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韓劇喊老公,你知道韓國的婆媳關係什麼樣嗎?
很多人問夫人,不知道婆媳關係要怎麼處理……在現代中國,婆媳關係依然是所有人關心的話題。那麼,在韓國呢?大家天天看著韓劇喊老公,韓國人的婆媳關係又是什麼樣的呢?
前幾天我一個朋友告訴我,她的姐姐嫁給了韓國人。婚前很甜蜜,她的丈夫簡直把她寵成了韓劇女主角。但是沒多久就離婚回中國了,原因就是婆婆太強勢。結婚後,她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辭掉工作,攬下所有家務……她的故事就是甜蜜韓劇沒有播的情節:不管你做得多努力,婆婆也不會滿意。最後她選擇離婚回國並嫁給了一個中國男人。
這個故事讓夫人想起了錢岳寫的一篇小文,關於韓國的成年人結婚後和雙方父母的代際交換。
子女和父母一輩的互幫互助、你來我往,在學術界,叫做「代際交換(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結了婚的人與雙方父母的往來也是一種代際交換。
中國流行這麼一句話:「談戀愛是兩個人的事,但結婚是兩家人的事。」 似乎一對新人結婚後,他們背後雙方的家庭也就融合成了一個家庭。對方的父母也就成了自己的父母。英文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的稱呼叫「parent-in-law」,翻譯過來是,法律上的父母。我覺得這個稱呼很有意思。在重親情重孝道的亞洲國家,如中國、韓國,成年子女結婚後,大多會和雙方父母有來有往。聯繫緊密一點的,大家同住一個屋檐下,老一輩幫著帶孫子/孫女。聯繫少一點的,逢年過節,小夫妻也會回家看看。
Kyungmin Kim和另外三個研究者2015年在《婚姻家庭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韓國中年成人與父母/公婆/岳父母之間的代際交換》。 研究者在韓國進行了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調查了一批30-59歲的已婚人士,這些人中雙方父母至少有一人健在。
被訪者被要求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你從父母/配偶父母那裡得到經濟上的支持、情感上的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即日常照料之類的)的頻率有多高?
你給予父母/配偶父母經濟上的支持、情感上的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即日常照料之類 的)的頻率有多高?
根據研究,已婚人士從雙方父母處得到的代際支持有以下幾個指標:
?給予還是得到?
?經濟的、情感的、還是日常照例的?
?和自己父母之間的還是和對方父母之間的?
接著作者用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得出5種代際交換的模式:
和雙方父母都高頻率地有來有往(既得到支持也給予支持);
和雙方父母都不怎麼來往 (這裡發現往往經濟支持或多或少有一點,不過情感支持和日常照料就很少);
行孝大於啃老(即對父母和配偶父母提供的幫助比從他們那裡得到的幫助多);
只和自己的父母有來有往 (既不給配偶的父母提供也不從他們那裡得到經濟上、情感上、或日常照料上的支持;
和自己的父母有來有往,但只給配偶的父母提供道義上的幫助(換句話說,給配偶的父母提供經濟支持和日常照料,但不提供情感支持)。
調查結束後,研究者得到了這些結論:(以下數據有毒,請認真閱讀!)
研究者發現,第一和第二種模式是比較普遍的。16%的男人和女人與兩邊的父母都有高頻率地你來我往。22%的男人和20%的女人與兩邊的父母都不怎麼來往。
另外三種代際交換模式上的男女差異就比較大。 20%的男人以及28%的女人是行孝大於啃老,即他們照顧老人多於老人支持他們。43%的男人和1%的女人,只與自己的父母有來有往,但不給配偶的父母提供也不從他們那裡得到任何幫助。36%的女人,和自己的父母有來有往,同時給配偶的父母提供道義上的幫助。
在韓國,婚姻里的「代際交換」還是有很大的性別差異。
讓我吃驚的是,43%的韓國男人對岳父岳母幾乎連「道義上的幫助」都沒有。女人仍然承擔著照顧公公、婆婆的期望,她們也很大程度上履行著這樣的責任。不過,想要交心,還是太難。我想起我朋友形容過她對待婆婆的態度:我婆婆來我們家,我會給她倒水、做飯,對她很客氣,但我不想和她建立親近的關係,這樣可以保持安全距離。
在韓國,「婆媳關係」&「翁婿關係」是這樣的情況,以後,我們還會持續推出關於中國「婆媳關係」現狀的解讀。到時候,就可以比一比,哪個國家的婆婆最好伺候?哪個國家的婆媳關係最和諧呢?也許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號:繆斯夫人(ID:Ms-Muses)。作者錢岳,《知識分子》獨家簽約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專註研究家庭婚姻、社會性別關係。
反雞湯,反狗血。歡迎關注繆斯夫人 - 知乎專欄,一個愛拿數據說話的另類情感專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歷任男友在我提到買房問題的時候都會很抓狂?
※30歲女人離婚了是否還要重複擇偶婚姻等周而復始、如果不重複還有什麼其他的活法?
※現在社會中,男性去KTV時順帶找陪酒女是普遍現象嗎?婚姻內的女性如何理智看待老公這種說法呢?
※發現我媽在網上拿我照片和信息跟別人網戀怎麼辦?
※(問題已結束)?
TAG:家庭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