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頭》-- 先告訴你電影怎麼好,再來那次危機的你問我答

2008年的次貸危機已經被多次搬上熒幕,從文藝界的左翼紀錄片《監守自盜》,到HBO講述政府救市的紀實故事片《大而不倒》,還有影射高盛在崩盤前夜火線甩賣的《利益風暴》,分別從不同角度把這場危機呈現給了觀眾,可謂是相當全面,留給後來者的空白已經不多。然而《大空頭》還是找到了一個新角度, 並且拍攝的十足地帶感和過癮。

這個新角度,就是準確預見危機的洞察者們。他們通過做空,在這場危機中危機中大賺了一筆。很多人罵他們是發國難財的無恥之徒,但也有不少人認為他們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真天才。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邁克爾,一個靠重金屬搖滾把自己和笨蛋們隔絕的醫學博士,最早發現問題所在;瑞恩?高斯林飾演的傑拉德,一個巧舌如簧的衍生品銷售者,四處兜售的產品卻是押注自己的東家要垮;史蒂夫?卡瑞爾飾演的馬克?鮑姆,待人無禮的基金經理,卻嫉惡如仇,且腳踏實地;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本,一個厭惡金融的歸隱高人,但在背後支持著兩個敏銳的年輕人。

這些優秀的演員,讓角色個個精彩紛呈,閃耀可愛。四路人馬帶著自己的小弟們,以敏銳的數字洞察力,在上自政府大銀行,下至混混脫衣舞女的這場愚蠢的狂歡中,逆流而上。他們慧眼獨具,卻沒人認可他們,隨著市場狂歡他們的做空不斷虧損,老闆咒罵,客戶撤資,同僚譏笑,自我懷疑。當最後危機已現,和他們對賭的投行們大廈將傾,他們大賺一筆的同時,給那些自大固執的人們狠狠的一記耳光。這些不修邊幅的真正金融精英們,絕頂聰明,壓力也大,沒時間也沒耐心跟你和顏悅色,所以滿口髒話,卻帶著十足的幽默感,絕非西裝革履出入高樓,自以為是精英的那批庸人。

除了展現這幾個人的不同凡響,影片後半段都著力於這幾個人在苦等崩盤中的壓力與艱難。他們慧眼獨具,卻沒人認可他們,隨著市場狂歡他們的做空不斷虧損,老闆咒罵,客戶撤資,同僚譏笑,自我懷疑。當最後危機已現,和他們對賭的投行們大廈將傾,他們又忙不迭四處尋找辦法把手中的CDS賣掉,以防它們隨著投行倒閉而成為廢紙。他們的確是遊走在風口浪尖的人物。

這部電影也沒有將視角局限於華爾街的辦公室里。我們跟隨片中角色南下實地考察,親臨空蕩蕭條的小區,接觸隨手房貸的貸款人,訪問手握5套房的脫衣舞女;最令人激動的是他們參加從業狂歡者的大會,讓看破者和愚蠢的狂歡者正面對決,發現交易對手們比自己蠢太多之後,他們吃了定心丸。信息不對稱,是悶聲發大財最重要的要素。這一切,讓我們得以從各個側面看到這場發展中的危機的全貌。

當然,在危機發生的當時,這其中的血雨腥風,老百姓們卻都被蒙在鼓裡。影片也在劇情發展的同時,有意穿插了同時期發生的耳熟能詳的社會新聞,來反映人們對災難發酵的一無所知。金融市場的繁榮與衰敗是一個又一個的周期,片尾字幕里,CDO改頭換面再度登場,似乎預示著普羅大眾將再度為無妄之災埋單的不幸命運。

這場危機已經過去七年,多數人的傷痕已漸平復。因此電影能夠以一種辛辣幽默的態度來回顧歷史,用凌厲快速的剪輯讓故事更精彩激烈,用性格突出的角色反襯大多數人的愚昧。為了讓觀眾更容易地投入劇情,電影還打破攝影機的窗戶紙,讓角色時不時對著鏡頭直接講解。為了幫助觀眾戰勝金融知識壁壘的心理障礙,甚至讓名模、大廚、歌星這樣大家喜聞樂見的「局外人」來講解,拉近了與觀眾距離,讓我們看到:這是一部真誠地想讓你搞懂發生了什麼,而不是故弄玄虛堆砌術語的金融紀實電影。

如果你還是不大明白,這裡我再簡單介紹一下。買房貸款,都理解吧。單個貸款數額小,風險區間大,就有人想到了把一批住房貸款的債權捆綁在一起當成債券賣給別人,這樣規模化降低了交易成本,還分散了風險,這叫MBS。漸漸地,信用良好的貸款都打包賣掉了,只好打信用不好的貸款的主意了。不良貸款的MBS怎麼賣呢?聰明地銀行家們發明了CDO,就是把信用不好的貸款包裝成CDO,分成兩個tranche,A級tranche利息低,B級高,這整坨貸款中如有違約,B級先虧,B級虧完了再虧A級,然後分別賣給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B級的沒人要?我自己擔個保,然後找評級機構評個AAA,又是好產品開賣了!到後來不良貸款都用完了,那我們來賣CDO的CDO吧!就是把CDO當成貸款(本質的確是債券)來重組打包賣。子子孫孫無窮匱,五千萬的住房貸款,後面可能附著著20億的各種衍生品哦。這樣玩的問題是什麼呢,壓在好幾層下面的原始貸款里,有不良的會違約啊。當違約一多,最底層的債權錢收不回來,疊加在上面的所有債券就都完蛋了。當完蛋的那一刻到來,哪個倒霉蛋手裡捏著很多CDO,或者為CDO做了很多擔保,它就垮了,比如雷曼兄弟。另一方面,貸款違約,房子會被銀行沒收拍賣,增加了房市供給,壓低了房價。這樣的情況一多,本打算好好還貸的人一看,靠,我的房子的價值已經跌到還沒我未還貸款多,那我乾脆不還錢了,房子也不要啦。於是房子又被沒收進入房市,進一步壓低房價,最後房地產崩盤,很多人無家可歸。

