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到了 $15,000 的獎學金,可是那又能怎樣呢?

註:這篇文章寫給自己,在記錄的同時,希望能給那些不願和這個世界輕易妥協的理想主義者們一些力量。You are not alone.

2016年的5月3日晚10點36分,我收到了來自美帝的offer,裡面還帶著 $15,000 的 The Enlight China Fellowship,而我有機會代表祖國拿到這個獎學金。

看到了郵件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像中那樣變得非常激動,而是大腦中突然跳出了一個疑問:

WHAT『S NEXT?

因為外在的東西,即使再光鮮、美好,有時並不能滿足你內心的需要。我相信有很多人有同感:得到,有時並不能帶來滿足,而是責任。

於是我就在想,我究竟要以怎樣的姿態,才能拿得起這份信任和榮譽。因為見過太多的人,即使成功進入了清華北大,哈佛斯坦福,最後也只是一隻智商很高的鹹魚;即使擁有了估值千萬的公司,也只是一個很會吸金的鹹魚;即使拿到了非常可觀的獎學金,也只是一個曾獲得過獎學金的鹹魚… 而我,不想做鹹魚,甚至不想做魚。

可是站在旁人的角度去看問題,總是比分析自己要簡單得多,畢竟後者利益太相關了。誰不希望自己智商高、會賺錢呢?所以,每當自己迎來在大家看起來十分開心,值得祝賀的時刻時,我總會提醒自己一定要小心,腳下的船說不定明天就翻。

回頭看一路走來的自己,正如 Steve Jobs 說過的: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

現在是體會越來越深。因為時間如果回到大一,你問我會不會得到這樣的一次代表國家的獎學金的機會,我怎麼也沒有膽量肯定自己會做到。

在這裡,羅列一下大學四年幫助我一步步走到現在的事情吧。

大一,參加了許多比賽,最有價值的還是外研社杯的英語演講,但校賽慘敗,三等獎。

心裡很是不服氣,因為冠軍並不是很強,而且是因為自己沒有好好準備,輕視了比賽。所以痛定思痛,第二天開始每天早上晚上大量的聽、讀、背英語,風雨無阻,沒有假期,實實在在堅持了一整年…

大二,成功拿到校第一。我當時不知道,學校第一是有機會代表學校去參加省賽的,就又糊裡糊塗去了省賽,拿到特等獎。我更不知道,省特等獎是可以代表省上去參加全國決賽的…

我發現,不管什麼都有圈子,圈子能力有高有低,但當你進入到一個很高的圈子裡的時候,即便你是圈子裡水平比較差的,你的能力也會不斷的增強,差不到哪裡去。重要的是你怎樣最大化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實現更多他們沒有想到的東西。

回來之後,海淘了第一本英文原版書《WALK IN THEIR SHOES》,Jim 大叔對教育和公益方面40多年的投入,深深打動了我,也就是我為什麼隨後去了香格里拉做志願者。並將他所說的話,用心去體會、體驗,再反思。

香格里拉的那次志願經歷,不僅讓我學會照顧他人的想法,也慢慢塑成了我的價值觀。用 Orpha Winfrey 的一句話形容就是:

You really haven』t completed the circle of success unless you can help somebody else move forward.

也是有了這樣的經歷,大三再次參加了外研社的比賽,因為題目叫做 「Change the Unchangeable」,我有太多話想要告訴大家。也是夠幸運,又一次進入了全國決賽,認識到了更多的朋友,他們每一個人正在的做的事情,也時刻提醒鼓勵著我,別忘了自己當初在舞台上說的話喔。

到了大三下學期,終於以一次免費輔導英語四六級的活動為突破口,發起了 WECRACK,也就是你們現在正在讀的公眾號的名字。

We crack Criticism, Rejection, Assholes, Constraints and Kinks.

