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 的前世今生

USB 是「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的簡稱。在 18 年的發展歷程中,USB 演化出了多種版本,數據傳輸速度越來越快,數據線類型也各不相同。

USB 的標準是由 USB 開發者論壇制定的,為了解決數據線不能通用的問題,論壇希望用被稱為「C 型」的新型數據線,來取代所有的 A 型和 B 型數據線,兼容所有的手機、平板、電腦及周邊設備的介面,並將支持更快的 USB 3.1。

再過幾年,C 型數據線可能就會成為標配,到那時我們不會再需要裝一抽屜各式各樣的數據線了。但仰望星空還需腳踏實地,我們在期待 C 型數據線「大一統」時代到來的同時,先簡要回顧一下 USB 發展的歷史。

USB 取代了誰?

在 USB 面世之前,也就是「奔 I」、「奔 II」的年代,把不同的設備連到電腦上需要不同類型的介面:

  • 滑鼠是 PS/2 或串口;

  • 鍵盤一般也是 PS/2,或者是 ADB、DIN 等;

  • 印表機、掃描儀和外接存儲設備等要連到巨大的並口上;

  • 連手柄則需要專用的遊戲介面,一般位於音效卡上。

不僅種類繁雜,有些介面還需要專用的擴展卡,互相擠占空間,而且排除故障時也相當麻煩。

為了解決這樣的混亂局面,1994 年底,英特爾、康柏、IBM 和 Microsoft 等多家公司共同提出了 USB 標準。

USB 1.1

1998 年,USB 1.1 的制定,標誌著 USB 時代正式拉開序幕。USB 1.1 支持滑鼠、鍵盤等外設的連接,而且數據傳輸速度也提升到了約 1.5MB/s。於是,滑鼠、鍵盤、印表機等生產廠家開始嘗試在產品上使用 USB 標準,後來逐漸成為了首選。

USB 2.0

2000 年,USB 2.0 標準正式登上舞台,並在之後的幾年內迅速普及,而且宣告了很多老一輩介面標準的終結。容量更大、速度更快、通用性更強的 U 盤的出現,導致了軟盤和軟碟機的絕跡。被逐漸遺忘的光碟和光碟機,貌似也在重蹈軟盤和軟碟機的覆轍。

USB 2.0 也成為了各種外部設備的溫床。無線網卡,光碟機、乙太網介面、硬碟,這些曾經必須裝在主機箱內部的東西,在 USB 2.0 標準下,它們就可以出現在機箱外,節約了機箱內部空間,且具有便攜性。

USB 2.0 的數據傳輸速度最高可達 60MB/s,在這個時期,USB 介面開始全面取代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上的各種舊標準介面。

USB 3.0

2008 年,USB 3.0 面世,把理論速度提升至 640MB/s。這樣的速度不僅使數據傳輸更加節省時間,也足以使桌面操作系統在 U 盤和移動硬碟上流暢地安裝和運行。

至此,USB 標準已無處不在,得到了 Intel、AMD、高通等主要晶元廠商和各大科技公司的廣泛支持。

但這並不意味著 USB 沒有任何隱憂。A 型介面已經在大多數電腦上存在了 18 年,如果想升級介面類型,工程量將十分浩大。

誰取代不了 USB?

有幾種不同類型的介面也曾嘗試挑戰過 USB 的統治地位,但最終均未獲得最後的勝利。由於具有一些獨特功能,它們可能在小範圍或特定設備上取代 USB,但終究無法企及 USB 的通用性。

FireWire

從上世紀 90 年代至 2010 年前後,蘋果一直在推行 FireWire 標準。當時,FireWire 相對於 USB 確實有一些優勢所在。

比如,FireWire 設備上都自帶一個多餘介面,這樣下一個設備就可以連在上一個設備上,所以電腦上只需要一個。FireWire 還可以雙向傳輸數據,而 USB 2.0 只能單向。而且,同時期的 FireWire 傳輸速度分別是 USB 1.1 和 2.0 的 33 倍和 1.7 倍。

但 FireWire 最大的問題在於:貴。電腦和外設都需要使用其控制晶元,在早期更是需要向蘋果支付授權費。從 FireWire 400 升級至 800,數據線的標準也變了,而 USB 1.1、2.0 和 3.0 都基本上保持了向下兼容性。

高昂的價格使 FireWire 無法具有 USB 設備的普適性,只能應用於高端設備。現在蘋果已經不再把 FireWire 作為重要產品去介紹,其研發很可能已經停滯了。

Thunderbolt

在 Mac 產品線上,FireWire 最終被 Thunderbolt 介面所取代。雖然 Thunderbolt 標準只應用於蘋果的電腦,但其實是 Intel 開發和支持的。第一代 Thunderbolt 的傳輸速度即為現在的 USB 3.0 的 2 倍,而且上市時間比後者的普及還早一年。

第二代 Thunderbolt 的速度高達 1.25GB/s,是 USB 3.0 的 4 倍。據說下一代將更換介面,並把速度翻倍。再過幾年,光纖將應用於 Thunderbolt,將達到 12.5GB/s。

但它目前仍無法撼動 USB 地位的劣勢,與 FireWire 如出一轍。主要是貴。蘋果嘛,花得起錢,但 PC 廠商就沒有這麼財大氣粗了。

Intel 作為其幕後推手,本可以把控制器集成在晶元中,推動 Thunderbolt 的發展。但這需要消耗更多的硅,對於 OEM 來說成本增加,也會削減 Intel 的利潤。另外,其功耗也遠高於 USB,與 Intel 現在降功耗的思路不符。

同樣,Thunderbolt 現在也僅限於高端設備。但對於普通用戶來說,USB 已經完全滿足需求了。

未來的挑戰者

未來,將是一個無線的世界。

而這正是 USB 面臨的巨大問題:我們過去需要通過有線的 USB 完成的數據傳輸,現在通過無線就可以做到。雲同步、藍牙、NFC、Wi-Fi、AirDrop,有了這些方便易用的無線解決方案,USB 在生活中的濃度正在潛移默化間被稀釋。

但這些無線功能的制約因素在於:速度。當大容量文件需要傳輸的時候,即便是 USB 2.0 也會比上述功能更穩定、更快速。而且,解鎖或越獄的時候你總沒辦法用藍牙或 Wi-Fi 吧?

無線充電的概念自從 Lumia 920 發布起就傳遍了全世界,但到目前為止仍未形成統一標準,限制也較多,並未成為通用功能。所以,電子設備還在依賴「線」提供能源,並且,有線充電的效率也更高。而且,就算無線充電普及了,那無線充電器不還是要通過線接在插座上嗎?

綜上,在可預見的未來,USB 的地位仍不可取代。正如 Wi-Fi 無法使有線的乙太網徹底消失一樣,無線技術發展再迅速,也很難徹底取代 USB。如果 USB 能將標準進一步統一,則其統治地位將更加穩固。

文章來源:A brief history of USB, what it replaced, and what has failed to replace it


推薦閱讀:

全自動駕駛並未真正到來,現在還沒有馬車智能呢
長城寬頻:流氓的文化?
人類的發展會不會降低自然選擇對人類的影響,從而降低人類進化的速度?
未來科技裝備大揭秘 | 帕金森、糖尿病、癲癇......總有一款可穿戴設備能治你!
如何評價小米2S這款機子?

TAG:科技 | 互联网 | US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