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科學傳播那些事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在中科院「SELF格致論道」公益講壇2015年度大會上,有著近十年科普工作實踐和觀察經歷的資深科普人馬強,向大家講述了四個科普人平凡又感動的小故事,分享了他對國內科學普及和教育的現狀的深入見解與思考。今天,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科學傳播的那些事兒吧。
科學傳播是造船?
很多人可能都不太清楚科學傳播的概念,馬強也遇到過這樣的尷尬。有一次馬強去外地出差,當時負責接待他的一位先生詢問他的單位,馬強自豪的表明自己是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的,結果,令人瞠目結舌的是,該先生說道「你們中科院不是搞科學研究的嗎?怎麼還造船?」這個笑話讓馬強深深地意識到科學傳播的概念還遠沒有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上生根發芽,科普人還任重道遠。其實科學傳播就是一般人說的科學普及,簡稱科普。
馬強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學的都是法律,但是卻在科學傳播這個領域工作努力了將近十年之久,可以說,他見證了這些年中國科學傳播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
在科普剛剛起步的年代,馬強和同事們的職業是黯淡的。對於馬強來說,一方面專業不對口。另一方面,中國科學院科研主力軍熠熠發光,而做科學傳播是相對比較邊緣的職業。再者,各個研究所各個機構對科學傳播這個工作不是特別重視。這些困難都使得當年馬強的工作舉步維艱。
2004年馬強承擔第一項比較重要的工作,即北京公眾科學日,這個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的前身。在那個年代,活動的形式還比較單一,不是講座就是參觀。傳播的渠道也相對比較匱乏,一方面是報紙,另外一方面是門戶網站。而當時的門戶網站並不看好這個活動,所以基本上傳播渠道是死的。活動開始前一周,馬強和同事們發現報名的人數竟然不足50人,這樣慘淡的情況必然會在部分研究所產生負面的情緒,而負面情緒傳播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使馬強組織的活動「出師未捷身先死」。在百般無奈之下,馬強和同事們主動出擊,來到北京交通大學推銷活動。由於活動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品牌,談判雙方博弈是很不對稱的。當時學生會主席要求提供車,縱然馬強他們經費不足,仍然堅持滿足要求。後來又有一個學校提出中午管飯的問題,他們也做到了。就是在這種勉力支撐的情況下,北京公眾科學日開始了。
北京公眾科學日活動
發展到今天,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已經成為一個品牌。在今年中科院第十一屆公眾科學日上,中關村自動化所的現場人山人海。當時一個家長領著孩子參加活動,看到馬強的工作牌時,他說了一句感動馬強至深的話,「你們活動辦得真好」。這一句話很簡單,卻讓馬強的內心感受到了巨大的溫暖。因為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被認可是工作能給予人的最大幸福。馬強也一樣,多年來勤勤懇懇的工作終於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份堅持終於給予了他回報。
這是馬強分享的第一個故事,他想告訴我們不管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堅守、堅持、付出總會有所收穫。其實在我看來,科學傳播活動何嘗不是在造船,只不過科普人造的是一艘為人們指引方向的船,是一艘載著人們理想的船,是一艘有著長遠效益的船。
老科學家的信仰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可愛又讓人敬仰的老科學家。
2008年,馬強認識了一位中國科學院的退休老太太,她就是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的創立者。老太太向馬強講述了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的經歷。這個團有著非常嚴格的准入標準,無論你以前是多大的領導,有多麼重要的學術成果,在學術圈是多麼德高望重,都必須遵循演講團的遊戲規則,接受演講團的培訓,最終還要到聽眾之間試講。正是因為這些嚴格的准入制度,才保證了每一個團員都是精兵強將。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點感動了馬強。為了不給組織活動的單位添麻煩,團內的每個成員都簽署了生死狀,如果某一個團員在講台上發生了意外則責任自負。從1997年到今年,18年來他們走過中國很多城市,尤其是中國西部很多偏遠的地方,他們深入農村,深入了最基層。
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
老太太的講述給了馬強很大震撼,他想,老科學家們內心一定是有一個信仰的,那就是把科學的種子種在青少年的心中。他們的努力也許現在看不到什麼結果,但是馬強堅信在未來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這些科學種子一定能在青少年學生的內心不斷發芽成長,最終結出碩果。這個果實就是在未來人生道路上對科學的一種信仰。而這些老科學家們正是這些信仰的播種者。
