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書 七十七] 張愛玲——《小團圓》

九莉快三十歲的時候在筆記簿上寫道:「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讀完《小團圓》,已分不清盛九莉與張愛玲了,在此之前我對張愛玲知之甚少,只知她是有名的作家,有過不如意的愛情,卻萬沒想到盛九莉即是張愛玲!內心頗為震動。

這位民國的女作家最終在美國逝世,留下的許多作品如《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早已家喻戶曉,然則《小團圓》卻是特別的一部。首先這是一部半自傳體小說,女主角就是張愛玲(盛九莉),小說里的張之雍就是她的前夫胡蘭成,還有瀟洒的母親與姑姑,都是張愛玲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人物,讀《小團圓》就是讀作者曲折的一生。

其次,這部作品在張愛玲辭世 13 年後方得以出版,只因她曾在遺囑中聲明:

(《小團圓》小說要銷毀。)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

所以此書的出版曾有微議,然則其中原委宋以朗所寫的《前言》已有詳解,此處不再贅述。只是這段曲折又讓本書添了些許神秘。

且說回《小團圓》,文首的引文在書中首尾各出現了一次,正巧不久前看了新海誠的《言葉之庭》,也是同雨相關的愛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以雨為借口,相約在雨亭。「若明日下雨,我便會來。」他們盼雨,九莉也盼,卻只盼的一個借口,一聲慰藉。

多麼蒼涼。

小說四處充溢著這種張愛玲式的蒼涼。讀前兩章時總覺得有些過於平淡,直到張之雍的出現,才使故事世界有了波瀾。然而輕描淡寫正是她的風格,常常不經意間就拋出一句嘲諷,彷彿嘴角一絲冷笑:

自己生活貧乏的人才喜歡刺探別人的私事。

張愛玲的這種風格常使人迷失,這種迷失要歸功於一筆帶過的轉場和突如其來的情感。

比如時空的轉場,常常上一句話里人們還坐在廳室吃茶聊天,下一句話就不知過了多少時候,換了個什麼地方,只人物還是那些人物,談論的或許已是別的什麼。

又比如人物的出場,在《小團圓》里,彷彿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冒出來一個人名,說了一句什麼話,連臉面都不大清楚,就已悄然退場。甚至同一個人物在鄰近的幾句話里就被換了好幾個稱呼(比如二嬸——母親——蕊秋),你得回過頭去想一想,才恍然大悟:噢,原來是她。

但是這種節約的寫法卻讓頻繁的轉場之間無縫對接,彷彿一鏡到底,也是神來之筆。

至於突如其來的情感,有時也令人摸不著頭腦。明明盛九莉並沒有表露出她深愛張之雍的跡象,卻突然一個眼神,內心就澎湃了起來:

她崇拜他,為什麼不能讓他知道?

這大約也正是張愛玲小說吸引人的地方,就像個謎一樣的少女,你自以為借著作者的視角看透了她的內心,卻原來什麼也沒看懂。你以為她冰冷冷不想理睬,回過頭來卻一個香吻。多麼千轉百轉,多麼折磨人心!

二者結合讓張愛玲的文筆有如涓涓細流,絮絮叨叨,似耳語,似檐雨,叮叮咚咚,淅淅瀝瀝,似乎輕飄飄,軟綿綿,卻不知在何時,早已滲入你的內心,一陣感動。這就是張愛玲式的筆觸,無孔不入,細而無聲。

《小團圓》就這麼在雨聲潺潺中落幕,如夢似幻,以全知的視角俯視九莉的人生。這裡面有九莉學生時代的迷懵,有後來曲折的愛情,有在美國打胎的恐怖,有她母親的冷暖,有她姑姑的相依。小團圓並不小,「她」是張愛玲一生的寫照,是張愛玲最為深知的一切。


推薦閱讀:

3.31-4.15 如果牆會說話
7月優秀筆記_飯糰子_《阿勒泰的角落》
《像TED一樣演講》 讀書筆記
為什麼要讀人物傳記?
你一年讀幾本書?

TAG:张爱玲作家 | 小说 | 书籍推荐 | 阅读 | 读书笔记 | 读书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