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去看《像素大戰》前,你需要先知道這些

文 / 靜觀雲海

獨立電影製作人帕特里克?讓(Patrick Jean)於2010年發布了一段名為《像素大戰》(Pixel)的視頻短片。電子遊戲中的經典角色們組成的像素軍團從一台老舊的電視機中穿越而出,通過各自被玩家熟知的攻擊方式迅速同化現實世界,並最終攻佔地球。今日,帕特里克導演,亞當桑德勒主演的同名電影正式登錄國內院線。

像素入侵—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yMTA0MzQ4.html 《Pixel》 by Patrick Jean 2010

像素文化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是伴隨電子遊戲成長一代的集體記憶。作為電子遊戲早期重要載體的街機如日中天,雅達利2600和任天堂FC等家用主機也步步緊追厚積薄發,早期電子遊戲巨擘們通過極其簡陋的畫面表現給玩家創造出了無盡的快樂。當時,主流遊戲主機使用8Bit晶元作為中央處理器,可渲染的遊戲畫面解析度和顏色極其有限,由一個個方方正正的像素方塊組成的角色和場景稜角清晰,而正是這些簡單的像素圖形構成了一代人對一個時代的文化情結。

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1978

1978年發售的《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是最早在短片中登場的遊戲作品。電子遊戲起源美國,但令其飛速發展的卻是日本廠商,《太空侵略者》便是日本遊戲逆襲的先驅之一。這款幾乎由西角友宏獨自完成開發的作品初登美國街機市場便俘獲眾多玩家,眼見陣地即將失守的雅達利只能與遊戲發行商TAITO商洽並買下《太空侵略者》家用機版的版權,登錄Atari2600主機後,憑藉在美國本土的裝機量和影響力,《太空侵略者》最終成為電子遊戲史上的代表作品。而遊戲中像素化的外星人形象,更成為電視遊戲的文化標識。

電子遊戲音樂盛典VGL的logo設計取材《太空侵略者》

對於這樣一款傳奇的作品,《太空侵略者》的創作過程反倒顯得平常甚至隨意,據說西角友宏在設計本作時原本打算做一款坦克對戰題材的遊戲,但限於機能和畫面不大適合表現坦克的陸戰場景,遂改為太空侵略題材。相較原版《太空侵略者》,FC平台上由南夢宮開發的競品模仿作品《小蜜蜂》(Galaxian,1979)因為聲畫效果更佳,更為國內玩家所熟知。

經常被國內玩家錯認為是《太空侵略者》的小蜜蜂,權當是南夢宮致敬吧

吃豆人(Pac-Man)1980

南夢宮當然不會止步模仿。1980年,任職南夢宮的遊戲製作人岩谷徹設計開發的《吃豆人》(Pac-Man)在街機平台發行。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全球玩過吃豆人的玩家已經超過10億。在《像素大戰》電影中,《吃豆人》有著很大的戲份,導演還邀請了遊戲製作人岩谷徹一同出演。

在《吃豆人》的遊戲中,玩家控制嘴巴半開半合的黃色圓形角色Pac-Man,一邊躲避場景中的幽靈敵人,一邊吞吃場景中的小黃豆,並收集隨機生成的水果以挑戰高分。當吃到大黃豆時,能在有限時間內逆襲吞吃精靈的設定更讓遊戲玩法多變刺激。遊戲一改市面其他遊戲多為射擊題材的趨同玩法,吸引了包括女性在內的各年齡層玩家。吃豆人是第一款讓電子遊戲全民化的經典佳作。

《吃豆人》之父岩谷徹

《Pac-Man》最早的名字叫Pakkuman,Pakku是日語パクパク表示嘴巴一張一合形象生動的音譯辭彙,後為迎合市場,遊戲更名Puckman,但因單詞與某不雅辭彙相近,於是最終敲定Pac-Man這個名稱。而據製作人岩谷徹表示,遊戲角色的原型是某天就餐時,看到已經缺了一角的披薩時的突發奇想。

吃豆人大獲成功,Pac-Man也成為了南夢宮的企業標誌

俄羅斯方塊(Tetris)1984

從天而降的《俄羅斯方塊》(Tetris)恐怕是電影中出現的遊戲作品裡認知度最高的一個。作為風靡全球的益智休閒遊戲——《俄羅斯方塊》原本是一款用來測試電腦性能的小程序,由莫斯科計算機中心的研究員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在業餘時間完成。後來遊戲被移植到個人電腦才逐漸被人熟知,當然真正令這款遊戲風靡全球的,還要說任天堂和其傳奇掌機GameBoy。

時任任天堂北美分部社長的荒川實眼光犀利,判斷《俄羅斯方塊》這種簡單卻易沉迷的遊戲非常適合在即將推出的GB掌機上遊玩,一方面《俄羅斯方塊》的遊戲內容並不過分依賴彩色的畫面表現,另一方面,GB的便攜性又讓玩家隨時可以遊玩。主機和遊戲內容可以說非常互補。於是,在GB發售前夕,在荒川運作下,任天堂幾經波折終於買下遊戲版權,並在主機發售時進行捆綁銷售,最終GB版的《俄羅斯方塊》取得了3000萬份的驚人銷量,同時成就了GameBoy的業界傳奇,並為任天堂遊戲帝國夯實了根基。

