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語習得過程中如何改善發音器官僵化的現象?
在學習外語時我接觸到了「僵化」(fossilization)這個二語習得領域的術語。感覺僵化現象確實部分解釋了我在講話發音中一些音節含混不清的現象。具體舉例如下:
1. 德語中hast du, 中間的t和d我無法清晰自然的以較快速度發出,都是說成&, 失去爆破。否則根本「倒(dáo)不過來」。2. 英語中在一個連貫的句子里, 如果需要快速的發一個th,我很難將其發到位。3.法語里 Au revoir 很難將兩個小舌音連續自然的發出。諸如此類。 我自我分析了一下,認為是我的有一些音所需要的發音部位(例如 大舌, 小舌,控制上下齒開合的肌肉等等)沒有得到充分鍛煉。(甚至普通話里,我都無法清晰快速的說「從小到大」 。發完「從」後很難快速發xiao的音)
那麼我想問的是,針對這種情況存在有效的解決辦法嗎?比如准對一些音素的繞口令?或者一些發音肌肉練習?那些播音員主持人是如何訓練到口齒清晰的?這個現象是否屬於僵化現象?還是只是訓練不足?謝謝!
這個題放了很久想不出答案,前幾天看paper,讀到有幾句話,覺得挺有啟發,
首先,不是很同意發音器官「僵化」這種說法,並不是我們的發音器官僵化,而是我們出生起,我們的發音器官就針對我們的母語而進行調適,因此在說母語時,它還是很靈活的。「僵化」只能針對第二語言來說,但是針對第二語言來說,它從未靈活過,何來的僵化?
那麼,發音器官僵化(無法準確發出第二語言的語音)的原因有很多,幼兒時沒有建立語音表徵、長久不練等都是原因,相關的回答請見:為什麼有些母語者可以輕鬆做到的發音,非母語者後天學起來會非常困難,甚至難以學會? - 青格樂的回答。因為在這個回答中,我個人認為發音不準是「先天」帶來的困擾,因此,這個問題後天上就會變得比較困難,但是,不是說一定不能解決,皇天不負有心人,熟能生巧。
那麼,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1.從輸入和輸出兩方面結合。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比第2點更重要。具體怎麼做,在聽到一個該語言母語者發出該音節時的發音、口型、面部表情,如果能看到共鳴腔(口鼻咽三腔)以及舌位的立體圖就更好了。 ----這一條,是把發音人的輸出和聽音人(也就是學習者)的輸入結合了,而且這個輸入是全面的,也就是從學習者的聽感感知和對該音的發音原理都輸入了。
但是,準確的輸入就一定能輸出嗎?並不是。因此,學習者在自己訓練時,最好也能看到自己的口型、面部表情同時能看到自己的共鳴腔以及舌位的立體圖。---這一條,是把學習者的輸入和輸出結合了。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很多學習者發不對音,並不是因為他發不出,而是對他的語音表徵系統來說,這兩個音他聽來是一樣的,比如日本人發不出R和L,他聽起來是一樣的,所以他也用L代替了。還有一種可能是,他聽起來也是不一樣(R和L),然後也試圖發出不一樣的(R和L),但是當他發出這兩個音時(R和L),他自己聽起來覺得是不一樣的(R和L),但是英語母語者聽的很醉(L和L,都是L,surprise!)。。然後中國人在這方面經常嘲笑日本人的發音,其實我們也有這樣的情況,比如China的Ch,中國人容易發成舌面音,但是其實這是一個舌緣音,但是我們可能並沒有注意到老美髮China的時候有什麼不對勁,也不覺得自己發的時候有什麼不對勁,但是其實我們發的也是不對的,只是因為舌面音的CH和舌緣音的CH並不會造成意義的區別,所以大部分人也不會關注,老美也只覺得哪裡不對,但是說不出為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參照:很多西方人念漢語的「窩們歪果人」這樣的聲調是因為什麼? - 青格樂的回答
所以,要用圖音結合的方法矯正。同時也要看到自己的問題,因為我們聽感上已經無法辨別,必須要靠更精細的技術替代我們的耳朵來進行矯正。
