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好書一起讀(53):最好的經濟學入門書(《微觀經濟學》筆記)

第1章:經濟學十大原理

1.關於個人做出決策的基本結論是:人們面臨不同目標之間的權衡取捨;任何一種行為的成本可以用其所放棄的機會來衡量;理性人通過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做出決策;人們根據他們所面臨的激勵改變自己的行為。

2.關於人們之間相互影響的基本結論是:貿易和相互依賴性可以是互利的;市場通常是協調人們之間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通過糾正市場失靈或者提高經濟中的平等程度,政府可能改善市場結果。

3.關於整體經濟的基本結論是: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終根源;貨幣量的增長是通貨膨脹的最終根源;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第2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1.經濟學家們努力以科學家的客觀態度來研究他們的學科。像所有科學家一樣,他們做出了適當地假設並建立了簡化的模型,以便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兩個簡單的經濟模型是循環流量圖和生產可能性邊界。

2.經濟學可劃分為兩個分領域: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家研究家庭和企業做出的決策以及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的相互交易。宏觀經濟學家研究影響整體經濟的力量和趨勢。

3.實證表述是關於世界是什麼的論斷。規範表述是關於世界應該是什麼的論斷。當經濟學家做出規範表述時,他們的行為更像是政策顧問而不是科學家。

4.經濟學家們向決策者提出的建議之所以有時會相互矛盾,不是因為科學判斷的差別,就是因為價值觀的差別。在另一些時候,經濟學家提供的建議是一致的,但由於政治過程施加的力量和約束,決策者可能選擇不理會這些提議。

第3章:相互依存性與貿易的好處

1.每個人都消費本國和世界各國許多其他人生產的物品與服務。相互依存和貿易之所以合意,是因為它可以使每個人都可以享有更多數量和品種的物品與服務。

2.有兩種方法可以用來比較兩個人在生產一種物品時的能力。一個可以用較少投入生產該物品的人被稱為在生產該物品上有絕對優勢。生產該物品的機會成本較小的人被稱為有比較優勢。貿易的好處是基於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

3.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因為它使人們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有比較優勢的活動。

4.比較優勢原理不僅適用於個人,還適用於國家。經濟學家用比較優勢原理支持各國間的自由貿易。

第4章: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力量

1.經濟學家用供求模型來分析競爭市場。在競爭市場上,有許多買者和賣者,他們每個人對市場價格影響很小,甚至沒有影響。

2.需求曲線表示價格如何決定一種物品的需求量。根據需求定理,隨著一種物品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因此,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3.除了價格之外,決定消費者想購買多少物品的其他因素包括收入、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價格、愛好、預期和買者的數量。如果這些因素中的一種改變了,需求曲線就會移動。

4.供給曲線表示價格如何決定一種物品的供給量。根據供給定理,隨著一種物品價格上升,供給量增加。因此,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5.除了價格之外,決定生產者想出售多少物品的其他因素包括投入品價格、技術、預期和賣者的數量。如果這些因素中的一種改變了,供給曲線就會移動。

6.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了市場均衡。當價格為均衡價格時,需求量等於供給量。

7.買者與賣者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使市場趨向於均衡。當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時,存在物品的過剩,引起市場價格下降。當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時,存在物品的短缺,引起市場價格上升。

8.為了分析某個事件如何影響一個市場,我們用供求圖來考察該事件對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影響。我們遵循三個步驟進行:第一,確定該事件是使供給曲線移動,還是使需求曲線移動(還是使兩者都移動)。第二,確定曲線移動的方向。第三,比較新均衡與原來的均衡。

9.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是引導經濟決策從而配置稀缺資源的信號。對於經濟中的每一種物品來說,價格確保供給與需求達到平衡。均衡價格決定了買者選擇購買多少這種物品,以及賣者選擇生產多少這種物品。

第5章:彈性以及應用

1.需求價格彈性衡量的是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如果某種物品可以得到相近的替代品、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市場邊界狹窄,或者買者有相當長的時間對價格變動做出反應,那麼,這種物品就傾向於更富有彈性。

2.可以用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需求價格彈性。如果需求量變動比例小於價格變動比例,那麼彈性小於1,就可以說需求缺乏彈性。如果需求量變動比例大於價格變動比例,那麼彈性大於1,就可以說需求富有彈性。

3.總收益,即對一種物品的總支付量,等於該物品的價格乘以銷售量。對於缺乏彈性的需求曲線,其總收益與價格變動方向相同;對於富有彈性的需求曲線,其總收益與價格變動方向相反。

4.需求收入彈性衡量的是需求量對消費者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衡量一種物品需求量對另一種物品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5.供給價格彈性衡量的是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這種彈性往往取決於所考慮的時間長短。在大多數市場上,供給在長期中比在短期中更富有彈性。

