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騎自行車環台灣島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2015年12月31日,我的幸運日。一天完成3個人生目標:環台灣島、謁胡適墓、看跨年煙火。

時間倒退到12月21日,我從台北自由廣場開始騎行。一個人,一輛自行車,歷時11天,行程1001km,逆時針環台灣島,於12月31日再次抵達自由廣場。

本文分三部分:上篇是環島見聞,我是第一次去台灣,此行見到了很多意料之中和之外的事,本篇分享我的見聞;中篇是環島攻略,如果你也有環島的想法,本篇會手把手教你如何去實現;下篇是環島日誌,每天騎行結束後我會寫騎行日誌,本篇在騎行日誌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化和擴充,希望能帶你神遊環島的過程。此外,11天騎行都用行車記錄儀記錄下來了,後續會整理髮布。另,需要GPS軌跡記錄的同學可以私信我。

楔子:為什麼要環島?

緣起

至今仍能清晰的記得平生第一次萌發環台灣島騎行這個念頭的時間和地點,因為彼時彼地的情形實在難以忘懷:2010年9月2日,布達拉宮廣場,拉薩,西藏。

當時,我剛剛完成一個人從上海到拉薩59天5003km的騎行,這也是我第一次長途騎行。第一次長途騎行就橫跨中國,那感覺就好像街機里剛出場就成功PK掉終極BOSS然後通關。

壯舉順利完成,騎行在拉薩街頭的我,卻有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還能有下一個目標讓人再激情澎湃嗎?

就在布達拉宮廣場前,突然就想起了台灣。與西藏一樣,台灣於我也充滿了距離感和神秘感。想起後瞬間就下定了決心:下一站,台灣。其實就難度而言,環台灣騎行並不算太有挑戰,但卻特別有吸引力,尤其是對我,因為那裡是民國。

但沒想到,因為機緣巧合,在滬藏線之後我長途騎行的下一站反倒是更艱難的歐洲行。直到2015年底,在工作變動空隙,我調整了假期,有了半個月的時間。於是沒再猶豫,開始著手準備環島。

意義

妹子非常不能理解長途騎行的意義:人類不是已經發明了火車和飛機嗎?

我是這樣理解的:為什麼金字塔能讓人嘆為觀止?因為在那個沒有電子機械的時代,施工隊僅憑人力,經過充滿智慧的規劃,將每一塊磚石設法安置在它預定的位置上,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創造出這傳世奇蹟。

長途騎行其實和建金字塔差不多:用相對原始的工具,主要憑藉人本身的努力,去完成一個看起來很難的任務。這個任務乍一想覺得難以做到,但如果進行分解,會發現每一個環節其實都是可執行的。將這些環節串聯起來,任務就能完成。這個過程中,體現的是體力和腦力的結合,光有蠻力或只會坐而論道可都不行。

此外,長途騎行也是一種旅行,旅行的種種意義大都能在騎行中感受到。世界是多元的,你所熟悉、所依賴的生活方式,所持有的三觀,並不是這個世界唯一的模式,甚至可能並非主流模式。而如果不走出去,你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去過的地方越多,見識過的人越多,越能理解莊子說的「蝸角之爭」。

長途騎行是一件瘋狂的事情,是一個苦行僧式的修行。不管事前規劃的多好,當中肯定會碰到各種變故:天氣、路況、身體狀況等等,需要不斷隨機應變。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青春年少,不多做幾件值得回憶的瘋狂的事,年華逝去後,拿什麼來回憶?

幾年前曾看過一個短片,雖然是廣告,但算得上是最能打動我的視頻了:《夢騎士》。這是一個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短片,講述的是五個台灣老人為了年輕時的夢想騎摩托車環台灣的故事,開篇一句「人為什麼活著」如當頭棒喝。看一次感動一次。

台灣大眾銀行廣告 夢騎士 http://v.qq.com/boke/page/x/6/8/x0124ok6l68.html

台灣大眾銀行廣告 夢騎士

心愿

一直對台灣有好感,一是因為自己是歷史學的研究生,本身就對晚清民國的歷史很感興趣;二是因為對過去30年台灣的成功轉型經歷充滿好奇;三是久仰台灣的美食、熱情的人民、小清新的風潮,這些誘惑對於熱愛旅行的人是難以拒絕的。

除了環島,還可以順便在台灣完成兩個心愿。一是去謁胡適墓,拜訪胡適紀念館;一是看台北101跨年煙火。近10年來,三觀的形成和定型,深受胡適先生影響。胡適先生晚年在台灣度過,也葬在台灣,既然來了,自然要去拜訪。

10多年前在大學時,是通過網路直播看的台北101跨年煙火,壯觀的場景帶給我的震撼和吸引久久難忘。當時便想著,一定要在台北過一次跨年,現場看一次煙火。所以這次規劃的環島行程,是從台北開始,到台北結束,並在結束環島的12月31日看跨年煙火。

上篇:環島見聞

雖然都是華人社會,但台灣與大陸有諸多不同。

交通規則

台灣的交通規則與大陸有些不同。一是右轉也需要等燈,機動車、機車(摩托車)、非機動車都要等;一是機車、非機動車左轉需要先過馬路,停在待轉區。

台灣的道路設計對自行車和機車相當友好,每個路口的停止線後面都會有一個白線框,供紅燈時候自行車或者機車暫停。機動車遇到紅燈只能停在白線框外面,另一方面這也降低了變綠燈時機動車起步快撞到人行橫道上行人的可能。

在台灣的交通標識中,機車和非機動車有時統稱為「機慢車」,有專門的車道。在「機慢車專用」的車道里,絲毫不用擔心有機動車駛入,這點台灣與歐洲很像。不過與歐洲不同的是,歐洲更多的是自行車道,機車不允許駛入。

台灣甚至還有一條專門的「環島1號線」。如果騎到這條線上,就不用費心看導航了,看準方向順著騎就行了。這條自行車道上還會不時標註距離前方便利店、城市的距離,很讓人心安。

台灣的道路還有一個特色是路口處的反光鏡特別多,在大陸可能只有在急彎處才會有反光鏡,但在台灣多數的岔路口都會安置反光鏡。

機車文化

台灣的機車真的超多,據稱有2300萬人的台灣,機車數量就有1500萬台,平均1.5人就有一台。等紅燈時會看到機車一窩蜂的擠在路口,一變綠燈,就是萬馬奔騰的景象。而且機車速度超快,即使是在城區,機車從身邊經過時常能聽到呼嘯之聲。

有兩點印象特別深刻,一是騎手們都戴著頭盔,一是都遵守交通規則。哦,這兩者應該是一回事,因為頭盔應該是交通規則的一部分。幾乎沒見有人闖紅燈。

環島的最後一天,在便利店遇到一個台灣大哥,也騎自行車環島過,平時是騎機車的。他跟我解釋說,之所以有那麼多台灣人騎機車,一是因為台灣地小,城際交通不一定非得火車、汽車,即便是騎機車時間和精力上也是可行的;二是機車便宜,年輕人稍微攢點錢就能買得起,然後就可以載著妹子出去玩了。

想起前段時間深圳禁摩,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政策引發爭議。有人就舉過台灣的例子,台灣的機車那麼多,也沒見有多混亂。為什麼台灣沒有禁摩呢?我非常認同一個分析:在台灣,騎機車的,不是人,是一張張選票,沒有哪個政客膽敢這樣不過腦子的一刀切。

台灣的機車文化有多發達呢?在我騎行期間正值競選白熱化的階段,在一個政論節目中,有一位嘉賓列舉了當時投入選戰的幾個小黨,其中一個竟然是「中華民國機車黨」。你要無故禁摩,人家可是會舉全黨之力來和你死磕的。

便利店

台灣有點好,便利店滿地跑。去之前還在擔心騎行途中午餐如何解決,上一次在歐洲騎行,是得一直騎到看到路邊有吃的起的店才能停下來吃飯。但在台灣,完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主幹道上幾乎隨處可見便利店,7-11星羅密布。

不誇張的說,如果有一張7-11的儲值卡,半個月的台灣行完全可以不用帶現金。實事求是的講,在台灣騎行的這11天,我幾乎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是在便利店吃的,而且覺得吃的非常好。

喜歡上海更勝於北京的一個原因是上海街頭隨處可見的連鎖便利店:熟悉的Logo、整潔的布局、一應俱全的生活必需品、24小時燈火通明,在高樓林立的大城市,對於漂泊在異鄉的年輕人,這樣的小店,提供的不只是生活的便利,還有一種安全感。不管下班多晚,都會相信在熟悉的街角有一盞熟悉的燈光等在那。在台灣同樣如此。

台灣的7-11遍布全島,不僅數量多,設施也全,店裡幾乎無所不能:零食、主食(便當)、熱食(關東煮);廁所(!!!);ATM(!);桌子、凳子;繳納水電煤氣;收發郵件、傳真……

