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越反擊戰時解放軍的輕武器是比越軍差嗎?


個人認為1979年解放軍的輕武器劣勢主要有四點:

1、雖然解放軍在戰前調撥了不少56式衝鋒槍和63式自動步槍給參戰部隊,替換了一些56式半自動步槍(被替換的56式半自動步槍大多給了原來不配武器的人員),但是解放軍步兵的自動步槍比例依然低於人民軍。人民軍的自動步槍除了各種AK,還有捷克斯洛伐克援助的Vz.58、從美國和南越繳獲的約一百萬支M16A1等。另外,相比人民軍裝備的蘇聯、東歐AK,56式衝鋒槍的鋼材較差,在潮濕泥濘的叢林環境下容易鏽蝕,槍管等部件的壽命也較低(不清楚朝鮮AK的鋼材如何)。

即將開赴對越前線的一個解放軍步兵班。從裝具來看,只有兩人(班長和副班長)是56式衝鋒槍彈匣袋,其他人(除了班用機槍射組)都是56式半自動步槍彈夾袋。但是據當事人的後代說:「拍這張照片的時候卡車就來了,一拍完人手一支56沖……」

關於解放軍參戰部隊的56式衝鋒槍的裝備情況,各個部隊都有所不同。有些部隊只是每個步兵班增加一兩支,有些部隊則替換掉了絕大多數56式半自動步槍。

越南戰爭時期的一個人民軍步兵班,一水的各種AK,包括抗美援越時期獲得的大量56式衝鋒槍。

2、人民軍每個步兵班都裝備一具美國M79榴彈發射器,可發射高爆彈、煙幕彈等。M79榴彈發射器的表尺射程為75米至375米,填補了手榴彈和迫擊炮射程之間的火力空缺,而且可以跟隨步兵班組進行火力支援。解放軍則沒有這類武器,因此在手榴彈和迫擊炮射程之間缺乏面殺傷火力。

越南至今仍在使用繳獲的M79和仿製的M79-VN(上圖拍攝於2013年)。M79-VN配備聚合物槍托和反射式瞄準鏡。

順便一提,雖然解放軍在兩山輪戰時期就裝備了可以發射槍榴彈的81式自動步槍和81-1式自動步槍,但是90式槍榴彈直到戰後的90年代才定型。

至於67式槍榴彈,因為後坐力過大、有效射程過低(僅50米)、步槍附件過多、安全性過差,被部隊短暫試用後便匆匆撤裝。

3、人民軍裝備了蘇聯PKM、捷克斯洛伐克Vz.59、美國M60等通用機槍,和傳統的重機槍相比,使用時靈活性更高。雖然67式通用機槍到1974年已經生產了三萬挺、足以裝備五千個步兵營,但因故障率過高而未投入實戰,解放軍參戰部隊的營屬重機槍依然是笨重的53式重機槍(仿製蘇聯SG43重機槍)和57式重機槍(仿製蘇聯SGM重機槍)。

53式重機槍採用帶護盾的輪式槍架,相當笨重,進攻時難以伴隨步兵班組提供火力支援。

相比PKM,67式通用機槍還有個劣勢:PKM在輕機槍形態時隨槍掛載100發彈鏈盒,而67式通用機槍在輕機槍形態時隨槍掛載的彈鏈盒只有50發容量。4、人民軍裝備了蘇聯SVD狙擊步槍,並配備專用的7N1狙擊彈。解放軍沒有專門的狙擊武器,即便是安裝瞄準鏡的普通步槍也沒有。

這類少量生產的特種射手步槍並沒有參加對越戰爭。

中國在戰後測繪仿製了繳獲的SVD,定型為79式狙擊步槍,1981年裝備部隊;後來又改進為85式狙擊步槍,主要是根據國產53式步機彈的彈道特性改進了瞄準鏡分劃。和原版SVD相比,79式/85式狙擊步槍存在兩個較大的問題:①沒有配備專門的狙擊彈,發射53式普通彈時的精度較低;②測繪時沒有吃透槍鏡結合,瞄準鏡很容易在開槍時被震得鬆動,曾有海外槍友在靶場花了一個上午都沒能校準自己的EM352(北約口徑的出口型),因為每一槍都把瞄準鏡震得移位。


