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離任的美國亞太主管麥艾文如何剖析中國外交
近日,美國白宮亞洲政策團隊發生重要人事變動——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麥艾文(Evan Medeiros)宣布離職,接替他的是美國駐華使館公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在美國亞太政策制定中位置重要,他的辭職也引發外界對美國相關政策調整的猜測。
麥艾文是美國「旋轉門」機制的產物。在進入國安會前,他曾在蘭德公司工作7年,並成長為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金駿遠(Avery Goldstein)去年在接受「政見」團隊採訪 時,就將麥艾文看作美國新一代中國問題專家的代表。
離開白宮後,麥艾文將重新回到蘭德公司,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但輿論普遍認為,這不會是他公職生涯的終點。事實上,麥艾文在奧巴馬總統任期接近尾聲、兩黨總統初選即將開始之際重新回到研究機構,也把自己放在了進入下屆政府的有利位置:他豐富的學術和行政工作經歷,對於任何一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而言都極具吸引力。因此,如果下一任白宮主人依然來自民主黨,麥艾文很有可能重回前台,繼續在美國的亞洲政策中發揮作用。
麥艾文重點關注中國的外交、戰略以及安全等議題,比如他進入國安會前在蘭德公司的最後一篇報告《中國的國際行為》(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中,就深入剖析了中國外交。
什麼在影響中國的國際行為?
所謂「中國的國際行為」,指的是中國的對外關係,以及用來實現對外關係目標的政策的集合。中國的國際行為受三條「歷史透鏡」(historically determined lenses)影響,不僅影響了中國國際行為的世界觀,也決定了中國的對外政策走向以及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定位。
第一,中國希望「恢復」自身的大國地位。但中國決策層和學者們並沒有明確定義何為「大國」,也很少討論大國具體應承擔何種義務。從實踐中看,中國對於「大國」的看法,似乎意味著任何影響到中國利益的重大國際決定,中國都必須參與。而來自其他大國的尊重,也是中國追求「大國」地位的重要內涵。
第二,中國在國際行為中有著強烈的「受害者心態」, 認為自己是西方列強以及日本等外國強權欺凌的受害者。因此,中國對於「外國強權打壓」,或者「主權受到侵犯」的事件(無論是事實發生的還是中國認為的),都顯得格外敏感,反應也更為激烈。
第三,中國的安全觀總體呈現防禦性。中國領導人習慣公開表明「中國從未尋求霸權和進行擴張」,中國的文化傳統「崇尚和平」。中國經常宣示的一點是,即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動用武力,也是為了「懲罰外國率先挑起的爭端」。
除了這三條「歷史透鏡」外,中國在外交領域的長期戰略任務——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保持經濟發展、提升國際地位等,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國際行為,相較於「歷史透鏡」,這些戰略任務更為具體,並貫穿中國的外交政策實踐。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這三項戰略目標的具體政策表現,以及中國領導層對其重視程度,都並不盡然相同。
中國對於國際環境的看法是什麼?
報告指出,中國對於國際環境的看法,主要基於兩個大的前提。
首先,中國的崛起與自身融入國際體系,以及全球化進程息息相關。中國未來的發展,也要求與國際社會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繫。
第二,對於中國自身經濟和安全利益面臨威脅挑戰的看法,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一部分人看來,中國所處的安全環境是前所未有的好,但在另一些人眼中,中國面臨的安全威脅不管是數量和類型都持續增加,挑戰也愈發嚴峻。
總體而言,中國領導層傾向於認為外部安全環境對中國總體有利,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處於「戰略機遇期」,特別是大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很低,國際社會總體保持和平穩定。由於多極化和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各國間相互依存程度不斷加深,中國也將在國際體系和秩序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中國的國際行為有何特點?
報告中將中國的外交政策核心目標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經濟發展、安全保證、對抗大國遏制、擴大能源來源等。報告認為,為了保障這些核心目標的實現,中國的國際行為也更加積極主動和多樣。
積极參与。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交往更加廣泛而自信,中國與不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並與世界主要大國啟動「戰略對話」,積极參与區域組織和多邊機構。在一些區域組織的組建和規則制定上,中國也在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這也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
善用機會。對於中國而言,現行國際體系提供的機會遠大於限制,因此中國廣泛運用現有國際體系來實現自身外交政策目標。中國的國際行為已經不受意識形態所驅使,也不再推行革命性的外交政策。在具體外交實踐中,中國也會利用一切機會拓展維護自身利益,行動自由也越來越多。
手段多樣。除了傳統的領導外交、多邊外交等政治手段外,中國經濟外交也日益健全,且運用廣泛。除了雙邊貿易外,在海外進行直接投資、金融協定、發展援助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等,在促進經濟目標實現的同時,也能達成一定政治目標。此外,中國也積極運用軍事外交手段,包括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軍方交流、聯合演習訓練等。報告認為,中國軍事外交的主要目的,是向相關國家特別是亞洲地區國家進行安全保證,並以此塑造地區國家對中國的認識和看法。
中國的國際行為有何影響?
報告也指出,中國同樣面臨諸多外交挑戰,對於中國達成外交政策目標的能力造成阻力,也會導致外界對中國的意圖產生誤解。隨著中國走上國際舞台中央,國際社會和周邊國家對於中國的期待也更多,但中國堅持「不背包袱」,如何回應這些要求尚未可知。而這已引發對中國政策是否可預期和值得信賴的質疑。中國外交政策的醞釀和決策過程不透明,軍隊和政府外事機構之間缺乏機制性的溝通渠道,也妨礙中國快速和有效應對國際危機的能力。
報告認為,中國的國際行為對國際體系總體具有建設性。對美國而言,中國不追求取代美國在全球的主導地位,但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優勢地位上升,將導致美國與地區盟國的關係發生變化。在此種情況下,美國對於地區盟國的政治和安全承諾更為重要,這會讓亞洲國家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更有自信。但從另一方面看,亞洲國家拒絕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這也意味著美國的遏制政策很難成功。
總體而言,麥艾文對中國的認識比較理性客觀,對於中國的崛起也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而他也因此在任上被批評為「對華磕頭派」。但是,麥艾文同樣是「亞太再平衡」政策的強力推動者,在對華具體政策執行上積極而不乏進取,甚至有時咄咄逼人,並不能簡單的用「熊貓擁抱者」(panda-hugger)定義。
參考文獻
- Evan S. Medeiros (2009). 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Activism, Opportunism, and Diversification. RAND Corp.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傅園慧 2016 里約奧運會女子 100 米仰泳半決賽結束後的採訪?
※喬布斯(Steve Jobs)一生都接受過哪些視頻採訪?
※如果你有機會採訪楊洋,你會問什麼問題?
※如何拍攝一部採訪老人的訪談式傳記片?
※如何在眾多記者中被受訪者關注?如何提高這種語言魅力?
TAG:政见CNPolitics|拆掉知识的高墙 | 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