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骨頭」的來源是新羅的古代朝鮮骨品等級制度嗎?

東亞三國演義:肥水不流外人田

肥水不流外人田

澶淵之盟解決了遼國的後顧之憂,來自宋朝的威脅解除以後,在遼國身後偷雞摸狗的高麗,看起來就特別的討厭。

遼聖宗從宋朝前線平安歸來,往東一看,乖乖不得了,我不在家這段日子,高麗人把城一直修到了鴨綠江東岸,這是打算跟我劃江而治啊!

當然,照之前的協議,遼國許給高麗鴨綠江以東女真故地,這是沒問題的。

問題是,現在遼國不想給了。

1010年,高麗西京留守康肇弒主,立王詢,是為高麗顯宗,史稱康肇之變。

康肇之變,得從千秋太后說起。

千秋太后皇甫秀,是高麗太祖王建的孫女,她的父親是高麗戴宗王旭,當然,戴宗未曾執政高麗,他是追尊王,也就是高麗的名譽國王。為什麼他能當上名譽國王呢?那是因為他的兒子當了國王。

王旭的兒子,高麗成宗王治,也就是皇甫秀的親哥哥。王治接的是景宗王胄的班,王胄是王治和皇甫秀的堂兄兼妹夫,也就是皇甫秀的男人。

有人問了,王建的孫女為什麼不姓王,要姓皇甫呢?堂兄妹怎麼可以結婚呢?

其實,這兩個問題可以互相解答。

在中國古代,表兄妹結婚所在多有,堂兄妹結婚就很少見了,甚至中國古人有同姓不婚的風俗,大概中國人的觀念,同姓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為了基因多樣性要盡量避免同姓戀。

但是高麗王室就比較奇葩了,很流行族內通婚,理由是保持王室血統的純(蠢)潔性,嚴重違反了優生優育的準則,因此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無子嗣、先天性疾病、早卒或者各種弱智兒童。

族內婚是高麗王室主要的婚姻構成,另一部分則是王室與貴族通婚,不是主流。高麗王朝發展到後來,近親結婚的後果有了越來越多的前車之鑒(估計王室都要專門成立一個特殊教育幼兒園了),逐漸發展到遠枝通婚,一直到後期,以律令的方式正式禁止族內婚。不過在千秋太后這時候,堂兄妹結婚,或者堂叔娶了侄女,甚至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結婚,都是很常見的事。

高麗人學唐朝,學了一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們只知道同姓不婚,卻不知道為什麼同姓不婚。所以,為了保持血統的純(蠢)潔性,同時避開同姓通婚的惡名,高麗王室想出了一個好(sou)辦(zhu)法(yi),那就是讓王室的女子隨母姓。這樣就避開了同姓通婚的禁忌。

根據現存史料,朝鮮三國中,高句麗和百濟不存在族內婚的跡象,但是王氏高麗的前朝--新羅王室,為了保持龍種純潔,維護金氏的統治,實行了骨品制和族內婚制。

順道說說新羅這個骨品制。骨品骨品,顧名思義,骨子裡就註定了你這人有品沒品。這是一種以血統、出身劃分社會等級的制度,有點像今天民主印度仍在實行的潛規則--種姓制度。

朴、昔、金三家王族地位最高,稱為「聖骨」(第一骨),大小貴族依次分為「真骨」(或第二骨)、六頭品、五頭品、四頭品等四個等級(有點兒像批發市場選桃子,不同的是桃子是頭越少越好,這裡是頭越多越好)。「聖骨」、「真骨」貴族能繼承王位。各骨品都自我封閉,互不通婚。

除此之外,等而下之的,還有三頭品、二頭品、一頭品、平民、奴隸等等,不過這些都是不在貴族之列的非骨品,統稱「賤骨頭」。


骨品制度的影響,首先是做官,你能不能做官,最高能做到多大的官,評什麼職稱,享受什麼待遇,甚至允許你住多大房子,那都是由你的骨品決定的。不同骨品之間互不通婚,更別說有骨品的貴族和沒骨品的賤骨頭了,你是太子黨,我是街溜子黨,不是一黨,別坐一船。

如果有不同骨品通婚的情況,那麼後代的骨品以低的一方為準。這就是叫人愛惜自己的骨品,像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不要輕易自輕自賤,你娶了(嫁給)賤骨頭,你的後代永遠是賤骨頭。

