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時候為什麼要碰杯?
作者:Erin / 知味葡萄酒雜誌
在喝酒之前碰杯,已經成為許多國家酒文化里不成文的約定。也許你認為這只是出於禮貌的一種行為,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隱藏在碰杯習俗背後的,還有著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古埃及壁畫,繪畫時間大致在公元前1300年
驅除鬼怪傳說
中世紀的人們在碰杯時,會很大聲的說「乾杯」,這樣做是為了驅趕有可能已經潛伏進來的妖魔鬼怪。這一行為最常見於日耳曼人的部族裡,他們不僅會叫的非常大聲,而且還會在說「乾杯」後猛烈撞擊對方的酒杯,把酒灑在桌子上,以此用來嚇跑鬼魂和惡靈。
畫家:Dyanne Parker避免被毒死的傳說
古時候,在酒里下毒來害死敵人是習以為常的事情,特別是在中世紀的義大利,和主人一起飲宴可能是件非常危險的事,來賓隨時有可能被視作為有潛在威脅的敵人而慘遭毒酒滅口。
因此,在那個時代,應付下毒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酒杯猛撞主人的酒杯,使得一個杯子里的部分液體濺入到另一個杯子中。如果主人帶頭先喝,那就萬事大吉!這裡要注意的是,在過去大多數情況下葡萄酒是盛在金屬平底大口杯里的(錫制、銀制或金制),因此猛烈撞擊也沒有關係。想想,喝酒時說的祝福語,與其說是向對方祝福,不如說是在感嘆「活著真好」吧!
1899年出版的《毒藥的藝術》,作者: C.J.S. Thompson除了之外,那時的人如果共飲,賓客還會在乾杯後盯著主人的眼睛來試圖察覺主人是否有所隱瞞,並在必要時及時拒絕飲酒。儘管如今用宴會的方式下毒謀殺只存在於小說、電影里,酒杯也換成了不耐碰撞的玻璃杯,然而碰杯和碰杯後注視對方眼睛的習慣卻在一些酒文化中保留了下來。
祭拜儀式傳說
酒宴,畫家:James Godwin儘管古時候還沒有「乾杯」這個詞,但是他們在喝酒的時候有一套固定的祭拜儀式。祭拜的對象通常為酒神,以及在當地受人尊敬、敬仰之人。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在喝酒之前,必須向希臘神話中的酒神迪奧尼索斯(Dionysus)(羅馬神話中,酒神的名字叫巴克斯Bacchus,其實是同一個神)敬酒,並在儀式上呼喊酒神的名字。史詩《奧德賽》(Odyssey)中,還有尤利西斯(Ulysses)向阿基里斯(Achilles)敬酒,並祝願他身體健康的相關情節描寫。
卡拉瓦喬畫的酒神巴克斯
羅馬人更是把祝酒放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參議院通過法令規定所有人在進餐時必須用酒,祝願他們的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身體健康。《古羅馬帝國的衰落》一書中描繪了在一場宴會中匈奴帝國國王阿提拉極其享受這種敬酒的感覺,每一道菜上來的時候都要先敬酒三杯。
那時的北歐人,也會向神敬酒,像是埃吉爾(Agir,北歐神話中的酒神),托爾(Thor,北歐神話中的雷神、戰爭與農業之神),以及奧丁(Odin,北歐神話中的主神)。而在葬禮的宴會上,他們會用碰杯這一行為來祭奠死去的人,因為他們相信這樣能夠使得開人世的人依然能得到源源不斷的美酒,以撫慰他們死後的靈魂。
提升五官的感受
古希臘人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在舉杯飲酒之時,鼻子能嗅到酒的香味,眼睛能看到酒的顏色,舌頭也能嘗到酒味,唯獨耳朵沒能參與到這樣的快樂。
為了彌補這一遺憾,希臘人想出一個辦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讓杯子發出的清脆響聲傳到耳朵里。這樣一來,耳朵就和其他器官一樣,也能享受到喝酒的樂趣了。
Hip, Hip, Hurrah! 畫家:Peder Severin Kr?yer(1888)增加集體歸屬感
碰杯還有另一個意圖,就是通過杯子與杯子之間的碰撞使得每個人都參加到這個集體當中,每個人都關乎這個集體,每個人都與整體聯繫在一起,因此碰杯也有人回歸一個完整聯繫的含義。
「乾杯」這個詞的來源
其實事到如今,人們喝酒時碰杯的真正原因,已經無從考證是從哪國傳來,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唯一可以有實質性證據的是關於「乾杯」這個詞的來源。
舊時期的法國「chiere」這個詞的意思有「臉,面容,看起來,表情」。到了中世紀時,在安格魯的詞語里「cheres」是指我們的臉,而14世紀後期的時候「cheres」這個詞衍生成為「cheere」,意思是「臉上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後來到18世紀,它的意思開始轉變為高興,被廣泛用來表示支持什麼事情,或者鼓勵什麼事情。由此推斷,人們常說的「來干一杯」(to be of good cheer),這個短語的隱含意思是想表示「願你的臉上掛滿笑容」(to put on a happy face)。
下次聚會碰杯的時候,別忘了向朋友們說「Cheers」!
————————————————————
關注我們的微信號「知味葡萄酒雜誌」(ID: TasteSpiritMag),專業、輕鬆、實用地談論美酒美食和生活藝術
推薦閱讀:
※藏紅花-世界上最昂貴的香料
※有一種雞,吃一口傾家蕩產
※中秋團聚和送禮選什麼酒?
※如何像行家一樣在義大利餐廳點菜?
※酒心巧克力里一般都是什麼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