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一詞最早見於佛教典籍,是一種了卻煩惱的修行方法(佛學中稱之為「四念處」)。
活在當下作為一種人生態度和人生智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奉行。這是佛陀智慧的體現和對世人的慈悲開示。
活在當下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境界。
所謂「活」,就是指一個人注意力的投放。活在當下即將注意力專註於此時此刻對自己有現實意義的人和事。
常人很難做到活在當下。他們經常是活在過去、活在未來或為別人而活。
活在過去的人,明知過去的已不可留住,也不能再來,但就是情不自禁、難以控制地沉溺於對過去的回憶。或囿於美好的記憶而生貪念,不願走出來;或陷入痛苦的回憶而生憤怒和悔恨,不能自拔。
活在未來的人,明知未來虛無飄渺,難以把握,仍不可救藥地執迷於對未來的思慮,過癮似地透支著明天的煩惱。其實,當明天來臨時,也未必如自己所想。典型的例子有:一個學生自認為高考沒考好,不堪負面聯想所致的折磨,在分數公布的前一天自殺了,但他的實際得分卻比他想像的好得多。
為別人而活的人,注意力則不由自主地粘附在別人的感受和評價上。別人說好則喜,別人說差則煩。別人又非一人,奢求所有人說好,無異於搬起一塊巨石砸向自己的腳。煩惱痛苦慘!
年輕的時候,聽說當代大文豪錢鍾先生寫了一本書,叫【生活在別處】,當時就覺得納悶,怎麼會生活在別處呢?現在想來,除了個別修行覺悟者外,又有誰不是經常生活在別處呢?
我從事心理諮詢工作近三十年來,每每見到因生活在別處,深陷憂懼痛苦之中的來訪者,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強迫症患者,更是身不由己,苦不堪言。
其實,回憶、展望和為他人著想本身並不是問題,但不由自主的、難以自控的被回憶、展望和他人評價牽著走,讓自己深陷負面思維與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之中,失去了自我覺察和理性,才是問題。
活在當下,就是讓我們把注意力從過去、未來和他人身上,重新回到此時此刻和自己身上的一種智慧和方法。
這其中的關鍵點,就在於自我覺察。覺察的主體就是那個與生俱來的、理性的、靈明不昧的「真我」。覺察的對象就是自身任何一個情緒、行為,乃至最微小的起心動念,背後所隱藏的心理動力和來龍去脈。對此,若能瞭然於心,你就是一個覺悟了的智者,一個內心清靜的行者。若能慈悲為懷,做到自覺覺他,普度眾生者,即是佛菩薩。
推薦閱讀:
※我最近在「務虛」
※有一種謙虛,叫做隱形自戀
※127意識障礙——分離性障礙的原理
※《脆弱的力量》讀書筆記
※如何識別和抵擋別人的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