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吞三會,央行為何可以成就監管霸權?
近日,路透社就央行宏觀審慎政策監管架構(MPA)發布一條消息,再次將「一行三會合併」的話題推上了熱點頭條。金融監管的變革是個大事件,基於監管套利的產品創新是金融業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源性動力之一,監管格局的變化勢必深刻改變金融業發展路徑與格局,也會間接影響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其實,監管怎麼變?方案很多,爭議也很大。所謂的「央行霸業」(單一央行制)只是方案之一,尚無定論。基於此,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洪言微語)為大家系統梳理此事的前因後果,看看中國的金融監管到底怎麼變?超級央行是否會出現?
|當前分業監管的由來
先來看看當前的分業監管格局是怎麼來的。
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民銀行集監管者和被監管者於一體,無所謂分業監管還是混業監管。
80年代初,央行的業務經營職能分離出來,逐步有了四大行和全國股份制銀行的格局,當時的金融市場較為簡單,實行的是超級央行機制,還沒有三會。隨著證券市場的成立和保險市場的發展,90年代起,證監會(1992年)、保監會(1998年)先後成立,隨著銀行業改制重組工作的開展,2013年,銀監會成立,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架構正式成型。
分業監管框架成立後,央行專註宏觀貨幣政策,三會專註行業監管,各司其職,成效顯著。宏觀層面,中國相繼完成了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人民幣國際化和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初見成效;機構層面,金融機構相繼實現重組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專業化經營能力大幅提升。
|宏觀審慎監管是個什麼鬼?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國際社會開始廣泛反思現有監管體制的問題,提出了宏觀審慎的監管框架。所謂宏觀審慎,側重橫向和時間兩個維度,橫向維度關注金融機構的相關性和同質性產生的共同風險敞口問題,時間維度側重於抑制金融體系內在的順周期特徵。簡單講,就是更加重視金融體系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與微觀監管更加重視行業和機構的穩健經營有了鮮明的區別。
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修訂,提出了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概念,在資本充足率要求中增加了逆周期資本計提的要求,且更加重視對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的監管。
2009年以後,基於巴塞爾資本協議的最新要求,銀監會積極推動了相關監管規則的制定,初步建立了基於宏觀審慎要求的監管框架。中國央行也在2010年宣布要啟動宏觀審慎監管,2011年就開始建立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要求系統性銀行建立恢復與處置機制等,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但整體而言,中國金融體系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所受影響較小,宏觀審慎監管要求的迫切性並不顯著。
|金融監管框架演變:勢在必行
2015年以來,中國經歷了股市危機,資本市場幾近崩潰;匯率也在美聯儲加息背景下出現了兩次大幅貶值,資本外流壓力顯著。市場第一次切身體會到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和風險的傳染性,宏觀審慎監管的需求變得迫切起來。同時,金融混業經營趨勢也變得越來越明晰,分業監管的重複監管、空白監管和監管套利等問題也愈發凸顯。從一系列政策信號看,現行監管框架的變革已經勢在必行。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統籌協調,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明確監管職責和風險防範處置責任,構建貨幣政策與審慎管理相協調的金融管理體制。」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加快改革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
早在2015年12月29日,央行官網就發布消息,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 「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簡稱MPA)。2016年2月,周小川表示,「在宏觀貨幣政策和微觀審慎監管之間,存在怎麼防範系統性風險的空白,這就需要宏觀審慎政策來填補。所以,新一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應該是有利於強化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怎麼變:超級央行也許並非最好的選擇
宏觀審慎監管強調逆周期和跨行業、跨市場的監管,理想狀態是實現各種監管規則的一致性,實現監管的「全覆蓋」和「無縫對接」。金融監管無論怎麼變,央行都是核心。
維護金融穩定是央行的法定職責,《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條明確提出「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由央行來牽頭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分行業金融監管政策的協同配合,順理成章。
具體來看,不外乎以下幾種方案:單一央行(三會併入央行)、一行一會(三會合併為一會)、一行二會(銀監會併入央行)、一行三會(職能重組)和頂層協調(在一行三會之上設立金融工作委員會)等。
市場上所謂的央行霸權已成,指的是單一央行制。即借鑒英國的經驗,將三會作為副部級單位納入央行統一管理,在央行內部整合設立金融審慎局(PRA)和金融行為局(FCA)負責微觀審慎監管,設立金融政策委員會(FPC)負責宏觀審慎監管。
在洪言微語看來,單一央行制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制衡,可能帶來監管效率低下、監管過度(以宏觀審慎和微觀發展之名,監管可能會無處不在,導致市場這隻無形的手無立足之地)等問題,同時,摸著石頭過河是我們的一貫方針,單一央行制的變化太大,方方面面的影響和問題難以充分預測和評估,相比之下,一行一會等折衷方案更符合國人的口味。
最後,所謂的央行霸權更多地是一種噱頭,聽聽罷了,認真你就輸了。
(文/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 高級研究員;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推薦閱讀:
※降准:央行已不宣而戰?
※央行發出重磅預告:預計1月25日定向降准!
※央行對互聯網金融劃定互聯網金融底線和表態有哪些有價值的信息?
※精闢!央行內部對M1、M2剪刀差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