簡單答一下。

就1979年戰爭而言,以班組為單位的單兵自動武器上,越軍要多於解放軍,因此在實戰中雙方遭遇時往往能搶先開火,火力強度上也較解放軍更猛烈。而且越軍使用的自動武器是蘇式、中式、美式、法式、東歐、朝鮮式混雜,有蘇制AK47/AKM自動步槍、中國產56式衝鋒槍、美製M16A1突擊步槍、法制MAT49衝鋒槍、波蘭WZ63衝鋒槍、捷克VZ58衝鋒槍和朝鮮造的68/68-1式自動步槍等,武器質量比解放軍的好,動作運用比解放軍熟練,實戰經驗更是解放軍難以比及的。在越南這樣的山嶽叢林地帶,多近戰、夜戰、遭遇戰,一般發生在50米距離內,老兵們有一句話叫「不見就不見,一見面對面!」這種地形環境下,解放軍的56式半自動步槍不能完全發揮其精準射擊的優勢,反而因反應慢、射速低而被越軍廣泛使用的自動火力所壓制,造成戰鬥中的被動。其實56式半自動步槍的這種劣勢早就為解放軍所認識,曾研製出了兼具精準與連續射擊及拼刺功能的63式自動步槍,並列裝全軍,56式半自動步槍一度停止生產。但63式自動步槍的生產高峰正好趕上十年運動,以致質量問題重重,軍隊極為不滿,又重新生產和列裝了56式半自動步槍。

到1978年底中國決策發起對越作戰前,解放軍野戰軍步兵班(以9人制步兵班為例)中只有正副班長配56式衝鋒槍,其餘人員配備5支56式半自動步槍和1挺56式班用輕機槍。而邊防團則仍使用63式自動步槍。在臨戰前進行準備時,上級從各大軍區儲備和兵工廠調撥了數萬支56式衝鋒槍及從倉庫中擇優選出部分63式自動步槍發往參戰部隊,換下了一批56式半自動步槍。經過調整後,多數參戰的野戰軍步兵班增配了1支56式衝鋒槍給戰鬥小組長,還有的部隊步兵班中自動武器已達到了半數,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班組火力。不過,與越軍正規軍相比較,解放軍的班組火力仍處於劣勢。

在雙方自動武器的實用性上,解放軍的56式衝鋒槍和越軍的AK47自動步槍雖同出一脈,但蘇制AK47自動步槍材質精良,大量使用合金材料,槍體輕,連續射擊槍管不易發紅,且不易生鏽。同時製造工藝優良,公差小,故障率低,可靠性很好。實戰中,解放軍繳獲過越軍丟在水塘中的AK47自動步槍,拿起來就可以正常射擊,足見這種武器的可靠性;56式衝鋒槍則以國產槍用鋼材製造,合金質量較AK47自動步槍為差,抗鏽蝕性能差。特別是在越南戰場那種高溫高濕環境下,如不及時擦拭上油,很快就會生鏽,嚴重的甚至拉不動槍機。而且56式衝鋒槍相對AK47自動步槍的改進型 AKM自動步槍更重,耐高溫性能較差,連續射擊後槍管發燙,彈頭初速變低,加上56式衝鋒槍射擊時槍口跳動較大,導致可靠性明顯下降。解放軍使用的部分63自動步槍雖然火力持續性和射擊精度均較好,但全槍長而笨重,在山嶽叢林地帶作戰很不方便,難以充分發揮自動步槍的突擊作戰效能。

