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人多力量大」的反例?原因分別是什麼?
打群架的時候。
一個人身邊最多能有四個人同時伸手打他,所以,要打這個人,四個人和一百個人區別不大,其餘九十六個就是圍觀群眾。
如果這個人特別能打,能在幾秒鐘內把身邊的四個人放倒,那麼理論上他打一百人也是可以的(只要在25輪對戰之後他的體能還足夠),這一百人並不比四個人的力量更大。
如果他雙拳難敵四手,那就只要三四個人就夠了,派再多的人去也沒用。要是覺得打架的例子不夠典型,可以舉挖坑栽樹的例子。
挖樹坑,理論上是單人工作,人多了伸不上手,如果是只栽一棵樹的話,一兩個人的效率比四五個人要大,四五個人同時上手,反而礙手礙腳的。【人多力量大】這話沒錯,但有個前提,就是在某項工作上這些人要有同時發揮力量的機會,如果沒有,人多力量就未必大。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多未必力量大的原因主要人多會形成群體思維(groupthink)從而導致「群體惰性」(group lazy)。
有試驗證明:當路邊有人倒地不起,一個人路過時比一群人路過時的施救幾率要高,因為,大家覺得反正有別的人施救,別人可以承擔這個責任。同樣的事情在我們父輩經歷的「人民公社」中也有所體現,當人置身於集體環境中,人一般會被去個體化,變得依賴群體,喪失個人積極性。當時的宣傳口號是人多力量大,但結果反而是人多力量小。民主
經濟有一個概念叫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是從某個點開始,其他factor都保持一樣時,某個值越高,這一個增長帶來的結果比上一個增長帶來的結果的越少。
我說的都什麼亂七八糟的?舉個例子,這個工廠的機器夠八個工作崗位同時使用,每個工人每天能生產六個零件;那麼從第一個到第八個工人,每增加一個工人每天就能多收穫六個零件。但是從第九個工人開始,因為超出了飽和度,機器不夠了,就算這第九個工人幫忙也沒辦法再另外增加六個零件了,工人數越往上工廠裡越擁擠,每加多一個工人額外增加的零件數應該就少。
希望這樣描述能有所幫助。有一句話叫「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雖然不一定總是如此,但是集思真不一定廣益。在政治史學上還有個說法叫「多數人的暴政」,也說明人多不一定是好事兒。
不知道你是不是一定要經濟學的例子,心理學裡的social loafing我覺得比較切題。經濟學是如何設計實驗的?和心理學實驗有哪些區別? - 知乎用戶的回答經濟學裡,你搜搜看這些關鍵詞,volunteers dilemma, free riding, public good game....可以找到很多實驗,用在演講里應該比較有意思。
三個奶媽沒奶喝。
咳咳,我是五人副本,我是打手,團長是脆皮打手,還有三個奶媽。然後團長死,我死,團長被拉起來又死,我被拉起來又死,死啊死的。不是我是打手要逞能扛本,而是從我滿血到死,一兩分鐘的時間,沒有喝到一口奶,死了也要等十幾秒,才有人來拉我,拉我起來後,我想,這回奶媽會加血了吧,然後我又到死都沒喝到一口奶。ps我比副本高十級,裝備剛剛的,隨便給我一個等級能進本就行的奶,奶我幾口就能抗過的本,生生讓我死了n次,因為沒有一個奶媽加血。
這就是為什麼說人多力量不一定大了,奶媽妹子們都覺得你奶媽這麼多,我可以划水了。。納蘭明珠
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時,權傾朝野,人以「相國」榮稱。他官居內閣13年,「掌儀天下之政」。
但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時候,他卻因「貪污受賄」的罪名被彈劾下獄。
如何才能脫身呢?你可能想不到,他向朝廷舉報了自己一條更可怕的罪——「謀反」。
兩大權臣明爭暗鬥
明珠沒有什麼顯赫的家族背景,全憑自己的聰明幹練獲得了皇帝的重用。
不過朝廷並不只是明珠的天下。另一位康熙同樣倚重的大臣索額圖也做著與明珠幾乎一樣的事情。索額圖的出身比明珠高貴得多,他父親是大清國開國勛臣,康熙初期四大輔政之首索尼,他的侄女又是皇太子的生母。索額圖很早就是康熙帝的親信,身邊也聚集了一幫黨羽。
康熙對此並非全無所知,作為一個皇帝,他不可能讓手下的勢力集團一黨獨大,威脅到他的地位,保持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但事情在兩黨爭奪太子人選時發生了重大變化。
當時的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個兒子,也是索額圖的外孫,表現不太好,惹康熙帝生氣。明珠便趁機大肆攻擊皇太子,希望能夠把他撤下來,將來讓自己的外甥、康熙帝的長子胤褆繼承皇位。索額圖自然極力反對。
宰相因貪污入獄
明珠與索額圖之間關於太子人選的鬥爭,讓康熙很生氣。他可以容忍他們貪污受賄、賣官鬻爵,卻無法容忍他們動搖國本。在當時,康熙對太子還是頗為看重的,因此首先拿攻擊太子的明珠開刀,指使一名御史彈劾明珠貪污。
只彈劾明珠貪污,是有原因的。因為明珠當時黨羽已成,如果直接彈劾他結黨營私、動搖國本,那麼必然會牽扯到明珠的黨羽,而那些黨羽為了自保,也必然會想方設法保住明珠。這樣一來,康熙就很難辦了,而只彈劾明珠一人,不牽扯到他人,那麼明珠的黨羽也就不會出頭了,社會也就不會發生大的騷亂。
結果,明珠以「貪污受賄」的罪名被捕入獄,等待他的將是身首異處,家破人亡。但是明珠他想到了一個能夠救自己的人,就是他的政敵索額圖。
乾脆告自己謀反
怎麼才能讓自己的政治對手「救」自己一命呢?明珠要把事情搞大!他讓一個名為索黨實際卻是明黨的官員上書彈劾自己結黨營私、圖謀造反。這聽起來匪夷所思,因為貪污只是死罪,謀反卻要誅九族,明珠是不是昏頭了?
