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歷史畫報:經典國民小車回顧(2)法德意篇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autocarweekly』。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先在這裡祝V·T·E·C的各位讀者新春快樂!
接上篇:
- 汽車歷史畫報:經典國民小車回顧(1)美英篇
- 汽車歷史畫報:經典國民小車回顧(3)西班牙和日本
- 汽車歷史畫報:經典國民小車回顧(4)東歐篇
法國篇:
2CV
20世紀初,法國曾經是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美國汽車工業起飛後,法國汽車工業也一直領先於歐洲,直到1933年和1936年分別被英國和德國趕超。儘管如此,戰前的法國因為汽車業發展時間較長,卻仍然擁有與英國相近的汽車保有率,一隻腳已經踏入了汽車社會。但法國此時卻缺乏像Austin 7那樣的一款針對普羅大眾的經濟型轎車。
雪鐵龍在1920年代放棄了原有的經濟型汽車產品線,專心生產利潤率更高的豪華轎車。但有限的需求卻使得雪鐵龍在1934年破產,被米其林收購。當時米其林的掌門人皮埃爾·米其林認為放棄經濟型轎車市場正是雪鐵龍失敗的原因,於是便組織進行了一個詳細的市場調查,認為當時農村人口仍占多數的法國最需要的是一款「四個輪子帶個雨傘」的廉價車,能讓4個個頭不算高的農民帶上50公斤的農產品在泥濘的鄉下道路中以50公里/時的速度行駛,百公里油耗不能超過3L。
(TPV的原型車)
於是大量採用鋁材的新車型TPV (Toute Petite Voiture — 很小的車)被研發出來。這款車最終被更名為2CV(cheval-vapeur,即馬力的意思),是因為當時的法國政府對車輛按照馬力徵稅,而根據政府公式將缸徑和缸數換算為徵稅馬力後,這個375cc的發動機相當於2稅收馬力(實際馬力更高)。準備在1939年的巴黎車展上發布。但這一切卻被二戰的爆發所打斷。
二戰結束以後雪鐵龍花了三年時間重新設計了2CV,包括因為鋁材價格因為飛機的生產需求已大幅上漲,重新設計了全鋼車體。在等待的過程中,法國人將TPV戲稱為「Toujours Pas Vue」(還是沒看到)。這款小型轎車最終在1948年面世,裝備了一台375cc的水平對置雙缸風冷發動機,輸出只有可憐的9馬力,車長也只有3.86米。但它的售價也相當低,只有1950法郎,相當於今天的4.3萬元人民幣。它的超高性價比使得一上市就受到了追捧,因為產能受限,訂單甚至都已經排到3年以後。
2CV的很多設計在當時是很前衛的。因為30年代主導設計的工程師André Lefèbvre有賽車經驗,特地在2CV上採用了四輪獨立懸掛,同時懸掛很軟且行程很長,而且還可以自動根據承重進行調節,所以貼服性,爛路的舒適性和通過性,裝載能力都得到了保證。這款車被認為是極簡主義的代表,結合了直白的外觀和實用至上的功能和工程設計。
向後開的前門和向上翻折打開的車窗都讓這款車顯得很有個性。
雷諾4
戰後法國另一款大獲成功的國民小車是雷諾針對2CV推出的競品車型雷諾4,1961年推出,車長更短,只有3.66米,同樣是兩廂車,但採用了掀背設計,後備廂使用更為靈活,而且排量更大。雷諾4採用中置前驅,兩個版本R3和R4分別採用603cc和747cc的4缸發動機,達到3徵稅馬力和4徵稅馬力,實際輸出為22.5和32馬力,不再像2CV一樣有極度乏力的問題。這款車後來銷售超過8百萬輛,甚至比2CV更為成功。正是在這款車的帶動下,法國在60年代能夠徹底進入汽車社會。
德國篇:
大眾甲殼蟲
德國汽車工業起步相當早,梅賽德斯·賓士和奧迪的前身都在19世紀就已經成立。然而在20世紀早期,德國汽車工業的規模卻一直比較小,限於生產少量豪華轎車。到20年代中後期,德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仍然只有5輛,只有英法的四分之一不到,遠遠沒有摸到汽車社會的邊。
1933年,新成立的納粹政府開始了推進工業化的計劃。希特勒認為,普及汽車對於提高德國人民生活水平,保證納粹政權的合法性都至關重要,於是提出了「人民汽車」的計劃,鼓勵各個德國汽車廠商生產售價僅為990帝國馬克(合今天人民幣2.7萬元,差不多是當時摩托車的價格)的經濟型轎車,能夠運送兩個成人和三個小孩以100公里/時的時速在第三帝國新建的高速公路網上行駛,同時百公里油耗低於7升。當時德國的平均工資是每周32馬克,所以希特勒提出的口號是「Five marks a week you must put aside, if you want to drive your own car",即「每周存5馬克,就能開上自己的車」。