我希望能整合自己身邊有限的資源,加上自己微薄的能力,幫助到身邊的朋友。在這裡,還要感謝當時積極響應的朋友們和老師們,WECRACK 冷啟動24小時帖子閱讀量過8,000,我也是沒想到。那時,最喜歡 Aaron Swartz 的一句話:

Except for entertainment and education, I will not spend my time on things that won』t have an impact.

但是通過活動,我發現:單純地輔導英語,可能對於一些人有幫助,但大部分人是思想上的問題,甚至有些人會把這樣大家互相幫助的形式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不斷提出過分的要求。我覺得,這比英語不能通過四六級,更可怕。

於是,隨後便開始在公眾賬號上,同步一些英語的乾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我的文字,能夠改變一些人的思想,讓他的觀念有一些轉變。因為,畢竟知識什麼時候都可以學,觀念錯了,是一輩子的事。

這堅持下來也快一年了,看到每次後台走心的留言和感受,內心總是十分開心,畢竟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思想。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同時,我還參加了英孚教育的「BE SOMEBODY」比賽。雖然沒能拿到冠軍去紐約學習的機會,但是獲得季軍也讓我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的好,哪裡做的不如意。更重要的是,認識了比賽的冠軍——Maggie。也是她推薦我去參加後來在上海的 ChaseFuture Stars,才有機會認識了另外一群可愛的 accountabuddies 和 Greg。

而去年冬天,之前一起申請過「壯志計劃」的 Amber 推薦我去申請她參加過的 Harvard HPAIR 會議。我看到有 HPAIRx 類似 TEDx 的演講活動,就一起申請了,結果居然有機會在哈佛做了一次 Public Speaking,也是讓我逼格了一把。

前段時間,因為參與策劃 TEDxNWU,邀請 Greg 來做講者,頻繁的聯繫,也讓他慢慢看到了我做的一切,在互聯網上寫的所有文字,建立了更深厚的信任和情誼。才有後來推薦我去申請這樣的獎學金,和你們開頭讀到的東西。

而我這一年來持續的在互聯網上寫作,也慢慢有了一定的效果和影響力。中文有微信公眾號,剛剛也開了自己的知乎專欄和頭條號。英文有 Medium,除了平時的評論,也就是會每月初會同步我的 Newsletter Project —— THE REVIEW ARMY 的文章。這樣,不管去面對國內還是國外的朋友,他們都可以 Google 到我,通過我的文章馬上認識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比面對面跟對方「吹牛逼」有說服力多了,畢竟大部分人第一次見面時都很能「吹」,但只有少部分人能長時間在網上堅持「吹」出自己的風格。

我在大一下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根本不適合傳統教育模式(我想很多同學都是這樣),所以總是自給自足,去看喜歡的書,去參加感興趣的活動。

我想說,如果你足夠肯定自己未來的方向,也請你堅持走自己的路,最終會從小路繞到屬於你自己的大道上的。想像一下30年前,我們沒有手機,電腦也不普及,而現在手機電腦已經更新換代了無數次,兩三年前的設備甚至已經帶不動最新的軟體了。但如果你想想教育,30年前的教育就是在教室里,老師講,你聽做筆記,然後考試。現在依然如此,你不覺得這裡存在的問題很嚴重嗎?

我回顧了自己大學四年的學習,對自己影響最大的,都是在課外閱讀和參與實踐中學習到的。

可你們會問,那為什麼你還去申請了國外學校的獎學金呢?

因為這個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校,它是半孵化器半學校式的,每期全球只招募20,專註於 Social Entrepenuership。我覺得這個會比較有意思吧。雖然自己之前已經簽了喜歡的工作,但是因為公司里人員的變動,我選擇了離開違約,先去美國學習吧。因為一個好導師比一份高薪工作重要多了,這個之前文章已經寫過了。

而對於這次的獎學金的申請,我並沒有報任何的希望,因為幾率實在太小了。但對於這種等待結果的事情,我一般會使用自己的一種測試方法:

The Worst-Case Scenario

最 壞 的 情 況

就是說想想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呢?就以這件事情來說,最差的情況就是,還是去之前簽好協議的公司工作。對我來說,也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在哪裡不重要,重要的還是如何最大化利用可得到的資源,持續地提升自己。而這樣的心態,不僅會幫助你輕鬆的去面對面試,也會讓你保持專註度在現在手頭正在做的事情上,不會亂了陣腳。

就像 Mark Twain 曾經說過的:

I am an old man and have known a great many troubles, but most of them never happened.