其中最大的特色是有廁所和ATM,這對旅人而言可謂是最大的福利。就這麼說吧,長途騎行最尷尬的場景是找廁所。之前不管是騎去拉薩還是歐洲騎行,大部分時候都是就地解決,但在台灣環島一圈,在戶外解決的次數真可算是屈指可數。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便利店都有廁所,一般來說,城區里的店大都沒有,城郊的店通常是有的。在便利店門口會有一個Logo燈箱,如果是店裡有廁所的話,Logo下會有廁所的標識,一眼就能看到。

因為遍布的便利店,這使得環島騎行的心理負擔會小的多。總會想,再堅持一下,前方就會有家店,可供打尖。喝杯暖飲,打個盹,再繼續上路。

檳榔

騎行時,沿街會看到超多的檳榔店。檳榔西施是台灣獨特的街景之一,一度。檳榔店有著相似的裝潢:一個兩面是玻璃門面的獨立小屋,屋上的Logo是一個半圓的環以及數十條射線。在晚上,Logo會閃爍著發出五顏六色的光,營造出燈紅酒綠的感覺。

但我一路看到大多檳榔店都閉門歇業中,顯露出殘敗的氣象,不知是因為我走的道路已非機動車主幹道,還是因為消費者習慣變化了。畢竟檳榔可能會導致口腔癌。偶有看到店裡有小妹,有的小妹穿著清涼,也有是大媽級的,甚至會有大叔。此行沒看到檳榔西施,也許是沒有老司機帶路吧。

政黨廣告

騎行的2015年12月正好臨近台灣大選,路上有著各路人馬的競選旗幟。這點真是為數不多的台灣有大陸無的特色了。縣市級的候選人的競選廣告通常是該候選人與該黨派大佬的合影,加上一句slogan。台灣的廣告業發達,也許一定程度上與選舉制度有關係。

政治廣告對社會的影響巨大,能讓政治去魅化、去神秘化,民眾可以從中感知:哦,原來選擇哪個黨派,選擇哪個候選人,其實就相當於在超市是選擇百事可樂還是可口可樂。兩家可樂都會做廣告自我宣傳,也會負面競選,曝光對方的不足。最後用鈔票或選票,做出自己的選擇。不同的是,如果選百事可樂的人更多,未來四年人們就喝不到可口可樂了。

政論節目

以前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一些大陸遊客到台灣後,晚上宅在賓館也不出去,當地導遊很好奇,以為在幹什麼,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在看政論節目。

港澳台與大陸我都待過,就政論節目的熱門,唯台灣為盛。政論節目,通俗的講,就是主持人邀請一撥名嘴品評時事、時人,多數時候是批評。上至總統,下至普通公務員,都有可能成為靶心。為示公平,也會邀請相應的政黨代表澄清或反駁。有時也會開放call-in,讓普通民眾能有機會打電話進去與各名嘴或嘉賓直接交(dui)流(ma)。

台灣的政論節目對我影響極大。10多年前,我還在學校讀本科時,初涉互聯網,大開眼界。那個時候GFW還未建成,Google還可隨意訪問,Facebook和Twitter也還能用,現在想來,當時應正是中國互聯網田園牧歌時代的尾聲。在我如同海綿般從互聯網上汲取新觀點新知識的過程中,台灣的政論節目對我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我像在追美劇一樣守著每天李濤的《2100全民開講》和李艷秋的《新聞夜總會》。這兩位主持人都是偏藍的,當時是陳水扁執政。我已經不記得第一次聽到有嘉賓痛批陳水扁時的場景,但能記得當時我就在想,原來林達在《近距離看美國》中描述的那種場景,在華人社會中也能發生。

通過政論節目,我熟悉了這樣的言論環境,也熟悉了台灣的政治氛圍。後來三觀逐漸穩定後,就沒怎麼多看了。這次時隔多年,再次看到,驚訝的發現還有像胡忠信老師等一些熟悉的面孔活躍在屏幕上。

順口一說,也正是通過TVBS的新聞,我知道了台灣跨年有在台北101大廈放煙火的習俗。好幾年的元旦跨年,我都是對著網路電視里101的煙火許下新年願望。當時也會在想,一定要找機會,在跨年的時候去現場看看。

台北101跨年煙火

正好這次騎行是在12月底,特地算好了時間,要在12月31日前趕回台北,然後在台北跨年,看101煙火。以圓我十多年前的心愿。

雖然騎行過程中有一些狀況發生,但還是緊趕慢趕的在31日當天趕回了台北。騎到終點自由廣場後,趕緊再騎到租車行,把車還了。然後再坐車去位於台北東北的中研院附近謁胡適先生墓。再趕回101大廈附近,找到最佳觀看點。

不想走太遠,也不想去人太多的地方。於是選擇了101大廈附近的台北市立信義國中操場。操場前方沒有很高的建築,坐在操場上可以看到整個101大廈。而且當晚會交通管制,人又很多,信義國中接近管制區最外圍,看完煙火後比較好撤離。

在操場上坐等了兩三個小時,人越來越多,雖已是深夜,但並不覺得冷。臨近跨年,大廈外牆開始出現燈光變化,圍觀群眾開始歡呼。零點時分,轟的一聲,整個101大廈猶如一朵火樹銀花,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然後便是各種花式煙火秀。

有趣的是,從零點開始,整個操場上有近千人,但一片寂靜,聽到的只有煙花炸裂的聲音。每個人都屏住呼吸的抬頭觀看,直到最後一幕,煙火結束,大家才不約而同的鼓掌,然後開始交談並散場。

煙火秀很美。據介紹,「這次煙火秀總長度為238秒,發數共30,000發,為史上最長」,「今年煙火團隊特別為臺灣設計多種展現臺灣自然生態的實體圖形,像是花朵、飛鳥、樹木、水中生物等,要帶來全新感受。此外,由西班牙空運來臺的煙火具備冷光低煙特性,煙火色彩飽和度佳,藍、綠、黃、紅、等多元色調,視覺饗宴更豐富」。不虛此行。

明信片

騎行結束當然要寫明信片。不過這次情況特殊,時間特別緊張,我是31日下午才結束騎行,之後還要還車、找賓館、謁胡適墓,再去101,而第二天的中午就要飛回上海了。幾乎找不到空餘時間來選、寫、寄明信片。

之前的計劃是還會去拜訪胡適紀念館,紀念館裡應該有明信片,可以一下都完成。但沒想到為了湊到1000km,騎完結束就已近3點,還要去還車。而紀念館5點就關門了,來不及了。只好再想辦法。

突然想到誠品書店不是24小時的么,如果101附近有的話,再晚也可以買到嘛。101附近肯定有誠品書店。果然。於是在誠品書店買了一打明信片。但沒有買到郵票。看完煙火回賓館就直接睡了,第二天早起直接奔火車站,再坐車去機場,但因為是元旦節,火車站的郵局居然沒有開門,便利店居然也沒得賣。怎麼會這樣。難道我要把這堆明信片再帶回上海?

擔心誤了飛機是大事,於是只得希望機場有郵票賣,不想機場的郵局也關門了。正在六神無主的時候,工作人員提醒,樓下的便利店也許有。急匆匆的跑過去,居然買到了,而這家正是我買關二爺悠遊卡的那家店。然後過海關,找地方寫明信片,但工作人員告訴我,過了海關就沒有郵筒了。WTF?!

於是乎,我帶著寫好地址、貼上郵票的明信片,坐上飛機,憂傷的飛回上海。堅韌如我者當然不會讓事情就這麼了了。辦法總比困難多。突然想起在騎行路上認識的一位新竹的朋友,於是我把明信片快遞給她,她拆開包裹,把明信片再投到郵箱。

所以,收到明信片的朋友們,你們要知道,這張明信片是從台北帶回上海又從上海寄到新竹再從新竹寄回上海的風塵僕僕的明信片。請珍惜。還有好些明信片被郵遞員遺失在路途中了,恨。

中篇:環島攻略

準備

長途騎行,最重要的是三件事:決心、時間、錢。這三件事重要性遞減,而不是相反。但不少人是反過來想的:錢夠不夠?時間有沒有?再決定去不去做。

時間。台灣環島約1000km,因為是環島,山路的比例並不高。按一天100km的正常速度騎行,需要的時間是10天左右。就長途騎行的難度而言,屬於進階級。

錢。台灣的消費水平與大陸相似,茶葉蛋除外(大誤)。這次環島行程我的總開銷大概在5000元人民幣左右,包括往返的機票、租車及相關裝備的費用、住宿、餐飲等。就費用而言,稍有積蓄的人都能承擔,而且如果願意,吃住還能再省一些。