因為自動火力不足,實戰中,解放軍往往要依靠營屬53式、57式重機槍和56式班用輕機槍對越軍進行火力壓制。特別是53式重機槍,仿製於蘇聯的SG43郭留諾夫重機槍,其原型槍從二戰到朝鮮戰爭歷經戰火考驗,性能非常可靠。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53式重機槍在壓制印軍火力和阻擊敵人潰逃時發揮了重大作用,因而深受部隊信任。1979年戰前部隊進行擴編調整時,就主要以53式重機槍換下了性能不可靠的67式輕重兩用機槍來裝備營屬機槍連。另外還將部分57式重機槍裝備給了部隊,該槍的戰鬥性能和結構大部分與53式重機槍相同,不同之處是改用了三腳槍架、槍管稍長及外部有縱向散熱槽等。在1979之戰中,通常將53式、57式重機槍加強到一線步兵連,以其強大的火力壓制敵方,支援步兵攻堅拔點,功勛卓著。不過53式、57式重機槍攜行較為不便,而且還是營屬火器,難以做到隨時緊跟步兵進行火力支援。在這種情況下,56式班用輕機槍能夠及時緊隨支援步兵連續戰鬥,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56式班用輕機槍也有其缺陷,如供彈方式比較落後,容易出現卡彈,精度一般,彈著散布較大且只能連發,槍機的動作不可靠,容易受泥沙和缺油生鏽影響等等。因為56式槍用鋼材差,訓煉和實戰後都會出現各種磕碰過後的坑坑窪窪,因而縮短了槍的使用壽命。

越軍的機槍火力配系比較龐雜,主要使用的是蘇制RPD、RPK班用輕機槍和PKMC/PKM通用機槍、中國產56式班用輕機槍、捷克制M59輕機槍,還有美製M60通用機槍、捷克制M59重機槍、老古董勃朗寧M2HB型12.7毫米機槍等。各型機槍輕重搭配合理,依託有利陣地多貯彈藥,在射程與火力上相對於中國軍隊都具有一定的優勢。

除了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外,解放軍主要的近戰武器就是67式木柄手榴彈了。該種手榴彈採用鑄鐵彈體,重600克,可產生70-110個破片,殺傷半徑為7米。67式木柄手榴彈的主要優點是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便於大批量生產;缺點是全彈較重,體積過大,產生的破片數量較少,破片一致性也較差,因而影響了殺傷威力。79之戰時,普通步兵一般配發手榴彈4枚參加戰鬥,技術兵種、後勤人員一般配發1-2枚以防身。在缺少自動火力支援的近戰中,無論是攻堅還是阻擊,手榴彈都是解放軍克敵制勝的重要武器。

在解放軍的火力配繫上,手榴彈的投擲距離為40-60米左右,60迫擊炮的最小射程為80米。這樣,在200米近戰距離內,破片式殺傷火器就出現了至少20米的相對火力空白地帶,只能用槍械來彌補。

再觀越軍,一般每個步兵班編有1具美製M79型40毫米榴彈發射器,這是越南戰爭中繳獲美軍留給南越軍隊的東西。這種榴彈發射器的射程為31-400米,使用M406高爆殺傷榴彈和M433破甲殺傷彈,還能發射霰彈、照明彈和煙幕彈。可每人帶彈20-30發,在塹壕內遊動射擊,精度良好,每顆榴彈的威力相當於1顆手榴彈,榴彈破片殺傷半徑達到5-7米,可以有效彌補手榴彈與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隙。越軍使用的美製M16A1突擊步槍上還能加掛一種M203型40毫米榴彈發射器,體積小巧,性能與M79型基本相同。這兩種榴彈發射器的應用使得越軍在班組點面殺傷火力配繫上比解放軍更完善,班組作戰能力更強。

越軍還使用了一種蘇制SVD7.62毫米半自動狙擊步槍,裝備10發裝可拆卸彈匣,發射專門研製的7N1型狙擊步槍彈,配有4倍光學瞄準鏡,有效射程為600米,在1000米距離上仍有很強的殺傷力。越軍狙擊手實戰經驗豐富,使用SVD狙擊步槍深草潛伏,突然襲擊,給解放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而解放軍當年並沒有專用的狙擊武器,只能用56式半自動步槍與敵對抗。後來在戰鬥中繳獲了越軍使用的SVD狙擊步槍,送回國內測繪仿製,才誕生了第一種國產狙擊步槍——79式狙擊步槍,於1981年試產並裝備部隊。