6.可以用供給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供給價格彈性。如果供給量變動比例小於價格變動比例,那麼彈性小於1,就可以說供給缺乏彈性。如果供給量變動比例大於價格變動比例,那麼彈性大於1,就可以說供給富有彈性。

7.供求工具可以被運用於許多不同類型的市場。本章運用它們分析了小麥市場、石油市場和毒品市場。

第6章:供給、需求與政府政策

1.價格上限是某種物品與服務的法定最高價格。租金控制是一個例子。如果價格上限低於均衡價格,則價格上限是限制性的,需求量大於供給量。由於所引起的短缺,賣者必須以某種方式在買者中配給物品或服務。

2.價格下限是某種物品或服務的法定最低價格。最低工資是一個例子。如果價格下限高於均衡價格,則價格下限是限制性的,供給量大於需求量。由於所引起的過剩,必然要以某種方式在賣者中配給買者的物品或服務需求。

3.當政府對一種物品徵收稅收時,該物品的均衡數量減少。也就是說,對某一市場徵稅縮小了該市場的規模。

4.對一種物品的徵稅是在買者支付的價格和賣者得到的價格之間打入的一個楔子。當市場向新均衡變動時,買者為該物品支付的價格高了,而賣者從該物品得到的價格低了。從這種意義上說,買者與賣者分攤了稅收負擔。稅收歸宿(也就是說,稅收負擔的分攤)並不取決於是向買者徵稅,還是向賣者徵稅。

5.稅收歸宿取決於供給和需求的價格彈性。稅收負擔更多地落在缺乏彈性的市場一方,因為市場的這一方較難通過改變購買量或銷售量來對稅收做出反應。

第7章:消費者、生產者與市場效率

1.消費者剩餘等於買者對一種物品的支付意願減去其實際為此所支付的量,它衡量買者從參與市場中得到的利益。可以通過找出需求曲線以下和價格以上的面積,來計算消費者剩餘。

2.生產者剩餘等於賣者出售其物品得到的量減去其生產成本,它衡量賣者從參與市場中得到的利益。可以通過找出價格以下和供給曲線以上的面積,來計算生產者剩餘。

3.使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總和最大化的資源配置被稱為是有效率的。決策者通常關心經濟結果的效率及平等。

4.供給與需求的均衡使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的總和達到最大化。這就是說,市場中看不見的手指引著買者與賣者有效地配置資源。

5.在存在市場勢力或外部性等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市場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

第8章:應用:賦稅的代價

1.一種物品的稅收使該物品買者與賣者的福利減少了,而且,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減少常常超過了政府籌集到的收入。總剩餘——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和稅收收入之和——的減少被稱為稅收的無謂損失。

2.稅收帶來無謂損失是因為它使買者少消費,使賣者少生產,而且,這種行為變動使市場規模縮小到使總剩餘最大化的水平之下。由於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衡量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狀況變動的反應程度,所以,彈性越大意味著無謂損失越大。

3.稅收增加越多,它對激勵的扭曲越大,無謂損失也就越大。但由於稅收減少了市場規模,稅收收入不會一直增加。稅收收入起初隨著稅收規模的擴大而增加,但如果稅收規模達到足夠大,稅收收入就會開始下降。

第9章:應用:國際貿易

1.通過比較沒有國際貿易時的國內價格和世界價格,可以確定自由貿易的影響。國內價格低表明,該國在生產這種物品上有比較優勢,而且將成為出口者。國內價格高表明,世界其他國家在生產這種物品上有比較優勢,而且該國將成為進口者。

2.當一國允許貿易並成為一種物品的出口者時,該物品生產者的狀況變好了,而該物品消費者的狀況變壞了。當一國允許貿易並成為一種物品的進口者時,該物品消費者的狀況變好了,而該物品生產者的狀況變壞了。在這兩種情況下,貿易的好處都大於損失。

3.關稅——對進口物品徵收的一種稅——使市場向沒有貿易時的均衡移動,因此,減少了貿易的好處。雖然國內生產者的狀況變好了,而且政府籌集了收入,但消費者的損失大於這些好處。

4.有各種限制貿易的觀點:保護工作崗位、保衛國家安全、幫助幼稚產業、防止不公平競爭以及對外國的貿易限制做出反應。儘管這些觀點在某些情況下有些道理,但經濟學家相信,自由貿易通常是一種更好的政策。

第10章:外部性

1.當買者和賣者之間的交易間接影響第三方時,這種影響稱為外部性。如果一項活動產生了負外部性,例如污染,市場的社會最優量將小於均衡量。如果一項活動產生了正外部性,例如技術溢出效應,社會最優量將大於均衡量。

