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給航天界的啟示 ——寫在獵鷹九號火箭成功回收之際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鄭永春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航天發展的瓶頸在運載火箭,如何把一大堆很重的物體送入太空,一直是制約人類太空探索的難點。在大多數人的概念中,火箭就應該是一次性產品,點火之後一飛衝天,把航天器(衛星或飛船)送入預定軌道,火箭的使命就完成了。

然而,就在昨天,SpaceX成功實現獵鷹九號火箭回收,說明火箭重複利用的時代就要帶來了,這一消息在朋友圈快速傳播。

那麼,SpaceX是如何實現火箭回收的呢?對未來的航天格局會有什麼影響?又能對中國航天界帶來什麼啟示?

在喧鬧的背後,需要我們逐一冷靜分析。

連戰連敗,終獲成功

在獵鷹九號的第一級火箭實現成功回收之前,是一連串的失敗。

2015年1月10日,獵鷹九號在執行CRS-5發射任務時測試火箭回收技術。第一級火箭在發射後,落向大西洋上一艘駁船改裝的著陸平台,雖然準確地命中目標,但由於下降速度過快,導致火箭在甲板上發生爆炸。

2月12日,獵鷹九號在為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射深空氣候觀測站(DSCOVER)衛星時再次測試火箭回收技術。由於當時海上風浪很大,駁船被迫撤回,火箭雖然在海面上成功軟著陸,但最終落入水中。

4月14日,獵鷹九號在執行CRS-6發射任務時再次測試火箭回收技術。雖然一級火箭準確著陸在駁船甲板上,但由於橫向速度過大,火箭未能在甲板上穩穩站立,最終導致傾覆爆炸。

6月28日,獵鷹九號第三次嘗試海上回收火箭。但這次更慘,遭遇到了發射失敗,火箭以及給國際空間站運貨的飛船,統統在高空解體。

連戰連敗,SpaceX開始閉門思過,認真檢查每一個環節,改進設計方案。他們改進了發動機引擎和火箭的多級分離系統,並調整了燃料配方。

在此期間,美國另一家民營航天企業藍色起源公司的新謝潑德火箭實現了回收。雖然,新謝潑德火箭只是一枚探空火箭,只是在地球大氣層內的亞軌道飛行,並沒有飛出地球大氣層,也沒有發射航天器的能力,只適用於開展商業太空旅遊體驗。但相關輿論給了SpaceX很大的壓力。

閉關半年之後的12月22日,趕在聖誕節這一西方人最重要的節日之前。SpaceX再次測試火箭回收技術,終獲成功。

這是獵鷹九號的第20次飛行,也是設計方案升級後的第一次飛行。經歷了重重失敗之後,所有人終於可以安心回家過新年了。

火箭成功發射,起飛後1分13秒,推進達到1馬赫;

1分24秒,火箭達到最大動壓;

2分20秒,火箭第一級關機;

2分24秒,火箭多級分離;

2分35秒,第二級火箭點火;

2分55秒,火箭整流罩分離;

4分鐘左右,第一級火箭返回飛行點火;

8分鐘左右,第一級火箭再次點火,火箭再入地球大氣層;

9分40秒,第一級火箭穩穩站立在發射場附近的陸上著陸平台,火箭回收成功。

可回收火箭究竟難在何處

可回收火箭究竟難在何處?

難就難在十分複雜的電子系統上。電子系統是火箭的大腦,由遍布箭體的各種感測器獲取火箭飛行的各種參數,然後通過信息匯總、計算,及時調整飛行方案,這一過程類似大腦的思考和決策過程。通過各種控制部件,執行指令,這一過程類似大腦控制我們身體上的各種運動器官。

獵鷹九號火箭實現成功回收,足以證明該型火箭的電子系統十分強大。

獵鷹九號的第一級火箭共有九台發動機,發射的時候九台發動機一起點火,用大推力使火箭擺脫地球引力升空。而在回收著陸的時候,獵鷹九號關閉其中的六台發動機,只剩三台繼續工作。而且,這剩下的三台發動機的推力是精確可調的,這樣才能使龐大身軀的火箭在剛剛著地時的速度基本為零,平穩地降落在平台上。

獵鷹火箭要實現平穩著陸,成功回收,可以調節推力的火箭發動機是成功的關鍵。要實現發動機推力可調,就需要改變燃燒室、燃料泵等的設計,實時調節發動機內部的溫度和壓力,並調節燃料的流量。這種大推力的可調發動機既要用於火箭發射階段,又要用於回收時的減速反推。相當於一個人既要獲得世界舉重冠軍,又要能幹十分靈巧的繡花針,實際上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一旦實現發動機推力可調,就可以實現火箭的定時、定點入軌,相當於給火箭安裝了油門,可以實現與其他航天器的快速交會對接。

新一代運載火箭究竟新在何處

隨著航天運輸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的運載火箭已經到了不得不更新換代的階段。當前,世界各航天大國正在致力於研發新一代運載火箭,將採用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材料,實現降低成本、提高可能性、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目標。

那麼,所謂新一代火箭,究竟新在何處?