決心。雖然聽起來比較雞湯,但就長途騎行而言,決心是最重要的事,幾乎沒有之一。騎行是一件簡單的運動,只需要兩隻腿上下的蹬踏板兩隻手握好龍頭就行;但長途騎行卻是一件很難的運動,你必須像個機器人一樣,連續數日里保持著同樣的姿勢運動,忍受枯燥、寂寞和風雨。這項運動本身沒有太多技巧,關鍵是看能否堅持,或者堅持多久。

很認同蘭迪·波許(Randy Frederick Pausch)教授作為一位長者,在《最後一課》中傳授的人生經驗: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y let us prove how badly wenwant things. 大意是:阻礙你的牆其實是來測試你對做這件事的渴望程度。引申一下:很多時候並不是困難阻擋了你,而是你的決心不夠堅定。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證件

因為歷史原因,大陸居民去台灣需要辦理更多的手續。如果是去香港、澳門,只需要《港澳通行證》並辦理簽注即可;而如果去台灣,除了需要大陸方面頒發的《大陸居民往來台灣通行證》(大通證)並簽注,還需要申請台灣方面的《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入台證)。

聽上去是很麻煩,但想想30年前,海峽兩岸還在對立狀態,那時要去對岸可不是麻不麻煩的問題,普通人估計只有「投敵」這條路。現在只需要一些文書工作即可,畢竟是進步了很多。

大通證及簽注的申請並不難,大概需要10個工作日,各地對申請材料的要求略有不同,按規定來就行。入台證的申請需要數個工作日,因為台灣方面對大陸遊客有人數限制,所以盡量提前申請為好,如果著急,可以加錢加快進度,最快隔日可取。一般來說,提前一周,只要不是旺季,應該問題不大。

目前入台證並未開放個人申請,因此不管是自由行還是跟團,都必須要委託旅行社代辦。代理費一兩百元左右。入台證會以電子文檔的形式發送至郵箱,一張A4紙,彩打即可。在進入或離開台灣時需要海關在紙上蓋章。大陸居民持入台證最多可在台灣逗留15天,環島大約需要10天,問題不大。

路線

環島騎行的路線要選擇兩個重要參數:起點、方向。

起點一般是台北、桃園或高雄,桃園和高雄有往返大陸的機場,如果是自帶自行車前往,可以出了機場就開始騎行。我選擇從台北開始,一是得去台北租自行車,二是想找個有地標意義的起點。

方向分順時針環島和逆時針。各有各的風景,難度是相似的,該爬得山該走的路都一樣。我當時選的是逆時針,是考慮到花蓮至蘇澳段的蘇花公路十分險峻,我長年沒鍛煉,難走的路還是放在騎行的最後比較好。從台北逆時針南下的前半段沒有高山,相對容易。

沒想到也算歪打正著,因為台灣東海岸的海景遠比西海岸要壯觀,尤其是蘇花公路一段。因為行車需靠右,因此只有逆時針環島,才能在東海岸時近距離看到海,否則如果是順時針,只能貼著山脊,隔著馬路看太平洋了,體驗會差很多。

裝備

自行車

既然是騎車環島,最重要的裝備自然是自行車了。但畢竟只有10天,專門去買一輛自行車似乎也不划算。騎拉薩的自行車雖然還在,不過已經拆成零件寄回老家了。我算是裝備控,但也不是唯裝備論者,裝備夠用就行,於是決定不如就在台灣當地租車。

台灣的自行車文化濃厚,風靡大陸的捷安特、美利達都是台灣品牌。而環島也是台灣自行車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很多專賣店都提供租車服務。我租車的「跨越單車精品店」便是在捷安特的官網上找到的。詳見門市專區 - 捷安特,各個城市都有。

租車的費用按天計算,還可以接受,11天我一共花了約600人民幣。租車需要提前預約,即使不是旺季。我在出發前半個月聯繫店家,結果被告知那段時間車全部租出去了。還好第二家店還有車,不然問題可就大了。可以通過郵件和店家聯繫,他們基本上能當日或隔日回郵。

租到的是帶駝包的裸車,一切其餘裝備都要自己準備。另外,租車的店可以幫你存放其他行李,等環島結束後還車時取,不額外收費,非常貼心。

前置裝備

還算豐富的長途騎行經歷使我在裝備準備上沒花太多時間,基本上需要帶的裝備都帶了,帶的裝備都起上了作用。其中有些裝備是三朝元老(經歷過滬藏線、歐洲騎行、環島),有的是兩朝元老。

帶的裝備林林總總的有很多,要有條不紊的向各位介紹還有些難度。我想了一個分類的辦法:以車座為界,在騎行時能看到的裝備稱之為前置裝備,放在車后座駝包里的是後置裝備。前置裝備是在騎行過程中用得到的,後置裝備則是在結束每天的行程後在賓館裡用得到。

除了裝修車工具的馬鞍包,前置裝備都安置在龍頭上。從左到右依次是:後視鏡、GPS導航儀、GPS碼錶、碼錶、行車記錄儀以及車前包。車前包上面是GPS軌跡記錄儀,包里放著iPhone、相機、錢包、瑞士軍刀、求生哨、手錶、移動電源、數據線、電池以及自拍桿等。

前置裝備基本都是可拆卸的,算是自行車的「智能中樞」。每次到便利店進餐或休息時,為保險起見,都會把GPS導航儀、GPS碼錶、碼錶和行車記錄儀這4件寶貝卸下來放進車前包里,再把車前包卸下背在身上。在店裡休息好後,再將這些裝備依次裝上,然後出發。

nn後視鏡

車載後視鏡是這次騎行新引進的裝備,是頭盔上的攜帶型小反光鏡的補充,主要用於解決騎行中懶得回頭的問題。頻繁扭頭觀察後方狀況一個會很累,另外也會很危險,因為頭逆時針扭往後看時,龍頭會不自覺的往右打,再扭回頭時會發現就快衝到護欄了。裝了後視鏡,只需要略一低頭就可以了,更加安全。

不過後視鏡還是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因為山地車特殊的造型,使得後視鏡很難安裝到車把的最外緣,不得不裝在左剎車的左邊,這樣後方的狀況會被自己的身體擋住,只能從左手和左腰的縫隙中看。另外,因為安裝工具不是很趁手,後視鏡安置的並不穩,經常騎著騎著一顛簸,反光鏡就扭到一邊去了,於是得用手扭過來。還好有帶頭盔式後視鏡。

nnGPS導航儀

Garmin Dakota 20,這位是兩朝元老,上次騎歐洲時用的便是它。雖然與Google Map相比,它不能規劃路線,查詢功能也不人性化,但優點是防雨,即使在暴雨中也能進行導航。它的電源是一對7號電池,平時可用充電電池,也能在便利店很容易買到替代品。此外,還有GPS軌跡記錄功能。

nnGPS碼錶

Garmin Edge 200,這位也是兩朝元老。通過GPS顯示時速、均速、騎行時間,更關鍵的是能紀錄騎行軌跡,並能上傳至網路。

nn碼錶

裝的是有線碼錶,10多塊錢一個。能紀錄時速、均速、極速、騎行時間和總里程,紀錄了從0到1001km的每一公里。

nn行車記錄儀

Sony AS-15,這是這次騎行的新秀。準確點說,這個裝備其實是在上次歐洲騎行時購買的,但當時是掛在頭盔上,結果拍出的畫面極不穩定,基本不能用。這次想到了一個新辦法,買了一個轉接裝置,直接固定在車把上,效果非常好。行車記錄儀主要的瓶頸是續航時間太短,一塊電池只能用2個小時左右,於是買了2塊備用電池。

行車記錄儀在安裝時也有點問題,因為螺紋的原因,當記錄儀完全固定在車架上時,鏡頭並非對著正前方,所以拍出的畫面是歪的。經過一番思索,在幾天後終於想到了解決辦法:在底座上加一疊紙,並調整紙的厚度,直到扭螺紋卡位時鏡頭正對正前方。

錄製一會後機器就會發熱,因為天氣也很熱,很快保護套里就會出現水汽,影響拍攝質量,只能隔一段時間拿出來散散氣。

nnGPS軌跡記錄儀

i-got U 120,這位是三朝元老,三次長途騎行都跟隨著我,兢兢業業。每天充一次電,紀錄全程騎行軌跡。

nn車前包

車前包是兩朝元老。在安裝時碰到了個狀況,經過上次歐洲騎行的折騰,車前包的固定處已經有些變形,加上租的這款車龍頭比較粗大,導致固定車前包的螺絲不夠長。這可是個大問題,要是車前包裝不好,就得背在身上。

仔細研究了一下,結合手上有的工具,想到了個笨辦法:不用螺絲固定,用扎帶。買碼錶時特意找店家多要了幾根扎帶,沒想到在這裡派上用場了。裝好後,車前包看上去還是顫顫巍巍,但還是勉勉強強堅持到了最後一天。不容易。