配合蘇定方滅百濟的新羅武烈王金春秋(不是丁春秋)就是真骨,因為他的老爸雖然是聖骨,老媽卻是真骨。

金春秋是第一個以真骨出身即位的新羅王,一般認為真德女王的去世標誌著新羅前期的結束,金春秋的即位意味著新羅王朝中期的開始。從金春秋以後,真骨出身也可以繼承王位,有人認為這意味著骨品制度的終結。

金春秋劇照,韓劇《善德女王》

說道這位金春秋,習慣性的發散一下。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真德王條》中記錄了金春秋和溫君解之間的軼事。 「真德王2年(648年),金春秋作為使節前往中國,返回途中在海上遇到了高句麗巡邏兵。金春秋的隨行人員溫君解立即覺察出危險,讓金春秋乘坐小船逃跑,自己則身穿金春秋的衣冠,坐在船的高處。高句麗士兵看到假扮成金春秋的溫君解的穿戴,就以為是金春秋,便把他抓走並殺死。溫君解的犧牲使金春秋平安返回新羅,他向真德王報告了這件事,真德王追封溫君解為大阿飡,並重賞了他的子孫。

2007年盧武鉉邀請溫總訪問韓國,慶州金氏首爾宗親會會長金春濟說:「因為這個歷史事件,慶州金氏一直把溫氏視為恩人。「並向溫總表示感謝。

這個是套近乎的手法,不過這樣說來,溫總也成了韓國人了,囧啊。

骨品是世襲罔替的,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下來會打洞。這一點,保證了新羅貴族集團對政治權力的壟斷,也堵死了平民子弟致仕晉陞的渠道

當然,骨品制度主要實行在王京附近,地方上沒有作為一種強制制度,但是它對新羅社會的影響是全局性的,就好像今天印度的種姓作為一種「明」制度已被廢除,但是這種潛規則仍然根深蒂固。

據說直到今天,許多朝鮮老人在兒女談婚論嫁時,還會比較在意對方的骨品。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有朝鮮的機油來辟個謠唄。

高麗太祖王建就是一個「賤骨頭」。

《高麗世系》記載:

太祖王建之先名虎景、自稱聖骨將軍。虎景生康忠,康忠有子寶育,天資慈惠,入知異山修道。寶育之女配唐貴姓,生作帝建,作帝建晚年居俗離山長岬寺,常讀佛典卒。作帝建之子曰隆建,即世祖而太祖之父也。時桐里山有道誢,與世祖相見如舊識,同登鵠嶺究山水之脈,上觀天文,下察地理,築松岳之新第,預言將一統三韓,誕生英主。

按照這種說法,王建是唐新混血,血統高貴,骨品則是最高的聖骨,繼承王位那當然是天命所歸。但是要注意,上面的這種說法最早是在高麗毅宗時代的金寬毅《編年通錄》中出現的,此時距離太祖離世已經過去了二百多年,臣下給自家皇帝的老祖宗修史,當然是凈撿著好聽的說。所以一般我們認為這種說法就是後人在給老祖宗臉上貼金,來證明本朝的正統性。

目前學界比較公認的,認為王氏起源於新羅開城西面禮成江下游的禮成港,八九世紀的時候這裡是水旱碼頭,商賈雲集的大都會,朝鮮半島和中國貿易的起運港。王家在這裡靠貿易起家,逐漸發展成富可敵國的巨賈,成為一方土豪。

雖然王家富可敵國,政治上卻無有尺寸,基本是白丁。這個是重農輕商的農耕文明社會的普遍現象,中國古代也是如此,商場上你是成功人士,可是隨便一個公務員都敢對你吆五喝六。再牛逼的商人,一個七品芝麻官一紙官文,就能封了你的鋪子,抄了你的家。

王家對此感到很是不爽。商人做到了王家的這種級別,必然對政治權力汲汲以求,封建社會,紅頂商人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王家定下了家訓,一定要在政治方面有所建樹。這個事實證明,沒有世襲權力的王家,絕非那些含著印把子出生的官二代,恐怕只能歸入賤骨頭之列。

到了王建父親王隆這一輩,總算是完成了家族的使命,896年,王隆攜子王建投靠建立了泰封國的金弓裔,王建逐漸成為弓裔手下的得力幹將,並最終奪了弓裔的泰封國,改名高麗。(弓裔是個奇葩,這貨整天經書不離手,佛號不離口,自稱彌勒佛轉世,為人卻殘狠陰毒,睚眥必報。學佛學到他這地步,就好像神父染上了梅毒,或者學歷史學成了果粉)

