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in Call和The Big Short
此前我已經看了三遍Margin Call。然後昨天看了The Big Short,覺得Margin Call有點單薄(只是相較之下,MC本身還是很好的)。
Margin Call拍的是人,每個角色背後都是一類人:優等生,年輕,沒見過世面,對花花世界、金錢、地位都很嚮往很好奇的Seth;可以和金錢與工作同時保持投入和理性距離,懂得把自己智慧發揮到最大價值的Peter和Eric Dale;聰明人,享樂者Will;重感情,有道德底線,很有能力但對工作其實沒那麼看重的Sam;工作已經與人格融為一體,無情即是殺器,所以才能做到高層位置的Jared和John Tuld。
你甚至可以把他們對應到身邊的一些人,以及自己。
金融界就是這些人的小社會,經過風險崩盤事件的試煉,不同人的本質暴露無遺。電影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不同的人,原來他對一件事會採取這樣的行動,原來他對工作和生活有這樣的權衡,原來他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原來他的內心是這樣。
所以,我對Margin Call的評價遠遠高於一部僅僅拍金融危機的劇情片,這是一部群像。
為什麼說跟The Big Short比會顯得單薄,因為The Big Short實在太豐富了。它拍的也是群像,拍的卻是獨一無二的人,完全無法將其歸類。Margin Call我看了三遍,其中體現人物性格的細節植入其實很明顯,也很典型化,多看一遍並沒什麼新的收穫。The Big Short目前只看了一遍,但對其中一些細節會反覆回味:
Michael是獨眼,在辦公室打架子鼓發泄,妻子是在交友網站上相親然後結婚,原因只是她看上他「honest」,從他桌上一閃而過的照片可知妻子是收入地位較低的亞裔。
Mark Baum的「I love my job. I hate my job. Is it because I hate my job so I love my job?」。還有他與妻子的溝通,不斷閃回的親人自殺的陰影。在了解CDO是什麼的時候他面紅耳赤激烈地連環提問,經濟馬上就要崩塌的危機下他看不慣大家仍滿足於自己的光鮮,直到對方最後甩了一句:「你知道我身價多少嗎?」,Mark氣得差點掀桌子然後走掉。
Charlie和Jamie最後去找在做記者的老同學想曝光大銀行rating作弊的醜聞,老同學在大學時就很是圓滑,現在更是八面玲瓏當然不幹,最後離開時還數落了Jamie一句:「現在還跟你媽一起住呢吧?」
……
一定要多看幾遍,還有很多值得琢磨的細節要去發現。整部片子是一個巨大的analogy。首先它是由一個個很小的analogy組成的,將一個個複雜的金融術語轉換成生活語言:性感女星Margot Robbie在泡泡浴中解釋什麼是次貸,著名廚師Anthony Bourdain用料理方法解釋什麼是CDO,明星Selena Gomez在賭場解釋什麼是synthetic CDO。他們在影片中客串飾演自己。
Margot Robbie
Anthony BourdainSelena Gomez
宏觀的analogy,則是用大銀行、金融從業者的表現,映射了對整個社會在金錢與利益累積起來時產生的浮躁。光是配樂就用了Gorillaz的Feel Good Inc.、歌劇魅影主題曲、還有一些紙醉金迷的MV的剪輯。事件本身和流行文化雜糅起來的衝擊感,帶來對整體經濟和文化的反思。而「大空頭」的概念本身,就是對此的憤怒、不滿、一針見血的指責和戳穿。
一部表演出來的紀錄片。時不時還會打破次元壁讓演員和觀眾直接對話。將繁多的碎片用音樂的韻律和節奏感拼湊起來,像有力的海浪在翻湧、在流動。它是詩意的。
最初朋友推薦我這部新片(我倆都沒看過),說裡面有Brad Pitt,搞得我很想看。結果電影演到一個小時了連半個Brad Pitt的影子都沒見到,直到影片結束,Brad Pitt出現了也就5分鐘。可是一旦進入劇情,就已經完全不關心Brad Pitt。
兩部都是講次貸危機的電影,卻遠不止拍金融,而是透過金融世界,讓人更理解人的內心以及自己面對的世界。
(另附:The Big Short Complete Soundtrack List)
推薦閱讀:
※《獵場》李強用袁昆詮釋「一本正經的歪門邪道」
※關於肥嘟嘟看電影專欄的一些想法和打算
※同為跨種族糾葛,為什麼我愛《美人魚》遠超《瘋狂動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