「如果一個笨辦法能起作用,那就不是一個笨辦法。」

後置裝備

租車時有一個配套的後置兩袋駝包,不大,但此行所帶的行李不多,勉強夠用。騎行前幾天還不是特別熱,衝鋒衣、登山褲都穿著,但後幾天越來越熱,只好脫下輕裝上陣。但脫下的衣褲並沒有空間可以放了,想到的解決辦法是在便利店購買了大的購物袋,裝好衣服後,系在座位下,放在駝包上,變成一個簡易的附加駝包。如果遇雨,也好快速更衣。

nn筆記本電腦相關

帶的筆記本依舊是上次歐洲騎行的上網本,富士的Lifebook P系列。雖然這次沒有網路直播,但還是帶著電腦,一是為了途中查資料,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導視頻。行車記錄儀的容量是32G,大概夠錄一天半,因此必須要用電腦每日將錄好的視頻轉到電腦或移動硬碟上再清空。

nn充電相關

每天晚上到達住宿地後,充電的場景可謂蔚為大觀。需要充電的電器有:GPS導航儀、行車記錄儀、GPS軌跡記錄儀、手機、移動電源等,其中行車記錄儀有3塊電池。擔心賓館插頭不夠用,還特地隨身帶了一個插線板。因為不同的電器插口類型不同,因此充電線也是五花八門。

nn洗漱包

潔面啫喱、潤膚露、沐浴露、洗髮液、牙膏牙刷、電動刮鬍刀。

nn衣物

內褲襪子若干、T恤、運動褲、騎行衣、衝鋒衣、登山褲、拖鞋、雨衣。

nn急救包

常規用藥

穿戴裝備

除了前置裝備、後置裝備,還有一類裝備是穿在身上的,可歸類為穿戴裝備。

nn頭盔

頭盔式反光鏡

騎行神器,不解釋,誰用誰知道。

nn頭燈

GPS顯示,這段時間台灣的落日時間是17:12左右。稍微耽誤點行程就得夜行了,因此頭燈不得不用。此外,蘇花公路上還有不少隧道,也需用到頭燈。

nn騎行眼鏡

防陽光長時間直射。

nn魔術頭巾

騎行神器,防塵、保暖、擦汗。

nn騎行手套

一定要選優質手套,不然如果車沒有前避震,手會麻。

nn騎行內褲

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nn騎行衣、褲

要防雨、透氣。

nn護照包

反光條

防水鞋

下篇:環島日誌

D00(12.20)桃園-台北

桃園國際機場

中午12點,飛機降落在桃園國際機場。滑行中隔著機艙窗戶往外看,航站樓有兩層,色調樸素,並不氣派。突然,一面掛在外牆上的巨幅青天白日滿地紅闖入視野,猝不及防,一股暖流從心中流過。對於對晚清民國時段感興趣的大陸歷史研究者,在書本和影音資料外,第一次在現實世界中見到這面旗堂堂正正的掛著時,應該都會感觸良多吧。

桃園國際機場原名中正國際機場,以蔣中正名字命名。不過中正國際機場正式投入使用是在1979年,而蔣中正在4年前便已病逝。陳水扁政府執政期間(2000-2008年),推行「去蔣化」、「去中國化」,2006年將中正國際機場更名為桃園國際機場。

與浦東機場和首都機場相比,桃園機場並不算大。與香港一樣,桃園機場的指示標誌用的是繁體,字體秀氣,看上去很舒服。出境後仍能看到中文總是會倍感親切。入海關前,工作人員在分流人群到不同窗口,是一個文質彬彬的台灣小哥,用著斯文的台灣腔重複著「請走這邊」。

入海關時除了要提交入台證外,還需要掃描雙手的食指指紋。工作人員沒有多問問題,指紋掃描過後「咣嘰」在入台證上蓋上章後就放行了。

機場大巴

出海關後的第一件事是購買台灣SIM卡,然後連上網。選的運營商是台灣大哥大,10天無限流量。驚訝的發現,居然可以用支付寶掃碼支付,而且用支付寶還有福利,能夠多送一天。

根據之前做的攻略,在台灣用「悠遊卡」會非常方便,公共交通、便利店都能用得上,一如香港的八達通。在服務台打聽了一下,有兩種方式:租、買。租的卡在離開台灣時可以退,買的沒法退。因為想留下作為紀念,所以選擇了買一張。

不得不說台灣的文化創意行業已經相當成熟,簡單一張悠遊卡,可供選擇的樣式也相當多。我挑選了一張畫著萌萌的關二爺的,上書「武勇忠義」。關二爺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隨身帶著正好保佑我兩千里台灣環島單騎一路順風。現在這張關二爺正供在我書桌上,看著我寫著遊記。

沒有地鐵到市區,需要坐機場大巴或者計程車。為了省錢選擇了大巴,我訂的賓館在台泥大廈附近,需要坐終點站到台北火車站的機場大巴,在5號站台等車,國光客運的巴士。可以現場購票,也可以刷悠遊卡。從機場到市區沿途可以看見台北的建築風格,很樸素,不算高樓林立,但很整潔,時不時會看到牆壁上總統候選人的巨幅廣告。

沒想到台灣行的第一個烏龍來得這麼快。我以為機場大巴和浦東機場的一樣,先上車售票員會來一個一個刷卡,所以就大搖大擺的排隊上車。沒想到到站了也沒人來刷卡,問司機,司機說,應該是上車時刷一下卡,下車時再刷一下卡。然後司機表示,既然你上車時沒有刷卡,現在到站了刷也沒用了,看你不是台灣人,那就算了吧。呃,好吧。剛下飛機就佔了民國的便宜,怪不好意思的。

示威

台北火車站人比較多,拎好行李後聽見身後一陣喧囂。扭頭一看,原來一群人正在舉著橫幅遊行,橫幅上寫著「抗議政黨,操作媒體!」幾個大字,領頭的人大聲喊著口號。

嗯,這就是一個正常社會的日常,讓人說話,天不會塌下來。但看到這個標語,心中頓時有種你們也配說「操作媒體」的大國自豪感。台灣有諸多媒體,但並不是同一個姓。媒體有藍綠傾向,但也正因如此,民眾總是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也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想起一個段子。說,一對現實不滿的大陸哥們從廈門的海灘一個猛子紮下去,然後拚命的向對岸游去,終於游到了,爬到岸上就高呼「國民黨萬歲!」聞訊而來的邊防人員用奇怪的眼神看著他,說,「同志,這是鼓浪嶼。」

賓館

從火車站打車到賓館。司機是一位大伯,車比較破舊,不如上海。賓館名為「西柚賓館」(C U Hotel),是在Agoda.com上訂的,隔車行近。到了門口後意外的發現,居然歪打正著的訂了家國際青年旅舍,看著那個熟悉的藍色三角里白色的木屋和杉樹,一種回到家的感覺。前台mm用很好聽的台灣腔辦著入住手續。4人間,上下鋪。

租自行車

在之前郵件聯繫過的車行押了身份證和押金,店主推了一輛白色捷安特裸車,帶著一對駝包。車型好像也沒得選,我打量了一下,沒什麼大問題,雖然不是很滿意,但也裝著開心的騎回賓館了。花了一個多小時,在賓館的牆角給車裝上各種裝備:GPS導航儀、有線碼錶、GPS碼錶、行車記錄儀、後視鏡、車前包。

剪SIM卡

裝備好自行車後,又碰到一個新問題。此次去台灣帶了兩部手機,一部iPhone6,一部Nexus4作為備用機。在機場買SIM卡時,為了免得麻煩,決定iPhone還是用上海的卡,台灣的卡就放在Nexus4里。但沒有想到,Nexus4常年沒用,機器發熱的厲害,電量消耗的很快,就從機場坐到火車站這一段路,電量就告急了。看來這張卡還是應該放iPhone6里,畢竟騎行時要不時用來導航。

但問題是Nexus4用的是micro SIM卡,iPhone6用的是nano SIM卡,而台灣大哥大的SIM卡是沒有內嵌nano的micro卡。這意味著我不得不再去買一張卡了,這可不符合窮游風格。怎麼把micro卡裝入iPhone?印象中當年iPhone剛推出nano卡時,有一波剪卡風潮,也許前人已經總結的辦法。隨手打開Google,果然有教程。

第一步就難住了,為了輕裝上陣,手頭工具有限,連取卡針都沒有帶來。看著iPhone的插口分析了一下,認為回形針應該可以。找前台借了一根回形針,果然成功解鎖。第二步是根據nano卡的大小給micro卡描線,然後剪開。但沒有帶那麼細的筆,雖然從前台借了剪刀,要是一不小心剪歪了,也沒法用了。

看著手頭僅有的工具想著解決辦法,突然想起我帶了指甲剪。指甲剪的好處是可以一點一點剪,控制性更強。於是就像剪指甲一樣,將nano卡放在micro卡上面,剪了一圈。然後放進iPhone。開機。哇哈。成功了,看到手機左上角出現「台灣大哥大」字樣時差點高興得跳起來。歐耶。剪卡技能get。在一旁看完我剪卡全程的服務員表示大陸人真能折騰,期間他還送了一瓶「老虎牙子」蘇打水給我,真好。