但是我也明白這一條很難實現,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共鳴腔和舌位立體圖,現在恐怕還沒有這樣的技術,但是看一個母語者的發音口型和立體圖什麼的,現在還是有很多,在這裡推薦 @Jason 的一些教發音小視頻,比如會有【Jason教發音】Unit 19 /b/ as in baby - Jason口語教室 - 知乎專欄 我相信這樣的高大上的軟體應該會很多,大家有心的可以去找找。如果看不到自己的口型和發音時的口腔舌位什麼的,但也一定要把自己的發音錄下來聽一聽,和母語者比對一下,也是有幫助的。
2.練練練
如果你在1的基礎上,第一次或者第二次發現,咦,我發的音以及那些舌點陣圖和母語者真的沒區別了哎!或者如果你找個母語者聽一下,他說,Hey, this is so authentic! I cannot hear any difference with native speaker!!那麼說明你已經完成了很重要的一步:已經明白如何準確的發出這個音。但是,這遠遠遠遠不夠,因為你發對一次,不代表你能發對一萬次,要想形成一個有效的語音表徵,要練練練,而且每一次練的都要對對對!不僅單個音節,放在其他片語里,句子里,語流里,都要達到既準確又足夠量。為什麼要這樣?請參考這個回答:為什麼我能聽懂一種語言,卻說不出來? - 青格樂的回答 簡單來說,知識的建立和技能的獲得並不等同,也就是說,知識學會了才只是知識,但是要達到技能熟練水平,還需要大量、足夠的練習。就像你能順利彈下一首曲子,但是你可能需要練一千次,才能在任何場合都毫無壓力的彈完這首曲子。最後,我個人覺得不用太糾結於這個問題,口語流利性的體現並不是說要發音純正,關於流利性的考察指標一般來說是語速和停頓,沒有一點是在要求發音要多麼接近母語者,我覺得除非是對發音有著極端追求的人,否則與其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糾音上,不如把時間用在對語言其他層面的提高上。
給我這個回答靈感的那句話:
「The Competition Model holds that, in order to restructure the syllable maps, L2 learners must rely on repeated focused trials to link changes in the auditory syllabary with changes in the articulatory syllabarys. Methods for inducing these changes include presenting clear cases, facial visual feedback, and diagrams of tongue positions.」參考文獻:Brian MacWhinney(2008) A unified model練。
其實不能完全說是僵化吧,而是有些音不該被發出來。
比如德語的hast du,生活中幾乎沒聽過德國人一字一句的發音的,都是說has du。
另外拿英語舉例。I want this,中want的t是不發音的,而是空一個節拍後直接發this中th的音,這樣th就不那麼難發音了吧。I want to也一樣。這種前面單詞的末尾和後面單詞的開頭類似的情況下,通常都是要省略音節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學習語言總想把每個單詞都發的清楚完整,其實母語的人都不是這樣發音的。說實話我覺得口腔肌肉僵化與訓練不足兩者之間是因果關係:因為訓練不足而導致的口腔肌肉僵化。
像題主說的例子,對於初學者,像法語這種口型略小的語種說多了,口腔尤其是嘴部兩側的肌肉會感到酸痛,清濁輔音發多了也會讓口腔感到不適。像西班牙語這種有大舌音的口型略大的語種說多了,會有用嗓過度的感覺。
而對於母語者來說這都不是問題,(除非特別嚴重的地域口音)他們在多年的生活中口腔已經習慣了這種發音方式,發音部位與器官也得到了充分的鍛煉,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打開了口腔」的意思。舉個例子,日本人受日語發音部位的影響,英語發音呵呵噠,但如古川雄輝之流在學習日語後接受長達十年的全英教育,他的英語發音已經沒有了日語的影子。
