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漢柔情:你可能也想擁有這隻馬克杯
對動手能力差如我的人來說,唯一長期堅持在家自己做的就只有咖啡。好吧,maybe 還有泡茶。
日復一日地做咖啡是很無聊的(除非你心中真有爆表的愛)。即使你會手沖、用虹吸壺沖,最終可能都會發現,無趣的膠囊咖啡機或美式滴濾機,才是你忙碌日常生活的主旋律。於是咖啡杯就成了無聊的最後救贖:不能頻繁換做咖啡的方法,至少可以多買幾個杯子吧?
日本的鎌倉附近就有家咖啡館,一屋子掛滿各式各樣的咖啡杯(也是下了血本,很多都是從 Wedgewood 買來的),供到店客人自由選擇用哪款杯子吞飲他們的熱飲。這招可謂給自己也給客人的生活,加了點味精。
寫這麼多廢話,其實是要聊到我近日常用的一隻馬克杯,它長這樣:
這隻杯子叫 Victor Mug 。沒聽過名字不重要,我也是要寫了才查的名字。這杯子最明顯的特徵是中間凹進去一點,且比普通杯子要厚重。作為一款並不算小的馬克杯——高度和寬度分別約為 9 公分和 8 公分(與星巴巴店內出售的馬克杯大小差不太多),卻只能裝 240 ml 左右的飲料杯(星巴巴的杯子容量基本在 370 ml 以上)。容量是小了點,但勝在一看就特扛造耐摔(我沒拿去摔過因為我只有一個),奶白色的外觀又顯謙和實在。
可能就是這股接地氣勁兒,Victor Mug 深受美國「沙縣小吃」老闆們的青睞,一度成為美國公路邊乃至紐約城中各式 diner 的標配。所以你如果搜索「經典美式餐杯」、「diner mug」 等字眼,也能搜到它。
如果你還是想不起來在哪見過它,請看下方大屏幕,你們的摯愛抖森——咳,參與演出的《雷神托爾》里有這樣一幕:
▲ 人生地不熟的雷神托爾被帶到一個美式「沙縣」(diner),大口大口喝起了他此前從未喝過的黑咖啡。 | ? Thor (2011) / 豆瓣
雷神大哥手裡那就是 Victor Mug (or 同款)。但是那杯子接下來貌似被這大哥摔碎了,我覺得一定是為了劇情…
用馬克杯倒黑咖啡這個做法,據說是從美國東岸老派 diner 沿用下來的,反倒是看起來更接地氣的西岸人們,習慣用杯碟套裝倒咖啡,雖然喝的同樣也是滴濾黑咖啡而已(據 「kaufmann-mercantile」 網站說法,如有另外的說法請留言指出)。我不禁想起茶餐廳和酒樓的區別,茶餐廳總在你剛坐下就端來滿上茶水的塑料杯子,酒樓則會慢條斯理地用白色茶壺杯碟給你沏茶。
▲ 同樣是在早上喝黑咖啡,背景設在德國的電影《朗讀者》里,已經成長為律師的男主角使用的則是杯碟套裝,畫風立即就變得一絲不苟了起來。 | ? The Reader (2008)黑咖啡還蠻百搭的,用什麼容器喝,就喝出什麼樣的感覺來。插一句,在餐館喝咖啡有個潛規則,餐館檔次越高,咖啡上來得越晚。你可以回憶一下是不是,在那些要將餐巾鋪在大腿上吃飯的餐館,沒人會在你剛坐下就給你倒咖啡,只有當用餐完畢了,服務員才恭敬地問你要咖啡還是茶,即使你點了咖啡,他也會用杯碟套裝、而不是馬克杯給你把咖啡端上來。
反正馬克杯這種東西,按常識的話,很少出現在需要講究的場合。(當然,Frank Underwood 老師說的,常識最不好的地方就是它太常見了。因此,能在高大上的 Royal Albert Hall 演出時把馬克杯放在身邊喝水的 Adele ,就顯得倍兒親民。)
說回 Victor Mug 吧。在生產這款馬克杯以前,Victor Mug 的製作者 Victor Insulators 公司,實際上是專業生產絕緣體的。該公司剛成立時以創始人名字命名為 Fred M. Locke Company ,Victor 是公司所在地、位於紐約州的一個小城,後來公司改行生產馬克杯後就以 Victor 命名了(寫到現在才把創始人端出來,真是有點不敬)。
1945 年,Victor 公司發現戰爭導致這種杯子的需求可能會有所上升,同時希望把閑置生產線充分利用起來,便開始加大 Victor Mug 的產量。