寧夏夜市

久仰台灣夜市大名。湊巧賓館隔壁就是寧夏夜市,裝備好自行車後便去逛夜市。不知道這個寧夏和寧夏有沒有關係。

所謂夜市,有點像大排檔一條街,由各色小攤販組成的,但與大陸不同的是,攤販們是有執照的,有著固定的開張時間和固定的攤位。白天,這條街是汽車正常通行或可供停車的,晚上便成為夜市,只供行人通行。

各種小吃,好吃不貴。吃了一個蔥油餅,一碗燒仙草就好飽了。這種夜市就應該一群人來逛,然後share美食。沒想到燒仙草這麼好吃,天氣悶熱的晚上,吃上這樣一碗涼涼的、甜甜的「固體飲料」,真是一大享受。

還有一處讓我大感意外的是,幾乎每一家攤販,在菜單旁都有一個熟悉的藍色Logo:支付寶,還有個88折還是1元吃美食的活動。大陸遊客完全可以像在大陸一樣,用手機掃碼支付。在外逛這麼久,這是為數不多大陸能輸出的生活方式。統戰部沒做到、文化部沒做到,一家商業公司做到了。

室友

回到房間,發現多了一個室友。看上去是中國人,問了一句才知道是日本人。東拉西扯的閑聊了一會,他在大阪做IT。大阪?我膚淺的日本知識使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服部平次(什麼鬼)。

隨後,我們就日本文化、中日關係等議題交換了看法,用英語。旅行的意義之一便是遇到不同文化背景、價值觀的人,認識到世界的多元。差不多12年前,我還在讀大一時,「抵制日貨」還是我的電腦桌面,如果那個時候和日本人共處一室,估計第二天只能有一個人活著出門了。好在經過網路的教育和洗禮,差不多一年後,我就開始抵制「抵制日貨」了。人長大,總是有一個過程的。

最後交換了Facebook,於是不得不又再次解釋為什麼在大陸沒法使用。來自天朝大國的優越感再次體現出來,真特么讓人自豪啊。還好當時「Facebook表情包事件」還沒爆發,不然我還得費心的來講解下義和團的歷史。

D01(12.21)台北(自由廣場)-新竹(市區)

環島騎行的起點設為自由廣場。自由廣場算是環島騎行的常規起點:台灣的著名地標,有一個高大的牌坊,極為上鏡。

無論藍綠,自由廣場都是一個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場所。自由廣場原名中正廣場,陳水扁執政期間「去蔣化」將其更名。廣場上有中正紀念堂,還曾發生過學生運動:野百合運動,一定程度上影響過台灣歷史的走向。

在自由廣場將碼錶歸零,打開GPS軌跡記錄儀,然後出發。這是我第一次騎長途的環形路線,也就是說終點依舊是這裡,有種奇特的感覺。天空有點小雨。

按規劃的路線,我將從自由廣場出發,先一路向西,騎到台灣西海岸,再沿著西海岸一路南下,然後再沿著東海岸北上。

騎過長途的人應該都知道,其實最難騎的路段是在市區里,一是岔路特別多,一是路口都會有紅綠燈。相反,城市和城市之間的路反而簡單,只要方向對了,就不太會出錯,而且基本不會碰到紅綠燈。

9點半從自由廣場出發,11點半左右就騎到東海岸。海就在公路旁,一邊騎一邊能感受到海風,並聽到海浪拍打著岸堤的聲音。嚴格意義上我看到的並不是大海,而是台灣海峽,對岸是福建沿海。

相比於大陸,台灣的宗教氣氛更濃,所謂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吧。沿街常能看到各式廟宇,供奉著各路神仙。有點信仰,是好事,如果信仰不偏激,更好。

路過一個學校,門口有一個LED顯示牌,上書:第一次月考成績優異,並滾動播放著優異者的名單和分數。許芸煊同學,棒棒噠。

路上用Google Map和GPS導航,多數情況是很靠譜的,但Map上並沒有顯示路況,而對騎行而言,路況好壞可比距離遠近重要得多。哪怕距離短一半,但路況糟一倍,那也會更加煎熬。

下午不小心選了一條看上去更短的路,結果是鄉間小道,一路碎石、坑不說,騎到一半,發現前面奔來兩條看家狗,橫在路中間,對我狂吠。我琢磨著硬闖不靠譜,耗著又沒時間,沒辦法只好扭頭再騎回去,改走大路。

天黑時抵達目的地,新竹。住在「金燕精緻旅館」(標間,158元),房間設施還行,考慮到價格,還是不錯的。

打開電視,各種政論節目。調台時還居然發現了成人節目,看到了一些讓人面紅耳赤的畫面。挺有趣的,對性和政治議題的管控,總是成對出現的。很少有國家嚴管一個但放鬆另一個,要麼是都嚴格管控,要麼是都任其自流。知名媒體人石扉客老師有一個經典的「兩巴論」(請自行搜索),話糙理不糙的描述過這一現象。所以這也導致另一個現象,翻牆的動力,通常要麼是前者,要麼是後者。

賓館附近有一條美食街,大快朵頤。出門還看見一個路口一邊一家KFC,一家Watsons,好巧。

雖然是12月底,但晚風習習,一點不覺得冷。吃飽喝足後,路過美食街道旁的下沉式廣場,廣場一角數十名年輕人在排舞,應是附近的學生,男男女女,吵吵鬧鬧,書包在台階上擺成了一排,音樂聲、打鬧聲隨著晚風飄來。

突然有些感動。不知為什麼,就想起旅行的意義。年輕時應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里,放空自己,看看別處的人和風景。世界很大,不要太狹隘。

D02(12.22)新竹(市區)-彰化(鹿港)

今天冬至,白天最短的一天。今天要比昨天累,因為昨天選擇了最近的路,但因此得走鄉路,還遇到狗。於是今天決定走大路,雖然遠一點,但不用花時間導航,也不用擔心路況和被狗追,唯一的問題是便利店不多。

今天翻了一座山,有點陡,調成1-1檔也不行,於是推行,是第一次推行。推到了山頂也沒有看到有廁所,於是就地解決了,也是此行的第一次。

一路看到有風車,台灣的能源問題一直是社會討論的焦點,核電爭議經常演化到政治層面。一度有「用愛發電」的段子傳出,在這樣的背景下,風車是一個相當政治正確的能源。

晚上住在鹿港的「小艾人文工坊背包客棧」(10人間,108元),在一個偏僻的小巷深處。

神奇的發現巷口建築的門上貼著一張橫幅,寫著「日月光華歌復旦」,應是校友。哈哈,感覺在江湖上行走突然發現對方說出了自己幫派的切口。

今天是冬至,按習俗應該吃個湯圓。出門覓食,在大眾點評上找到附近有家「榕樹下阿婆豆花」頗有名氣,點了一份綜合豆花,一份湯圓豆花。味道還不錯,台灣的豆花是加糖的,同作為糖派的擁躉,朕甚欣慰。

之後正好路過一家雞排店,久仰台灣炸雞排的盛名,見不少當地人在排隊,我便也湊了個熱鬧。店家在櫃檯上立了個牌解釋為什麼雞排要整個炸:是為了保持雞肉里的汁水。在大陸吃到的雞排倒都是炸好後剪碎了的,這是第一次吃整個大雞排。味道不錯,名不虛傳。

吃完回賓館,在大廳和室友們聊天。有香港的,也有台灣本地的。我說起今天從新竹起來,一路上霧霾好大,原以為台灣會空氣更好一些。台灣同學回嗆了一句,是啊,都是從你們大陸吹過來的。竟無言以對。

車的配件狀況不斷,一是車前包,當時勉強紮上,但現在搖搖欲墜,一是後視鏡,太不穩了,三是行車記錄儀,底座滑絲,得想辦法來修。

D03(12.23)彰化(鹿港)-台南(市區)

今天計劃騎到台南,里程140km,是漫長的一天。這次環島騎行的最大的失策之一是,沒有注意台灣的緯度,保暖的衣服帶太多,而騎行短褲短袖都沒有帶,以至於南下途中燥熱難耐,在12月差點中暑。此行的另一處失策是沒有帶涼鞋,帶的是拖鞋,因此腳再熱也沒法脫鞋。

不幸中的萬幸,還是帶了一套薄運動褲,本來是打算當睡褲的,現在就正好拿來當騎行褲。說起來,這條運動褲還是3年前歐洲騎行時,在巴塞羅那的迪卡儂買的。

今天又騎到了天黑才抵達目的地。預定的賓館是「Timehouse 戀戀時光連鎖愛窩客158台南館」(標間,170元),但居然說不允許將自行車推進房間,只好停在室外,希望沒事。房間很新,但還有裝修的味道,讓人有點難受。

在街頭閑逛了兩圈,點了些小吃。之前對台南沒太大印象,也不知道該去哪逛。回台北後才發現到居然錯過了一次朝聖。我對台灣最早的印象,除去教科書中的日月潭和阿里山外,就是《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了。當時是高一前後,這本書深深的影響過自己,其中一些關鍵情節我甚至都能背誦。來台灣怎麼能不去大學路的麥當勞點一份大杯的可樂和大份的薯條呢?