所以針對題主提出的問題:
1.像德語法語中的清濁輔音「bp,dt」不分,可以用大量的含有這些音素的句子或繞口令練習,短期內必然沒有效果,這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而且兩組音大概發到位就好了,因為母語者在對話時也經常搞不清楚說的是清輔音還是濁輔音...至於怎樣更準確的區分希望有能人異士做出解答吧!2.像法語中的Au revoir,初學者對於小舌音不要太過強求,小舌的顫動太過微妙,可以先發成普通的[r],然後慢慢體會那種摩擦音的魅力,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吐T就好。
3.口齒不伶俐,或者說反應不上來,總打嘴絆子,可以嘗試在念書時用餘光掃描後面的文字,對提高表達的流利程度會有幫助。因為像印歐語系的法德西意在表達同一種意思時所耗費的篇幅是漢語的2~3倍,在念書最好不要用漢語的習慣念。
4.口腔酸痛或僵硬,是因為沒有真正打開口腔,需要多讀多說多背,打開口腔需要花費1~2年甚至畢生進行練習,唯有這樣才能突破非母語者的語言限制。
有不足之處請補充,有不恰當之處請指正。外語學習,道阻且長……寫點我學德語的經驗。
本科在進入系統學習語言之前有過一個月的語音學習期,方法大抵是老師教我們讀,聽磁帶外加晚自習學長學姐糾音。好處是確實可以很快讓舌頭適應德語發音,壞處是很多音學長學姐甚至老師糾不出來,畢竟德語並不是母語,在國內也沒有一個完整的語言環境。
出國後為了練習口語找了語伴,外加研究生課程選了語音教學,這才發現一些從一開始就發錯但從沒被糾過的音,例如為了強調詞尾爆破音t總會強行發成te(這真的是很多中國德語學習者的通病),又或者掌握不好e音的玄妙:
比如Leben中的第一個母音字母e,課本上的發音規則是長音e: , 但是德國人的實際口音更接近於i:和e:之間。
幾個課堂上學到的糾音方法:
1. 觀看發音視頻。口型、舌頭的位置還有發音位置非常重要,初學一定要全部做到位。一開始的口型可適當誇張以掌握正確的發音技巧。
2. 錄下自己試圖糾音的語句,比對正確的發音進行糾正。當然這個也分兩種情況討論,一種就是耳朵能聽出區別,那麼哪怕一時半刻還是無法標準發音,也離成功不遠了(我糾正e音的情況);另一種就像@青格樂說的那樣,耳朵無法分辨出來,這種就……只能看運氣是不是突然有一天頓悟了……
3. 一個靠譜耐心的母語者陪練。如有條件這個真心必備,母語者就是我等外語學習者不可逾越的高峰QAQ 舉個我幫陝北同學糾正普通話的例子,她耳中的前鼻後鼻發音完全相反(即an en un對她而言就是ang eng ung,反之亦然)。大概花了半學期每天晚上幫她聽和糾正找感覺,終於頓悟耳朵能聽出區別了……
4. 多聽多模仿,尤其推薦去母語國家至少生活兩年……聽多了各種口音會很神奇地發現以前覺得很困難百思不得其解的音忽然可以輕鬆發出來了~
最後列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當時我們語音教學課的模式是,一個德國同學帶兩三個外國同學,平時布置作業討論若干,學期末作報告。我和同組的中國妹子發音平時算是不錯的,和德國同學交流也糾正了一些關於語調和斷句的問題,根據教學視頻也確實糾正一些音的發音方式,但是學期末的報告上,德國同學說:有進步但改善不大,仍然一聽就是外國人德語,其他德國同學的報告也是大同小異(笑
儘管我還是不太滿意自己的發音(語音潔癖太重TAT),然而不管我去做交互傳譯還是給德國人做培訓,所有人都會盛讚我德語非常棒非常流利……所以我認為,除非是在這方面對自己有嚴格要求,普通第二外語學習者是沒必要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使得自己的外語發音和母語一樣。語法熟了語感對了積極辭彙多了語音又基本上差不離,native speaker都會翹著大拇指說你外語棒棒噠!哈!這個問題我喜歡(*ˉ︶ˉ*)
我是一個英文相關文字處理員,好吧我坦白這個名稱是我自己發明的,對外我通常簡稱自己是文員。其實我就是一個英文翻譯。