因為當時德國主要的汽車廠商都認為不可能以如此低的成本生產這樣一台汽車,希特勒找來了一直為戴姆勒公司設計高性能汽車,但致力於開發一台廉價小車的費迪南德·保時捷。在希特勒的指示下,費迪南德·保時捷完成了代號為Typ 60的原型設計,長4.08米,寬1.54米,重800kg,後置後驅結構,採用四速聯合傳動器和995cc風冷水平對置四缸發動機,輸出25馬力,車身採用流線型,而且水密性很好,甚至能夠在水面上漂浮。
甲殼蟲的後置發動機的進排氣圖示
保時捷在設計這款車的時候大量參考了捷克的Tatra V570的設計,以至於1965年大眾公司還為知識產權盜用向Tatra公司支付了1百萬德國馬克的賠款。下圖為Tatra V570
這之後納粹政府專門為了生產該車,成立了國有企業Volkswagen,也就是大眾汽車,並在1939年開始以VW 30為名小規模生產這款車。但二戰的到來使得VW 30一直沒有大批量生產。基於它的設計,大眾也開發了軍用越野車Kübelwagen和兩棲車輛Schwimmwagen,成為戰時主要生產的產品。
戰後,盟軍為了避免德國軍國主義再度對世界造成巨大破壞,對德國執行「去工業化」,納粹背景的大眾汽車首當其衝,原本計劃被拆解後運送到英國。然而幸運的是,當時所有的英國汽車公司都認為大眾的技術和甲殼蟲的設計已非常落後,「甚至達不到汽車最基本的技術要求」,「對於一般的消費者很沒有吸引力」,「製造這款車銷售會使得企業無法盈利」。於是大眾公司沒有被拆解,而是經過當時英軍派駐的領導人Ivan Hirst的撮合下,轉而為英軍生產被改名為Typ 1的VW 30,因為它圓滾滾的形狀,這時候也開始被昵稱為「甲殼蟲」。1949年,大眾領導人變為前歐寶經理Heinz Nordhoff,在他的帶領下,甲殼蟲的產量迅速擴大,到1955年第100萬輛甲殼蟲就已經下線。當時的甲殼蟲售價只有4000德國馬克,相當於今天的6萬元人民幣,雖然比同時期的2CV和菲亞特500要貴y,但製造工藝和性能都要強的多。到1956年,甲殼蟲裝載的發動機排量已經上升到1.2L,最大輸出提高到33馬力,0-100公里加速27.5秒,極速115公里/時,是少有的適合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小型汽車。
1960年的VW 1200 cabriolet
甲殼蟲在德國以外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歐洲的很多國家,甲殼蟲都成為過銷量冠軍,甚至後置後驅的設計因為它而成為潮流,1946年只有2.6%的歐洲車採用後置後驅,到1956年達到了26.6%。直到Mini出現後,才被前置前驅的設計取代。巴西,墨西哥,澳大利亞都在本地生產大眾甲殼蟲,其中在墨西哥尤為成功,甚至一直生產到2003年。在90年前後墨西哥政府還跟大眾公司達成協議,將甲殼蟲的售價與最低工資掛鉤,以能保證讓最底層的墨西哥工人開得起車。
義大利篇:
菲亞特500
相比英法德,義大利一直相對貧窮而落後。然而二戰後整個西歐在馬歇爾計劃之下迅速復興,義大利的國民收入也迅速增長,到50年代後半期已經達到了法國德國在1929年大蕭條之前的水平,迎來了汽車社會的曙光。而也正是這樣的背景,鑄就了另一款經典的國民小車,菲亞特500。
菲亞特生產微車的歷史很長,早在二站前,菲亞特就曾推出名為菲亞特500 topolino的微車,但受限於當時普通義大利人收入太低,這款車並沒有流行。
相比老500,戰後推出的也被稱為「Nuova」的新500模仿了甲殼蟲後置後驅的結構,設計更為緊湊,雖然車長更短只有不到3米,車重只有499kg,但內空間更大,可以乘坐4人。它採用475cc直列2缸發動機,動力輸出跟2CV一樣也比較寒酸,只有9馬力。但售價也一樣便宜,上市時只要49萬義大利里拉,合今天人民幣也是4.3萬元左右,完全能被當時的普通義大利人承受。而因為菲亞特500相比2CV身材更小,也就更適合更為狹窄的義大利城市。到1975年停產為止,500共銷售了389萬輛。
空間更大的旅行版菲亞特500 Giardiniera
附表:西歐5國1970年代後的千人汽車保有量
下期將會跟大家聊聊日本和西班牙的國民小車,敬請期待!
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音樂大師匯聚之地,德國音樂地圖
※《德語課》:堤壩上的風
※I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聖誕集市的那些事
※如果納粹不宣揚種族主義,能達到歷史程度的凝聚力嗎?分別在排猶,擴張和戰鬥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