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或者說「自我意識」,在道門是如何看待的?

佛門講緣起性空,三法印之一是無我。印度教認為有永恆不變的神我阿特曼。耶教也認為靈魂不滅。儒門賦予」我「特別多的世間責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道門,又是如何看待自我意識的?期待道門前輩不吝指點。


謝 @求索者邀

我不是前輩,也沒入道,只是簡單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佛道皆有無我之說,若不細查,很容易混淆合一,以為道一風同。我以為,概括道門的,用清人王先謙在《莊子集解》的一段話最為貼切---------順勢而不滯於物,冥情而不攖其天

佛門的「我"是站在他們唯心與緣起論的世界觀下闡述的,道門的「我」則是以道法自然為最高追求,簡單一句話------------不為外物所擾而全其天性。莊子云: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這一思想在唐代深深影響了禪宗的發展,但禪門畢竟是佛教,在佛教唯識說的融合下造就了禪門所謂在自我意識的背後有一個真正的主人翁,是為超越生滅的本來面目(如來藏)

然而在道家的世界裡卻不是如此割裂,華夏傳統的思維觀是整體而圓動的。關尹雲「我與天地似契似離」,莊子雲「天地與我並生」,保持內心的虛靜澄澈,擺脫外物的羈絆,即呂祖的「應物要不迷」,最終達到「知天盡神,致命通玄」。這一切都要以心平氣正,自然而不用力的狀態去追求,而非如禪門這般晝夜參究話頭,或以外止諸緣心如牆壁的教法刻意為之,即便如六祖禪標榜「擔水砍柴皆是道」,其教法里還是遮掩不住他們所謂真常唯心論的本質。

在道門,自我意識即心,並不是如佛教這般是架構呈現整個世界的主人翁,意識的存在,脫離不了你的肉體,在我們的中醫里,這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了解我們祖先的整體思維觀,對這個問題應該會有明晰的判斷。


關尹子云:「神之所動,不名神,名意;意之所動,不名意,名魄。惟聖人知我無我,知物無物,皆因思慮計之而有。」

道門認為人應當「與天地冥」,所以要「無我無人」,與天地萬物相合。


道家總的思想是去除外物,回歸本源。具體到這個問題中就是人不應該被外物束縛,回歸「本我」,也就是題主所說的「自我意識」。老子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復歸於嬰兒」,就是因為嬰兒是人的本源狀態,沒有社會屬性,功名,貪慾,雜念,主觀妄斷等一系列束縛我們的附加物,「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是「本我」。


有好事者將三清對應西方心理學的三我,

元始對應上了自我,道德對應上了超我,靈寶對應上了本我


推薦閱讀:

在自己家樓下遇到女鬼該怎麼辦,有什麼辦法能解釋這現象?
神仙可學論(二) 至道淵源循有方
你現在戴的佛珠/念珠有什麼特殊的來歷、意義?
神仙可學論(五) 以有契無通帝鄉

TAG:自我意識 | | 靈魂 | 道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