2.政府用各種政策來解決外部性引起的無效率。有時政府通過管制來防止從社會來看無效率的活動。有時政府通過矯正稅來使外部性內部化。還有一種公共政策是發放許可證。例如,政府可以通過發放數量有限的污染許可量來保護環境。這種政策的結果與對污染者徵收矯正稅的結果大致相同。

3.受外部性影響的人有時可以用私人方法解決問題。例如,當一個企業給另一個企業帶來了外部性時,兩個企業可以通過合併把外部性內在化。此外,利益各方也可通過簽訂合約來解決問題。根據科斯定理,如果人們能夠無成本地談判,那麼,他們總可以達成一個資源有效配置的協議。但在許多情況下,在許多利益各方間達成協議是很困難的,從而科斯定理並不適用。

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

1.物品在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上存在差別。如果阻止某個人使用某種物品是可能的,這種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如果一個人對某種物品的使用減少了其他人對同一物品的使用,這種物品就具有競爭性。市場運行最適用於既有排他性又有競爭性的私人物品。市場運行不適用於其他類型的物品。

2.公共物品既無競爭性又無排他性。公共物品的例子包括煙火表演、國防和基礎知識的創造。由於不能對使用公共物品的人收費,人們存在搭便車的激勵,使私人不能提供這種物品。因此,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並以成本-收益分析為基礎做出關於每種物品供給量的決策。

3.公共資源在消費中有競爭性但無排他性。例子包括公有的草地、清潔的空氣和擁擠的道路。由於不能向使用公共資源的人收費,他們往往會過度地使用公共資源。因此,政府努力用各種方法限制公共資源的使用。

第12章:稅制的設計

1.美國政府用各種稅收籌集收入。聯邦政府最重要的稅是個人所得稅和用於社會保險的工薪稅。州與地方政府最重要的稅是銷售稅和財產稅。

2.稅制的效率是指它向納稅人帶來的成本。除了資源從納稅人向政府的轉移,稅收還有兩種成本:第一種是由於稅收改變了激勵、扭曲了資源配置而帶來的無謂損失;第二種是遵從稅法的管理負擔。

3.稅制的平等涉及稅收負擔是否公平地在個人之間進行分配。根據受益原則,人們根據他們從政府得到的收益來納稅是公平的。根據支付能力原則,人們根據他們承受財務負擔的能力來納稅是公平的。當評價稅制的平等性時,記住從稅收歸宿研究中得出的一條結論是很重要的:稅收負擔的分配與稅單的分配並不相同。

4.當考慮稅法的變動時,決策者經常面臨效率與平等之間的權衡取捨。大多數關於稅收政策爭論的產生是因為人們對這兩個目標的側重不同。

第13章 生產成本

1.企業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利潤等於總收益減總成本。

2.分析企業的行為時,重要的是要包括生產的所有機會成本。一些機會成本是顯性的,例如,企業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另一些則是隱性的,例如,企業所有者在其企業工作而不去找其他工作所放棄的工資。經濟利潤既考慮顯性成本也考慮隱性成本,而會計利潤只考慮顯性成本。

3.企業的成本反映其生產過程。隨著投入量的增加,典型企業的生產函數變得更加平坦,這表現了邊際產量遞減的性質。因此,隨著產量的增加,企業的總成本曲線變得更加陡峭。

4.企業的總成本可以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固定成本是在企業改變產量時不變的成本。可變成本是在企業改變產量時改變的成本。

5.企業的總成本可以派生出成本的兩種相關的衡量指標。平均總成本是總成本除以產量。邊際成本是產量增加一單位時總成本的增加量。

6.在分析企業行為時,畫出平均總成本和邊際成本的圖形往往是有幫助的。對一個典型企業來說,邊際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增加。平均總成本隨著產量增加先下降,然後隨著產量進一步增加而上升。邊際成本曲線總是與平均總成本曲線相交於平均總成本的最低點。

7.一個企業的成本往往取決於所考慮的時間範圍。特別是,許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在長期中是可變的。結果,當企業改變其產量水平時,短期中的平均總成本可以比長期中增加得更快。

第14章:競爭市場上的企業

1.由於競爭企業是價格接受者,所以它的收益與產量是成比例的。物品的價格等於企業的平均收益和邊際收益。

2.為了使利潤最大化,企業選擇使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產量。由於競爭企業的邊際收益等於市場價格,所以企業選擇使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的產量。因此,企業的邊際成本曲線又是它的供給曲線。

3.在短期中,當企業不能收回其固定成本時,如果物品價格小於平均可變成本,企業將選擇暫時停止營業。在長期中,當企業能收回其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時,如果價格小於平均總成本,企業將選擇退出市場。

4.在可以自由進入與退出的市場上,長期中利潤為零。在長期均衡時,所有企業都在有效規模上生產,價格等於最低平均總成本,而且,企業數量會自發調整,以滿足在這種價格時的需求量。