在越南這樣的山嶽叢林地帶作戰,火焰噴射器是一種很有效的武器。越北山地上的山洞和石縫眾多,有時一個山頭就有上百個洞,而且洞里還有洞,一個套一個,有些洞又互相串通,要在洞里搜索殘敵,非常麻煩而且危險。一個洞,明知有越軍,要進去卻不那麼容易。因為你在明處,他在暗處,你一進洞一探頭越軍就能發現,立即有火力打來。很多洞又常常不是直洞,是「Z」字型的,轉彎處還有擋牆,越軍躲在中間,直瞄火器就不好打。而火焰噴射器的優勢是噴出的油柱火焰可以跳躍和拐彎殺傷,能沿著塹壕、坑道內壁拐彎、漫流、飛濺,粘到哪便燒到哪,管他是直洞還是彎洞,一槍噴進去就全招呼了。同時由於火焰燃燒會消耗大量氧氣,從而使地下工事內的敵人窒息死亡。對於喜歡鑽洞和進行坑道作戰的越軍來說,這實在是一種再好不過的剋制武器了。在79之戰中,經常將師防化連的1個噴火器班(每班3組,每組1具74式火焰噴射器)加強給一線步兵連,在實戰中表現出色,被解放軍步兵當成寶貝來使用。據統計,在28天作戰中,噴火分隊共消滅越軍的暗堡、坑道、洞穴、掩蔽工事等各種火力點1000多個,有力支援了步兵的攻堅拔點。

實戰中,越軍經常運用蘇制德什卡M-1938式12.7毫米高射機槍、中國產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和蘇制КПВ14.5毫米高射機槍,在解放軍的輕武器射程之外進行遠距離平射,對解放軍的集結和運動威脅很大。蘇制德什卡M-1938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痛擊德軍,戰後被廣泛輸出到許多國家。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正是根據德什卡12.7毫米高射機槍仿製而成,曾是解放軍的現役裝備,抗美援越時大量支援給了越南,平射距離可達1500米,戰鬥射速80發/分,可長、短點射和連續射擊。蘇制КПВ14.5毫米單管高射機槍構造簡單,重量輕,拆卸移動方便,採用坐射方式,用腳踏擊發,瞄準裝置先進,配用的是一種高平射合一的光學瞄準鏡,有放大望遠功能,具有瞄準快捷的特點。越軍非常擅長在山嶽叢林地帶使用高射機槍機動作戰,通常配置在山頂,射界較為開闊,火力兇猛,可攻擊1000-1500米內步兵和800米內輕型裝甲目標及火力點。其子彈口徑大,一旦擊中甚至可以將人攔腰打斷,對步兵殺傷很大。

解放軍的步兵伴隨火力一般是53式或57式7.62毫米重機槍、69式40火箭筒、65式82毫米無坐力炮、63式60毫米迫擊炮、53式或67式82毫米迫擊炮、71式100毫米迫擊炮等。1979年對越作戰的時候,解放軍步兵團高射機槍連的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已經撤裝,全部換裝58式輪式14.5毫米雙管高射機槍,主要擔負保衛指揮所和炮兵陣地的防空任務。在沿公路及兩側山地向前衝擊時,解放軍通常是以重機槍、迫擊炮遠距離壓制敵人,以40火箭筒、82無坐力炮伴隨步兵抵近發射敲掉敵人火力點。遺憾的是,解放軍使用的58式14.5毫米雙聯高射機槍需要汽車牽引,離不開公路,難以如越軍的高射機槍一樣對山地叢林中戰鬥的步兵進行有效支援。而且瞄準裝具更新慢,大多還是老式的機械瞄準具,相比越軍蘇制КПВ14.5毫米高射機槍的光學瞄準具差了一代。因為越軍的高射機槍居高臨下打得遠,解放軍的40火箭筒、82無坐力炮和重機槍一時難以靠近打到對方,只能用82迫擊炮和100迫擊炮來壓制。而82迫和100迫比較重,需要人力和騾馬運輸,難以及時跟上步兵前進。這樣一旦在叢林峽谷和山路隘口突然遭遇,解放軍就很吃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推薦閱讀:

1979年中國軍隊為什麼沒有收復老山?
武元甲在中越戰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關於對越自衛反擊戰...?
高山下的花環 這部電影中人物性格頗析?
如何評價許世友在對越作戰中的表現?

TAG:中越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