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端午節總有很多人在各種圈子裡刷端午節快樂?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今年還是和往年一樣!有很多人在刷著端午節快樂這種話~ 他們是真的不了解歷史?還是覺得只要有假放!就是個快樂的節日?


(元)舒頔《小重山·端午》: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這首詞上闕寫家家戶戶慶祝端午,下闕寫作者感懷屈原,我們能很容易地看出作者的感情傾向,但是跳出詞外我們能得到其他信息:起碼在元代時慶祝端午已經成為一件普遍的事了(風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什麼歷來端午都是個悲傷的節日便純屬臆測了。

(唐)張封建《競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這龍舟競渡的場面不悲傷吧。端午除了祭祀屈原外還有其他活動呢,賽龍舟、塗雄黃、扎長命縷、掛艾草驅五毒,端午的寓意遠不止祭祀(五月到來天氣漸熱,古時草木多也沒有什麼化學殺蟲劑之類的,家中容易跑進蟲蛇,端午就是告訴大家要及時掃灑,驅趕毒蟲,從這個角度來說端午是個追求健康的節日呢,不過古人多少有些迷信,愣是把季節的鍋扔到端午一天上才導致了端午出生的孩子不祥的說法,而隨著社會的進步這個說法不就逐漸被淘汰掉了么)。

(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序》節選:抑揚游夏,滌煩想於詩書,超然玄覽,自足樂,何止柏枕桃門,驗方術於經記。綵花命縷。觀問遺於風俗,感婆娑於孝女,憫枯槁之忠臣而已哉。嘆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凡百在會,咸可賦詩。

「美君臣之相樂」這句就很明顯了吧,官方的端午宴會呢~

再來說說那個端午說安康的科普帖喜歡扯上清明對吧,那麼我們來看看古代清明除了掃墓外的另一面吧:(唐)《景龍文館記》:清明節,唐中宗命侍臣為拔河之戲,以大麻絙兩頭系千條小繩,數人執之爭挽。

(宋)《東京夢華錄》:京師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

(宋)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澆林,緗桃綉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出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盈盈。鬥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向路傍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歡情。對佳麗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傾。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

古人的節日生活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豐富多彩,可不像現在說清明就只想到掃墓,說端午就只想到屈原。

再多說一句,中國祭祀的節日可多了去了,真要把祭祀當端午的重頭戲的話冬至恐怕第一個表示不服吧,當年它可是三大節之一呀。有學者認為中國是有宗教的,不過這種宗教的面貌與基督教啊伊斯蘭教啊有所不同,被稱為「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它的崇拜對象主要是天神和祖宗,所以認真地追究的話祭拜先祖這個項目可以套到大部分的漢族節日里喲,那麼是不是整年都要哀哀凄凄的啊?不管悲傷的還是喜慶的節日的主體都是活人,喜慶的自然不同說,那麼悲傷的呢,人死如燈滅,屈原哪會知道身後事,祭拜不過是外在上的,真正的核心在於那些代代相傳的珍貴精神。

對了,兒童節的來歷知道吧,那是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而設立的節日呀,若按之前的邏輯的話那些冒充小孩子的就該最先被拉出來批判一番。綜上題主還是要再學習一個呀。


為什麼情人節大家都祝我情人節快樂?


推薦閱讀:

端午節去北戴河,有哪些地方不容錯過?
有些專家說的「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應該互祝安康」是為什麼?
端午節只有中國才有嗎?
端午節不應該說端午節快樂嗎?
端午節怎麼過,才能體現出「端午」?

TAG:歷史 | 端午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