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想要自殺」—關注兒童抑鬱症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知我(KnowYourself)心理學科普創作團隊 陳紫嫣等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12歲的Sally寫信告訴網友,她好想死,她覺得沒有人喜歡自己,活著的感覺好絕望。暑假的時候,她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只是看看電視,事實上她拒絕聯繫她的朋友們。Sally晚上失眠,每天都擔心成績下降,擔心失去朋友。因為太累,她開始早上不願意起床,感到胃疼,並且擔心去學校後不知道要和誰說話。
經醫生診斷,Sally患有重性抑鬱障礙。
像Sally這樣的情況並非罕見。世界衛生組織於2014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抑鬱症在「青少年疾病及殘障」的致因排行中高居榜首。雖然各個地區的統計數據有差異,但整體而言,抑鬱症在兒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約有5%~12%。
兒童及青少年抑鬱症,可能比我們所想像的,要離我們更近。
什麼是兒童抑鬱症?
抑鬱症,或稱抑鬱障礙(Depressive Disorder),是包括重性抑鬱障礙(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和持續性抑鬱障礙(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等疾病在內的一系列精神障礙。對於這兩種在兒童中常見抑鬱症,我們來分別看一看他們的典型癥狀及表現。
1. 重性抑鬱障礙
(1)患重性抑鬱障礙的兒童,在至少連續兩周的時間裡,持續體驗抑鬱、悲傷的情緒。
這樣的心境變化,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也可能會表現為易怒、煩躁或不穩定情緒,而非悲傷、沮喪等。患者會對以往感興趣的事物提不起興趣,在想到這些事物時,也無法感覺愉快。
青少年的重性抑鬱還可能會有一些非典型的表現。他們無法因為即將到來的、令人愉悅的事情感到愉悅,卻可以在事情發生時體驗到愉悅的情緒。例如,一個喜歡吃披薩的孩子,如患有重性抑鬱障礙,可能在想到披薩的時候無法感到愉快,也不想去吃披薩,但如果給ta吃披薩,ta還是會吃得很開心。
除了心境的變化,和無法感覺愉快,兒童重性抑鬱障礙還可能有其他一些表現:食慾增加,並想吃某種特定的食物,或是沒什麼食慾;
(2)睡眠狀況的顯著變化,可能是嗜睡、失眠或睡眠紊亂;
(3)精力不足,總感覺疲憊、沒有精神,不願意去學校或出門玩;
(4)集中注意力有困難,可體現為成績下滑;
(5)身體運動靜不下來,或動作遲滯;
(6)無器質性病變的身體疼痛,如頭痛、胃痛等;
(7)感到自己無價值或有內疚感,對批評、拒絕及失敗非常敏感,或是有「我很醜」、「我不好」、「沒人喜歡我」等消極念頭,這一點在病狀突出的孩子的平時生活和學習中尤其常見;
(8)孤立自己,或與一群人(而非所有人)疏遠,如突然換一群朋友,或疏遠家人卻仍和朋友保持接觸。
(9)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患重性抑鬱障礙的孩子可能會反覆思考死亡,有自殺觀念、自殺計劃或自殺企圖。
2.持續性抑鬱障礙
患持續性抑鬱障礙的兒童,同樣會持續表現為易怒、情緒不穩,或感到心情抑鬱及悲觀,對什麼事情都興趣不高。雖然相較起重性抑鬱障礙,持續性抑鬱障礙的癥狀較輕,但其持續時間往往長達一年甚至更久。兒童持續性抑鬱障礙,也可能伴有其他一些表現。除與上文列出重性抑鬱障礙的癥狀相似、但程度較輕的癥狀之外,還可能有一些更為不明顯的表現,如在學校表現不佳、低自尊、和同伴日常交往有困難,等等。
兒童抑鬱症的風險因素
兒童及青少年患抑鬱症的風險因素,主要有不良情緒特質、基因遺傳、家庭環境影響這三方面來源。
從情緒特質的角度來看,較高水平的神經質(即比較容易感受到消極情感的性格特點)是一項主要的風險因素,特別是當這些孩子接觸到使人感到有壓力的事件的時候。
基因遺傳方面,一級血親(生父、生母、親兄弟姐妹)若有抑鬱症病史,則孩子也會有更高的患病風險。
不良的童年經歷、與父母分離或喪失親人等,是常見引起抑鬱症的環境風險因素。
另外,其它非抑鬱類精神障礙,或身體疾病,也可能會成為兒童抑鬱症,特別是重性抑鬱障礙的誘因。
如何治療兒童抑鬱症?
治療兒童抑鬱症,通常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案。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有人際關係療法(Interpersonal Therapy)和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等。藥物治療則通常是為了將大腦中的某些必需的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維持在正常水平,使癥狀得到緩解。
孩子可能患有抑鬱症,怎麼辦?
1.t作為家長,如果覺察到孩子有抑鬱症的一些臨床表現,應鼓勵孩子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帶孩子去醫院的精神科篩查及就診。如果放任不管,抑鬱症不僅不會自愈,更可能會極大危害孩子的健康,甚至引發生命危險。一旦確診,如果能儘早就醫,治療效果也會更好。
2.t如果孩子已確診患有抑鬱症,以下這些小建議,也許可以讓你更好地幫助及支持孩子。
(1)要認識到,抑鬱症是一種疾病。
抑鬱症不是誰的錯,也不是孩子的選擇。所以不必自責,也請不要責備孩子,不要覺得孩子生病讓你丟臉。
(2)家長很多時候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心理問題,總覺得這樣等於承認了自己作為一個家長的失敗。
這種不接納的態度,可能給孩子的心靈留下巨大的傷害。此時是孩子最需要家人支持的時候。不要對孩子說「你不要總感覺心情不好」這一類的話。心情不是孩子能夠選擇的。
(3)接受孩子和ta的抑鬱症。
有很多事情,兒童及青少年可能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因為他們擔心會惹父母生氣,或是讓父母擔心。所以,和孩子進行溝通,讓ta知道他們所說的可以被接納。
(4)經常和孩子說說話,但要尊重孩子的舒適圈。
討論抑鬱症和自己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抑鬱症中的他們,也可能會不想說話。所以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你在那裡,願意為ta提供支持,願意傾聽ta。不要讓孩子有必須參與對話和回應的壓力。
(5)傾聽孩子,而非教育ta。
當你想要指正孩子的想法,或對孩子的做法下判斷時,請忍住。最好避免給出任何建議,更不要給他們的想法或做法下結論。
(6)不要害怕談論自殺。
和孩子談論自殺,並不會將這個想法「植入」ta的腦海。如果ta已經有自殺觀念或企圖,談論這件事對ta來說會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而如果ta之前沒有想過要自殺,以後一旦ta有自殺的念頭,ta會更願意談到這個話題。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移動端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台灣高雄地震:地震預警知多少
※原子的「比薩斜塔實驗」——微觀世界的弱等效原理檢驗
※「隆詩戀」木蘭定情!深扒為什麼花開正艷是木蘭
※進入另一個世界:虛擬現實技術
※盤點「奇葩」諾獎得主
TAG:中国科普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