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熵:生命的延續
上周六聽了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老師的一次現場課程,他分享了幾位大物理學家、生物學家、政治家以及他自己畢生不斷追尋真理的故事,這些故事深深感染了我,並且重新喚醒了我運用理性來探索藝術品價值規律的那份初心和熱情。
本周開始,守望者的專欄文章回歸到理性觀察藝術這個視角,我們將會用三篇文章,藉助物理學中「熵」的概念,來深入地探索和剖析三個重要的命題:
藝術是什麼?
藝術的發展告訴了我們什麼?
以及藝術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價值?
什麼是「熵」
「時間之矢構成熵永恆的主題。人文知識分子不懂熱力學第二定律,就好象科學家未讀過莎士比亞一樣令人遺憾。」《溯源探幽 熵的世界》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段話。
這並不是什麼大話,如果你讀完這本書,就會知道,熵其實是宇宙這部華麗大戲的劇本。(引自知乎網友尹璋琦的文章《熵是宇宙的劇本》)
熵為什麼被尹璋琦稱為「宇宙的劇本」呢?為什麼連愛因斯坦都認為熵的公式是一個可能比他的質能方程式都更為重要的人類發現呢?
「熵」這個概念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於1865年所提出,開始只是為了處理能量守恆定律當中的系統能量耗散問題。後由玻爾茲曼進行了重要的數學推演,整理出公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常見到「熵」的現象:心愛的陶瓷雕塑被打碎,無論你用多麼高級的膠水,也沒法復原回原來的模樣;被撕掉的信件,怎麼也無法一模一樣地拼回原來的狀態;幾百上千年的古董藝術品,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被侵蝕、損壞……「熵」定律也啟發我們進行一些重要的思考:在我們的宇宙中,混亂程度為什麼在總量上總是處在增加的趨勢上呢?能量在系統中的傳遞是否可以向著有序的方向演變呢?為什麼宇宙中處處充滿了死寂的沙石,而不是生機盎然?負熵與生命
1944年薛定諤出版了《生命是什麼》,此書中提出了負熵的概念,想通過用物理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學中的課題。據他的理解:
按熱力學第二定律,大自然會由有序變為無序,即熵會不斷增加。與之相反,生物會吸收環境中的功,而減少自身的熵,因而變得有序。例如不同的代謝過程,就是負熵的程序。當然,換一個角度來說,負熵並不一定就是生物。例如洗衣機能吸取功而使無序變成有序,但洗衣機並不是生物。由此延伸,很多人造物都是負熵的產物,都是生命的延續。這是多麼奇妙! 負熵和熵分別代表了從無序到有序的「創生」以及從有序到無序的「毀滅」。這不禁讓我們陷入了關於生命和一切造物的沉思,關於死亡與生命的物理本質的沉思……「生物賴負熵而生」
藝術,生命的延續
藝術的本質是什麼?恐怕是很多人都思考過的一個問題,在知乎上就有這樣一個問題,我的答案「藝術源於人類天生的性喜誇大」目前排在第二,而在本文中我更想引用我非常欣賞的、目前排在第一的 張小野 的答案:
既然生命在物理上是一種依賴於「負熵」的事物,那麼藝術作為人類這種「高級」生命創造的產物,自然是一種高度有序的人工產物。想像一團星雲,一片混沌。
其中有限有理的秩序,就是人類的全部經驗。而混沌本身是無限的。
一旦有人想要以有限指涉無限,將體驗併入經驗,就構成了人類的藝術行為。
藝術,是對生命的延續,是我們人類向這宇宙間無盡的混沌所發出的有力回饋。一件藝術品就是人類面對自然的無聲的回應,體現和記錄著人類創造力高度的偉大足跡。
藝術是一種高度有序組合的人造物
如果我們將一件藝術品的創造和留存,抽象為一系列物理現象,那麼它起碼基於以下這些有效運轉的負熵系統:具有文化的人類、藝術創造工具、影響創作者(藝術家)的社會及其文化環境、保護藝術品安全的社會環境……
我們這裡說的「高度有序」既是在物理層面上講的,也是在訊息層面上講的。
物理上,今天的藝術品使用著非常錯綜複雜的高級人造材料,不僅我們的中國畫有對「筆墨紙硯」的詳細講究,西洋繪畫也對畫布、顏料、筆和畫架有著繁複的考究。今天的大量湧現裝置藝術和綜合材料藝術品,更是幾乎將所有已知的人造物都納入了藝術創造的材料範疇。在信息和文化層面,人類已經發明了上百種藝術創作手法,並且經歷了上千年的藝術發展歷史,在不同時代和地區發展出了千姿百態的藝術運動和風格流派。最後,我想以這張照片來結束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
為了紀念物理學家玻爾茲曼為發現真理之美而做出的偉大貢獻,後人將熵的公式永久地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推薦閱讀:
※西方油畫里的那些中國茶具
※活動總結 | 堅持14天,我終於學會了用滑鼠畫畫
※如何才能打出一杯好的奶泡。?
※每周資訊|藤田嗣治的作品將再次引人注目,在法國舉行紀念展
※離開了土壤的花朵,依然綻放得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