其實這是一步深諳政治奧妙的險棋。索黨以為這是一個可以一舉消滅明黨的機會,紛紛附和上書攻擊明珠。可是康熙帝此時卻犯了難:謀反可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情,必然會牽扯到明黨其他人身上。人多勢眾的明黨人為了保住自己,必然要下死力保住明珠,這樣一來就不是明珠一個人在面對康熙,而是整個明黨與皇帝對抗。
另一方面,在索額圖和明珠兩黨相爭的關鍵時刻,如果再處罰明珠,那就證明索黨獲勝了,必然造成索黨一黨獨大的局面。這是康熙無法接受的結果。所以他必須保住明珠,保住明黨與索黨的力量平衡。
之後的事情
果然如明珠所料。明珠一黨為了保住自己紛紛上書為其辯護,康熙迫於形勢,不得不對明珠高高拿起輕輕放下,只免去了明珠的大學士之位,不久又讓他擔任內大臣,依舊留在身邊,在這個職位上明珠一干就是20年,直到去世。
摘自《讀者》
明珠為了脫罪,巧妙發動了廣大索黨彈劾自己。越多人發難攻擊,康熙反而越要保明珠。
同一個項目一個程序員:一周能完成一百個程序員:一年也未必能完成
我要是去參加職業足球聯賽。不認真踢是10打11認真踢就是21打1差不多就是這麼個道理了。
朋友,你聽說過《人月神話》嗎?
三人成虎、人云亦云,大部分都是平庸之輩,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雖然和政治課中說的人民是創造主體,但是歷史的確就是精英們所掌舵的。
一個人,一分鐘可以用一把鏟子挖一個小坑。六十個人,一秒鐘,用六十把鏟子什麼也做不了
中國足球,中國籃球,中國排球,這三大男子項目,我想在我有生之年是拿不到世界冠軍的
軟體開發
把人多理解稱更多的勞動力,力量理解成受益的話就比較好解釋了。但是前提是獲得更多的勞動力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當然這個成本也包含機會成本,或者理解為工資吧。經濟學上的工資應該等於一個人的邊際勞動產出,也就是只有當再增加一個勞動力能多出一點產出的話,才選擇僱傭更多的人。當最後一個勞動力只能給你帶來0的邊際收益的時候你就不會再請人了。因為再多請人這個多的人不僅沒有讓我賺更多的錢我反而要支付工資給他。例子就是假設生產要素固定,比如一個麵包作坊1平米,機器一台需要一個人操作,這個時候你的請了100個人在這個工作間工作,因為人太多,站都沒地方,更別說操作機器生產麵包了,產出可能下降為0,同時還要另外支出99個人的工資。
先放答案。
在突發急救時候,施救人員為單人時而周圍有人群時,施救人員現場指定一人打120急救的效果比喊「誰打個120,快!」好不知道多少。
這是我們學習急救的時候老師專門強調的一點。大概原因也是那種心理「別人會打的,不過話說他怎麼了會突然倒下?(?? . ??)」。或者「哎哎哎我來打,哦不,萬一別人也打不就亂了?不行不行我還是守著把萬一要幫忙呢?╭(°A°`)╮」
而被指定的時候就是「哦哦哦好我嗎?噢好我就打╭(°A°`)╮」做決定。
坐電梯
最簡單的例子,13個人中 有10個人是農民 另外3個只能算社會初級人員。跟雖然只有3個人可是這3個人都是社會上層人物比。你覺得賺的錢那個多。所以很多求質不求量…
某軟體開發項目,初步需求評估結論需要2個人干1個月。
老闆說:2個人月是吧?那你們IT部的10個人全上,一周夠了吧。拔河。
從單方面來說,人多力量大成立,但從整體來看,兩邊人數均等前提下,人再多繩子位置也相對固定。
人多力量大在所有人以同一目標努力的時候是成立的。可惜往往對抗多餘合作,人人也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所謂人多力量大,太多時候沒那麼有效。大學時的小組作業就是典型的例子啊啊啊!有時候覺得自己一個人做,一天就做好了,結果整個小組要熬好幾夜才交出一份並不是十分滿意的成果。後來自己想了想這個事情,因為人越多,分歧越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這時光是把大家拉到一起去思考一個問題本身都不容易,更不要說完成一個任務了……
左邊一千人
右邊一千人
一共兩千人
但是大家向反方向拉繩子。。。繩子依然在原地不動《人月神話》里有
推薦閱讀:
※如果世界上只剩一個女人,將會發生什麼?
※如何自學人類學?
※請問在LSE讀人類學是什麼感受?
※南方人眼睛大還是北方人眼睛大?為什麼?
※亞洲東部人群的典型外貌,來看看你屬於哪一種吧!