GB版俄羅斯方塊遊戲畫面

國內的玩家對這個才倍感親切

關於《俄羅斯方塊》和任天堂GB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因俄羅斯方塊的風靡和GB的便攜性,用GB來遊玩《俄羅斯方塊》曾是海灣戰爭時期美軍官兵最愛的消遣之一,在北美任天堂本部收藏有一台飽受戰火洗禮的GB主機,至今仍能正常運行並作為企業最佳宣傳向大眾展出,據稱這台GB自廢墟中翻出來時,除了外殼損毀,主機依舊能正常開機遊玩。戰時惡劣的使用環境不僅成就了萊卡相機,同時也為任天堂這一傳奇掌機和《俄羅斯方塊》的成就簿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出征海灣戰爭的GB主機,依舊運行著俄羅斯方塊

大金剛(Donkey Kong)1981

任天堂殿堂級製作人宮本茂一手打造的《大金剛》(Donkey Kong)是《像素大戰》中的另一個遊戲主角,同時也是任天堂在電子遊戲歷史上的另一段傳奇。1979年任天堂北美分部剛剛設立,公司開發的新作市場反響平平,開發進度過半的《大力水手》新作又因版權問題恐將流產,宮本茂臨危受命,將開發中的《大力水手》遊戲略作修改,大力水手化身頭戴紅帽子身穿背帶褲的Jumpman,通過躲避大金剛的重重阻撓,營救女主角寶琳。

大金剛系列此後成為任天堂優秀的動作遊戲之一

這款沒有了人氣動畫背景支持的作品在發售前並不被任天堂看好,結果《大金剛》於1981年登錄街機平台後卻大獲成功。遊戲由4個不同的關卡場景組成,並且首次在遊戲中加入跳躍動作。這款被宮本茂戲稱為「跑跳爬」的遊戲奠定了平台動作遊戲的基礎,而主角Jumpman也在日後的遊戲作品中再度登場,成為電玩史上最知名的遊戲角色——馬里奧(Mario)。

當然,最重要的貢獻是創造了——Mario!

青蛙過河(Frogger)1981

而在《像素大戰》短片中一閃而過的經典遊戲《青蛙過河》(Frogger)則是由知名日本遊戲開發商KONAMI在1981年開發的一款街機遊戲,玩家需要控制青蛙安全通過車水馬龍的馬路或滿布危機的河流。基於此遊戲的改編版本甚眾,早期的手機甚至電子詞典的內置遊戲中通常都有本作的身影。

2014年底,由澳大利亞開發商Hipster Whale打造的手游佳作《天天過馬路》(Crossy Road)是向《青蛙過河》致敬的復古作品,遊戲沿用了《青蛙過河》的核心玩法,畫面採用3D化的卡通像素風格,稍有傾斜的2.5D視角讓遊戲頗具立體感。遊戲整體的美術基調有著既復古又不失現代的協調。30年前的簡單操作加上全新的畫面表現,豐富的角色解鎖要素讓這款遊戲在上架僅三月時便迅速實現了千萬美元的收入,下載量超過7000萬次。

高人氣手游《Crossy Road》實則是次世代版的青蛙過河  

近日,《天天過馬路》更是與吃豆人新作合作,推出了吃豆人主題的版本更新。並作為全新AppleTV布局電視遊戲娛樂的首發作品亮相蘋果發布會。從《青蛙過河》到《天天過馬路》,恰是對復古像素文化的最好詮釋。

尾聲

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電子遊戲花了20年才漸漸在街機平台上流行,直到雅達利和任天堂推出的家用電視遊戲主機,才讓這個前衛有趣的全新交互娛樂形式走進了千家萬戶。並成就了關於電子遊戲像素文化的黃金時代。復古的像素畫面代表了這一代人對童年和青春的集體回憶,和我們腦海中關於童年的所有美好回憶一樣,像小時候媽媽的那道拿手菜,樸素的毫無特點,但卻最讓人懷念。  

細細想來,歷史上總有些意外不斷影響著時代的軌跡,倘若任天堂為首的日本遊戲開發商沒能成功切入北美電玩市場並成功救市,在1982年的電子遊戲大蕭條時期剛具雛形的電玩市場怕是岌岌可危,喪失了良性發展的契機,加之適逢矢量遊戲機粉墨登場,完全不同的圖像輸出技術與像素這一概念不再有絲毫關聯,真若如此,我們恐怕也就見不到像素文化誕生,更不用說在今天看到《像素大戰》了罷。文畢後的胡思亂想,莫認真。

註:Vectrex(光速船,由General Cusumer Electronics開發,日本地區的發行商為萬代)矢量遊戲機,不同於其他遊戲主機採用柵格像素輸出圖像,該主機使用矢量圖技術,遊戲畫面平滑,遊戲畫面是以線為單位構建,共推出28款遊戲,但缺乏第三方廠商支持,導致主機在發售後兩年停產(1982-1984)。

推薦閱讀:

TAG:电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