我知道故事發生在成功大學,可我一直以為成功大學在台北。直到騎回台北完成環島後,我準備再去拜訪這家麥當勞時,查原文才發現居然是在台南,而且就在我台南住的賓館的不遠處。恨。

天氣預報顯示明天的氣溫是30攝氏度,我天,這是什麼概念,這還是冬天嗎?而且明天的里程也很長,要騎140km到恆春。依然是漫長的一天。

D04(12.24)台南(市區)-屏東(東港)

不知是昨天騎得太累,還是昨晚沒有休息好,還是今天天氣太熱,騎了一程後,就覺得身體不太舒服。原計劃今天的目的地是恆春,但騎著騎著就感覺不可能騎到了。心想這下可糟了,因為每晚住宿的地方早已都預定好,騎行路線又是環線,是一天都不能耽誤的:如果某一天不能到目的地,之後的行程全要被打亂。今天還是平安夜,心累。

出門在外,辦法總比問題多。趁著騎了一陣後的休息時間,我對著地圖想辦法。突然靈光一現,今天的行程其實是有變動餘地的。因為今明兩天正好是要騎台灣的最南端,如果真體力不支,是可以不用繞那麼大的圈。今天就近休息,明天橫插到東海岸。

這麼想來,其實還有一天也有變動餘地,那便是騎最北端時。事實上,到那個時候我又變更了線路。算是僥倖,兩次體力不支都沒有影響到耽誤行程。

有趣的是,正是這次臨時變更行程,使我此行有了「自由行」的體驗:完全不靠攻略,走哪算哪,還意外結識了一堆朋友。充滿未知和意外,是旅行的樂趣之一。

沒法騎到恆春了,訂的旅舍雖然已經付了全款,只能隨它去了。在地圖上找到了一家遠近適宜、價格合適的店,「留下旅舍」,作為新的目的地,騎了過去。新的目的地不太好挑:如果太遠,可能騎不到;如果太近,明天會很累;如果太貴,會很心疼;如果太便宜,通常又很遠。

本來在Agoda上訂的是個6人間,但現金不夠,旅舍又不能刷卡,老闆娘跟我說,不如你住個8人間吧,這樣現金就夠了。好吧,也行。然後老闆娘給了我一張當地地圖,把當地的景點和美食圈注了出來。

洗完澡,休息了一會,元氣開始恢復。屋裡有三個室友,有馬來西亞的一對華裔姐弟,中文說的很好,還有一個新竹的妹子在環島畢業游。見我們都是外地人,新竹妹子提議帶我們逛逛屏東,原來她之前在這裡小住過一陣。旅舍里有三輛自行車,加上我的,正好一人一輛,於是我們四人開始了逛吃模式。

逛~吃~逛~吃,這才是台灣行正確的打開方式。新竹妹子像個活地圖一樣,帶著我們吃了當地著名的肉丸、豆花、柳橙汁、楊桃汁、炸魚、生魚片、奶茶、燒烤……從下午一直吃到天黑。

回到賓館,前台是個酒吧,到晚上人聲鼎沸,又是平安夜,老闆娘打開音樂,招呼著客人,一片歌舞昇平的祥和。

順帶一說,雖然已是平安夜,但因為台灣的氣候並不覺得冷,新竹妹子以及街上的一些行人還穿著短袖短褲的,真是大開眼界。

不管是哪次長途騎行,都會時不時想起,世界很大,這個城市這條路,也許今生只會來一次;遇見的這些朋友,也許這輩子只會見一次面。每念及此,才真切的體會到什麼叫做萍水相逢。

D05(12.25)屏東(東港)-台東(瀧溪)

今天是此行目前為止最累的一天,也是此行目前為止看到最美風景的一天。所以,果然最難走的路上才有最難得的風景。想起王安石的「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古人誠不欺我也。

根據規劃,今天要從台灣的西海岸騎到東海岸,要抵達此行的最南端,再橫跨中央山脈。路程較遠且是山路,因此一大早和室友們告別後就出發了。

自行車是租的,看樣子之前保養的不是太好,這幾天騎下來發現剎車片會時不時摩擦到後輪。研究了一下,發現是後輪有點偏軸了,這比較討厭:問題不小但我自己又難以解決。今天的後半程上下坡較多,得早點解決這個問題,不然一個長下坡,後輪要是鎖死了,就悲劇了。

在Google Map上搜了下自行車店,在規劃的線路上發現有一家,於是奮力騎過去。但騎到後卻沒有找到這家店,心中一沉,難道是搬家了。再搜,發現不遠處有家捷安特的店,欣喜的騎過去,發現店是有,但還沒開門。但今天路程艱難,我不願等待。算了,隨它去吧,於是繼續往前騎。

天無絕人之路,就在騎離小鎮的路上,看到了一家修車店,「新明髮腳踏車店」。可能因為店小,地圖上沒有標示,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店主是位老爺爺,問了幾句知道了我是租車環島的大陸人。他抬起自行車,轉了一下後輪,告訴我是軸出了問題。呃,難道要換個後輪?

老爺爺想了下,說,既然車是租的,也不用大修,我跟你換幾根輻條,也能繼續用。於是他用工具卸下了變形的輻條,裝上了新的,校正了剎車。妥當後,他拍了拍手上的灰,說50元(約10元人民幣)。一點沒有坐地起價的意思。

得知我將沿東海岸騎至台北,老爺爺說建議蘇花公路還是搭車,那條路上很多砂石車,路況也不好,很危險,要小心。雖然我的長途騎行從來是自始至終都是全程騎行,不會搭車,但我還是謝謝了他的提醒。告別老人家後,繼續南下。

這一段南下的環島1號線就修在台灣海峽旁,隔著護欄看到一望無際的海平靜的躺著,一層層小浪溫柔的撫摸著海岸。沿著海岸一直騎到了台1線的盡頭,是一個三岔路口,這就是我此行的最南端,之後就要折而東行和北上了。正好有家7-11,於是停下來吃飯休整。

休息片刻後上路,往東北方向前行。進山口時有一個檢查亭,路過時亭里的工作人員揮手叫停了我,我還以為要臨檢,沒想到工作人員沖我一笑,說,「前面有雨哦」。有雨?有雨也得騎啊,衝鋒衣和登山褲可不是白帶的,我點頭致謝後便進山了。

遠遠看著山峰上有一團團烏雲,覺得離自己還挺遠的,不想才騎了半小時,雨就鋪面落下來了。衝鋒衣勉強還能應付,但登山褲就有點問題了。這次出發的倉促,在迪卡儂沒有買到衝鋒褲,只找到了防潑水褲代替。因此褲子只能短暫的防潑水,持續下雨的滲透是防不住的,於是兩腿涼颼颼的騎了2個多小時,非常難受,再加上又是上坡,難受加倍。

騎行的樂趣之一便是,上坡有多難受,下坡就有多爽快。騎到最高點時,沒有一點點防備,隨後就是一個數公里的長下坡,頗有「風正一帆懸」的快感。風景有點像川藏線的波密段。翻過山峰後雨漸小,加上車速很快,不多一會風便將衣服吹乾。陡坡和急彎都很多,有些後怕,還好早上把剎車修好,不然可能會很危險。

出山口處有家7-11,在長途跋涉後,知道那裡有著一杯熱咖啡,一份關東煮以及一間廁所,看著就一陣心暖。因為是下山後的第一家便利店,門口停滿了各種汽車,人聲鼎沸。我不喜鬧,好在不遠處還有個全家。

出山後沿著山腳又騎了一小段,隱約聽到了海浪的聲音,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我騎到了東海岸的沿海公路。沿海公路左側是山脈,右側就是大海。我與太平洋從來沒有這麼近過,只有不到數米的距離。與西海岸的平靜不同,東海岸看到的海浪更大,海浪衝擊著岸邊密密麻麻的石樁,激起一片片浪花。

因為是冬季,由於季風,此後一路北上都遭遇著逆風。但見識到遼闊、呼嘯的太平洋帶來的興奮,使我都沒有注意到逆風,只是在想台灣人從小就能感受太平洋,真是一種幸福。看著這樣的美景,再想起《大海》和《聽海》,果然一方山水養一方歌。只能不住的感嘆「太壯觀了,太壯觀了」,忍不住拿出自拍桿。

