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葯企大規模棄標有什麼啟示?

文/趙衡

相比美國以藥效付費的模式,中國目前的葯價改革採取的是硬指標手段。這種一刀切的辦法很可能犧牲的是療效。

nt近日媒體報道外資葯企在多省出現棄標,《時代周報》曾報道湖南最近的n藥品招標中,外資葯企的葯價大幅下挫。即便在成交的少數品規中,棄標率也仍然較高。比如拜耳公司的36個品規中僅九個成交,最大降幅為11%,棄標率為n75%。而在此前浙江的藥品招標中,外資葯企整體平均棄標率達60.5%。n

nt棄標率高的背後預示著外資葯企在中國的困境,面對不斷被壓低的葯價,加上國家取消對專利過期後的原研藥單獨定價,外資葯企將失去一大塊利潤,首當其中的影響是原研葯。n

ntn原研葯是專利期到期後的品牌葯。在中國,外資葯企一直在這部分市場上享受定價的優惠政策。先來看國外的藥品失去專利之後是怎樣的情況——國外並沒有原研葯n一說,只是有專利葯和仿製葯的區分。仿製葯之間價格也有差別,因為生產商在藥品安全監督、輔料選擇等方面的投入不一樣,因此產品質量肯定有差別。醫生和病n人都會直接感受到產品療效的差別,因為醫生的考量標準是治療效果,醫生會從實際操作中發現哪些品牌的仿製藥效果較好,從而傾向於選擇這些藥品。病人的感受n也很重要,藥效會體現在他們身上,他們的感覺也可能會影響到用藥選擇。n

nt因此,在一個以效果衡量醫生工作的體系里,醫生會有動力過濾掉不合適的產品,制定最合理的治療方案。這也給了葯企動力去進行以藥效為核心的營銷,比如推出用藥提醒工具,慢性病管理計劃等,這些輔助手段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自己產品的藥效,影響醫生的決策。n

nt而中國,這樣的邏輯是否也能理順?n

首先,醫藥之間的灰色收入仍未完全消除。即使取消15%的藥品加成,藥房仍然留在醫院裡,灰色地帶仍然存在。在基層n雖然實行了藥品零差率,部分地區仍然將補貼和帶量採購聯繫起來,以葯養醫並未消除。「在這樣的環境下,原研葯和仿製葯同作為無專利的產品,醫生選擇的時候n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無法著眼於藥效。」這也就是說,一些藥效不錯的仿製葯可能因為灰色地帶不高而不受青睞,但同樣,一些藥效確實好的原研葯也受制於灰n色地帶的通道成本而無法降價導致價格虛高。n

同時,目前的葯改以葯佔比以及葯價入手。部分地區還規定了基層機構可以使用原研葯的比例。相比美國以藥效付費的模n式,中國目前的葯價改革採取的是硬指標手段。這裡可能會出現幾個問題。第一是為了達到指標而直接用低價仿製葯替換原研葯。這種一刀切的辦法表面上看起來可n以直接達到要求,但很可能犧牲的是療效,長期推高的是醫療成本。第二是葯企為了進入醫院,保證銷售而縮減成本,比如降低輔料質量,節約質量把控手段等,最n後一樣可能導致質量變差。n

發生這些情況的直接原因就是醫生並不和治療效果有直接關係,硬指標比藥效更有壓力。而且硬指標是短期看得到的,藥效很難直接量化,短期內可能也看不清效果,因此醫院和醫生更願意去滿足硬指標。nt

ntn「因此,在一個考核醫生的標準里缺乏治療效果的環境下,砍葯價也好,直接限制原研葯比例也好,都過於簡單粗放,無法給醫生動力去篩選出最合適的產品,保證n最好的療效。」原研葯和仿製葯同作為沒有專利的產品,孰優孰劣不能簡單通過價格來體現,競爭的標杆應該是效果。這隻有當支付方對醫生的支付標準同樣是用藥n效果的時候,兩者才能一致。而目前支付標準缺乏療效,才導致原研葯和仿製葯不能通過合理的競爭手段篩選出最佳的產品。

作者趙衡:村夫日記創始人

內容摘自健康點healthpoint: 外資葯企大規模棄標的啟示

推薦閱讀:

健康體檢真的有那麼好嗎?
沒錯,兒科診所的風口已來!
「幫我找個技術好的,有良心的醫生!」
錯級化予證保證醫療培養體系的健康
【循證醫學】你在醫院接受的治療有可能無效?

TAG:医疗 | 医药 | 医药市场 | 医疗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