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過剩」是如何形成的?

自我意識過剩是如何形成的?主要特點是什麼?該怎麼治?

比如有的人很孤傲清高,認為自己特別成熟,自我封閉,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自己配得上任何讚美,不屑於周圍人交流之類。


從小得到的關注過少或者過多,總之就是不正常的收到關注,沒有一個合理的界度。

得到的關注太少會造成兩個結果,一種是過分渴求關注,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極具表現慾望。另一種是變得極度不希望別人的關注,拒絕被人關注。

得到的關注太多會認為世界是圍繞他自己轉悠的。有的會有以為世界的變化都是由他引起的,特別是別人的情緒變化。

倒也不是沒得治,只是首先必須要知道,改變就面臨著挑戰和痛苦。而情況嚴重的往往或者被消磨折磨得失去了改變的勇氣,開始勸自己這就是自己,或者不認為自己應該改變,應該「堅持自我」,只是因為缺乏知識,一直不明不白不滿地活著。

人在這種情況會去找很多替代品來保持心理平衡,例如名聲,成績,權力。期望自己成為了不起的人,心裡貶低別人,抬高自己,自覺或不自覺地總是盯著人的缺點看,否則就找不到心理平衡感。

要怎麼治好?

首先要意識到這種狀態有問題,如果,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就不可能進行改變。這種改變從來不是別人的話能夠強加的,只有一個人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狀態對自己的影響,想尋求一種更好的生活狀態,才有可能帶來改變的契機。

其次要知道什麼樣的狀態才是正常的,適合人發展的。 一兩句說不完,簡單介紹下,表裡如一的,有明確的界限,能夠自由和人拉進距離或者疏遠的,關注點在發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感受上,以及自己給別人的感受上,而不是在揣摩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上(注意這兩者的區別)。在這方面,最好找一下積極心理學的書來看看。

然後就是需要有計劃性地進行改變。這是最漫長也是影響最大,最重要的一部分。你要找出自己的目標,比如榜樣人物,身邊的或者名人,比如一些你認同的也符合正常自我意識情況的描述。對這些目標收集盡量多的資料,學習他們在不同的情景下是如何反應,有意識地給自己做一些這方面的練習,學習他們的思維邏輯。

同時也去看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育兒和積極心理學的都不錯。至於為什麼看育兒呢?這裡是我最推薦的。因為人的創傷大部分來自童年埋下的陰影。但很多人已經變成了成人,他們的父母也不可能再反哺,他們需要了解自己是怎麼變成現在的樣子,知其然才知其所以然,並且要知道怎麼去治癒自己。雖然無法回到過去,但是他們還有可以做的事,他們的一部分已經長大成人,他們可以在這種育兒知識的學習中,自己扮演父母的角色,對內心裡那個受創的孩子進行治療。

關於如何堅持的問題。記錄你每天這方面的成長,心愿,學習和思考。找到社群,網路或現實中的學習群體,和他們去交流,寫出自己的感悟。一直自己找微小的進步誇自己,不要辱罵自己,給自己負面的刺激反饋,記住,誇你一句,讓你有成就的喜悅,比罵你一句,要讓你自己有自我推動力的多,但不要盲目,該反省還是要反省,只是控制住不評論自己,而只要冷靜的反省事情本身。離開對你有很大不良影響的人,記住,找出五個你花的時間相處最多的人,你就是他們的平均值。每過一段時間,翻閱自己之前的記錄,觀看自己的成長曆程和進步。

我就先說到這裡,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和自己與世界和諧共處的舒服方式。


中醫標籤我給滿分


童年種下了什麼樣的種子,成年就會收穫什麼樣的果實

要麼是過於自戀引起,要麼過於自卑引起

認知過於狹隘,由於認知能力發育水平太低,導致個體無法從他人的立場和角度來進行具體事物的思考。只要不是大腦有問題,隨著年齡增長,人類個體慢慢都會擺脫這種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


說說我自己吧。

――――――――――――――――――――――――――――――――――――――――――――――――――――)

