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船筆記-趣蟲(2)蜂麻蠅

趣蟲(1)介紹了2種蟲蟲,之後有人問到:

  • 蟻獅如何抓螞蟻

  • 蜂虻的嘴那麼長弄啥咧

趣蟲(2)先解決這些小尾巴~

接上文補充一點,並非所有蟻蛉幼蟲都以螞蟻為食:蟻獅也會捕食其他進入陷阱的、甚至體型比自身大的昆蟲——牙口好就是任性!

蟻獅頭部掃描電鏡特寫(偽彩):有這嚇人的「大牙」,抓只小螞蟻綽綽有餘。

圖片來源:見水印

我們來了解一下蟻獅通常的捕食過程:獵物掉入沙坑→蟻獅那粗♂壯的顎咬一口,有麻痹作用的口水讓獵物束手就擒(螞蟻旁白:啊這口水有毒)→蟻獅享受大餐。有趣的是,如果獵物僥倖掙扎逃過了大牙與毒液,蟻獅還有一招拋沙:引起沙坑陷阱崩塌,讓獵物跌回底部。

Pokemen般的場景:蟻獅寶寶,快使用拋沙技能...命中了,效果拔群!

截自:視頻:蟻獅巧設陷阱,本是gif,但這裡不會動,看動圖戳這裡(我的微博)

上文說到,不同於蟻獅寶寶,蝶角蛉寶寶是移動捕食的。習性不同,行為特點也不一樣。雖然蝶角蛉寶寶不會拋沙,但它也有一個神奇的招數——隱身術:蝶角蛉寶寶會把吃剩的食物殘骸背在身上以隱蔽自己。這種行為叫作camouflage(人類也用這招,穿迷彩服「camouflage clothing」)。最後,這些食物殘骸會成為蝶角蛉蛹殼的一部分。

蝶角蛉幼蟲有將獵物殘骸背在身上的習性。

圖片來源:Owlfly larva

為了解答第二個問題,去理解有著豎笛一樣長嘴巴的蜂虻(音同「萌」,不是máng),得先翻書,了解一個概念:協同演化coevolution。簡單來說,這個概念指的是發生在兩種生物間的相適應演化。蟲媒植物和傳粉昆蟲間便存在這種關係。

有關這個概念,最出名的例子便是達爾文對長喙天蛾的預測:在1862年,達爾文研究蘭花的傳粉昆蟲時,見到了產自馬達加斯加的大彗星風蘭,並驚嘆於它奇長無比的花冠管:「Good Heavens whatninsect can suck it」(Darwin於1862年與友人植物學家Hooker J.D.的通信原文),並評論道馬達加斯加應該存在一種喙很長的大型蛾子。1903年,馬島長喙天蛾在該島上被發現,證實了達爾文的預測。

一說協同演化,必提這一對兒:大彗星風蘭Angraecumnsesquipedale與馬島長喙天蛾Xanthopannmorgani,前者的花距和後者的喙能達到30cm長。

圖片來源:Xanthopan morganii

協同演化的過程中,雙方相互適應,結果兩個類群的某個或某些性狀被不斷地「選擇性放大」,這有利於物種的分化過程。Janzen(1980)提到,協同演化過程存在一種「互惠的、回應性」關係。下圖的蜂鳥與桔梗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彎嘴的鳥兒更能吃到彎花的蜜?彎花的花粉更多被傳播開。

另一例coevolution:分布於亞馬遜雨林的黃尾鐮嘴蜂鳥Eutoxeresncondamini與桔梗科

Centropogon sp.,前者的鳥喙和後者的花冠管有著相同的彎曲角度。

圖片來源:flower-fits-bill

在取食和繁衍後代的驅動力下,生物的協同演化令人嘖嘖稱奇。面對其他驅動力,如躲避捕食者,生物也作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演化:前面說到螞蟻是蟻獅的獵物,而大齒猛蟻Odontomachus sp.卻不畏懼蟻獅的陷阱和招數——它演化出了「逃脫升天」的對策(見下圖圖注)。