縱觀世界各航天大國,俄羅斯正在致力於研製安加拉系列火箭(Angara),這是一個全新的火箭家族,由俄羅斯聯合火箭航天集團公司研發。通過捆綁式的多個通用火箭模塊,安加拉火箭可以根據需要組合出不同推力的火箭,火箭推力從2噸到75噸不等,可以適應不同運載重量的航天發射需要。安加拉系列火箭研發成功後,將取代現在的虎嘯號火箭和質子號火箭,成為未來俄羅斯航天運輸的主力。2014年12月23號,「安加拉-A5」型火箭在普列謝茨克發射,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美國正在研發的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paceLaunchSystem),號稱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運載火箭系統,巨型發動機的長度達54米,運載能力超過130噸,在未來的載人登陸火星和載人深空探索中將發揮關鍵作用。2015年3月11日,「太空發射系統」進行了試驗性發射,整個過程非常成功。根據規劃,「太空發射系統」火箭的首次正式發射將於2017年進行。

歐洲致力於研發新的阿麗亞娜6型火箭(Ariane6),以取代現有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計劃於2020年進行首次發射,2021年發射次數增加到4次,2023年開始年發射次數增加到11次。

日本在H-IIA運載火箭成功率大大提高之後,正在研製H-X新一代火箭,該火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將使用液氫液氧作為燃料的火箭發動機,並研製固體燃料助推器,通過採用前沿技術,實現航天運輸的低成本和高可靠。

與上述政府支持的重型運載火箭相比,SpaceX作為一家民營航天企業,成功地改變了航天高大上的特點,大大降低了進入太空的成本,使航天越來越平民化,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都可以接觸到航天,這給傳統航天業帶來的改變一定是顛覆性的。

SpaceX的成功對航天業有何影響

雖然火箭可回收,與汽車可加油還是有相當差異的。畢竟那麼龐大的一個物體經過了高速飛行,經歷了高溫燃燒,有些部件是無法重複利用的。但確確實實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至少價值數百萬、上千萬美元的發動機不再是一次性的,可以回收再次利用。

獵鷹九號火箭的標準發射費用為5400萬美元,而中國的長征三號乙火箭在海外報價的發射費用也在6000萬美元以上,所以即便不回收,獵鷹九號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便宜的發射工具。

這次,獵鷹九號的成功回收更是讓很多外行人感嘆,廉價航天時代即將來臨。

記得前段時間獵鷹火箭連連失敗的時候,航天界有人嘲笑馬斯克,說航天是需要積累的,不是誰都能搞的。現在,獵鷹九號的成功回收是對這些嘲諷最好的回應。

SpaceX的成功不僅在於技術的先進性,更在於採用了不同於傳統航天業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傳統航天業往往採用研發模式,每一枚火箭都需要設計、生產、測試等等,不僅環節複雜,而且大大增加了生產周期和生產成本,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每一次設計都會有新的風險,導致可靠性不夠穩定。

SpaceX由於採用了商業化發展的方式,所有的軟硬體均在它的控制範圍內,不存在外包環節,所以造火箭和飛船就類似於我們造洗衣機和冰箱,全程質量可控。他們在航天領域率先實踐流水線化的生產模式,只要一次成功,便可以次次成功,並通過大規模生產,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雖然也會存在一定的故障率和次品率,但不存在重新研發的風險。

SpaceX作為一家民營航天企業,十分注重成本和質量控制。由於採用了商業化模式,很多產品都會盡量按照批次生產和採購,也都會儘可能地回收利用。之前的每一次失敗,實際上都是在進行相關的技術測試,然後改進方案,並非我們想像的是在燒錢。

而反觀傳統航天業,一直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雖然頂著高大上的光環,但其內部照樣會面臨很多體制機制問題,阻礙技術創新。由於缺少外部競爭,問題逐漸積累,改革十分艱難。這也是美國政府不遺餘力扶持民營航天的原因之一,他們要給自己扶持競爭對手,讓外部壓力增大,才能觸動內部僵化的利益格局。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中國航天領域一直是我們的驕傲,但這種驕傲更多局限在國土之內,航天發展在對國民經濟推動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中國的高鐵和核電,已經大踏步走出國門,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用中國人的智慧,掙全世界的錢。在這一點上,中國航天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某種程度上,航天要向高鐵和核電學習,只有大進大出,充分開放和競爭,經歷市場風雨的洗禮,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喬布斯一個人和他領導研發的智能手機,使手機從單純的通信工具變成了一台微型電腦,成為了個人生活和娛樂中心,更顛覆了傳統手機行業的格局。馬斯克一個人和他領導研發的可回收火箭,對航天業的影響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或許也將改變整個航天業的發展格局。這一點,需要中國航天界引起足夠的重視。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移動端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一塊電池用半個世紀,遨遊宇宙就靠它了
「智」解交通:今天你堵了嗎
挑戰馬拉松,你夠「格」嗎?
腫瘤康復—與醫生聯手戰勝乳腺癌
人面「獸」心時代即將來臨?細談異種器官移植

TAG:中国科普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