太祖王建在建立高麗的過程中,為了籠絡官吏、貴族,與地方貴族豪強政治聯姻。他身體力行,身先士卒,以身試法,銳身赴難,身大力不虧,先後娶了6位王后,23位夫人,這29位王后王妃,出身遍布全國各地,她們的父親們或在中央身居要職,或在地方富甲一方,都是高麗王朝的棟樑。太祖王建在她們身上辛勤耕耘,自由馳騁,就是在經營著整個高麗。

新羅時代的王族政權是朴、昔、金三家輪流執政,大事小情,由新羅貴族們在朝廷上開議會討論決定,王權有些衰弱,有點貴族共和的意思。王建很不爽這種方式,他總結新羅的經驗教訓,認為新羅金氏王族族內婚執行的還不夠堅決,導致外姓介入,王權旁落。在他的推動下,王氏高麗大興族內婚同姓戀,比新羅時代更加喪失。

太祖王建一生在高麗的大地上播種,成果顯著,有25個王子,9個公主,生的兒女太多叫不上號來,就按照母親的出身地挨個兒叫小名兒:海南島、吐魯番、少林寺、興安嶺、北戴河、長白山、萬寶路、大前門、大生產。。。。。。

其中就有6個公主嫁給了自己的兄弟。皇甫秀的母親是宣義王后柳氏,太祖王建的女兒,她的父親是柳氏同父異母的歐巴--戴宗王旭。柳氏隨的是她的生母,貞德王后柳氏(王建原配夫人)的姓。千秋太后皇甫秀比較特殊,她隨的是她祖母,神靜王太后皇甫氏的姓。

神經王太后還有一個女兒,也就是戴宗王旭同父同母的親姐妹,大穆王后皇甫氏(隨母姓),她也嫁給了自己同父異母的歐巴,光宗王昭。兄妹倆合作生產了兩個兒子:高麗景宗王伷和孝和太子。

皇甫秀嫁給了自己的堂兄--景宗王伷。

高麗世系圖(部分)

所以柳氏是她的老媽,也是她的姑姑,王旭是她的老爹,也是她的舅舅。太祖王建是她的爺爺,也是她的外公,還是她的爺公公。

大穆王后皇甫氏是她的親姑姑,也是她的婆婆,景宗王伷是她的堂兄,也是她的表兄,還是她的男人。光宗王昭是她的叔叔,也是她的公公,還是她的姑父。

相信經過了我這麼一番詳細的解釋之後你已經糊塗了,反正不管怎麼說吧,這就叫自產自銷,肥水不流外人田。

一家子沒羞沒臊嗎這不是?

康肇之亂

上行則下效,王室都喜歡玩近親相奸,貴族們當然也紛紛模仿,一時之間在高麗上層製造了許多思維廣歡樂多的弱智兒童,拉低了高麗貴族的整體智商。

景宗有五個后妃,其中四個是他的堂姐妹,只有獻肅王后是新羅敬順王的女兒。五個后妃中,獻哀王后皇甫秀(千秋太后)和獻貞王后皇甫氏是親姐妹,都是戴宗王旭的女兒,其實在史書上,兩個人都是有姓沒名,都稱為皇甫氏,皇甫秀大概是韓劇《千秋太后》給起的名。

景宗英年早逝,20歲即位,26歲就沒了,留下一堆小寡婦。這姐倆都屬於豪放型的,不堪寂寞,獻哀王后傍上了大臣金致陽,獻貞王后傍上了自己的叔叔王郁。

關於金致陽的來歷,高麗史.金致陽傳記載:金致陽,洞州人。千秋太后皇甫氏外族。性奸巧,陰能關輪。

金致陽是新羅後裔,敬順王的裔孫,從小接受新羅復國主義教育。此人天賦異稟,那方面的能力超強,陰能關輪,大概和嫪毐是一個級別的。

在千秋太后的照顧下,金致陽扶搖直上,很快做到了右僕射兼三司事。

天賦異稟,「邪魅狂狷」的金致陽

都說戀愛中的女人智商為零,千秋太后被金致陽的大丁丁搞昏了頭,沉浸在肉慾的歡愉之中,根本沒有注意到他的真正目的:推翻高麗王朝。

千秋太后和金致陽合作生產了一個私生子。此時千秋太后的兄長--成宗王治已死,高麗國王是千秋太后和景宗的兒子,高麗穆宗王誦。金致陽攛掇著太后,打算立這個私生子為王。這樣一來,高麗就被新羅後裔奪回了。

這時候,除了千秋太后的親兒子穆宗,還有一個障礙就是大良院君王詢。

王詢,就是獻貞王后和叔父王郁的私生子。

《高麗史宗室列傳》說:王郁「工文辭,又精於地理「,是個文藝青年,景宗薨,成宗立,這時候就有人給獻貞王后算命,說她有一個兒子要當國王。獻貞王后很納悶,我都寡婦了,怎麼還有兒子啊?