以為到了海邊,之後的路就是一馬平川了,沒想到即使是沿海公路,還有幾個陡坡要爬。實在沒有力氣了,只能下車一步一步推上去。天漸漸黑了,感覺有些體力不支了。為了讓時間好過些,我開始自言自語。

一般的環島騎行,在從西海岸到東海岸的這段,終點都是台東。我根據自己的體力狀況推測,如果騎到台東可能得騎到深夜,而且元氣大傷,決定在中間找個地方住。但沿路只有小村落,在Agoda上甚至搜不到有旅店。好在我早有準備,用Airbnb嘛,台灣的民宿不是很有名嗎。

就這樣,在靠近台東的一個名為瀧溪的小鎮里,預定了一間民宿,在火車站旁。和店家溝通後了解到,店家平時也不住在那,我過去後給他打電話,他會讓人把鑰匙送給我。這是一棟二層小樓,樓下是客廳和廚房,樓上有三間客房,今晚只有我一個人住。這荒山野嶺的,想想有點瘮得慌。好在今天體力透支,洗完熱水澡後很快就睡著了。就這樣度過了一個清冷的聖誕節。

D06(12.26)台東(瀧溪)-台東(市區)

今天算是最輕鬆的一天,雖然也有不少上下坡,但里程只有50km,而且路況不錯。今天依舊在沿海公路上騎行,不知是天氣原因還是因為地形,今天看到的太平洋比昨天太平多了,一路就著碧海藍天騎行。

台灣環島我見識過種種賞心悅目的風景,如果硬要說出一個印象最深的,那應該是台9線399km處的太麻里。站在此處的觀景台往北看,可以看見台北和綠島,我真心覺得「碧海藍天」這四個字就是為此情此景而造的。俯瞰腳底,會發現樹叢中還有一條鐵路線,這便是鼎鼎大名的南迴線鐵路,時不時會有暖黃色的火車疾駛而過,在視野里抹上一縷亮色。

下午抵達台東,依舊住在一間民宿里「陽春24 小宿。遊民宿」(4人間,99元),裝修是我很喜歡的風格。雖然訂的是4人間,但因為是淡季,只有我一個人住。第二天早上才在廚房碰到一對台灣情侶,騎摩托車來看風景的。

趁時間還早,就把衣服洗了。然後窩在大廳看電視,看政論和綜藝節目。注意到一個細節,台灣的民宿有進門脫鞋換拖鞋的習俗,不知道是不是受日本的影響。

和房東聊天,他也提醒蘇花公路超難走的,建議我搭火車。這已是這些天我聽到的第三四次提醒了。看來不可輕敵,我會嚴肅對待的。同時也琢磨著12月30日的行程是不是要再調整。原計劃是到基隆,但已經覺得有點疲憊了,不想再折騰,也不計划去台灣的最北角,那還是怎麼方便怎麼來,直接從宜蘭到台北吧。

D07(12.27)台東(市區)-花蓮(萬榮)

台東的下一站是花蓮,不過路途較遠,一天很難騎到,因此分了兩天。台東到花蓮有兩種走法,被稱為「山線」和「海線」。顧名思義,山線即在山脈之間的路線,海線便是沿海路線。糾結之後決定走山線,一是因為據說海線逆風會讓騎行很艱難,二是反正從花蓮到蘇澳的蘇花公路是沿海的,到時候再試試海線。

早上在Google Map上查行車路線時,偶然看見沿路處有一個相機模樣的小圖標,叫伯朗大道。看了一眼評價,貌似風景不錯。雖然不願多走路,但來一次不容易,決定還是繞彎去看看。

伯朗大道果然很美,有點像66號公路:一條直直的馬路通向天際,兩旁是農田。可惜這個季節農作物都收割了,不然五顏六色應當更美。路邊還有棵金城武樹,金城武曾在這裡拍過,樹便跟著雞犬升天,一群遊人圍在樹下照著合影。

下午又下雨了,討厭下雨,不得不停車,穿上衝鋒衣、換上登山褲,再給駝包罩上防雨罩。今天會騎過北回歸線,還有一處北回歸線碑,本是打算在碑旁合影留念的,沒有想到最後一段路竟是要翻一座好高的山,騎到了天黑,因此只想早點到目的地,無心在中途多作逗留。

好容易翻過高山,享受了一個長下坡,才發現要到旅館,還要再騎過一個長上坡,繼續哼哧哼哧的騎。在夜雨中,連推帶騎,終於抵達,太不容易了。

如同所有苦盡甘來的劇本一樣,今天騎行吃了好多苦,最後果然有個大驚喜。我在網上預訂賓館只是因為價格更便宜,沒想到歪打正著,訂的是一個溫泉山莊,「瑞穗溫泉百年溫泉飯店」(6人間,148元),而且溫泉仍在運營。據店家介紹,這個溫泉是100年前日據時代日本人選址修的,中間輾轉經手過多次,現在對民眾開放。

聽上去不錯,實際上也很驚艷。山莊的一邊是住宿的房間,另一邊則是一排洗溫泉的小隔間。小隔間大概4平米見方,有一個方形的池子大約2平米,有兩個進水龍頭,一冷一熱。池子邊上有一個小瓢,供沖洗之用。打開龍頭,溫泉水噴涌而出,很快裝滿水池。

我舒舒服服的泡了個溫泉。說起來,這是我第一次泡溫泉,在騎了一天車,淋了半天雨之後,在溫泉里泡上一刻鐘,那感覺,沒誰了:整個人都舒坦了,有種滿血復活的感覺。

相比而言,住的房間就比較樸素,是個大通鋪,擺了6床涼席,原來6人間是這麼個意思。不過因為是淡季,房間里只有我一個人,於是安心的獨享了整個房間。

D08(12.28)花蓮(萬榮)-花蓮(市區)

今天的目的地是花蓮,因為昨天已經把難走的路都走了,今天是超輕鬆的一天,一是路程短,一是多是平路或下坡。從數據上看,今天是均速最高的一天。也想著早點騎到後好好休息,然後準備明天傳說中的蘇花公路,明天應該是最艱難的一天。

因為騎行手套沒有選好,加上車又沒有前避震,這一路騎下來,左手已經被震得麻麻的,只好騎一陣後揉揉手。

騎到東海岸後,環島線與台9線重合,台9線的終點便是台北。一路上都有路牌顯示里程,這樣能極大的減少騎行的壓力,因為看著數字一次次減少,就會覺得與台北越來越近。

一路無話。到花蓮才下午2點。住進預定的旅舍,「睡靴館民宿」(4人間,97元)。大廳里一群人在聊大選,都是年輕人。他們對幾個候選人都不是很滿意,談論著各個候選人的不足。哎,真是一群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年輕人。

安頓好後,開始一個人的逛吃模式。花蓮真沒讓我失望,當晚幾乎是我在台灣吃的最幸福的一天。打開大眾點評和Google Map,按評價排名,然後一路吃過去:炸彈手抓餅、扁食、西瓜大王、瑞穗牛奶、炸雞……好吃又不貴,大飽口福。吃著吃著,都有點小感動了,這些店家真的是在花心思製作美食。

記得以前問過餐飲界的前輩一個問題,為什麼麥當勞、肯德基這類快餐在台灣的發展遠不如大陸?前輩給了幾個解釋,其中一點是,與大陸不同,台灣有著非常豐富的本土小吃的環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這些小店遍布全台,價格不貴,製作方便。標準化快餐的特色:快速、低價、隨處可見,在台灣並沒有特別的優勢,更何況標準化本身會使得可選項有限,因此連鎖快餐在台灣的挑戰非常大。

這些都很有道理,我此行還發現到了另一個原因,那便是便利店極大的分流了這批連鎖快餐的潛在用戶。便利店裡什麼吃的都有,而且速度比快餐店更快:只需要微波爐加熱。因此在連鎖便利店與本土小吃的聯合夾擊下,連鎖快餐在台灣難以像在大陸一樣發展壯大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D09(12.29)花蓮(市區)-宜蘭(蘇澳)

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是花蓮到蘇澳的公路。到台灣後,已經聽到好多人告誡我說這段路奇險,建議搭乘火車。雖然我肯定是會騎完全程的,雖然騎行過川藏線後我會覺得天底下應該不會有更險的路段,但出於安全考慮,我還是將這段路分為兩天來完成,今天先騎一大半,從花蓮到南澳。

蘇花公路美且險。前面說過,此行見過最美的風景是在太麻里,當時是第一次看到這般的碧海藍天,因此印象深刻。而蘇花公路則是一整路的太麻里:一邊是峻岭,一邊是大海,極為壯美,讓人目不暇接。

蘇花公路是在東海岸沿海山崖的半山腰開鑿的,整條路基本上是「傍山險路」、「堤壩路」的合體,再加上一路的「隧道」。要是一不小心,衝下護欄,可就煙消雲散了。小時候玩《極品飛車》時有沿海路段,沒想到現實中真的能「駕」車開在這山海之間。