從小父母就不太關注我,頂多期末關心成績。

從小到大因為父母工作原因,我都是獨自一個人在房間里玩,小學的時候在卧室里假裝自己是什麼角色,偷偷拿了媽媽好多衣服穿,很喜歡假裝有人跟我玩,有人跟我一起演戲。

――――――――――――――――――――――――――))

上了初中後,在學校被同班的一個女生孤立,受了很多委屈也沒有跟父母提過,愛寫日記,寫日記的習慣一直保留到大學裡。每天寫,初中那會兒每天做完作業看很多課外書。活在自己的世界;高中每天寫日記,但是開朗很多了,但是比初中更敏感了。

上了大學後,除了軍訓那會兒開朗點,後來越發沉默了,心底里覺得身邊沒有朋友值得我交心,自我意識很強,寢室里經常一個人默默打遊戲不參與任何話題,大二了就默默自己插耳機看劇聽歌,更不願意跟室友交流自己喜歡的事物了,也更敏感。

―――――――――――――――――――――――――)))

的確是從心底里是覺得不輸於任何同學的,哪怕身體有缺陷,成績不如別人,高中在班裡倒數,也一樣覺得不輸任何人,自我意識很強,甚至到大學裡還患過抑鬱症,但未對任何人提起,甚至父母。有段時間經常早醒,頹靡不已。跟父母關係淡薄,大學考了離家很遠的地方。

自我意識跟童年影響,的確是有聯繫的。我的童年充滿了痛苦與孤獨的回憶,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你是看不出來我有什麼的,跟正常人無異,連父母都不知道呢。


缺乏關注又缺愛。


沒有專業心理學知識,僅說身邊例子外加個人思考

從小獲得過多自我關注,而不需要向外界(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付出關注的人,她會想當然的認為這個世界就是圍著自己轉的,這個非常容易理解

再者,就是從小獲得很少關注的人。處在這樣環境下的兒童,我想得到的,至少有兩種心理應對機制。一種是外界忽視了我,我為了應對自己被忽視的失落感,那我也忽視自己好了。這種人慢慢變成沒有自我意識或者自我意識很薄弱的人。另一種內心感情多的兒童,外界忽視了自己,但自己實在無法忽視自己,同樣的,為了緩解被忽視帶給自己的傷害,必須自己從心理層面抬高自己,我有獨特才能所以是與眾不同的等,以獲得一種心理平衡。面對被忽視的兩種表現都是保護自己弱小心理的方式,方式的選擇在小時候可能受基因影響較大。

題主舉得例子「有的人很孤傲清高,認為自己特別成熟,自我封閉,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自己配得上任何讚美,不屑於周圍人交流之類。」其實我個人認為說這樣的表現是自我意識過剩並不恰當。

我能想像得到的,至少兩種人會有如此表現。一種即是上面所說的被忽視之後的自我抬高,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你們都不理解我。

還有一種,是否被忽視已經是次要原因了,主要原因是,真的沒人理解自己啊。天才居多,甚至不用是天才,哪怕只是與常人不同,比如有自己的怪癖了。外界是否忽視先不說,面對這樣的兒童,更多的人是投以不理解,打壓等,這樣的兒童被人為地推到一個孤獨的境地,同樣地,為了保護自己,平衡心理,也有可能像題主說得那樣保護自己。這樣的人,獲得的更多的是不認同感,是否被忽視已經是次要原因了。


弱弱地問一句,動物的自我意識也在太空漂嗎?你是怎麼區分的


推薦閱讀:

請問有什麼適合初學者了解佛教文化、思想、哲學的讀物、視頻等,以便形成對佛教初步,系統,全面的認知?
經常懷疑世界的真實性,認為我們的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由一些數據構成,而我們的個人意志也僅僅是預先設定好的方程式。這在哲學上算什麼?
「你看著窗外的風景,站在橋上的人卻在看著你」,這裡面包含了什麼樣的哲學思想?

TAG:哲學 | 中醫 | 自我意識 | 心理 | 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