這些馬克杯中有很大一部分供應給了海軍,戰爭結束後,又改為供應給那些公路餐廳使用。你可以看到 Victor Mug 的杯底有一個圈特別粗糙,它是經過 「dry foot」 工藝處理的,正是為了防止杯子由於桌面傾斜輕易滑落,以適應海軍需求。搖搖晃晃的軍艦上,厚重的奶白色杯子能給船員們提供了一絲安穩。
所以 很多老一輩美國人,都對這隻杯子有著特殊情感,它要麼寄託著他們對美國歷史的記憶,要麼寄託著他們對公路旅程、童年家庭生活的回憶。
那些被 Victor 公司用來製作馬克杯的陶瓷,正是與他們當年生產絕緣體所用同一種。這種陶瓷由高質量陶土和幾種其他材料混合製成,由於比較厚,需要經歷 72 小時、1232 攝氏度燒制,最高可承受 765,000 伏電壓。過去,這種陶瓷被包在電報線外防禦雨水,後來則被用於保持飲料的溫度。
這轉型乍看起來過於華麗了,但實際上卻合情合理。(你可能從未質疑過這個問題,但是)陶瓷作為製作餐具的材料,是實至名歸的。
(陶瓷)「不怕紫外線,不會像塑料一樣隨著使用不斷降解,也不怕油污、油漬,只有單寧和少數其他分子容易附著在上面(其實只要用酸性溶液就能化解),看起來雖然有點孱弱,但實際上比其他材質更耐磨耐刮。」
——《迷人的材料》,馬克·米奧多尼克著,賴盈滿譯,2015 年 9 月,北京聯合出版社
容易清洗又不容易撞壞,想想這對餐具來說是多麼重要的品質。不過話說回來,即使有其他材質比陶瓷更抗摔更易洗,我相信大部分人也不想用陶制容器以外的東西喝茶喝咖啡。因為除了裝盛液體這一基本功能之餘,容器還是協助我們吞飲飲料的工具,手感以及容器和嘴唇之間的觸感如何,都會影響到我們「喝」這個行為的整體感受。用陶瓷吞飲飲料,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經是文明人的象徵。然後你再想想人類是怎麼被陶瓷討好了幾千年的…變著法子地…
▲ 專門做經典美式餐具的 Fishs Eddy 上就能找到很多類型的 Diner Mug ,其中這款 Hartford Mug 造型跟 Victor Mug 基本相當,made in 你國 | ? http://fishseddy.com
Victor Mug 最吸引我的地方,倒不是因為它很好清洗或者唇感極佳(說實話,我覺得可能未必人人喜歡),還是因為它自帶某種混合氣質。一半是粗獷的大男子氣質,手掌大到足以包裹著杯子的男人,大喝一口黑咖啡,一喝就半杯;另一半又是超越物理定義的溫暖,鍾型外壁相比其他筆直的杯子在握感上有不少提升,營造出一種隱晦的邀請,不經意間讓你的手指與它貼合時間變長(有點像貓常用的伎倆)。
咦,這不就是傳說中的「鐵漢柔情」么…
現在 Victor Mug 已經停產了,如果要買原廠出品的杯子,只能到拍賣網站 eBay 或者手工業者發布平台 Etsy 上找了。不過,有句話叫 「Fashions fade, style is eternal」(老梗,老讀者懂),同風格造型產品還是比較容易找到的。
今天偷懶少寫點。祝你的周末也用上一隻你喜歡的杯子,有個好心情。
參考資料和說明
1. The Humble Victor Diner Mug, An Icon Of Americana. Jillian Capewell
2. Diner Mug. James Fox
3. 題圖來自 http://Etsy.com
在微信上訂閱《吃很重要》
公眾號:wehavetoeat / 吃很重要
轉載:轉之前請先打聲招呼我好多謝你
購買《吃很重要》作品歸集:
Kindle 中國商店 | Kindle 美國商店 | 豆瓣閱讀
推薦閱讀:
※如這樣的坐便器設計,除了整個拆下來外,如何更換馬桶蓋?
※帶你看包豪斯的建築城規學院,如何過聖誕平安夜
※大多數瓶裝飲料,外面已經裹上包裝了,瓶壁為什麼還要做成凹凸的形式?
※normal portfolio → super portfol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