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銀河系如何「發福」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科學范兒創客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相信大部分人都有睡覺的時候被電話吵醒的經歷,心情一定非常糟糕。有實驗表明,睡覺被吵醒,相當於被剝奪了26個小時的睡眠。這種事情最近就發生在中國科幻領軍人物劉慈欣身上。但對他個人乃至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不是一件糟糕的事。
8月23日下午一點左右,劉慈欣正在睡午覺,電話響了。電話那頭的編輯告訴他,他剛剛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創造了中國科幻的歷史——這是亞洲作家首次獲得該獎項。獲獎作品是大家早就耳熟能詳的《三體》。消息振奮人心,可惜當時是中午,如果是晚上,劉慈欣應該會走到室外,抬頭看一會星空。
看過《三體》的人,大多會被文章中恢弘的設定所震撼,尤其會對三體文明充滿興趣。根據小說我們得知,三體文明來自半人馬座三星,天文學稱為半人馬座α,我國古代稱為南門二。它是由甲、乙、丙三星組成的目視三合星,是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系統。因此,在科幻小說中,半人馬座一直都是外來文明發祥地的熱門。但對於不常看科幻小說的人,更為熟悉的是作為十二星座之一的人馬座,即射手座。人馬座是一個神奇的星座,銀河系的中心(銀心)就在人馬座方向,所以這部分銀河是最為寬廣和亮麗的,吸引著無數人仰望的目光。
實際上,人馬座是銀河系從其他星系吞食而來。在銀河系的演化過程中,一直吸引著周圍許多較小的星系,逐步將這些小星系裡的恆星消化進銀河系。這種說法說並非空穴來風,小星系被吞食之後,會在銀河系引力作用下形成一道暗弱星流,這些星流就是控訴銀河系蠶食它們的證據。一個典型的星流就是1994年發現的人馬座星流,包含約計1億顆恆星,跨度超過100萬光年。
目前為止,已經在銀河系中發現了十餘個星流,由幾千到幾億顆恆星組成,跨度從數萬光年到數百萬光年不等。這些星流被科學家們戲稱為銀河系的「化石」,通過這些「化石」,就可以來探究銀河系的形成之謎。
一開始,銀河系很小,身材很苗條,但是銀河系有一個好胃口,在潮汐力場的作用下,它看見什麼吃什麼,通過大規模吞食完成了縱向和橫向的雙重發展。通常來說,我們人類管這個現象叫做中年發福,而對於銀河系來說,還有一個高大上的說法,叫做「等級式結構形成」。
那麼,銀河系這個吃貨,到底是如何吞食星系才走樣成了今天的身材?通常來說,我們人類管這個過程叫做進食,而對於那些研究銀河系的專家們來說,叫做「銀河系考古」。
要吃飯,首先得有一副好牙口,才能「吃嘛嘛香,身體倍棒」。根據星系等級式結構形成學說,驅動銀河系生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包裹著星系的暗物質暈。暗物質暈會通過引力,吸引氣體形式的物質向自己移動。這個過程中就形成了恆星,恆星發生爆炸,恆星原子則重新回到星系內部和外部,引發新一代恆星的形成。銀河系的銀心,最有可能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
銀河系通過一個圍繞在銀心和旋臂周圍的巨大球形暈,來捕捉路過的矮星系。當一個矮星系環繞銀河系時,潮汐力就將其納入暈中。矮星系越靠近核球,受到的引力越大。最後,再強大的引力作用下,銀河系就將矮星系中的恆星剝離出來。這些恆星一旦脫離矮星系,就會被貪吃的銀河系吃掉。
銀河系通過吞食矮星系逐漸壯大的過程(繪圖 李欣磊)銀河系吞食星系可不像我們吃飯那麼簡單,它這頓飯要吃成千上萬或者幾億年,隨著漫長的時間推移,星系一點點被消化被分解,這些星系逐漸擴散,最終形成星流。
銀河系的考古學家們經過數十年的研究,通過「斯隆數字巡天系統」得到了一幅高質量的銀河系恆星三維分布圖,它可以在各個方向上,顯示出恆星的距離和位置。通過這幅圖,我們可以了解到銀河系這個胖子到底吞食了多少星系。
銀河系全貌圖(圖片來自於NASA)現在的銀河系約有150個球狀星團,大多是在120億年前,銀河系演化的早期形成。在那時候,還很年輕的銀河系食量非常大,甚至有些「暴飲暴食」,這些星系經過了120億年的消化,形成了銀河系今天的面貌。通過研究銀河系考古,可以獲得其他漩渦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線索,同時也可以揭開早期宇宙形成最初階段的神秘面紗。
仰望星空並不是科學家們的專享權利,人類對於太空有一種本能地著迷,在虛空寂寞的時候,在難過傷心的時候,仰望星空總是能給我們一些遙遠但是溫暖的安慰。科幻作家劉慈欣在提到什麼是好的科幻小說時,也曾說:「好的科幻小說應該使人們感受到宇宙的宏大,讓他們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來,長久地仰望星空。」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普中國」。推薦閱讀:
TAG:中国科普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