格局。

然而1799年,國父華盛頓去世,去世後的聯邦黨人失去了主心骨。在1800的選戰中,約翰亞當斯作為總統輸給了傑弗遜所代表的民主共和黨,丟掉了總統寶座。此次選戰中,漢密爾頓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他認為亞當斯的觀點過於中庸,因此支持他的副總統候選人平克尼。類似的雜音使得亞當斯丟失了不少選票。然而當時選舉人票制度,每個選舉人可以投兩票給兩位候選人,並最終看誰的票數多來決定——然而傑弗遜和他的搭檔小阿龍布爾,都獲得了73票選舉人票(當時本身民主共和黨商量好一位選舉人少投一票給阿龍,結果弄巧成拙)。最終該次選舉不得不由眾議院決定,因為眾議院認為傑弗遜的觀點稍較阿龍更穩妥一些,最後還是以一票之差選擇了傑弗遜。

(最終傑弗遜以73對65選舉人票「擊敗」現任總統亞當斯,榮登寶座)

路易斯安娜收購和一場決鬥

在傑弗遜治下,美國開始迅速縮減債務。在他擔任總統的第一天,美國債務高達8300萬美元。但通過他的努力,包括裁撤大量漢密爾頓之下設立的聯邦機構以及海軍,美國債務幾乎減半。然而傑弗遜最偉大之處不在於削減債務,而在於一次成功的收購。1803年,拿破崙法國在路易斯安那地區的活動使得傑弗遜日益不安。他不得不訴諸於購買土地的方式,來增加自己與法國的緩衝地帶。法國此時急需物資和金錢,因此居然破天荒地同意美國以1500萬美元收購83萬平方英里的土地。美國政府談判人員很快答應並簽署。誰又曾想,這筆收購(史稱路易斯安那收購)真正奠定了美國強國的基礎,而美國收穫了一大片價值連城的土地和打響了日後西進運動的序曲。

與此同時,傑弗遜的老對頭漢密爾頓竟然被捲入了一場與美國副總統阿龍布爾的決鬥。由於麥迪遜與博爾相互仇恨已久,漢密爾頓又對自己的決鬥技巧十分有自信(此前十次決鬥未嘗敗績)。雙方在1804年的7月11日比武決勝,最終布爾的子彈擊中了漢密爾頓腹部,漢密爾頓隨之死亡,聯邦黨人更加陷入了尷尬的無主境地。漢密爾頓一生戎馬,聰明一世,居然以此愚蠢的方式結束生命,不得不說也是一場悲劇,而當時的政治鬥爭居然以比武決勝來鬥法,也不得不說有些古意。

第一銀行續約被國會否決

根據當時第一銀行的章程與國會批准的約定,第一銀行在成立後20年將會由國會討論續約問題,並最終決定其存廢。在激烈的投票後,最終由於美國副總統柯林頓(喬治柯林頓)的反對票而最終宣布第一銀行作廢。但事實上,在民主共和黨治下,傑弗遜和後任總統麥迪遜強化了各州銀行的權力,第一銀行作為央行和最後貸款人的成色大大下降。隨著聯邦黨人逐步淡出,對於第一銀行的質疑聲也此起彼伏。然而與此同時,美國和英國的矛盾也日益凸顯,伴隨著在歐洲戰場的拿破崙戰爭,美國和英國將進行一場殊死搏鬥。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居然取消了國家銀行,在無法進行國家層面信貸的情況下,美國又是如何從中起死回生的呢?且聽下回分解。

(附上本人的分答號)


推薦閱讀:

歐美的發達是不是建立在其他國家落後的基礎上,世界的共同發達是可能的嗎?
「唐頓莊園」中描述的「英國莊園經濟的衰落」,其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有哪些原因?
三角貿易發生時非洲都在幹什麼,難道被抓的黑奴沒有武裝反抗?
東西方的古代文明程度能否量化對比?
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成正比嗎?

TAG:美国 | 美国历史 | 经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