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姑娘」「諾貝爾哥」這類事情上,你總是充滿偏見
作者:周欣(微信ID:zhouxinxinhaohaizi)
自人類有文明以來,傲慢與偏見就無處不在。結合最近的兩條新聞,我就隨便說點什麼。
一、上海姑娘江西男
上海姑娘江西男的事件已經被人說了無數遍,雖然最後被證明是場營銷,但我還是想提上一提。(火了這麼久,還是有其合理性的)
首先,我很佩服事件操作方對人心理的掌控。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類似「河南人」「江西人」「農村」等用地域去劃分他人的辭彙,特別容易激起憤怒、圍觀;
姑娘小伙,愛情婚姻那點事兒,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因貧富差距或地域歧視等原因而喪失一段戀情,迎合了大眾的八卦心理。
敏感、八卦、易燃易爆炸。滿身正義感的「烏合之眾」隨時準備著揭竿而起。
——這是我們的網民(多數)。
但我並不打算批評這群人。事實上,他們是情感最單純、最容易被煽動的一群人。說白了,就是受教育程度不高判斷能力不強,也最容易被人拿來當靶子批判……
話又說回來,難道有文化的人就有素質了嗎?
其實,有文化的人沒素質起來,更可怕。
就拿上海姑娘江西男這件事來說,有人認為是地域歧視,有人認為,姑娘也沒錯,你們家那麼窮,擺出那樣一桌菜,還指望人家捧場……各種觀點,不一而足。
但每個人好像都理直氣壯,認為自己說的最對。我就舉兩個標題,你們感受一下:
《上海姑娘,不是逃飯,是逃命》
《上海姑娘,你的問題是沒教養》
這些標題是在事件並未完全披露,真相併未完全公布之時,某個編輯依據自己個人經驗而做出的,充滿情緒性的判斷。
當然,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不知道全部真相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價值觀去衡量某件事情。
我也不想評論誰對誰錯,誰更善良,誰更狼狽。我想說的是,為什麼所有人都如此固執己見,振振有詞,不肯接受他人的觀點,對於持不同觀點的人,那麼不善良。
或許,心理學上的「一致性」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這種現象。(人們幾乎總是尋求平衡、和諧、相同、沒有衝突安全檢查和可預見性,這些我們稱之為一致性理論。任何不一致都被視為心理上的不適。)也正是因此,才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傲慢與偏見」。
比如作為上海人的我,瞧不起作為江西人的你;作為有錢人的我,瞧不起作為窮人的你;買得起 iPhone 的,瞧不起用安卓的;會說粵語的,瞧不起只會說普通話的……
傲慢與偏見與生俱來,很少有人能夠突破自身的局限,就連客觀,也只是相對而已。
二、引力波和民科
因為引力波的發現,一段來自《非你莫屬》的五年前視頻被人扒了出來。視頻中,遼寧大叔郭英森慷慨激昂地陳述自己的科學發現,卻被台上嘉賓,尤其是方舟子嘲笑挖苦得厲害。
這件事再一次挑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尤其是那些討厭方舟子的人(早就看不慣這傢伙了),剛好趁此機會,為大叔各種鳴冤,平反。然後事情又發生了變化。
科學理性的公知們站出來告訴大家,即便大叔曾經提出過「引力波」,也並不能代表他就是第一人,更何況他的分析手段還是很不專業(民科始終是民科),嘉賓評委們並沒有很刻薄。
剛好我自己也看過這個視頻,姑且不論那個大叔專業與否,我覺得他的態度還是蠻認真蠻值得尊重的。
但你知道人都有刻板印象。「下崗工人」 「待業在家」「初中學歷」,光是這三個標籤,就夠他受的了。雖然不是所有的嘉賓都這樣,但有了這些標籤之後,誰又能真正做到完全客觀呢?(to be honest)
還未了解全部的時候,你就已經做出評判了。或者說,你根本也不想了解全部。
這就是傲慢與偏見啊。哪怕是那些掌握著話語權,高高在上的文化人,也無法避開這一點。(某些自戀的,甚至更嚴重)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比如對方是個長相不錯,收入不錯,學歷不錯的美女,可能不管她說什麼,你都覺得,嗯,挺像那麼回事兒的吧。
甚至不需要後面幾條。只要長相還行就夠了。
這又讓我想起童謠事件。那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包裝得好,只要對症下藥,只要克服了別人的「傲慢與偏見」,你就可以登堂入室,更快獲得人們的認可。
哪怕是知乎這樣自詡高端的用戶群體,照樣被你玩得團團轉。
三、傲慢與偏見
假期的時候,看了一部叫《humans》的英劇,講的是克隆人的故事。——克隆人被人類創造,又被人類追殺。
印象很深的是劇中一個克隆人和一個青春期女孩走在一起的場景。
克隆人:當一個18歲(具體數字記不清了)的 girl,是怎樣一種感覺?
女孩:迷茫、無助。
女孩:你呢?當一個能自我思考的克隆人是怎樣一種感覺?
克隆人:the same as you.(和你一樣)
整部劇充滿了「傲慢與偏見」,不管是人類對克隆人,克隆人對人類,還是妻子對丈夫,父母對子女。而「傲慢與偏見」帶來的是什麼?
按照劇里的表達,可能就是,迷茫,無助吧。(不管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用已有的價值觀、生活經驗去判斷你所遭遇的每一件事情。哪怕有時候是誤判,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除非真正受到衝擊,或者因為你的誤判給別人帶來傷害,你才真的有可能會反思一下過錯。
急於指點他人而不反省自身,急於下結論而不綜合觀點。我們總是這樣,表達得太早,後悔得太遲。
而在互聯網世界,這種特質就會被無限放大。
你來我往,唇槍舌劍,A事件引發B事件,B事件引發C事件……撕不完的逼,解不完的謎……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我也不想再舉。
究其原因,我認為網路傳播的匿名性算是一點。
躲在網路背後,人們感覺很安全,他就更容易展現「本我」。(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就是正常情況下受壓抑受束縛的慾望部分)
再加上人們有被人關注的心理需求。網路剛好給他們提供了保護傘和表演舞台,在這裡,刻薄、傲慢、偏激不但不會受到批判,有時甚至能換取超高的點擊量,或迅速聚攏起起一堆擁躉。
或許還能滿足人們對於名利的需求,也說不定。
同樣的道理,為了追求曝光率或點擊量,網路消息也追求短平快、能瞬間對人造成衝擊就最好(所謂標題黨就是由此而來)。
這種情況下,為了迎合受眾,不少作者就是標題怎麼刺激怎麼來,觀點怎麼偏頗怎麼好。所以你看,上文我們提到截然相反的兩篇觀點文(上海姑娘那段),閱讀量都很高。
因為不管你怎麼寫,你都會剛好切中某部分人的「傲慢與偏見」,只要表達夠刺激,夠刻薄,夠毒辣。
簡而言之一句話,傲慢與偏見根植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大概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互聯網時代的人們才會上演一出又一出,活色生香的鬧劇,吧。
推薦閱讀:
※融資3000萬,走秀網這不過是迴光返照
※估值8億佔9成市場,e代駕還遠談不上成功
※余承東炮轟小米,是習慣性大嘴還是預見未來?
※小米,會成為蘋果在中國的攔路虎嗎?
※手機處理器市場紛爭不息 2016年誰能登頂鐵王座?
TAG:百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