算是老天保佑,今天運氣極好:沒有下雨,晴空萬里。扭頭往右看,甚至可以看到太平洋上空的丁達爾現象,陽光如利劍一樣刺穿雲層,直插大海。

運氣更好的是,不知什麼原因,今天路上的車輛不多。饒是如此,時不時從身邊疾駛而過的砂石車也會讓人出一把冷汗。如果是下雨天就更危險,雨水會讓地面潮濕,視線變得模糊,加上重型車的制動距離本身就很大,要是車多一些,路況稍微複雜些,只要被這些巨無霸碰一下,後果都不堪設想。

蘇花公路上有不少隧道,這段路讓我想起了當年騎拉薩的路上經過的重慶段,也是一邊高山一邊是懸崖,還要經過不少隧道。唯一不同的是,當時懸崖下是長江,而現在是太平洋。隧道有長有短,還有的靠海的一面是鏤空的。比川藏線好一點的是,蘇花公路上的長隧道都是有頂燈的,但安全起見我還是打開了頭燈。

騎車過隧道是一種很特殊的體驗,不管是視覺、聽覺還是觸覺。視覺上,要首先適應光線一下變暗,然後頭頂的燈有規律的一盞盞往後飄,像在坐時光機一樣;觸覺上,因為隧道大都陰冷潮濕,一進隧道便會感到一陣涼風撲面而來。

最大的挑戰是聽覺:隧道里會有迴響,明明後面的汽車距離自己還很遠,但馬達在隧道里的混音總讓人覺得後面有一輛火車呼嘯而來,而且就在自己身後,如果再聽到喇叭聲,就更讓人緊張了。每次騎出長隧道,都有種孫悟空從五指山下蹦出來的快感。

晚上住在南澳的「大南澳民宿」(單間,189元),房間裝修的很溫馨。

D10(12.30)宜蘭(蘇澳)-新北(坪林)

今天要騎完蘇花公路剩下的一段,然後抵達宜蘭,再騎到台北。雖然出發的早,但因為有雨,路面濕滑,加上一路在爬山,速度難以提升。昨天沒有遭遇的,今天都補上了:下雨、車多,尤其是大貨車。

昨天是騎行前最擔心的一天,但騎完後卻覺得還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今天在騎行前雖然也有擔心,但考慮到今天就能騎到終點,再困難也有動力克服。沒有想到,今天才是最艱難的一天。

此行遭遇最要命的事情是,進入後半程後,車後剎的橡膠皮已經快磨平了,露出了鐵支架,一捏剎車就聽見支架和後輪鋼圈摩擦的聲音,而一路頻繁的上下坡和急彎又不得時常捏剎車。我一直在擔心要是一個不小心,剎車線崩斷了,那就當場得跪了。這個教訓一定要牢牢記住,如果是租的車騎長途,別的什麼都可以不在意,前後剎車一定要換新的。

蘇花公路的盡頭是一個長下坡,到一個丁字路口。騎過丁字路口,長舒一口氣,安全抵達,心裡的石頭落下大半了。當時天真的我還沒有意識到,後半程的考驗更加殘酷。穿過宜蘭,踏上了宜北公路,公路的盡頭就是台北,還有幾座山要爬。

宜北公路的這個山爬得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好久沒有爬過這麼長的坡了:近十個「之」字形輾轉而上。騎了幾個小時,彷彿只在高程上有變化。一路冒著細雨上坡下坡幾個小時,元氣大傷,終於在天色漸黑的時候出了山口,在山口的大橋上,不住的感嘆,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

我以為已經在台北的郊區了,心下大安。打算就近找一家便利店,吃個晚餐,休整一下,然後騎去預定的賓館。買好了晚餐,一邊開吃一邊看地圖,晴天霹靂!才發現僅騎了規劃里程的2/3左右,後面還要翻過幾座山。頓時有兩個想法,一個是那算了,反正我是走不動了,今晚就在這裡住下了;一個是那拼了,今天就算騎通宵,我也要騎到台北。

兩種想法一直在糾結,選擇住下來的問題在於我早就查過,這段宜北公路上並沒有合適住宿的地方,即使我想,也找不到地方;而選擇繼續走問題同樣很大,騎夜路本身就比較危險,加上又全是山路,上下坡加急彎,危險加倍,再加上又是雨夜,危險再翻倍,更何況剎車處於失靈狀態,這是「盲人瞎馬臨深淵」的節奏。

正想著,旁邊有位大叔見到我的打扮,過來問我,你是來騎行的嗎?我說是。當得知我是來自大陸,在環島時,他更加熱情。原來他也是騎友,也曾環島,不過今天他是騎著摩托車。他得知我的計劃後,強烈建議晚上不要再騎了,因為此地到台北還有幾座山要翻,甚是危險。我說可是這裡也找不到住的地方啊,只能冒雨夜行。

大叔揮了揮手,說「問他們嘛」。他叫來7-11的工作人員,問附近有沒有住的地方,工作人員說有一個露營地,應該有住的地方,並拿來一本小冊子查電話。我在地圖上查了下名字,還真有,而且也不遠,打電話詢問了情況,仍在營業。太棒了。繼續和大叔胡天海地的聊天。時間差不多了,大叔要回台北,致謝告別後我便向露營地騎去。

天已全黑,又無路燈,一路抹黑折騰,好不容易找到。露營地在江邊,路上還有幾個陡坡,騎得我心裡直發毛,要是一個不小心,剎車失靈,控制不住龍頭,這就會直接衝到江里去了。

店家給我展示了兩個房間,一個是類式標間,房間設施一應俱全,價格2000新台幣(約400元人民幣)一晚;一個是空房間,只有睡袋,價格1000元(約200元人民幣)。考慮了下,還是選便宜的吧。就這樣度過了此行設施最差,但價格最貴的一晚。還一點脾氣都沒有,還好找到了,不然可能只能在7-11里熬一晚上了。雖然是睡的地板,雖然只有睡袋,但因為實在太累,所以依然很快就睡著了。

D11(12.31)新北(坪林)-台北(自由廣場)

起床後收拾好出發,先去昨晚的7-11吃早餐,這也是此行第一家我去過兩次的便利店。店員已經換班,收銀員看到我的打扮,問我是在騎車環島嗎?我說是,今天就能騎到台北了。她露出驚訝的表情,說「好厲害哦」,「加油加油」。台灣腔的加油打氣聽上去真的很不一樣。

繼續昨天未完成的騎行,一邊騎一邊後怕,因為之後的這段路急彎較多,沒有路燈,且路況不好,一路的坑坑窪窪。要是昨晚真的冒險騎行,很可能騎到坑裡去摔一跤或者剎不住衝下護欄,而要是頭燈的電池用完了,就只能兩眼一抹黑。那個時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真的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上坡苦,下坡也苦,因為剎車剎不住,這一路無事真是菩薩供得高。騎了近2個小時,終於出山了,經過Google Map確認,這下真的是出山了,到達台北郊區。之後的路就是從郊區騎到城區,雖然路程也不短,但至少沒有危險了。城市騎行是很安全,但問題是騎不了多遠就得等個紅燈,因此速度也提不起來。

本來是可以直奔自由廣場結束環島的,但看時間還早,加上總里程的數值是980+km,覺得不如湊個整吧,繞台北一圈,把里程湊足1000km。重新規划了一下線路,決定繞行101大廈。今晚便是跨年,先趁著天亮去看看。沒想到101大廈周圍的路在下午就已經封住了,真的只能繞行。

在靠近101大廈的一個路口等紅燈,突然聽到身後一個熟悉的旋律傳來: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什麼狀況?扭頭一看,一輛插著國旗和中共黨旗的紅色小車從身邊駛過,車頂豎著告示牌,上書「中國萬歲」「我們都是一家人」,車頂喇叭里放著《歌唱祖國》。

周圍的民眾似乎見怪不怪,也沒有見到有警察阻止。嗯,不愧是台北。不過仔細一想,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在北京,我們也能開一輛紅色小車,插著國旗和黨旗,放著《歌唱祖國》,不是嗎?

算好了里程,直奔自由廣場而去。

2015年12月31日14:54,騎回自由廣場,行程1001.1km,環島完成。

吳恆

2016年4月10日


推薦閱讀:

蘭卡威|馬來西亞的自駕天堂
巴厘島火山警報解除 !機票低至1000!飛去僻靜海島翹腳曬太陽 | 科莫多島特色美宿盤點|印度尼西亞旅行攻略
萌萌的生靈們-最全最有趣的冰島動物百科|冰島小眾旅行攻略
去日本只想悠哉地滑雪吃喝泡湯閑逛?當然是來新潟了
如何計劃一次出國旅行?——來墨西哥,看這一篇就夠了!

TAG:长途骑行 | 台湾 | 旅行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