我會唱400首以上的外文歌,而且這數字還在以每月至少一首的蝸速往上爬……。可能只是出於愛好,也許自以為發音地道嘿嘿(=^.^=)反正實在開心。
題主的中文發音問題我也不同程度的有,一度非常苦手於發連字——諸如「輕輕地」「小小的」之類不限吧~現在多少有所改善。哎呀說快了真的很容易拌蒜哪-_-#舌頭的反應跟不上腦袋。
我本人深處蜀中內陸,40年來除了在我大成都省呆了幾年大專其他哪裡也沒去過。本人說的一口標準普通話,是真的標普連我自己也不知為何能這麼標。除非你管以下這件小事叫做「開竅」——其實我也說不準。
川內嘛,起小兒孩子們發音都是很容易出現以下問題,謂之通病:前鼻音vs後鼻音,鼻音vs邊音,平舌音vs翹舌音,都說不出的蹩腳彆扭。(沒辦法忘記那個貨,因為分不清平翹一律翹,也有人反過來搞,一律平的)老師也是一樣。這就是這樣的本地人老師把我們帶成這樣的啦~。其實他們也努力學練普通話了,但還是不太好。難得有個把北方來的老師,都是勞動啊圖畫這些副科,而且他們也有東北口音,然則東北口音也還是離普通話最近的方言之一了。
小學一年級還是2年級我忘了,我們那時有篇課文叫《小蝌蚪找媽媽》,每個字都標著拼音,我有一天中午吃完飯正在用閃電的速度在上學路上徘徊(其實心裡是在隱約思摸著要不要逃個課),忽然,心裡沒有來由的一動:抓出語文課本翻到這一篇(好像還比較靠後?)心想這麼些字的讀法到底為啥啊。。?為啥會有這些個前後鼻邊平翹之分啊?模糊幼稚的思緒沒法確切描述,總之我就無視了上課打鈴的時間和剛才逃課找樂兒的想頭,自顧自邊走邊小聲而盡量清晰標準的通讀了一遍。
這是打通了中文的什麼脈嗎?從此拼音沒煩惱,別字都幾乎沒有過,讀記通假字古詩詞沒有吃過勁兒。
可以說幾乎從來沒讀錯過字兒。
但是這也還是只能說知道,不能說好。因為我是一個性格很死板的小孩,不愛主動跟人交流,所以發音不熟練。不熟練就不從容,臨場出錯的幾率拉高,因為畏懼出錯的心,更不愛開口(我也不知道為啥我已經比他們好了還這樣)。
到現在也是一樣,一著急就可能一個字說個兩三遍。「抻著了」。
關於說中文的短板對策,我的切身經驗就兩點:
1,多練。這個多練也要再細分為兩點:練發音和練肌肉。
——練發音,是竭盡自己所能往準確上靠,記住每個正確發音,準確的發出來。語音,語速,語調,乃至一些微妙的情緒和思緒流,都盡量貼切而不是煽情的表現出來。既不是干,扁,平板的為發而發,也不是把亢奮當激情,分寸雖然是不好拿捏但也要多琢磨,不然發音就容易成了純粹的秀髮音肌了。這部分以標準為第一要義,情感語氣通順為第二要義,練習的內容從「八百標兵奔北坡」這類的繞口令到各類譯文小說[我是偏愛讀茨威格的譯本,自己咬哭自己的感覺多美麗~]以及普通話語境的報告文學[類似於動物世界以及英語台?]乃至《古代白話文小說》銅鞋你都可以次第練起來~《平凡的世界》就先不要了,沾方言的不可以出現在這一階段(=^.^=)
——練肌肉,是讓自己的發音更穩定,最好是能一直保持穩定在準確的位置上。這部分屬於中文發音的「功夫在詩外」篇,慢慢你會感覺到自己微弱的頭腹胸腔共振,使你的發音在標準的基礎上感情表達適宜,音色更加動聽一些。這個不全是大聲嚷,音色乾淨通透共振協調的好處不是一個大聲就可以蓋了的。而且人類的聽覺容易疲勞,能做到讓人輕微疲勞之後還沒覺得厭聽才是高桿。另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頭頸肌肉力量弱的話,輕音很容易被略過去,讀與說的時候必須自己時刻注意這個問題。有些台灣主持人,甚至郭德綱有時也難免發不太好,我注意到他們的臨場補救措施是立馬強行把語速降下來,稍微慢一點清晰一點發那些個偶爾攔住自己的字。這樣聽眾一般只是會覺得你是在強調,對的,寧可偶爾強調,也不能說飛過去,因為飛過去的音你沒法回頭補發,要補就是呈現重複或結巴的形態。
鍛煉身體吧銅鞋——這話雖然沒重複3遍也至少跟重複3遍一樣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話。適當的鍛煉,拉伸理順你全身的植物神經動物神經迷走神經,增強肌肉張力和筋骨協調性,人也比較鎮靜不緊張不慌張,發得更標準更悅耳,你更自信,形成一個正循環(哎我勸別人都說的牙振振的。。自己也就是閃電?▂?)
