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真容 - 14:「水之北為陽」的真正謎底
《春秋穀梁傳》指出:「山之南、水之北」為陽,相對應地,《說文解字》說「山之北、水之南」為陰。這個定義在古地名中有最顯著的表現,尤其是關於「水之南北」與陰陽的配屬。這也難怪,因為古人的聚居點大多位於河岸邊。比如洛陽、漢陽、汾陽、濮陽、沁陽、瀋陽、遼陽等等城市,都因為位於河流北岸而得名,同理,江陰、淮陰等等則位於河流南岸。這種「水北為陽」的規則並不限於河流,比如山東有海陽縣,因位於黃海北岸而得名。
上圖:山東省海陽縣的位置有沒有「海陰縣」呢?歷史上曾經有過。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派軍南征中南半島的林邑國,後來在佔領的林邑故地設立了海陰郡(今越南承天省廣田縣)。它的位置如下圖所示,顯然因位於海的南岸而得名。上圖:隋-海陰郡的位置(今越南承天省廣田縣)「水之北為陽,南為陰」這個規則雖然應用廣泛,但其內在邏輯卻不像山之南北那樣容易理解。古籍中也沒有明確的解釋,大概對古人來講,這個邏輯就像「山之南為陽,北為陰」一樣的顯而易見,根本無需解釋。但這就苦了「書缺有間」的現代人,於是就有了種種詮釋的努力。比如在知乎的這個問題 「為什麼水北為陽,水南為陰? - 文化」 下面的許多回答。
上圖:來自 @豆子 的回答豆子 答過的問題上圖概括了目前最被認可的答案,它的意思是「陡峭的河岸會遮蔽陽光,在河面的南緣留下陰影,所以水之南為陰、水之北為陽」。這個解釋對不對呢?我們覺著這裡有很多問題。
首先,海岸多是平緩的沙灘,所以這個解釋顯然不適用於「海陽縣」和「海陰郡」的例子。
其次,即使是河岸,是不是如圖中那個樣子的呢?我們來看幾張典型的河床剖面圖。
天然形成的河流,其河床剖面絕大多數是上圖中所示的「漏斗」狀。陡峭直立的河岸,只在局部地段有存在的可能。由於土壤自重產生的側壓力,陡峭河岸一般會逐步塌落成緩坡。
再其次,即使有陡峭河岸,要產生這個陰影,還需要河流是東西走向的。你可能以為這個條件對中國東部來講很容易滿足,其實不然。比如說黃河,來看看這張古黃河河道變遷圖。
原來,上古時代的黃河在天津附近入海,它在中國東部基本是一條向北流的河。即使宏觀上東西流向的天然河道,在大比例尺的地圖上看,也是曲折蜿蜒的。另外還有同學提到科里奧利力(地轉偏向力,Coriolis force)下北半球的沖刷右岸的現象,據此認為南岸容易被沖刷。這種現象無疑是存在的,但恰恰與河道細節的東西走向相齬齟,從而形成所謂南岸陰影的一個悖論。
地球表面是球面,在不同緯度上,自轉的線速度是不同的。轉換到平面體系里,這個速度差導致一個慣性力,即科里奧利力。很顯然,對北半球的南北走向(垂直於緯度線)的河流它有沖刷右岸的作用,即北流河沖刷東岸,南流河沖刷西岸。比如,向北流入北冰洋的西伯利亞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的東岸沖刷較強烈,故相對陡峭。但對東西流向的直線河道卻沒有這方面影響。當然天然河流不可能是筆直的,河道的曲折導致科里奧利力對向東流的河有沖刷廣義的南岸的作用,其原因還是河道彎曲處的局部南北流向。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我們看到,如果說南岸確實易被沖刷的話,那是因為它是局部彎曲處的東岸或者西岸。即使形成陡峭河岸,也不能在南方射來的陽光下形成陰影。也就是說,形成南岸陰影所必須的兩個條件:1.陡峭的南岸;2.東西走向的河道,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
還有的解釋認為南岸的樹木會遮蔽陽光,南岸的山嶺會遮蔽陽光等等,都欠缺一點宏觀性或者普適性。尤其後者實際上是用「山之北為陰」來重複解釋「水之南為陰」。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南岸陰影說」的說服力不強。
古人這個信念,必是基於一種顯而易見、堂皇正大、無可辯駁的邏輯。非如此,古代先民也不會對它奉之如圭臬。他們的思維樸素而直接,他們只接受看得見摸得著的普適自然現實。某種孤立的、局部的、或者基於委屈迂迴的推演過程的「規律」,只是後人的比附和「發明」,很難成為質樸的先民的信條。
我們甚至可以斷言,山之南北、水之南北與陰陽的這個對應,就是上古時期華夏先民從生活經驗中總結出的一條自然規律,用大白話可以表達為:太陽總在山之南,太陽總在水之北!
對,您沒看錯,就是如此。那麼這後半部分怎麼可能成立呢?以地上之水而言,當然不可解。但是以上古的「天上之海」的觀念為背景,這其中的邏輯簡直就是現成的,天衣無縫。讀者不妨再看看天空之海的這幾張圖片,或者回顧一下前面所展示的任何一張天空之海的圖片。
這些照片都是面朝北拍攝的。在北方夜空中浮現的夜光雲造成的「天空之海」,其北緣最接近地平線之下的太陽,因而較為明亮;而其南緣則遠離太陽、較為晦暗。對於每個晚上都面對此景的上古先民而言,「太陽總是在水的北面」的這個邏輯是不需要解釋的。「水之北為陽,南為陰」這個規律與山之南北與陰陽的關係是對稱的,而且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夜晚,一個在白晝;在高緯度地區,夜晚太陽在「水之北」自西北向東北運行,白晝太陽在山之南從東南向西南運行。兩個規律是多麼完美的多重對稱的結構啊!
對完美秩序的偏愛大概是人性的一部分,因而這個山「水」與陰陽的對稱結構的偉大規律得到了華夏先民特別的重視。並念茲在茲,口耳相傳,傳諸子孫,百世不絕,一直流傳到許慎的時代。但後人們顯然已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說到這兒,「水之北為陽」的來歷問題講完了,但還有幾句題外話。中國地名中「陽」字明顯比「陰」字更多見,因為中國古人更喜歡在河流的北岸紮營。比如許宏教授指出在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區--伊洛盆地有五大都邑: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偃師商城、二里頭遺址,它們都位於古洛河的北岸,邙山的南側,見下圖,圖中的二里頭遺址位於現代洛河的南岸,是古洛河向北改道造成的 [1]。
上圖:伊洛盆地的五大都邑。(來自[1],p107)
喜歡在北岸建立定居點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當與華夏先民的葬俗有關。《禮記-檀弓上》記載》:「葬必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
就是說:「人死了要埋在城北,頭向北安放,這是夏商周三代以來通行的葬儀」。上述五大都邑,都南臨古洛河、北倚邙山。所以邙山就是歷代墓地集中之所。唐代詩人沈佺期有《邙山》詩: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
因河道一方總是在地勢相對低洼的方向,那裡不適宜葬人,所以選址要盡量避免河道位於居住地的北方。這應是古城多在河流北岸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件事的原因還與上古時代關於「北方位」的其他觀念有關,因為與龍崇拜無關,我們把它留在後面的章節里再討論。
[1] 許宏,《何以中國》,三聯書店出版社,2014年。
推薦閱讀:
※41年前以色列特種兵的驚人表演:烏干達恩德培機場大營救
※扁舟記(六)
※算盤的往事
※4.文明之火——西亞
※安豐往事——龍鳳九年的素描與光
TAG: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