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一代iPhone,從拆開始說起

字元數 2280, 圖片大小 5.25 MB,轉載須註明出處。

第一次接觸蘋果手機是 iPhone3GS,那時候正從功能機過渡到智能機,對一個手機的好壞評價就是能不能暢快地切水果,而對手機在外觀設計做工方面,我幾乎不會去關注,,我拆的第一部手機是 iPhone3GS,第一次拆的時候戰戰兢兢結果把聽筒排線弄斷。

現在卻養成了一種手機拿到手就想看看它內部的情況的好奇心,iPhone 系列也就沒拆過初代,第一代手機被賦予了太多的讚譽,現在就剔除它身上的光環,拆開它的外殼,看看它的內在的本質。

它至今快八歲了,除了 LCD 斷了一條線局部壞點外,其餘都工作正常,商店大部分軟體已經將它遺忘。

145g, 接近 12mm 的厚度,身子不長,被各種大尺寸蹂躪後的手再去拿它,易如反掌,稍微有點分量。

歲月不饒人,何況是一個工具,滿身劃痕磕碰的機身顯得有點不堪,蘋果 logo 歷經滄桑仍然耀眼,鋁合金後蓋,搭配底部黑色塑料,不算出彩。

iPhone 和下面那行小字至今都是標配,只是如今的 iPhone 字樣纖細一些,第一代上看得出深深的激光雕刻痕迹。

頂部碩大的耳機插孔,可能是沒有解決好耳機座大小問題。黑色塑料電源鍵,中間的標準鋁合金材質大卡托,縫隙控制得很好,放到現在那些還沒控制好卡槽縫隙的廠商,所有的借口我都不相信。

屏幕邊緣那一圈反著亮眼光澤的想必是金屬,沒錯,它就是經過拋光後的不鏽鋼。

這個角度看上去,你想到了什麼?

活脫脫的變瘦版且去掉了 2.5D 屏幕的 iPhone6 嘛,所有的設計並不是無中生有。

底部麥克風和揚聲器,是不是又看到了熟悉的影子,iPhone5 之後很多手機的底部差不多就這個樣子,要是它們產品經理用過 iPhone,也許還能趕在 iPhone5 之前。

關於這個按鍵,經典到任何一句話都是多餘。

外觀部分就介紹到此,吸引我的更多的是它未知的內部,看一部手機的外觀,就好比看一個女子的外表,而內在的東西更能代表這個女子的氣質和涵養。

機身外表沒有螺絲,只有從最柔軟的塑料部分動手,裡面有點臟,看相不是很好,所有的天線全部集中在此,一根同軸線搞定 GSM 網路,另一根搞定 WIFI、藍牙,沒有 GPS。

拆掉幾顆螺絲,折騰一會終於把後蓋揭開,按鍵耳機通過一根排線跟主板連接,首次見到鋁合金後蓋與不鏽鋼邊框拼湊在一起完成的設計,不鏽鋼算是手機里用得到最堅固的材質,而鋁合金塑型相對容易,但是相比塑料是硬多了,兩種材質拼湊在一起對配合的要求比較高。

換個角度可以看到排線。

鋁合金後蓋內部,後蓋上面沒有卡扣,而是通過藍色的膠水粘上帶倒勾的結構件,結構件與不鏽鋼邊框卡住,在後面的 iPhone 是都是螺絲把兩者固定,鋁合金後蓋是 CNC 加工。

後蓋中間那個圓形東西就是 logo, 先在鋁合金後蓋上面弄出出鏤空的 logo 形狀,初步猜測是線切割,然後把製作好的 logo 鑲嵌進去,logo 材質是不鏽鋼,四周細小的紋路表明是通過 CNC 加工而成。

蘋果對於自己的 logo 一直很在意,這樣的 logo 處理方法也在 iPhone6 這一代得到了回歸。

屏幕不是貼在不鏽鋼邊框上,拆開幾顆螺絲就可以把不鏽鋼邊框卸下來,仔細觀察內部紋路,還是 CNC 加工,表面則打磨後跟 iTouch4 的後蓋一樣效果, 蘋果在手機材質的追求上,從第一代 iPhone 就可見其端倪。

同軸線和電池焊點都用熱熔膠給固定起來。

主板下面連著四根排線,安裝起來有點麻煩,可以看得出是妥協的設計。

電池是直接焊在了主板上。主板看上去是不是比現在大部分手機的主板還小啊……不科學。

原來是兩塊主板疊在一起,這在追求超薄手機的今天上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好在 iPhone 在當時已經夠薄,疊就疊嘛,第一次見,有些三星、 LG 也會在主板上面疊個小軟版。

兩塊主板通過排線卡口相同,屏蔽罩連接,CPU 上面的蘋果 logo 很顯眼,藍色主板在現在的蘋果手機上看不到了,不過該點膠點膠,該屏蔽罩的屏蔽罩。

主板正面,屏蔽罩下面那個是快閃記憶體,其他不再贅述。

天線是雙面膠粘上去的,你可能疑惑為什麼後面鋁合金後蓋,不鏽鋼邊框上面沒有開槽,這個是因為手機厚度比較厚,加之第一代只有 GSM,對射頻信號要求不是那麼嚴格。

主板電池拆下後就只剩下面殼總成了,觸屏和顯示屏通過雙面膠站在一起,不過這麼久依然沒有進灰塵,密閉性很好,還有鋼板加持保護。

那時候的觸控晶元和 LCD 控制晶元都是非常大。

聽筒和光線距離感應器通過一根排線跟主板連接,蘋果算是第一個把光線感應和距離感應做進手機,那時候的距離感應器有一個發射端(中間)和一個接受端(左邊),接受端有點大,最右是光線感應器。

來看一下後蓋上面的按鍵,按鍵和耳機座在一根排線上,這樣的設計至今還在沿用。

排線特寫,蘋果的按鍵手感好也是有原因的,蘋果從第一代開始就在每個按鍵後面安裝金屬擋板,按鍵反饋很好,也是第一個這麼認真對待按鍵的廠商。

iPhone6 之前的每一代 iPhone 的電源按鍵都是這樣子的設計,獨樹一幟的平衡桿。

全家福。

可能有人會問裝回去了沒?其實是一個螺絲不多都裝回去了,但就是開不了機,遺憾。

最後感慨幾句:

通過對 iPhone 刨根問底式的拆解,在它身上我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設計和工藝,有蘋果慣用的鋁合金後蓋,也有 iPhone4 上的不鏽鋼邊框,不鏽鋼鏡面的 logo 也被繼續在 iMAC、iPad 和 iPhone6 上得到繼承,工藝方面大量運用 CNC 精密加工。

iPhone 的誕生,很大部分設計並沒有巨人的肩膀可采,它的大多點玻璃觸控顯示屏,首次封閉機身設計,把它放在一堆 iPhone 中,它顯得有點平庸,因為它生來就是被顛覆和繼續,很幸運的是蘋果也在後續的 iPhone 開發中,都以前一代作為繼承和顛覆的對象。

推薦閱讀:

iPhone 5c 滯銷,但 Apple 沒輸
鑽石的 App 謊言
Android Wear :究竟是大腿還是坑?
為什麼需要一個開放的智能硬體生態圈

TAG:笔戈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