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看不懂?

為什麼許多專家的話,說的也是中國話,但就是聽不懂呢?許多書本,看上去都是認識的字,為什麼就是不理解呢?我相信任何認真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都會有新的感悟。

  1. 元語言 vs 對象語言。先不管這一對概念,我們先說大背景。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專門的語言系統,新手說的話不專業就在於他使用的不是這個專業獨有的一套語言系統。新手要盡量使用「術語」才能精簡和準確表意,如果不這麼做,這些由這門學科構建起來的共識就不會被準確、快速地分享。比如說,「收斂」這個詞在數學和經濟學中,就不是它原來的自然語言里的意思了,它包含了一些學科內的基本知識,常見於書中的「定義」。定義裡面的內容使用的就是元語言,用來解釋被定義的「詞語」的意思,這個被解釋的詞語就構成「對象語言」,也就是學科內部的一些語言,具有專業化的特點。
  2. 聽不懂是因為不了解對象語言的「內涵」。舉個通俗點的例子,網路語言也是一種「對象語言」,只不過這種對象語言更接近於自然語言,其意義指向更加明了。例如,家長們可能不會了解「給力」是什麼意思,但是通過分解這個詞語的每個字,也能八九不離十地明白這個詞語大概是什麼意思。但是學科內的很多語言就不是這樣了,比如心理學中的「表徵」,任憑一般人怎麼分解,也還是無法掌握其意思,就是因為這個辭彙的背後包含了大量的相關知識和使用背景。
  3. 一種語言的元語言越是偏離自然語言,包含的相關知識越多,它就越難被理解。仍然舉上面的例子,「表徵」(representation)的意思是「信息在頭腦中的呈現方式」。但是不知道的人仍然一頭霧水,為什麼呢?因為解釋這個詞語的元語言,即它的釋義,還是太抽象,有太多不明白的東西。(1)它是孤立出現的,我們不知道「why」,即為什麼要用這個詞語,也就是語境的缺失,而語境(比如心理學中的哪個章節、哪個問題)也是構成知識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2)理解這個詞語,需要有相關的思考和知識作為鋪墊。它要求我們分清「物理的世界」和「頭腦中的世界」,而缺乏對這一對概念思考的人往往就很難理解創造「表徵」這個詞到底是用來區別於什麼其他的概念的。(3)越複雜的語言,越是無法用簡單的自然語言說清,往往隔著好幾重的層次。例如,自然語言構成1級對象語言,1級對象語言再作為新的元語言構成2級對象語言.......不斷往下累積,語言就越偏離非專業者的理解能力範圍。
  4. 一本書籍越是擁有眾多的元語言,對讀者就越友好。許多非常專業的書籍,它不是以教科書的形式出現的,它不對基礎的概念作解釋,它默認所有閱讀這本書的人都具有相關的知識,所以其起點非常之高。如果一本書中包含了大量對詞語的解釋,那麼讀者讀起來就會稍微輕鬆點。但是如果這種解釋還是無法達到足以理解的程度,只能說這本書並不適合現在的你讀。
  5. 費曼技巧(即用一種用自然語言來解釋專業問題的學習技巧)是一種頗有難度的學習方法。當你可以把一個專業問題降到大媽都聽得懂的時候,那麼你對這個體系就有了非常徹底而全面的掌握,你能游刃於各種語言和元語言之間(即對概念有著清晰的認識並能主動地闡述其含義、了解其包含的相關知識、背景)。
  6. 有時候查一次是不夠的,光查定義也是不夠的。對於不理解的術語,查一次往往並不能使疑惑解除,因為其元語言的層次還是非常之高,那就需要你對定義裡面的內容的術語作二次甚至是三次地查詢。這樣的閱讀無疑是非常累人的,一頁一頁地系統閱讀簡直要人命,所以以「項目」為導向的任務是比較合理的,比如寫一篇論文、探討一個核心問題,它能讓你的知識和理解有飛快的增長。另外,如果只是查找定義,而沒有相關的知識也是不夠的,充分地理解需要有大量的內容和相關思考作支撐。
  7. 文字的附加信息越多,排版越精良,對讀者就越友好。許多文章斷句,在作者的心中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到了讀者的眼中,就容易產生誤解。加粗、標點的使用、空格、分段都可以給讀者提供許多有意義的信息,可以幫助讀者理解。在這方面的啟示是:對新書作一定的標註、劃線、分節可以幫助我們第二遍閱讀的理解。

推薦閱讀:

熬通宵學習或工作的人真的能一個晚上都學習或者工作嗎?那是一種什麼感受?
學習效率極低時,你是如何克服強烈的抗拒心理的?
你應該讀《好好學習》,因為它能幫助你懂得怎樣學習
你和學神們究竟差在哪裡?
3個步驟讓你的學習體系化

TAG:元认知 | 学习方法 | 高效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