幾位聰明地大空頭髮現了這些問題,於是找上各投行買一個叫CDS的東西。這東西名義上是個保險,也就是當投保對象的CDO沒事時,空頭們要付給投行保費,而當CDO崩盤時,投行要賠付給空頭們CDO的損失。然而這東西名為保險,實為做空。為什麼呢?因為這幾位空頭根本沒持有CDO啊。做個比喻,你給你的房子投保,房子燒了,你索賠,收益和損失對沖了。但是這房子不是你的,你卻為它買保險(受益人是你),還買100份,這不就是賭這房子會燒么?這本質就是做空CDO啊。在房市蒸蒸日上的日子,沒人覺得CDO會垮,於是CDS就是個白給錢的東西,投行當然樂意賣。直到大限將至,除了高盛回過神來,在崩盤前火線甩賣CDO還買了一大堆CDS(就是電影Margin Call講的故事),其他大銀行都狠狠吃了一記,甚至垮台。而幾位大空頭呢,笑到最後啦。你說,他們只有聰明和敏銳,有什麼過錯呢?做空者就像金融系統的啄木鳥一樣,能最快的發現問題所在,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

之後的故事,就是政府出手救市了,因為幾個大銀行(加上發行了無數CDS的保險公司AIG)太大了,倒了美國經濟就全垮了,無奈只能出手。最後還是納稅人的錢兜底。Too big to fail這部電影詳細講了這一過程,可作為本片的續集欣賞。

你問:怎麼會把錢貸給還不起的人呢?因為在熱火朝天的時代,貸款的債權轉手就能賣給銀行(它們再打包賣給投資者),我當時就能收回款加利息,最後還不起錢關我啥事?說到底,問題就出現在委託鏈條太長,做出貸款決定的人(貸款給還不起的人的人)和承擔風險的人(最後捏著CDO的投資者)隔了十幾層,責任和風險的分裂是災難的根由。

你問:投行怎麼會接盤或擔保爛貸款的CDO呢,為了手續費昏頭了嗎?他們看的是數據。這麼多貸款,雖然利息高,但違約率不高啊,好生意為什麼不做!為什麼違約率不高?因為貸款人為了貸出去錢,開創了浮動利率。借錢的人頭兩年付的利息很低,自然也不容易違約,然後利息再升高,就甩手走人了。隔了好幾層,沒人注意到這些了。而克里斯蒂安·貝爾的角色首先注意到了,並且發現浮動利率大規模上升會發生在2007年第二季度,他真的是很牛。而大公司(銀行)尾大不掉,要做出靈活的決策其實很困難。高盛在這一點上真是很牛。

你問:評級機構怎麼沒良心就評AAA呢?一是他們本質是盈利公司,收錢評級,評低了人家就找競爭對手(其他評級機構)去了。二是信息不對稱,他們手裡只有幾頁財務報告,只知道這銀行效益不錯,根本不知道CDO裡面是什麼玩意。

你問:政府監管哪裡去了?政府哪有投行腦子快啊。看不懂啊。你看片中的SEC員工還要給高盛投懷送抱呢。事實上,在這場全民的狂歡中,真正看出毛病的,只有片中的幾個聰明的大空頭。

你問:為什麼電影里很多住房貸款違約了,CDO價格還是居高不下,讓幾個大空頭抓狂?電影的解釋是投行們已經知道出問題了,只是死撐著想偷偷賣掉,同時買入CDS對沖甚至賺錢,這就構成欺詐了。現實情況未必如此,CDO的價格,都是由投行的數學模型決定的。模型太複雜有錯誤的時候,算出來的CDO價格就不能準確反映底下的貸款的情況。所以直到崩盤之前,CDO的價格也許都不會有大波動。

你問:那幾個大銀行是不是真該死?是他們玩脫了,但是他們也很慘啊(除了高盛),間接說明他們不是有意欺詐。但是他們玩脫了最後又得用納稅人的錢來救,是不爭的事實。

你問:那到底誰該負責,誰該坐牢?沒有人。這是計價模型失靈、委託鏈條過長、市場參與者非理性狂熱的共同結果,沒有人有明確的欺詐的證據。最關鍵的問題是too big to fail,那隻能救完再鼓勵分拆大銀行了。

那怎麼辦呢?加強監管咯。但加太強又會限制市場自由阻礙發展。發展緩慢,解除監管,玩脫崩盤,加強監管,這個循環一直沒斷,也是金融業的宿命。

這裡面的血雨腥風,我們小老百姓又怎麼知道呢?影片也在劇情發展的同時,有意穿插了當時同時發生的耳熟能詳的社會新聞,來反映普羅大眾對這個災難的發酵一無所知,卻要最後來埋單。

相關文章:

《大而不倒》-- 非文藝界視角來看金融危機 -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監守自盜》-- 文藝界圍攻華爾街,我來為華爾街洗地(講道理的) -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推薦閱讀:

國產CDS與背鍋俠
被危機驚醒的世界:五次重大金融危機造就了現代金融
鉤沉1910年的上海橡膠股災——一場撼動清王朝的金融危機
怎麼看待貨幣戰爭5中的描述?金融危機會很快在次到來么?

TAG:大空头电影 | 影视评论 | 金融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