…………………………………………………………………………………………………………………………………全網首發,經由本人胡按生成的外文練習篇分割線
外文的搞法也差不多?。我所唯二自認為有那麼一絲兒發言權(其實是自我表現欲(=^.^=))的語種也就是英語和日語了。
但是我的英語和日語也基本上是野路子。英語我也就是發音標準純正,其他沒有啥。(歡迎你們來輕拍輕蓋呵呵)多聽多說多讀(不是默讀,一定發聲!。)多多模仿,[多唱]。自己一個人假裝演戲背台詞也好。我所有的歌都是這麼背下來的。
一個栗子,關於英語里&
外文的短板對策跟中文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如果說還有什麼差異,那基本就在於強度。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在掌握世界上最難語言的方面已經佔了優勢了。但是很多犄角旮旯兒,那些尕咕字兒,清新流暢純正優美的表達,必須抓住不放手的練才能慢慢內化成自己所能駕馭的。不管世界上多麼紳士優雅圓融通達俏皮晦澀曲折隱秘的表達,中文裡都能找到或貼切或近似的部分,只是這個捉迷藏的遊戲也著實累人燒腦就對了。
練中文你花的有效精力,你的第一門外語大約要放大到4倍才能大致具備個像樣子的雛形和架構,便於你以後以此為基礎往裡面添磚加瓦乃至疊床架屋。二外么可能要放到16倍的樣子,才能在母語和一外的旁邊另起一個好爐灶。這仨互相關照,教學相長,慢慢的編織吧~
西班牙語歌我只會兩首,生扒下來的。法語歌一首不會,關於法語,我只記得《項鏈》那篇課文,3個法國人的名字,當時全校只有我一個人是都發OK了的。
日語我是從06年夏天開始接觸的,不經意間快滿10年了。10年來刷劇無數,硬要大致統計下的話約在2000集左右吧。跟唱歌一樣,學日語帶來了無數的樂趣,我先開始也買了標準日本語初級上下兩冊,怎麼也沒毅力通讀,但是翻哪兒都會(僅限於聽讀說,沒寫什麼事兒~)。中級高級的沒有買,也沒去考過試。也沒想過自己到哪一級別了,只是遇到所有的表達方式都覺得好好玩兒~~(*ˉ︶ˉ*)我就是這樣一個沒啥追求的傢伙。
每一種我所知的語言,它本身都不存在發音(及發音器官部位)僵化的問題。你可以說一種語言的發音「硬」或「軟」,但不是僵化。
人家就是那麼習成定規的(甚至小聲說「積非成是」)。一個人那麼發聽著可能是有點兒僵硬,一群人一國人都那麼發都僵硬成一個模子倒出來的就是「規範」。
也沒有任何一種語言,能涵蓋人類的全部發音要素,甚至沒有必要,這正好是構成語言多樣性的原因之一。
對了補充一點:我認為練習不是純粹技術流,而是感情和情緒為第一先導,領悟了人家到底在說啥,真正的言外之意何在,模仿表達起來才不會離譜。這一點我跟樓上幾位唱個小反調哈(*ˉ︶ˉ*)。除非你打算去參加辯論,那麼聲如洪鐘確實也比較重要。
說到日語的發音,我太開心了~日語把所有的英語都重新捏咕了一遍,就這樣納入了日語體系。。日語中沒有長圓音[ei],日本人用[e]加幾乎輕不可聞的[i]來替代,聽著就像是[e~]。沒有[vi],他們用[bi]來替代。沒有[si],代之以[xi]。沒有[tion](英文音標不會打了這個),代之以[xion]。日語LR不分,R就是LL就是它自己。[t]讀[to][d]讀[do]。[sal]讀[salu][pal]讀[pulu]。還有一些在哪裡?在哪裡見過你?你的聲音這樣熟悉,我一時想不起(=^.^=)於是這麼代了一大堆之後這裡面的樂子真的太大了,無數次讓我捧腹大笑~(≧▽≦)/~我來舉些個自己印象深刻的栗子┏ (^ω^)=?