5.需求變動在不同時間範圍之內有不同影響。在短期中,需求增加引起價格上升,並帶來利潤,而需求增加引起價格上升,並帶來虧損。但如果企業可以自由進入和退出市場,那麼,在長期中企業數量將自發調整,使市場回到零利潤均衡。

第15章:壟斷

1.壟斷者是其在市場上作為唯一賣者的企業。當一個企業擁有一種關鍵資源,當政府給一個企業排他性地生產一種物品的權利,或者當一個企業可以比許多同行企業以較低成本供給整個市場時,壟斷就產生了。

2.由於壟斷者是其市場上唯一的生產者,所以它面臨向右下方傾斜的產品需求曲線。當壟斷者增加一單位產量時,就引起它的產品價格下降,這就減少了所有單位的產量賺到的收益量。因此,壟斷者的邊際收益總是低於其物品的價格。

3.和競爭企業一樣,壟斷企業也通過生產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產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這時壟斷者根據需求量確定價格。與競爭企業不同,壟斷企業的價格高於它的邊際收益,因此它的價格高於邊際成本。

4.壟斷者利潤最大化的產量水平低於使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之和最大化的產量水平。這就是說,當壟斷者收取高於邊際成本的價格時,一些對物品評價大於其生產成本的消費者不再購買這種物品。因此,壟斷會引起無謂損失(與稅收的無謂損失相似)。

5.壟斷者通常可以通過根據買者的支付意願對同一種物品收取不同的價格來增加利潤。這種價格歧視的做法可以通過使一些本來不想購買的消費者購買物品從而增加經濟福利。在完全價格歧視的極端情況下,壟斷的無謂損失完全消除了,而且,市場上所有剩餘都歸壟斷生產者。在更一般的情況下,當價格歧視不完全時,與單一壟斷價格相比,它會增加或減少福利。

6.決策者可以用四種方式對壟斷行為的無效率做出反應:用反托拉斯法使行業更具競爭性;管制壟斷者收取的價格;把壟斷者變為政府經營的企業;或者,如果與政策不可避免的不完善性相比,市場失靈的程度相對要小,政府可以選擇不作為。

第16章:壟斷競爭

1.壟斷競爭市場有三個特點:許多企業、有差別的產品和自由進入。

2.壟斷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在兩個相關的方面不同於完全競爭市場。第一,壟斷競爭市場上的每個企業有過剩生產能力。也就是說,它在平均總成本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部分運營。第二,每個企業都收取高於邊際成本的價格。

3.壟斷競爭沒有完全競爭的所有合意的特點,存在由高於邊際成本的價格加成引起的壟斷的標準無謂損失。此外,企業的數量(以及產品的種類)可能過多或過少。實際中,決策者糾正這些無效率的能力是有限的。

4.壟斷競爭中固有的產品差別使企業使用廣告與品牌。廣告與品牌的批評者認為,企業用廣告操縱了消費者的愛好,並減少了競爭;廣告與品牌的辯護者則認為,企業用廣告和品牌向消費者提供信息,並使價格和產品質量上的競爭更為激烈。

第17章:寡頭

1.寡頭通過形成一個卡特爾並像壟斷者一樣行事以使自己的總利潤最大化。但如果寡頭獨立地做出產量決策,結果是產量大於壟斷產量,價格低於壟斷價格。在寡頭市場上企業數量越多,產量和價格越接近於完全競爭狀態下的水平。

2.囚徒困境表明,利己使人們即使在合作符合他們共同利益時也無法維持合作。囚徒困境的邏輯適用於許多情況,包括軍備競賽、公共資源問題和寡頭。

3.決策者用反托拉斯法來防止寡頭從事減少競爭的行為。這些法律的適用性是有爭議的,因為有些看來可能減少競爭的行為實際上可能有合理的經營目的。

第18章:生產要素市場

1.經濟的收入是在生產要素市場上分配的。三種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勞動、土地和資本。

2.要素需求,例如勞動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它產生於用這些要素生產物品與服務的企業。競爭的、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在某要素的邊際產量值等於其價格這一點上使用該要素。

3.勞動的供給產生於個人在工作和閑暇間的權衡取捨。向右上方傾斜的勞動供給曲線意味著人們對工資上升的反應是做更多工作和少享受閑暇。

4.支付給每種要素的價格的調整使該要素的供求趨於平衡。由於要素需求反映了該要素的邊際產量值,在均衡時每種要素根據其對物品和服務生產的邊際貢獻得到報酬。

5.由於生產要素是同時使用的,因此,任何一種要素的邊際產量都取決於可以得到的所有要素量。因此,一種要素供給的變動會改變所有要素的均衡收入。

第19章:收入與歧視

1.工人由於許多原因而賺到不同的工資。在某種程度上,工資差別是對工人工作特性的補償。在其他條件相等時,從事艱苦、乏味工作的工人得到的工資高於從事輕鬆、有趣工作的工人。