利用突然咬合顎後產生的彈力讓自己「飛起來」的大齒猛蟻Odontomachus sp.,以此彈出蟻獅陷阱逃過被吃的命運。

本是gif,截自深山蟲吟在果殼的文章:有些動物可以用嘴跳(原動圖戳鏈接)

小尾巴結束~趣蟲(2)剩下的篇幅不多了,帶大家認識一種蒼蠅

看到蒼蠅二字無需預警,下文將顛覆你對它的認識

還記得封面圖嗎?裡面那隻倒掛嘬花的小傢伙,它的分類地位是:

昆蟲綱 Insecta-雙翅目 Diptera-麻蠅科 Sarcophagidae--賽蜂麻蠅屬 Senotainia

攝於卡拉麥里荒漠7月,一場大雨後荒漠植物都開花了,賽蜂麻蠅Senotainia sp.雌性成蟲正在大吃特吃,絲毫不理會兩腳獸。

沒見過大頭蒼蠅幫助植物傳粉吧!麻蠅科蜂麻蠅亞科的蠅類便是其中之一。這類蒼蠅的生活習性比較特殊,幼蟲多營盜寄生kleptoparasite生活。雌蠅將一齡幼蟲*產在泥沙築成的蜂巢(獨居性蜂,多是泥蜂科Sphecidae的)附近或裡面,幼蟲在蜂巢中以蜂媽媽給蜂寶寶準備的獵物(也是肉蟲子)為食。蜂麻蠅成蟲更是「人畜無害」,幾乎所有成蟲都是吃花蜜的——唯有一種蜂麻蠅成蟲Chivamyia intermedium被記載過吃排泄物(Pape,1996)。

*註:麻蠅科蠅類是卵胎生的,卵在母體中發育,產下時即為一齡幼蟲。

蜂麻蠅的英文俗稱為satellite fly,此名來源是雌蟲會像衛星一樣緊緊跟隨擬寄主。這個類群存在雌性物種難以鑒定的問題,結合分布地點與同期採得雄性個體解剖鑒定情況,初定本次介紹給大家的是白額賽蜂麻蠅S. albifrons

在體視鏡下觀察同期採獲的白額賽蜂麻蠅S. albifrons雄性個體,該類群明確的辨別特徵在後腹部的尾器上。

我們對蒼蠅的印象往往都是這樣的:四害、噁心、臟......然而真正去了解這些生物、觀察它們的行為及生活史,看得更全面時,會發現好玩有趣的不僅是蝴蝶甲蟲,自然界的各種生物都有獨特之處,即:萬物有靈。認識自然,須放下「頑固」的利害關係考量,純粹地去接觸、去欣賞。

賽蜂麻蠅Senotainia sp.在我手掌上,呆萌呆萌的對吧~

參考文獻:

  • Darwin C. (1862) Letter to Hooker J.D.nLink: Darwin Correspondence Project

  • Janzen D.H. (1980) When is it coevolution?. Evolution.

  • Pape T. (1996) Chapter on Biology, Catalogue of thenSarcophagidae of the world (Insecta:Diptera). Associated Pub.

  • 趙建銘等,1996:中國蠅類,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文首發於船長的個人微信公眾號: [船長的博物方舟]

掃碼可關注,「信」船長,「治」蟲恐

未說明來源的圖片即為本人拍攝所得

圖文版權所有,請勿私自轉載使用

「在荒野他就像到家一樣,任何地方都是他的客棧」

往期文章:

行船筆記-趣蟲(1)蟻蛉+蜂虻

推薦閱讀:

要做到眼觀六路,即使,我只是一隻蒼蠅。
有沒有因為家裡有蟑螂而覺得整個人生都絕望了?
行船筆記-趣蟲(3) 蒼蠅捕獵者
青海博物見聞
燒蟑螂卵鞘到底是怎樣的場面?好奇了很久

TAG:昆虫纲动物 | 动物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