復健——(英語單詞忘了)——[liha~bili]
復仇——(revenge)——[liben~ji]事件——(event)——[iben~to]排練——(rehearsal)——[liha~salu]水池——(pool)——[pu~lu]三明治——(Sandwich)——[sandowiji]蛋糕——(cake)——[keiki]還有最常見的一個:不在場證明——(英文單詞忘了,alibi。。?)——[alibai]
每個都有尾音(*ˉ︶ˉ*)對了我日語歌大約也會唱一百首了,加起來500+了。(雅思4個8,PTE90分備考經驗和其他英語學習技巧請移步我的其它答案!感謝贊和關注!)
沒有技巧/不尋規律的練習只會加深錯誤的發音。以下幾點是核心:
1. 舌位 2. 發音部位 3.發音規律(到一定水準後,很多音是不發的,或者連讀,或者弱化(schwa),如果你一定要一字一字的發出來的話,反而會聽著很拗口/很不native)韓語英語同時學,你會發現說英語帶韓語味道,尤其是一些韓語里的英譯詞。韓語里沒有捲舌音,說話鼻音重。英語發音很翹,有種嘻嘻哈哈的習慣。怎麼解決呢?當然是多聽!天天聽,天天跟讀!自然就好了!
我記得老師說這就像個坎,堅持練習,就可以get it through ( ̄o ̄) . z Z
我認為題主應該是從小方言養成的習慣,導致說普通話咬音發音不正確。僵化這個我不敢說,但我覺得應該類似於長時間普通話交流下,會感覺整個口腔很累,說話不利索,甚至感覺自己不會發音的這個情況。
對於普通話和英語,我個人認為關鍵在於一定要打開口腔!打開口腔!打開口腔!(作為一個說話口腔是bian的四川人認為這個是關鍵)
讓聲音更飽滿,這是我所理解的字正「腔圓」。
補充一下:播音員都有練聲的習慣(一定要堅持!!!一定要堅持!!!一定要堅持!!!)
大一的時候,學校廣播站要求所有播音員每天早上都要集中晨練。ps:本人,普通二本,從大一開始接觸播音,中英雙語播音員,由於對我們英文欄目的中文要求不算太苛刻,所以個人感覺自己不太專業,但在晨練過程中感(shou)受(nue)最深的我都會碼下來。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題主放鬆口腔。我們一般都是先打開口腔。
比如:講練「啊」將口腔打開到最大保持一段時間,或者將拳頭握緊,放入口腔等等。然後就會開始練習氣息。
比如:彎下腰吸氣一分鐘,憋一分鐘,在慢慢很穩很穩的「si」出來,此過程一定要堅持到最後一秒,還有像頂點吹樹葉的方法等等。氣息也是關鍵,氣息不足,你的聲音聽起來會很不穩定,時大時小,感覺沒有精神很弱。其次,還有一些像其他一些方法,比如,將舌頭不停在口腔內「畫圓」,先順時針直到舌頭酸痛再反過來逆時針,這種方法可以幫助舌頭變得更靈活,語速更快。
然後糾正發音就是讀多多練,比如像繞口令,新聞稿件之類都可以。
還有很多方法,不過,這些是最(wo)為(ji)基(bu)礎(zhu)了。想當年,真的是,超(hua)級(yang)幸(nue)福(gou)啊!!
還有,大家普遍的一個誤區就是,我們平時正確的說話方式應該是橫膈膜用力(類似於,當你唱歌的時候,看到一段唱得你精盡人亡的歌詞——比如這首歌:氣球,英文名who sings who dies,你會下意識的憋住一口氣,再慢慢唱出來,這個時候!!!摸摸肚子,是鼓著的,那麼恭喜你,終於知道我在說啥了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說話都是用嗓子(hou),所以,註定不可能是KTV三百年不放手的脈罷,因為嗓子會啞掉~會啞掉~會啞掉~
其實
大多數播音員,唱歌都還不錯,而且,還可以大!戰!三!天!三!夜!不過,奉勸題主,在講好其他外語之前,先有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
有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是什麼樣的感受?
卧槽!!好帥好美!!
卧槽!!好性感!!卧槽!!好有氣質!!卧槽!!卧槽!!卧槽!!!!這只是個玩笑。但我真得覺得,會講普通話的人,相比英語而言,更給人以大氣之感。此乃中文之博大精深吧~
希望能幫到你。推薦閱讀:
※英語啟蒙:如何系統學習《新概念英語》?
※看英、美劇學習英語的有效的方法
※[第142次聽寫] 時光機
※非母語環境培養英語思維的3大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