2.人力資本多的工人得到的工資高於人力資本少的工人。累積的人力資本的收益是很高的,而且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在增加。

3.雖然受教育年限、經驗和工作特性都像理論所預期的那樣影響收入,但仍有許多收入差別不能用經濟學家可以衡量的東西來解釋。收入中無法解釋的變動主要歸因於天生的能力、努力和機遇。

4.一些經濟學家提出,受教育更多的人得到更高工資並不是因為教育提高了其生產率,而是因為有更高天賦的工人能把教育作為一種向僱主顯示他們高能力的信號。如果這種信號理論正確的話,那麼,提高所有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就不會提高整個工資水平。

5.有時工資會高於使供求平衡的水平。高於均衡水平的工資產生的三個原因是最低工資法、工會和效率工資。

6.收入中的一些差別是基於種族、性別或其他因素的歧視。但是,歧視的衡量是很困難的,因為必須根據人力資本和工作特性的差別進行矯正。

7.競爭市場傾向於限制歧視對工資的影響。如果一個工人群體的工資由於與邊際生產率物管的原因而低於另一個工人群體,那麼,非歧視企業將比歧視企業盈利更多。因此,利潤最大化行為可以減少歧視性工資差別。如果顧客願意向歧視企業支付更多,或如果政府通過要求企業歧視的法律,競爭市場上的歧視就會持續下去。

第20章:收入不平等與貧困

1.收入分配數據表明了美國社會中存在的巨大不平等。最富有的1/5家庭的收入是最窮的1/5家庭的收入的12倍還多。

2.由於實物轉移支付、經濟生命周期、暫時收入和經濟流動性對於理解收入變動如此重要,以至於要用某一年的收入分配數據來判斷我們社會中的不平等程度是很困難的。當考慮到這些其他因素時,它們總傾向於表明經濟福利的分配比年收入的分配更平等。

3.政治哲學家關於政府在改變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觀點並不相同。功利主義者(例如,約翰.斯圖亞特.穆勒)選擇使社會中每個人效用之和最大化的收入分配。自由主義者(例如,約翰.羅爾斯)在決定收入分配時,我們彷彿被置於不了解自己的生活狀況「無知面紗」之下。自由至上主義者(例如,羅伯特.諾奇克)要求政府保護個人權利以保證一個公正的過程,但不用關注其所引起的收入分配結果的不平等。

4.有許多旨在幫助窮人的不同政策——最低工資法、福利、負所得稅以及實物轉移支付。雖然這些政策都幫助了一些家庭脫貧,但它們也有意料之外的副作用。由於經濟援助隨著收入增加而減少,因此,窮人往往面臨很高的有效邊際稅率。這種高有效稅率不鼓勵貧困家庭依靠自己的力量脫貧。

第21章:消費者選擇理論

1.消費者預算約束線表示在其收入與物品價格為既定時,他可以購買的不同物品的可能組合。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等於這些物品的相對價格。

2.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代表其偏好。無差異曲線表示能使消費者同樣滿足的各種物品組合。消費者對較高無差異曲線上各點的偏好大於對較低無差異曲線上的各點。無差異曲線上任何一點的斜率是消費者的邊際替代率——消費者願意用一種物品交換另一種物品的比率。

3.消費者通過選擇既在預算約束線上又在最高無差異曲線上的一點來實現最優化。在這一點上,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物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等於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物品的相對價格),而且,消費者對兩種物品的評價(由邊際替代產衡量)等於市場的評價(由相對價格衡量)。

4.當一種物品價格下降時,對消費者選擇的影響可以分解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收入效應是由於價格降低使消費者狀況變好而引起的消費變動。替代效應是由於價格變動鼓勵更多地消費變得相對便宜的物品而引起的消費變動。收入效應反映在從較低無差異曲線向較高無差異曲線的移動上,而替代效應表現為沿著一條無差異曲線向有不同斜率的點的變動上。

5.消費者選擇理論適用於許多情況。它可以解釋為什麼需求曲線有可能向右上方傾斜,為什麼工資提高既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勞動供給量,以及為什麼高利率既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儲蓄。

第22章:微觀經濟學前沿

1.在許多經濟交易中,信息是不對稱的。當存在隱蔽性行為時,委託人會關注因代理人道德風險問題引起的損失。當存在隱蔽性特徵時,買者會關注賣者中的逆向選擇問題。私人市場有時用發信號和篩選來應對不對稱信息。

