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子書該以什麼樣的姿勢存在?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似乎特別熱衷於探討新事物對於舊事物的「可取代性」問題;比如說智能手機之於傳統PC,以及電子書至於紙質書。只不過,至少對於上述兩個問題,人們的答案已經日漸明朗。至少在目前,智能手機無法取代PC;自然,紙質書也會在可預見的未來與電子書和諧並存。

前者暫且不論。而對於後者,我們更加關心的是,既然電子書尚且無法取代紙質書,那麼電子書到底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存在呢?

雙方的邊界

人們對於電子書的期待,固然是由於其得益於數字化的形態而具備的便攜、低成本等特性。甚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電子書在數字化形態下根本不具備物理意義上的存在形式。而人們對於電子書的閱讀,是通過一塊塊不同之類的設備顯示屏完成的。這些設備包括PC、智能手機、Kindle、平板電腦等等;它們被動地成為電子書的承載者。反過來說,電子書也只能被動地依附在這些設備上。

假如我們把一本紙質版的《唐詩三百首》和一個正在顯示著電子版《唐詩三百首》的Kindle閱讀器上下放在一起,我們會明顯感覺到一個邊界,一個永遠無法逾越的邊界,一種「你彷彿就在我面前但卻是在兩個世界」的界限。

除了形態上的邊界,還有內容上的邊界。

內容上的邊界更容易理解。簡單地說,也許《紅樓夢》這樣的巨著可以很容易在網上找到電子版,但是關於《紅樓夢》的學術研究著作卻很難被電子書世界所接受。

事實上,許多專業性、學術性較強的紙質版書籍,其在印刷過程中也不過才印了幾萬冊,更何況在成書過程中作者付出了時間成本和大量心血。對於這種「讀者不屑一顧而作者敝掃自珍」的書籍,似乎註定了會擁有一個紙質化的確定性存在。倘若非要做成電子版,不僅成本太高,其意義本身也不大,而且作者也不一定會樂意。

應該這樣說,電子書的確會取代一部分紙質書,但不會是全部。如果非要說電子書對紙質書產生了取代作用的話,這種替代只能是部分取代;電子書的入侵只是打破了以往紙質書一統天下的局面,但這種入侵一旦到達其固邊界,便需要考慮該以什麼樣的姿勢與紙質書和平共處的問題。

電子書的三種自我延伸之道

與其他任何可以在屏幕上顯示的東西一樣,電子書的本質不過是由0和1在不同排列組合之下的某一種衍生品罷了;再加上互聯網這個神奇無比的傳輸工具的出現,電子書就更加如魚得水了。

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去探討:

①可鏈接性。

當電子書遇見互聯網,構成電子書的數據本身就不再被孤立了,彼此之間形成可以互相聯通的關係。以亞馬遜的Kindle電子書為例。

首先,在電子書本身具備目錄的情況下,用戶可以通過電子書目錄任意跳轉到想要的章節。這已經是電子書本身的數據鏈接。

其次,在讀者使用Kindle閱讀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一些自己不認識或者不理解的辭彙,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非觸屏版Kindle需要通過導航鍵來定位,觸摸版則可以直接用手指觸摸)來鏈接到指定的本地詞典,從而方便讀者查看釋義。這種鏈接,則是電子書與電子書之間的鏈接。

最後,讀者還可以通過不同的選項來直接通過維基百科乃至於整個互聯網來查詢相關的內容。從一個小小的字元到整個互聯網,這就在最大意義上擴展了電子書的內容界限和鏈接能力。

②多媒體化。

當下,人們生產電子書的方式可以直觀感知的有兩種:一種是將紙質書掃描成電子版,一種則是較為正規的數字化出版。前者只能被認為是一種電子複製行為,而後者才是真正意義上電子書出版行為。

但是目前普遍的情況是,許多電子書出版商在製作電子書時只是將紙質書上的版面內容和排版格式再次以電子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的結果是,電子書的排版會因為電子屏幕的大小不同而陷入混亂,字體不一致,而且缺乏新意。

而且更重要的是,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字和圖片,電子書更有與音頻和視頻結合的潛力。

先說音頻。亞馬遜在2011年推出的Kindle touch專門配備了耳機介面;這種硬體功能的意義在於,可以通過內置軟體直接對文本內容進行機械化的閱讀,以方便那些不方便直接用眼睛去看的讀者。不僅如此,亞馬遜旗下還有一個名為Audible的有聲讀物網站,專門用來售賣真人朗讀版的小說類電子書——這同樣是音頻在電子書多媒體化過程中的重要形式。另外,我們可以想像,在一些關於音樂欣賞、朗誦教學等與聲音內容相關的電子書中,完全可以嵌入一個獨立的音頻播放器,以便於讀者在通過電子書學習的同時可以直觀地通過音頻來感受。

再說視頻。就像其可以嵌入音頻播放器一樣,電子書同樣可以嵌入視頻播放器,用來作為電子書文字內容的補充性說明——要知道,對於很多內容而言,通過視頻說明比通過文字說明更加有效。大名鼎鼎的《設計心理學》的作者諾曼就曾經試圖在推出一本電子書時輔以自己的教學視頻。後來這個計劃雖然失敗,但是聯想到市場上各種PS之類教材中所附的教學視頻光碟,我們就會明白在電子書中附上視頻是一件多麼可行的事情。

③可互動性

紙質書時代,讀者和作者之間很難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交集;同一本書的不同讀者之間亦是如此。實際上,紙質書的實體形態本身為他們之間划下了難以逾越的界限。而在電子書形態下,這個界限是不存在的。

在豆瓣閱讀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功能:在閱讀電子書的過程中,可以查看其它讀者在閱讀此書時留下的批註。這就意味著,由於電子書的存在形式,不同讀者對於這本書的不同感想和觀點都可以通過電子的方式進行分享;這種分享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隱性的交流。如果你對某位讀者的批註感興趣,完全可以添加其為好友——一個基於電子書的互動行為就此完成。

再舉一個例子。在某些狀態下,電子書生產者完全可以在內容中嵌入一個投票程序,不同的讀者進行投票之後可以看到所有讀者的投票結果。這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互動模式。

還有一點

凱文凱利在《技術元素》一書中提到:

互聯網是一台複印機。在最根本的層面上,它將我們使用它時所提供的一切行為、一切特徵、一切想法拷貝成了複製品。

的確如此,從電子書的命運上也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我們從亞馬遜等網站購買電子書的時候,它們永遠不會直接提供給我們一個獨立的Word或者PDF文檔;鑒於一切電子文檔都可以複製的特性,這麼做無異於自殺。所以,我們看到了亞馬遜的Kindle電子書閱讀器、為iOS和Android所開發的Kindle電子書閱讀軟體,它們都需要讀者輸入賬號和密碼;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身份驗證方式——只有你,才能夠閱讀你付費夠買的電子書。

最後說說我的情況。作為一個熱愛讀書的人,我會繼續購買和閱讀紙質書,但也擁有一台Kindle Touch以便出門時閱讀。它們對我同樣重要,都存在於我的小角落裡,和諧共存。


推薦閱讀:

十年後,新浪博客計劃煮一鍋「大雜燴」
小米發布5款新品,雷軍想要幹嘛
庫克的"NO problem"時代
HTTPS是網站安全救世主嗎
扒一扒羅永浩那些隱秘的營銷手法(上)

TAG:百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