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獲卡爾·薩根獎|快訊
歡迎關注鄭永春,以及春哥聊天 - 知乎專欄。
撰文 | 鄧志英
責編 | 李曉明
● ● ●
當地時間5月9日,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Division for Planetary Sciences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宣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鄭永春博士由於在行星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方面的重要貢獻,榮獲該學會2016年卡爾·薩根獎(Carl Sagan Medal)。
今年10月16-21日在美國加州帕薩迪納市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與歐洲行星科學大會聯合會議上將舉行頒獎儀式。
鄭永春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兼宣傳外聯組組長,主要從事月球與行星地質的研究,在月球和火星土壤、行星資源就位利用、行星表面環境、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目標與未來發展戰略等領域有新的認識與理解。鄭永春博士研製成功了國內首個模擬月壤,分析探月工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的探測數據,獲得了高解析度的全月球微波圖像,發現了200多個月球熱異常區域。
該學會表彰鄭博士對行星科學研究和大眾傳播的滿腔熱情與不懈努力,多學科學習和研究的經歷,使他能在行星科學跨學科的知識基礎上,面向不同群體進行行星科學傳播。過去數年中,他對行星科學和太空探索的熱情和對未來趨勢的判斷,已經吸引了許多青年學生的創新靈感和投身科學事業。
美國天文學會(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創立於1899年,是一個非政府學術組織,分為6個分會,目前會員共有7千人。其中行星科學分會(Division for Planetary Sciences)成立於1968年,目前擁有超過1400位會員,20%會員為非美國籍學者,是美國天文學會中規模最大的分會。卡爾·薩根獎於1998年開始頒授,是為紀念著名行星科學家和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而設立的,截至今年共有17位獲獎人。鄭永春博士是獲得此獎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
附:
卡爾·薩根獎歷屆獲獎者名單
2015年,D. Durda
2014年,G. Consolmagno
2013年,D. Yeomans
2012年,P. Michel
2011年,J. Bell
2010年,C. C. Porco
2009年,S. W. Squyres
2008年,G. J. Taylor
2007年,空缺
2006年,D. H. Grinspoon
2005年,R. Lopes
2004年,D. Morrison
2003年,空缺
2002年,H. B. Hammel
2001年,A. Brahic
2000年,L. Lebofsky
1999年,C. R. Chapman
1998年,W. K. Hartmann
鄭永春博士的科普工作
鄭永春博士熱愛科學傳播,2004年開始從事科普創作。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科普創作協會理事、上海科普作家協會榮譽會員。新華社中國特稿專欄作家、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特約評論員、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廣播特約評論員、《知識分子》簽約作家。知乎、科學網、中國科普博覽知名博主、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特約撰稿人。中國科協《科普中國》深空科普團隊負責人、中國少年科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青少年科技活動指導教師等。
2000年畢業於西南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環境保護專業,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師從王世傑、李春來和歐陽自遠院士。同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從事科學研究至今。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中心、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工作和訪問多年,曾經學習和研究的領域涉及天文、行星、航天、地質、化學、農業、環保等。目前的主要研究興趣為月球與行星科學、太陽系探測、載人深空探測等。
香江學者計劃首批入選者,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首批會員,曾擔任探月工程月球應用首席科學家學術秘書、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學術秘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兼宣傳外聯組組長、國家天文台青促會小組首任組長、中國天文學會青年天文論壇發起人之一、國際行星學會會員、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代表等。
獲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首屆優秀會員、中國科學院院長獎、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有功人員獎、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者獎、香江學者獎、中國科學新聞人物提名獎等。
在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傳播太空探測進展和行星科學新發現。在新華文摘、科學世界、環球科學、中國國家天文、天文愛好者、太空探索、三聯新知、金融博覽等雜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航天報等報刊,知識分子、賽先生、中國科普博覽、人民網、騰訊、新浪、網易、搜狐、果殼、中科院之聲等新媒體,發表科普文章100多篇,均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天津科技館、東莞科學館等科普場館,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西南大學、蘭州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裝甲兵學院、裝備指揮學院等高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科研院所,北京第三十五中學、首師大二附中、海淀教師進修學校附中、牛欄山中學、中科院附屬實驗學校、朝陽外國語學校、芳草地國際學校、北京小學等進行科普報告50多場。
著有《飛越冥王星》,參與編寫《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系列讀本》、《中國探月》、《蟾宮攬勝——人類認識的月球世界》、《月球與深空探測》等。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漲姿勢科學類文章,歡迎關注 知識分子 - 知乎專欄 。
推薦閱讀:
※北大校長提出:建設「偉大的大學」
※「科學聖徒」貝爾納的中國情結
※霧霾或致肺癌發生率明顯上升,女性更敏感|專訪吳一龍
※人物|誰是今天海內外最受追捧的華人「天才小子」?
TAG: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