2.雖然政府政策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但政府本身也是不完善的制度。康多塞悖論說明,多數原則並沒有產生可傳遞的社會偏好;而阿羅不可能性定理說明,沒有一種投票制度是完美的。在許多情況下,民主制度將產生中值選民想要的結果,而無論其他選民的偏好是什麼。此外,那些決定政府政策的人會受到利己而不是國家利益的驅動。

3.心理學和經濟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決策比傳統經濟理論所假設的要複雜。人們並不總是理性的,他們關心經濟結果的公正性(即使對他們自己有不利影響),而且,他們可能具有前後不一致性。

寫在後面:

曼昆的兩冊《經濟學原理》是我大學時期的教材。

我大學時的風格是上課不專心聽講,靠考前突擊來通過考試,和我一樣做法的人很多。畢業幾年之後想想,非常後悔。因為《好書一起讀》的書友中有高中生,我有義務把「事後諸葛亮」的切膚之痛的大實話說給你聽:大學期間,談戀愛,打遊戲,讀書旅行,興趣愛好,社團活動,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亂花漸欲迷人眼」,就容易忽略了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東西——學業。認真聽課,做作業,參加考試,這些任務不像高中時期那樣有老師和家長監督,容易鬆懈,而考試遠沒有高考那樣沉重的壓力,考前好好複習多半可以通過,這讓人更容易忽視平時的學習。考前突擊,通過就好,「六十分萬歲」。

悔之不迭!悔之晚矣!

才知道學習不是學給學校的,不是學給老師的,是學給自己的。當時不明白有什麼意義的課程,在後來明白了它的意義,才懊惱當時的荒廢。那是人生中最輕鬆最沒有壓力,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用來專註地提升內功的年紀,那時的體力腦力和記憶力也是最好的,學東西,學得又快,記得又牢,實在應該好好加以利用。拿開手機和電腦,遠離網路的喧囂,拿一本書——也許是教材,也許只是喜歡的書——到一個安靜的地方進行深度的閱讀吧。你這段時間裡學到的每樣東西,都將是你以後人生中寶貴的財富。除了讀書之外,學外語也好,鍛煉身體也好,培養興趣也好,開闊眼界也好,隨你高興去選哪樣,這些都會提升你的品位和價值,在之後的歲月里,受用無窮。

說教多了,話題回到《經濟學原理》,儘管我當時算半個學渣,計算機類的課程學得稍微上心一點,其他課程基本都靠突擊複習,但《經濟學原理》即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這兩門課程,是我相對於其他非計算機類課程外,學得非常舒服的兩門課了。說學得舒服,並不是上課時比別的經管類課程聽得認真,我指的是考前突擊讀教材的時候,比讀別的課程的教材愉悅多了。這正是曼昆這兩本書的優秀之處。這時我並不覺得是在考試壓力下必須完成的艱苦任務,而既像是放鬆消遣,又像是用功充電,像是在享受美食,既美味,又營養。這哪是什麼「啃書」的苦差事?分明是難得的用大塊時間閱讀一本好書的暢快享受。等書讀完了,我還沉浸在輕鬆幽默的文筆和深入淺出的論述中。舒舒服服地讀了幾天書,既學到了東西,考試也能通過了。在我大學「應付考試」的歷史上,這是絕無僅有的爽快經歷。

因為曼昆的這兩冊《經濟學原理》原本就是寫給門外漢做科普讀物的,沒有閱讀門檻,文筆輕鬆,舉例生動,被公認為最好的經濟學入門讀物,最適合像我這樣的票友閱讀(也許也適合併不是經濟學專業,但想了解點兒經濟學的你)。而且經濟學的優點在,它說的是道理,需要讀者的理解力而不是記憶力,只要你跟著它所講的去想去思考,自然就能夠從中有所收穫,而不像別的某些學科那樣需要死記硬背。正因如此,我才能在跟著作者的敘述,一步步理解、思考之後(歸功於作者良好的組織和敘述能力,這個理解和思考的過程非常平滑),就發現卷子上的題都會做了,考試也能輕鬆通過了,不僅如此,讀了這書之後(本期主要說《微觀經濟學》分冊),讀者會擁有一些經濟學的思維方法。機會成本、邊際收益、囚徒困境、公有地悲劇、沉沒成本等概念,後來在我思考問題時經常被使用,並多次在需要判斷和決策的時候起了重要作用。

一、在學了比較優勢的概念後,我明白了專業化的優勢,在職業技能選擇上不貪多,專精一門,獲得在該領域的高效工作能力,並與擁有在其他領域高效工作能力的人互通有無,這樣,整個社會的收益更大,分配之後即每個人的收益也更大。這個道理如此淺顯,但大多數人還是貪圖多種技能,結果在任何領域都沒能成為專家,這也許是因為貪婪,也許是因為虛榮,也許是因為從眾,也許只是為了在飯桌上聚會上多點談資。從這也可以看出,人類不理性的一面是廣泛存在的。學經濟學多少會改善人類這方面的弱點。

