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辦法快速熟悉一個新領域
其中一個問題是:你如何快速熟悉一個新領域。
第一位候選人這樣回答:我通常都會問問公司裡面有沒有人做過這個領域的項目,然後和這個人打個電話,必要的話再約時間深聊。如果要進一步深入理解,我就會在公司的專家網路裡面找到對應的專家,打上幾十個電話,基本就比較清楚了。
第二位候選人則用截然不同的方法:我會看公司的財報、分析師的研究報告等等,當然這些報告很多也都不靠譜,但還是能提供一個行業大概的情況。另外,我也會買幾本相關的書,邊做邊讀,深入了解。
和作為的錄取決定無關,我單純覺得這兩位候選人的回答實在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甚至直接講出兩個人性格中最典型的特點。這裡沒有優劣,大家可以比較放鬆的讀下去。
類似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問路,有人喜歡攔住路人問個究竟,有人喜歡掏出手機來看地圖導航。在這個測試中,我稍微偏向於後者,只要地圖能提供靠譜的方向指引,路人甲有時候並沒有太好的耐心指明方向,反而耽誤時間。
如果問題換到知識領域上,選擇就沒有那麼明顯。現在,依靠文獻和數據來獲取知識的困難之處往往不再是信息是否存在,而是哪個信息更有價值。互聯網並沒有讓事情變得更簡單,因為更多的信息被創造和分享出來,使得權重變得異常模糊。領域專家,特別是那種在第一現場發現的人,往往具有良好的直覺,儘管缺乏系統性,但足以提供「快速熟悉新領域「必要的介紹性知識。
回到問路的例子上,我發現善於問路的人往往更會識別匆匆的路人中哪些是神色鎮定的本地人,所以基本上隨便兩句就能問出正確答案。這樣想,信息的獲取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 找到信息的可用集(比如:在大街上看到各式各樣的行人,或者在搜索框中輸入關鍵字並獲得搜索結果)
- 辨識信息的價值,或說排序、賦予權重
最好的方法實際上依賴於所處的問題空間。我們有時候會下意識的分析、比較上述兩個步驟的難易程度,並做出好的決定,但也有時候直覺並不好用。我沒有提到的是,兩位候選人所做的項目內容,後者顯然比前者有更多的公開資料可查詢,故而兩人做出不同選擇是理智的。只希望他們不會對自己的習慣產生依賴,能在不同情況下交替使用兩種辦法。
推薦閱讀:
※如何將一套知識系統化?
※同學,你可能學了假知識
※如何在 Mac 上管理 Kindle 讀書筆記 - Klib
※這幾個小技巧,讓我的學習和工作更高效
※《重說中國近代史》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