通過這第二個故事,馬強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句話就是不管我們以後從事一個什麼樣的行業,我們一定要在內心深處給自己的信仰留下一點點空間,因為它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榜樣的力量
第三個故事講述了馬強和一個外國人的交往。
在中科院的日子能讓馬強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老外。這不,去年是中國科學院和馬普學會開展科研合作40周年,雙方聯合辦了「科學隧道」展覽。馬強作為中科院具體對外聯繫人跟德國的皮特博士負責工作的對接。他們的初次見面是在一個陽光很好的午後,皮特先生風度翩翩,平易近人,有著潔白的牙齒。不僅很有氣質,人還長得很帥。這是馬強對他的第一印象。
不過,隨著工作的深入,一方面由於語言有障礙,另一方面雙方工作背景、工作流程特別是工作觀念有些不同,產生了一些嚴重的衝突。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爭吵成為了郵件的主旋律,甚至有一次皮特直接發郵件到了馬強院領導那裡。馬強一度覺得這個德國人沒有什麼人情味,甚至開始厭煩他的呆板,厭煩他的過度程序化。
皮特在工作
事情的轉折出現在展覽前的一周。皮特乘飛機到達北京後,沒吃午飯而直奔活動現場,甚至都沒有來得及將行李箱放回賓館。他神采飛揚地為所有志願者介紹活動,並親自帶著學生在現場進行講解工作。這一刻,馬強對他肅然起敬,這樣敬業的品質看似平凡實則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除此之外,皮特在整個展覽布展的過程中都非常的嚴謹。讓馬強印象深刻的是在皮特現場指揮工人施工時,沒有一點點垃圾,並且非常安靜沒有一絲雜聲。甚至一個德國工人上洗手間的時候,都一定會把他的工具放在工具箱里擺放整齊。當時的馬強對皮特先生豎起了大拇指,皮特先生只是說,這是他的工作。
這次經歷讓馬強對皮特先生肅然起敬,也讓他明白不論從事什麼職業,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應該有榜樣,這個榜樣能夠一直引領我們不斷前行。
夢想之花常開
在中科院的工作也讓馬強有機會接觸到在常人看來比較怪異的人。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就有這樣一個人。他大學在北京念的中文系,畢業之後在北京做了兩年語文老師,結果發現這不是他喜歡的工作,於是他又考取了公務員。兩年的公務員生活讓他發覺這個工作更加令人討厭,於是他選擇去美國讀環境教育專業。歸國後,他的身影遍及深圳、上海、廣州,可是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安放他的靈魂。
有一次去西雙版納植物園旅遊,他對這個地方一見鍾情。他留了下來,這裡成為了他夢想開始的地方。白天研究一下環境教育,給各個遊客講植物知識,灌輸環保理念;下班之後在植物園的小路上看看夕陽觀觀鳥;晚上則抬頭看看燦爛的星空,回到自己辦公室開始他喜歡的寫作工作。他曾經跟馬強說過,因為西雙版納這個地方雨特別多,晚上寫作時,雨聲就是他最好的陪伴。當然他在這個地方也收穫了愛情。在一個喜歡的地方,既收穫了工作也收穫了愛情,馬強相信這樣的他是幸福的。
西雙版納植物園
這是馬強分享的第四個故事,他
想告訴我們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我們心裡一定要有夢想,因為追逐夢想是快樂的,即便近期實現不了,我們也可以離夢想更近一些,再近一些,直到實現它。
馬強經歷了近十年的科學傳播生涯,十年在人生中不長也不短,但是它見證了馬強最黃金的青春歲月。2013年中科院成立科學傳播局,很多研究所設立專門的組織,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而馬強也發現,其實一些社會組織,一些公益機構甚至一些個人也在從事這樣的工作。這樣的發展讓馬強感受到科學傳播已經被社會所認可,它不再是默默無聞無人問津的邊緣工作,而是有巨大的社會意義的,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職業。
在 「SELF格致論道」公益講壇2015年度大會報告的最後,馬強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不管我們以後從事一個什麼樣的職業,遇到挫折也好,遇到困難也好都要保持一顆追求幸福的心。當然更重要的是能夠從事自己想做的工作,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必在乎別人的看法。
「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公益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SELF嘗試打破過去純粹以「知識傳播」為主的科普形式,專註于思想的傳播,力圖從思想的源頭上促進公眾參與科學的積極性,打造具有中國科學院特色的、融合創新、科學與人文關懷並存的公益演講品牌。
登陸「SELF格致論道」官方網站獲取更多信息(http://self.org.cn/)。本期視頻也將陸續在官網上推出,敬請關注。
推薦閱讀:
※SpaceX給航天界的啟示 ——寫在獵鷹九號火箭成功回收之際
※一塊電池用半個世紀,遨遊宇宙就靠它了
※「智」解交通:今天你堵了嗎
※挑戰馬拉松,你夠「格」嗎?
TAG:中国科普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