所以把大把時間糾結在決定上,並沒有什麼實在的意義。我覺得大部分時候,人們都會放大自己所承擔的風險。但是仔細想想,幹什麼沒有風險呢?睡在家也會地震,吃餃子還有人噎死呢,什麼不危險?你只是害怕做出新選擇罷了,或者,再說明白點,你懶得去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

伍迪艾倫獲得過太多次的奧斯卡獎項,但他從未出席過一場頒獎典禮。我很佩服他,因為他的解釋是:奧斯卡的頒獎典禮會削弱他作品的質量。

這個獎項的整個概念都是愚蠢的。我不能夠按照其他人的意見做事,因為如果當他們說你有資格獲得該獎項,而且你接受的話,那麼當他們說你沒資格時,你也必須接受。

我們大部分人確實離這樣忘我的境界還太遠,但這段時間在 Kevin Ashton 的《創造》中看到一種新的概念:

講 真 話 的 人

他們是真正熱衷於解決大問題的人。他們會努力說服你接受他們的預見,也因此很少會長期呆在同一家公司。他們不是模範僱員——他們真正的忠心屬於未來,而不屬於下一季度的利潤。他們往往古怪又難以管理。學會發現他們是很難的。學會理解他們、欣賞他們的價值更是難上加難…

我應該就想成為這樣的人吧。讀了很多偉大的人的故事,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無論是在想工作的時候,還是在不想工作的時候,都在工作。無論他們是否有心情,無論他們是否有靈感。因為成功不會突然來,它只會慢慢積累和沉澱。

我在上一篇推送中就提過,我非常反感很多人在考完試或者什麼測驗之後,就發句狀態,說「終於解放了!」 如果你想做到足夠卓越,根本不會有解放的時候。(放鬆和解放並不是一回事)如果你每當這種時候,總會感到無聊和迷茫,不知道要做什麼,是該花時間好好反思了。

而換到現在自己的身上,拿到這樣可以代表國家的獎學金,我覺得肩上更多的是一種更大的責任。以前只有對讀者、對推送內容的責任,現在則需要扛起更多。這種責任是身邊這麼多的家人、朋友、老師的期許,還有同齡人(包括讀到這裡的每一個人)對我的信任。我因為擁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和價值觀,做到了現在的狀態,每一次的小成就,也會讓你們慢慢相信:噢,原來這樣是可行啊!

所以,我不希望最終自己輸掉,或者說,我根本不能輸。因為如果失敗,對於我而言,花些時間調整之後,就能再次出發;但對於那些關注我、世界各地的朋友而言,這是一種理想主義者價值觀的崩塌。你們會覺得:噢,原來這樣是不行的。我還是走大眾普遍認可的路比較穩妥。

這也是為什麼,雖然我對老羅這個人不怎麼感冒,但是希望他千萬別輸在鎚子上。因為,理想主義者們,偏偏就要證明給大家:我們通過閱讀和學習建立起來的價值觀,是可以存在並得到世界認可的。而且,它會比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更加適合那些不願對自己夢想輕易妥協的人們。

是啊,我得到了 $15,000 的獎學金,可是那又能怎樣呢?

因為我知道:這僅僅是個開始,我離「那個「自己還太遠。

推薦閱讀:

大學設計專業的老師到底如何給學生打分?
如何成為大學教師?
為什麼大學的老師都這麼愛扯?
沒有很高的學術和人生追求,我還應該讀經濟博士嗎?
在大學,老師的作用大不大?

TAG:大学 | 理想主义 | 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