小寡婦獻貞王后搬出宮,回到自己的宅邸居住,對門兒就住著叔父王郁。某一個空虛寂寞冷的夜裡,獻貞王后獻出了自己的貞潔,倆人乾柴烈火,搞到了一塊兒。

獻貞王后

後來有一次,皇甫氏到王郁家裡住,家人"積薪於庭而火之"(FFF團的怒火),火燒的挺大,文武百官都去救火,成宗也去了,擔任現場總指揮,就在火場里看見了自己的妹妹,肚子都已經老大個兒了。

成宗也火了,本來後宮之中藏污納垢所在多有,扒灰的扒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你偷偷來,別讓人看見,好,一場大火,把我妹妹給來了一次現場直播,這不是給王室丟人現眼嗎?

一怒之下,成宗把叔父王郁發配泗水縣,孕婦獻貞王后一個人哭哭啼啼的回到自己家裡,還沒進門,就感到一陣緊似一陣的宮縮:要生了!

在家門前的柳樹下,皇甫氏扶著柳枝,生下了急火火的孩子--王詢。隨即去世。

急性子王詢生下來就沒了媽,老爸也給流放了,舅舅成宗把他交給保姆照顧。有一天成宗召見王詢,小屁孩爬到舅舅(兼堂兄)的膝蓋上不住的喊著」阿爸阿爸「,成宗想起了自己可恨又可憐的妹妹,還有那個王詢從沒見過的爹,不禁淚流滿面。外甥(兼堂弟)畢竟是無辜的,孩子總得有個爹啊!

於是他把王詢交給遠在泗水的王郁,從此父子團聚了。

997年,也就是王郁去世的第二年,王詢從泗水回到開京。這一年成宗薨,穆宗立,千秋太后攝政。

王詢被封為大良院君,表示這是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宗室。

為了讓自己和金致陽的私生子登上王位,千秋太后逼迫小孩子王詢到崇教寺出家。自從大良院君來到崇教寺,寺里開始不太平了,經常有刺客出沒。後來在穆宗干預和寺內眾僧幫助下搬往神穴寺,靠著寺內的地洞和床底的機關和刺客們玩著貓抓老鼠的遊戲。

千秋太后曾經遣使者賜大良院君酒餅,並且一定要使者親眼看著王詢吃下去。寺里的和尚預先把王詢藏起來,只推說小千歲淘氣,到山裡玩,不知道跑哪兒去了。等使者走了,把酒餅飲食之物散於庭中,鳥雀食之皆亡。

千秋太后和金致陽獨攬朝政,縱橫跋扈,不但大良院君王詢,就是千秋太后的兒子--穆宗也感覺到了威脅。

穆宗終歸是千秋太后的親生骨肉,所以,在殺還是廢的這個問題上,她和老情人金致陽產生了矛盾。

1009年,金致陽趁著穆宗生病,火燒高麗王宮,揚言要殺掉穆宗和千秋太后篡位。穆宗暗中招來西北巡檢使康肇進京勤王,康肇進京後殺死金致陽,流放了千秋太后,此時開始出現流言,說康肇要謀朝篡位,穆宗聽了很擔心,開始策劃殺死康肇。康肇順道兒就把穆宗和所有的反對他的人都給宰了,迎立了穆宗的堂叔(兼表弟)王詢為王,是為高麗顯宗。

兒子當了國王,王郁自然也跟著沾光,被追尊為高麗安宗。

康肇,就是高麗版的董卓。穆宗,你實在應該好好看看三國志了。

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韓劇《千秋太后》。這部劇里幾個主要人物的關係是這樣的:千秋太后是女中豪傑,一貫堅持開疆拓土,反抗侵略,金致陽為了光復新羅接近千秋太后,後來千秋太后發現了金致陽的真實面目,一對戀人反目成仇,相愛相殺,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穆宗是千秋太后和金致陽的私生子,康肇是千秋太后的小三兒,因為嫉妒殺了金致陽,又殺了穆宗,並因此引起遼國入侵。

有夠狗血的!

《千秋太后》:太后和她的男人們(從左至右,姜邯贊,康肇,金致陽)


推薦閱讀:

韓國人寫大寫字母A的時候是不是都不寫短橫?
韓國人說話為什麼齜牙咧嘴的?
為什麼不能說I am understanding……
英語前傳——3.諾斯風暴

TAG:語言 | 流行詞語 | 冷知識 | 等級制度 | 朝鮮王朝李王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