二、在學了供求模型後,我學會了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來判斷價格和數量的變化方向,供求曲線的圖是我最喜愛的圖了,曲線的移動,平衡點的移動,曲線和坐標中圍成的封閉面積表示的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無謂損失,非常直觀又非常優雅,在賦稅的代價章節、國際貿易章節這兩章,你會驚嘆於想像中很複雜的問題,在圖形中用幾條曲線和幾塊陰影面積就可以容易地計算出得失。

三、在公共部門經濟學一大篇,搭便車者和公有地悲劇的段落,我會常常想起身邊的一些人和事。書中這些概念用來解釋這些事是多麼契合和完美。也更明白,經濟學適用的領域並不僅限於計算市場上的價格和數量,很多生活中的事務,即使不能用金錢來量化,也可以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用數學的方式進行計算和推演。一切的感情和人性,都可以被抽象成類似於但並不是金錢的指標,納入到公式和模型里來進行分析。極度冰冷,極度理性。這時實際已經突破了理性人的假設,理性人假設是假設人人都是經濟人,即完全看重且只看重金錢這唯一指標,這個假設過於暴力以至於常常讓人感到不切實際。但當把金錢這唯一的指標擴大為若干指標的綜合,曾經基於理性人假設建立的一切模型都依然成立,這極大地擴大了這些模型的適用範圍。一切新的行為動機都可以通過建立一個新指標來引入模型。這讓人看世界的眼光更清冷,更透徹,更達觀也更坦然。不再那麼容易感動,也不再那麼容易憤怒。這是悲憫,還是冷漠?

四、企業行為與產業組織一大篇,最不能忽視的是機會成本的概念。我們常忽略了自己的時間有多麼值錢,在飯館吃一頓飯20元,自己準備原材料來烹飪也許只需要5元原材料,所以就應該自己做嗎?這要看你如果把烹飪的時間用在別的上面,例如工作和學習,能給你帶來多大收益。如果你處於時間應該爭分奪秒使用、每一小時的努力都會有可觀回報的時期,就不該在意飯館裡一頓飯比原材料價格高的問題。對很多人來說,時間是極為高昂的成本,但他們不懂得這個道理。當然,這裡也可以用有限理性來解釋,時間已使用得足夠有效,那拿出點時間來進行其他活動——例如烹飪——能帶來從事興趣愛好的快樂感(這快樂感就是上面一條里說的金錢之外的其他指標)。這種取捨也有其道理。但更多的人並不是在進行取捨,只是在糊塗中憑直覺行動,「自己做只需要花5元,比20元便宜」,卻沒想過這些時間用來做別的事情的收益。

機會成本對應「十大假設」中的第二條,而沉沒成本則是「十大假設」中的第三條的延伸。理性人考慮邊際量,即只考慮此時此地的不同行為會造成的不同影響,而昔時昔地的事務,既然已經發生,而且無法挽回,悲嘆於事無補,不如坦然接受。覆水難收。以前發生的一切事務,不論好的壞的,都共同構成了你今時今地的情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今時今地的情景之下,分析能做的,選擇該做的,堅定地去做。這雖然不能改變昨時昨地的行為,不能改變今時今地的情景,但這種辦法,能最大程度地將明時明地的你引向相對最優的方向。

這一大篇里還談及了博弈論。「引向相對最優」正是博弈論的核心思想。事已至此,無法挽回,兩害相權取其輕,棄車保帥,或者兩利相權取其重,舍魚取掌,只能如此!不要悲哀「車」和「魚」的損失,它們只是「帥」和「掌」的機會成本。「『車』多好呀,真捨不得它!」「『魚』多好吃呀,丟了真可惜!」說這樣話的人,都是不懂經濟學,不懂博弈論的。「車」和「魚」好,這誰都知道,但有比它們更有價值的東西,如果無法並存,那就只能忍痛割愛。

經濟學和博弈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指導決策,決策一定包含取捨,如果能不舍全取,那還決策個啥?統統拿來就是。正是因為不能全取,才需要英明、果斷、決斷地舍。你舍什麼,就意味著取什麼,什麼都無法失去,就什麼都無法獲得。這是學一點兒經濟學之後一定要懂得的道理,而不要盲目地、樂觀或者說淺薄地,這也要,那也要,那結果多半很糟。

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讓我鬱悶了很長時間,每個人出於利己的動機的行為,最終導致了每個人都獲得了糟糕的結果,直到後來才在某本書上看到,多次重複博弈下的最優策略與單次博弈完全不同,這破解了囚徒困境,至此我才鬆了一口氣。善良、誠實、寬容、正直、守信的古老的道德,是多少輩祖先經過多少慘烈的博弈後留下的遊戲規則,這才是最優解,而不是某些精明人眼中的傻。這些精明人應該去玩單次博弈,在多次重複博弈中,他們會因為行為的惡劣,而很快出局,失去一切。這種「惡有惡報」的結果真是讓人欣慰。

五、在最後一章「微觀經濟學前沿」中,不對稱信息、政治經濟學、行為經濟學三節,共同指出了現實中的行為與理論上的考察偏離的情況。這也是經濟學模型、博弈論在使用中應當根據現實條件進行調節的部分。顯然,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如果其他條件相同,信息佔優的一方將佔有巨大的優勢,這也是我在《權謀術與厚黑學》一篇里把「信息」作為「三大要素」(信息、實力、主動)之首的原因。如果客體不是簡單極端的理性人,而是普通、複雜、難以預測的普通人,其對事情的反應和選擇就難以預料,一些現象就會與建立在「經濟人假設」基礎上推導出的現象大相徑庭。而阿羅不可能定理,則指出了投票的困境。至此,在前面章節建立的「學了經濟學就能做出最優決策」的信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瓦解。像是作者在提醒你,別學了點經濟學就到處亂用,出了意外可別怪我沒提醒!事實正是如此,很多建立在理性人假設上的分析和推測,都因「假設用力過猛」的先天缺陷而落地艱難,只能停留在理論的考察里,或者適用在苛刻的條件下。它絕不是百試百靈的葯,千萬不要在看到了這樣一本新鮮的、清麗優美的好書之後,因為愛不釋手和振聾發聵,而受到它過大的影響,過大地改變了思考和行為的方式。而只該把它作為你的輔佐,讓「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成為你的能力,立足現實,考察方案,選擇其一,堅定執行,讀了這本書之後,如果具備了這「十六字訣」的能力,就對得起買書花的這幾十塊錢了。相比起幾十塊錢能起到的別的作用的「機會成本」,這「十六字訣」的價值絕對遠遠超過之。重要的是,這不是口號,而應該是你以後行動的指南。

從重買《經濟學原理》兩冊到寫這篇推薦,居然長達一個月時間,一方面是有些繁忙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無從下手。

大學時第一次讀,在安靜的自習室里,雖然有考試的壓力,但也還算悠閑(畢竟考前突擊總能過,經驗豐富有信心。再次強調:這樣不好別學我),翻開這樣一本優質的科普書,愜意得難以言表,看裡面的原理,圖表,甚至書旁邊的名詞解釋,樣樣愛不釋手:太有趣了,太易懂了,太新鮮了,又太清晰了。看了幾天書之後去參加考試,簡直行雲流水,知識不是背下來的,而是記住的,看懂了,理解了,自然而然就記住了。

但畢竟過了好多年,之前記住了,後來也模糊了,這次買了重讀,固然有老友重逢的欣喜,一方面也覺得有些索然,沒有了「人生若只如初見」的驚艷,其中的行文技巧對我也不再有魅力,因為我這次讀的目的是找回曾經學到的東西,然後我發現,厚厚的一本書,看似廢話很多,但想親自提煉出來寫一篇,又感覺棘手,照抄每章後面的「內容提要」,雖然我自己能看懂,但沒有講解和分析,讀者看著也不懂(更新:後來發現光內容提要比想像中容易理解,所以就摘出來了)。如果加上講解和分析,我能做的無非是對原書的蹩腳的縮寫,水平連曼昆的百分之一都達不到,還是別獻醜了。

《好書一起讀》之前有些期,實際是對一些好書的個人的提煉,希望能讓讀者讀更少的字就收穫書中精華,而且讀得更舒服。但曼昆的書,我完全沒有信心能寫出一些文字,能比原著讀著更舒服,也完全沒有信心能用更儉省的文字寫出全書的精華,畢竟書中內容很龐大駁雜。所以,最後只寫了一點個人的收穫。

我這篇實際想做的,就是盡全力喊兩聲:去讀原著!去讀原著!完全沒有門檻,而且非常好看,既能放鬆享受,又能學到東西!這樣近乎做廣告的吆喝不知道能起到多大效果,我只能保證沒有收任何人的錢,這篇里任何一句對書的讚美,都發自肺腑,天地可鑒。

最後,我真正能給你的貢獻,只有上面寫過的我總結的十六字訣,重複一遍吧,希望能幫到也許不想去買原著的你,做事更理性一點點,像個經濟學家:

立足現實,考察方案,選擇其一,堅定執行。


推薦閱讀:

拆《西方哲學史》11:理性,是人類生存的基石
好書一起讀(123):繁盛的哀傷
如何用正確方法快速進階(1):如何快速找到你的天賦優勢
拆《胡適的家事與情事》:我是一個胡適粉兒

TAG:阅读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